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的是如故事所说,钟子期从伯牙的琴里听出了高山流水,伯牙就觉得遇到知音了?琴音如流水,照例说是很容易听出来的,钟子期肯定不是第一个或唯一一个可以听出来的,所以伯牙的反应不该如此。难道是高山、流水有所指代?


那是因为你听的是《七十二大滚拂流水》可以说是穷尽古琴一切来模拟水的形象了,所以说让人觉得很容易听得懂这是写水的。但是,问题是,这个七十二大滚拂是后人加上去的,是一个叫做张孔山的道士改编的,全曲三分二都是滚拂(类似吉他来回扫弦的动作)打圆(连续不断的弹响两根琴弦),如果你听是姚丙炎的《流水姚丙炎-流水.mp3【MP3_声音_录音】免费在线收听|下载-喜马拉雅fm》,就是《神奇秘谱》的版本,基本真的需要一个知音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弹的是水


首先,伯牙子期那个时候的高山流水,肯定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

「七十二滚拂」版本的流水,出自清代琴家张孔山的创作,在这之前的流水,都是没有滚拂的。如果流水是这么具象的表现,那么伯牙的知音就该遍地都是了。

《列子》中是这么记载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所以可以看到,子期和伯牙的友情,不仅仅是听出高山流水那么简单,而是子期能听出伯牙心中的志向。

联想那个时期的琴家,大多有著一些政治抱负,而不是单纯的鼓琴为乐而已。这么看来,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心意相通,而不是单纯的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关系吧。


所弹乐曲,瑶琴的出处,经过俞伯牙的试问,已然知晓钟子期的谈吐回答并非俗人,肃然起敬之余又追加了弹奏山水之意的考验,这才终成知音好事。
其实对于这个故事我一直有个很黑暗的版本;钟子期与俞伯牙那一晚促膝长谈,俞伯牙深爱钟子期,甚至可能发生了点啥羞羞的事,钟子期身为庶民不敢反抗高官假意逢迎就从了,第二天俞伯牙以为遇到真爱(毕竟在古代两个同志十分难得相遇,更难得的是彼此兴趣爱好都合得来)给了钟子期钱并相约明年再见,恨不能马上辞了官与爱人相守!但这这让钟子期很为难,因为钟子期是直男昨晚不过是俱于高官权势的逢场作戏,待到明年可如何是好?!回家之后郁郁寡欢将昨晚之事告诉父亲,父亲毕竟是过来人,心思缜密,知道此事断不可直接拒绝,便想了法子做一假坟,第二年约定之期日近每天在上下集贤村路口蹲点制造巧遇拦下俞伯牙,并声称钟子期已死,死前也不忘大人恩情。俞伯牙心想,此生此世再想遇到这样的好同志是再不能了——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同志交友APP,这辈子算是注定孤独终老了!面对孤坟更是情难自已,悲泣之下万念俱灰,做了摔琴之举……可见俞伯牙是个痴心的愚人,试想,两人在船上交流时已然透露出钟子期谈吐不凡,见识颇深,这样的人素日里自是饱读诗书的,俞伯牙问他为何没有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按钟子期的说法不过是为了孝敬双亲,可见俞伯牙在交流中觉得钟子期有这个能力,功名对钟子期而言应该是轻而易举之事。可老爷子告诉俞伯牙说钟子期的死因在于与他见面后为了二人能在一起而奋发读书最后心血耗尽加之素日体弱而死——话说钟子期有必要那么拼么?!以他的水平还需要那么大的学习压力么?!一个自学雅思托福的人会为了考个英语二级点灯熬夜奋战苦读么?!而且之前那么坚定要尽完孝等父母归西后才肯入仕的人就因为一夜间的「知遇之恩」就立刻把父母丢在一边想要奋发入仕了?!老头子一看就是扯蛋好么?!可怜俞伯牙花了钱买了心碎……
伯牙面前走过了几百个农夫,都以为伯牙在弹棉花,后来子期走过来了,说【呀!是古琴!!这。。似乎是高山和流水!!】然后伯牙泪流满面获得了人生的大圆满。

爱情和友情有什么区别,钟子期墓上刻著

「爱情和友情有什么区别」碑

光绪十五年钟子期墓残碑


各个流派细节处理都不一样,要懂…估计是同门师兄和真爱的缘故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