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在机械化大军团作战方面有伏龙芝学院的理论,有解放战争的经验,有多年戎马的历练,而且刘帅俄语水平高和苏俄军方也熟悉,并且我觉得刘帅是个智帅,运筹帷幄的能力无人超越。


题主,你就这么残忍的么?

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刘帅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而且一只眼睛已经彻底失明,一身的毛病,让老人家安安心心办个军校,操持我军的正规化和人才梯队的建设不好么?朝鲜的冬天,零下40度的大冷天,这样折腾一个老帅真的好么?

好了,玩笑话说完了,说点正经的。个人认为,志愿军司令任选,有能力胜任的,开国将帅里,彭林刘徐粟陈六人都可以胜任,但是呢其他几个人又都各有各的原因去不了。

朝鲜战争一开始,东北边防军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筹备了,拟任司令是粟大将,并且首批集结部队是以四野为主,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三大志愿军副司令邓洪韩都是四野的兵团级将领了。奈何粟大将身体不好,而且似乎威望也不够,再加上东南也需要有人震慑,所以他只能退出候选人之列。

至于林帅,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湖北人(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我本人也是九头鸟),精于算计,战术上计算到极致而大局观上略微有点欠缺,朝鲜战争他更多是出于军事的考虑不赞同出兵,而忘了这更多是一场政治战争。虽说能力上,他可以胜任,并且首批出兵部队又都是他的老部下,他最合适,但是毕竟他本人最开始不同意出兵的,让他挂帅,可能会影响军心,再加上朝鲜那个恶劣的环境,林帅脆弱的小身板过去了,真不一定吃得消,只能作罢。

徐帅,这也是一位时运不济而没能充分发挥其才华的将星。作为红军时期最闪耀的战将,一来因为四方面军的原罪,长期被边缘化,再者由于身体不争气,耽误了太多。毕竟解放山西时,后半程就已经躺在担架上挂著吊瓶指挥了,甚至太原战役都是彭帅代为指挥了,去朝鲜也是不合适。资历威望其实是没问题的,毕竟这位儒帅是韩先楚,洪学智这些悍将看了就要立马敬礼叫总指挥的老领导,指挥四野的骄兵悍将其实是没问题的。

陈赓就不说了,这是我党为数不多的全才,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部队都是我军最精锐的部队,奈何解放战争中凯绅同志太不争气,他作为战略预备队没有太多表现机会。朝鲜战争那会,他作为顾问在指挥越南兄弟打法国人,抽不过身来,遗憾的错过。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他去了,能不能和邓华这些同级的完美配合也难说。

没办法,只有彭总最合适了。说起来,个人觉得,彭总去朝鲜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毕竟,彭总是我军的二号人物,在西北可是党政军+经济一手抓的地方大员。在关于是否出兵的争论上,他是少有的坚定支持教员的积极主张出兵的。并且从作战风格来说,彭总的经历和指挥风格也是最合适的。毕竟,彭总是少有的全程高光一直在打逆风局的悍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局面比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艰难,需要这样一位善于打硬仗恶战而且作风顽强军政素质两手硬的统帅。并且从结果来看,彭总在朝鲜也是将手里的牌打出了最好的局面,一战而立国威。


对于统兵入朝作战,我军看似将帅如云,战将千员,其实真正可选的并不多。

在55年授衔的10帅和10大将:

朱年龄太大,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期间都在后方;林身体不好,而且带领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非常厌战,估计也有战争综合征,怕光怕风怕水,甚至长期不洗澡;罗主要做政治工作;贺和陈小战役可以,大兵团作战,从来没有过;徐也身体不好,在临汾战役时就躺在担架上指挥了,在其军事生涯中,红四方面军基本就是最高峰了,解放战争后期才出山,作为元帅级别的唯一一位担任兵团级领导;聂老总性格温和谨慎,当时任代总参谋长,叶帅多从事参谋和特科等工作。这两位很难进入候选人名单。刘帅当时在西南,主要在解决西藏问题,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当时已经58岁了。

10大将在解放战争中多为兵团级领导,单个战役打仗没得说,但入朝作战的兵力最多时有6个兵团,200多万人。能领导这么多人参战,大将中只有粟裕有这个资格和能力。解放战争最先打起的山东苏北战场,以及后来的淮海大战都在粟的直接领导下。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半个多月后即1950年7月13日,东北边防军成立,班底就是国家最精锐的部队:四野13兵团(辖38,39,40,42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配备的副手是萧劲光大将。

