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久石让那种,好像没有出名的了?

因为看了宋思衡创作的《疫情日记》想到的问题


这道题的出现,意味著绝大多数人对「古典音乐」还是有误解的。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初期,其在当时主要是用于概括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7),以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创作的音乐。但随著被广泛的使用,其所指的时期范围被也不断的扩大,最宽泛的定义甚至可以覆盖整个西方音乐。

「古典音乐」在《牛津英文辞典》和《朗文辞典》的定义中,都提到了一个单词「serious」,这个单词有一些材料中会翻译成「严肃的」,但更合理的一种翻译是「启发人思考的。」这是古典音乐区分于其他音乐的最大特质。

一般来讲,「古典音乐」多是指作曲家运用「专业作曲技术」进行创作的音乐作品,西方的「民间音乐」通常来讲是不被算作是「古典音乐」范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历史,看出「作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作曲技术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一时期的很多作曲家如:晚期浪漫主义的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等,都面临著一个尴尬问题,即:

即便是掌握了时代最扎实、全面的作曲技术,还是无法超越前人。

在「调性音乐」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调性音乐创作的所有可能基本都被前辈作曲家尝试过了,基本已经没有了突破的空间。而再想要进步,就得颠覆。于是,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十二音作曲技术相继出现。由此,音乐开始走向了「无调性」的时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旋律性」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

不好听。

从20世纪开始,音乐作品越来「难听」,有很多作曲家将建筑、美术、哲学、科技等领域的观念与技术运用到音乐中,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音乐流派。在这样的趋势下,缺乏「可听性」的「古典音乐」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野,成为只在「专业音乐」领域(音乐学院)活动的音乐。

所以,当代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许许多多「古典音乐作曲家」,他们创作了非常多的「古典音乐」作品,只不过大家很难听到。可能,大家更熟悉的「古典音乐」,还是「旋律性」更强的作品。


和大家分享一段当代作曲家们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大家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视频信息:我现场录的某一次演出彩排,作品叫什么我记不住了,发这个视频不知道涉不涉及版权问题,侵删。)

资源不存在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前面的回答已经把问题回答得七七八八了,但是我觉得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异见」:

一个可能很难以接受的现实,那就是大众认知的「古典音乐」这种类型的音乐,确实正在消亡。

我自己目前是在波士顿生活的,所以偶尔我也会去听波士顿交响乐团(BSO)的现场表演。作为美国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BSO的上座率自然不会太低,但是观众的年纪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大,满座都是白发花花的老人家,中间可能会穿插一些年轻的亚洲面孔。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身旁坐了一对白人年轻情侣,他们在表演前各种自拍纪念,结果中场休息的时候以为演出结束了就离开了,下半场就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以此观之,要否认古典音乐至少在美国正在消亡,是非常困难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古典音乐」的消亡其实是「典范」这种概念在19-21世纪逐渐模糊和消失的一种具体体现。大众概念里面的「古典音乐「,是根植于「典范」这种概念里面的。和弦,调性,强弱,节奏等等等等,大量的「固定规则」构成了传统「古典音乐」的立身之本。掌握和精通这些规则,是大部分传统「古典音乐家「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天赋也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的所谓「古典」音乐里(我并不是说电影音乐这些商业作品,而是真的以作曲本身为出发点创作的音乐,一个比较远的例子比如勋伯格的序列主义音乐),「典范」和「规则」是别扭的,不明显的甚至完全消失的,或者说是被作者故意藏起来的。在很多亚洲国家,这种「典范」概念的消退比起欧美来说是相对缓慢或者说甚至是慢慢在滋长的,因此不难预见,未来优秀的「古典「音乐家会更多地出现在亚洲人种当中。但是从大趋势上说,我对古典音乐的未来是比较悲观的。

「典范」的消亡可能是今天为什么越来越少人原因接受现代「古典」音乐的最大原因,因为有时我们普罗大众真的很难分别这些所谓现代「古典」音乐到底是啥玩意儿,很大程度是因为很多现代「古典」音乐没有直观的评判标准。伯恩斯坦这样的音乐家就指出「古典」音乐在19-20世纪遇到了危机,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仍然没有划时代的音乐「巨人「能完全解决这个危机。为什么「典范」会消亡,古典音乐是怎么一步步脱离「典范」和变得「模糊」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实在没有能力很好的回答,但证据和现实是方方面面可见的。

最后,为什么即使是约翰威廉姆斯这么优秀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很多人仍然只能勉强称他的作品为「古典音乐「作品,是因为艺术这个东西是有「先到先得」这个概念的。举个例子,除了毕加索以外,所有「类似」毕加索创作的作品都不可能可以和毕加索的原作相提并论,除非你能说得出两者有什么显著的不同。要用毕加索风格的作品打败毕加索,你就得把作品发表在毕加索之前,不然你说的做的就是不算。回到音乐上,恕我得罪的问一句,当今世上,论复刻「古典音乐」风格的作品,有哪位作曲家敢说自己的水平超越了巴赫,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的?没错,确实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曲作品是已经被后人研究透了烂了,你甚至可以在作品里加入他们那个时代根本不成立的和声或者配器,但是,要「超越「他们,你要么活得比他们早,要么就得另辟蹊径,做一些他们没做过的事情,不然你的作品就是低这些人一等。在这个标准上说,约翰威廉姆斯可能是电影音乐史上最传奇的作曲家,但是在古典音乐这个范围里,他并没有作出技术或者作曲理念上的突破,因此我们一般不会拿他和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作曲家相比去评价他的贡献,尽管很多作品确实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有的。但是由于传播需要时间,所以非爱好者/非专业人士可能没有听说过。毕竟,马勒也是经过Walter、Bernstein等大师传播才逐渐获得受众的。

举几个当代作曲家的栗子:

1. 潘德列茨基(已去世):代表作《广挽》

说到老潘,特别有意思。之前有幸听他和女神Mutter合作的一场音乐会,老先生不指挥的时候还坐在小提琴那侧伴奏,特可爱。

2. 布列兹(已去世):代表作《无主之槌》

3. 谭盾:代表作《离骚》

4. 古拜杜丽娜:代表作《十字架》

更早更知名的勋伯格、梅西安等,就不用说了吧……

当然,还有一些职业演奏家平常也会写一些作品,在自己的音乐会上演奏,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特里福诺夫老师。

至于久石让、坂本龙一等老师,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古典音乐作曲家。至于为啥不是,建议题主自行百度古典音乐定义……

(全部图片来源于网路)


已经有大佬例举了一些当代古典作曲家,在此只是想提一句,久石让应该是算new age,并不是古典(严肃音乐)


有的,只不过你不了解。比如陈其钢,朱践耳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