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把我们心理层面的原动力划分成两大类——「攻击驱力」与「性驱力这两种原动力就好像我们心中的野马,而整个成长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完善驾驭技术的过程。

如果我们想把心理层面的「攻击驱力」扔掉或严加管束,这样做我们会看到以下几种结果:

第一种,在对待外部世界时完全没有「攻击驱力」,他们对待外人和蔼可亲,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而回到家里完全变了一个人,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一副拒家人千里之外的状态。现在想来,不是家人不好,是因为外界没有释放的有效通道,家是自己的地盘,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释放到了家人的身上,成年人会反击,但作为孩子就惨了,父母不痛快时,经常会用孩子出气,这样做后会有内疚与自责,还是不痛快,然后大家把共同的感受投射出一个传统,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内疚与自责随之化解。

第二种,就是我们常见到的「好人」。他们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几乎达到完美状态,令人称羡。奇怪的是这类人总是英年早逝,大家很是惋惜,这么一个「好人」,怎么就走了呢。其实他的「攻击驱力」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子弹就是认为自己做的永远不够好,认为自己的身体只是工具,是帮助他达到某种幻想目标的工具;所以很自然地,不会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既然把身体当工具用,又不经常保养,英年生病也就很自然了。还有些人更直接,如果没有即时达到自己的目标,便立刻把自己「枪毙」掉,就像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杀的高发期。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们什么,与其说他们是自己枪毙自己,不如说是家长与教育体制同谋枪毙了他们,他们看似自己在攻击自己,本质上只是别人「攻击驱力」释放过程中的牺牲品。

第三种,我们称之为「随地大小便」与「多吃多占」,无论家里家外,只要有脾气就发出来;只要自己有需要,就会想方设法满足,不管是否侵犯到别人的领地与利益。很难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因为体谅到别人的感受是一种能力,就如同体谅自己一样,有时候不是主观上不想体谅,往往是客观上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当然他们至少还有另一种能力,打著「为了你好」的大旗,这样做会让自己内心少些自责与内疚。

四种,当我们在充满著简单、幼稚释放「攻击驱力」的环境中长大后,我们自然的学会了这种方式,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方式,原来都是自己过去所深恶痛绝的。所以我们便会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努力压抑与放弃,从外在看上去好像有所变化,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内心淤积了很多「攻击驱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结果就像是一个炸药包,很小的一件事就会点燃我们的导火索,接下来便是爆炸,过后又会自责,再接下来便是深深的挫败感,然后又是新的轮回。

心理「攻击驱力「是生命的动力之一,它就像一匹未经驯养的野马,驯服不够则易伤人伤己,太驯服就是一匹骡子。所以每个人都有当千里马的潜质,只要把我们的「攻击驱力」用在人生的赛场上,我们便会演绎一场精彩绝伦的盛装舞步,当然,再好看的骡子也无法做到。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怎么可能不存在暴力?

上亿年的进化史,地球上的动物都在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是刻在地球动物的基因里的东西。

说近点,人类的老祖宗们狩猎肉食,争夺地盘,解决争端,都用得上暴力。

再近点,当下解决国家争端最直接最有效依旧是暴力。为何是国家争端?因为现在人学会了虚伪。人与人之间好虚伪,国家之间就不太行了。


题主是想问什么问题?

是想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存在暴力的成分?还是别的问题?

首先动力因:作为个体的人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因此人类应用暴力改造世界,社会组成,人际关系。

第二质料因:世界由物质组成,因此可以应用暴力改造。

第三形式因:存在一个「机械论式的世界」的理念,改变某一条件可以让生存环境往某个方向改变。

第四目的因:让世界更加适宜人类生存,但是由于没有抓住主要规律,行为方式有时候会导致世界更加的恶化,不然这种改造不会被称作暴力

暴力是愚蠢的产物。


因为人类的欲望无限,而实现欲望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暴力


人类的祖先智人当初是如何残暴,进澳洲以后动物是以属来灭绝。如果祖先们不这样做,就不会生存下来,也就没有了我们。残忍,暴力。这是动物的本能。比如斑马经常踢死同伴,踢死小斑马,大象会强暴犀牛河马。河马犀牛敢反抗就会被大象杀害。人类也是如此,只是我们进入了社会时代,有了法律约束,如果世界上没有法律,人类才是最残暴不堪的。狮子老虎狼群至少很少杀死同类,可是人类呢?同类才是最大的敌人。没有法律,人类会把自己弄灭绝。


人类原本的暴力输出是为了适应丛林法则生存下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