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有四組問題,是我們人一生繞不開的話題,他們是:死亡: 人必定死亡的現實想要繼續生存的願望

自由: 我們無根基的現實想要尋找根基的願望

孤獨: 人註定孤獨的現實想要尋找依賴的願望無意義: 人生無意義的現實$想要尋找意義的願望我們對自己的思考總會最後落到這四組問題的其中一個,而這樣結果便是我們看到了現實,卻又有逃避現實的訴求。在這樣的拉扯中,我們會感到悲傷和無助。

心理學上講,其實很多時候,反思並不是一個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有效途徑。我們會放大某些自己的缺點。特別是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看不開。這個時候忘掉自己的存在,去外界探索可能纔是認識自己更好的方法。

一定的思考有利於掌握人生的方向,但想太多,往往會錯過了很多事情。有時候,放手去做纔是人生。

作為一個中年人,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些總是顯得深刻、憂鬱的人,往往是因為智商不夠。


深刻的思考一般都會觸及到那些終極命題,而不是僅僅在世俗化生活的表層推演,是一種「出世」的狀態,而通常我們為了生存都是在儘可能的「入世」狀態下追求名利錢權聲色犬馬。所以,偶爾的深刻是與日常生活的邏輯矛盾的,價值觀幾乎全是相反的。所以,那種在「出世」狀態下省視自己平常的「入世」行為頓時感覺毫無意義,手足無措,同時又有種徹底的無力感。最後人們一般會把這種強烈的無意義感理解為一種「悲傷」。

就這樣。


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你深刻思考過後得到的東西大多都跟你最初設想的不一樣甚至是背離的吧。
因為你肯定會思考死亡。
悲傷是對在你思考過後,有些問題已成為了過去的告別。凡有告別,必有悲傷。

瀉藥。

因為消極內心的人總是佔多數的!


如同大海,岸邊沙灘散步不錯,淺水處衝浪也不錯,深水處遊艇還不錯,深海處潛艇看景更不錯。關鍵是你有沒有適應不同深度的根基和工具。
因為思考得足夠深刻。

「深刻的思考」是「一個非常感性概念」,我無法僅就此作出「嚴謹的回答」

———————————————————————

不管怎樣,「成熟的思考(至少不是非常感性的概念)」是不會帶來「悲傷(以及「自怨自艾和多愁善感」之類的)」而是「從容淡定」和「坦然豁達」,或者這麼說:「帶來悲傷的思考」不是「成熟(足夠深刻)的思考———————————————————————我覺得:你所認知的「思考」是「知覺認知狀況」而非「思維方式(智力狀態)」—由於:「(對應於「題主」所認知的「深刻的思考」的)特定的理解狀況所帶來的認知狀況」在「思維方式所對應的心智成熟程度處於成長期」時會帶來「題主所認知的悲涼」,所以:「題主」所認知的「深刻的思考」才會帶來「悲涼」,而根據上述結論:使得「深刻的思考不會帶來悲涼」的「情況」為[「心智成熟程度」為「非·成長期(「未熟期」或者「成熟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