所以,最终进入候选人名单的只有彭和粟。

粟裕最终落选还是身体原因。朝鲜盖马高原环境极其恶劣,后来我军有上万人就是由于冻伤而永久致残。

彭老总是我军将帅中最能吃苦,磨难最多而得到很少的领导人。出身贫寒,8岁就失去双亲。他的个人历史几乎就是中共从诞生成长到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长征中带领红三军团一直是开路先锋,冲在最前面打的硬仗最多(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和金沙江天险,拿下娄山关....)。毛儿盖与张国焘分裂时,当时坚决北上的9000多人里基本都是彭率领的部队。抗日战争中在太行山区,正太铁路是日军从冀中向山西运送兵力和物资的主要通道,沿线自然是残酷扫荡的重点区域,三光政策主要就在这个区域。而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彭老总的杰作,当时我军动员了105个团,20多万人,而正太铁路沿线就有日军20万,伪军15万。晋察冀边区是我党在抗战中活动范围最大地区,边区也是唯一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地方政府。解放战争期间在陕北黄土高原长期与胡宗南10倍的兵力周旋。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高光时刻,西北战场我军还是左右腾挪,到处游击。

彭老总虽然脾气大,情商低,长期以来对毛也有很多顶撞,但战役战术思想却与毛非常接近,而且性格顽强,百折不挠。这点毛所深知。从后来的五次战役看,两翼迂回,中心突破,大包大揽,这些都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法宝。最终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原因是美军的武器装备远超我们,而且战术素养也很高。


刘身体不好...在身体不好的几个人中他的排序也低于粟和林,因为年纪最大...(刘是1892年,粟林同为1907年)

其实在抗美援朝开始之前,中央为此早有预案。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面对海空军实力极弱的现状,粟裕被迫中止了攻台战役。当时中共高层的普遍共识是,如果与美开战不可避免,那么在海上打不如在陆上打;在自己家打(台湾)不如在别人家打(朝鲜)。

当时虽然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但为了预防不测,1950年7月7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肖华为副政委,全军共25万,必要时支援人民军作战。可以看出,当时中央还是属意让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粟裕来挂帅的。

7月14日,因美尼尔氏综合症复发,且朝鲜战局顺利,粟裕上报中央请求病休一段时间,以便身体早日康复后执行新任务,获中央批准。7月22日,周总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出:「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高岗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接手。」 毛主席23日批示同意。

8月26日,周总理主持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要求东北边防军扩编为36个师加特种兵共70万人,暂时归高岗负责准备,等迫切需要开战时,再派高一级指挥员(粟或林)来;

9月3日,毛主席复电高岗,说「林粟均有病,在林粟未到任之前,由东北军区负责战争准备」。

可以看出,从中央的角度,最开始的人选是粟或林,粟的优点是刚筹备完攻台战役,一直处于作战状态,而其它将领大多已经转向恢复生产或军事教学。且粟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与美械部队交手经验丰富,国军五大主力他消灭了三个,与美械部队作战有经验。林的优点是东北边防军基本都是四野的部队,老部下老部队熟悉情况,且长年在东北作战,对天气地理熟悉,与高岗配合好;在这几个方面,刘都不如粟或林。刘在统兵作战运筹帷幄方面确实能力出众,但并不明显高于粟林。在与美械部队作战、临战状态、部队熟悉度、天气地理熟悉度、年纪身体等方面又不占优,所以一开始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一点徐与之同理。(徐的身体更差,连太原战役都没撑下来,后半段是彭代为指挥的)


彭、刘、粟(陈)、林虽然都是各野战军的司令员,但党内、军内地位都不同。党指挥枪,党内地位高于军内地位。

彭是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林是后来和邓一起补选进去的,刘、陈都是第八届才进去,粟裕好像始终都不是。

45 年和 49 年的中央军委,彭都是副主席,林、刘、陈都只是委员,林在 51 年补选为副主席,刘、陈在 54 年被选为副主席,粟裕在 56 年才被补选为委员。

顺带一提,第七届意义重大,「五大书记」毛、周、朱、刘、任就是这时候选出来的。

顺带再一提,有个答案提到四大野战军只有刘有政委,这个很容易解释。彭没政委是肯定的,谁有资历给彭当政委。陈是有饶漱石的,饶本来是华中分局书记,后来山东和华中合并,罗荣桓去东北,饶担任了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华中、山东合并的时候,饶在延安或者沈阳(国共合谈)。东北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时彭真是东北局书记,也是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政治委员,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顺带第三提,彭真是第七届政治局委员、候补书记。后来是北平市委书记,当时的市长先后是叶剑英和聂荣臻,饶漱石是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市委书记。

也就是说,此时的粟裕、林彪,与彭德怀是不同的。

当时选择抗美援朝主帅,如果考虑地位的话,首选应该是彭,然后是林、刘、粟。

但是,中央在军事领域上解放战争之前偏爱林,解放战争之后偏爱粟。

所以,定了粟,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路上病发。

然后,提出了林这种可能。就是林身体是否能够支撑住。

林这种可能不存在之后,就定了彭。

49 年之后,百废待兴。在很多干部的任免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商量的余地。

比如,陈毅说我不当上海市长了。谁来当。

那个时候,重要行政区域负责人都是元帅、大将级别。

好,陈毅不当。那让粟裕来当。粟裕顶替了陈毅,谁负责攻打台湾。

好,我们调陈赓过来,算合适吧。那谁去云南缴费加上支持越南。

好,我们调肖劲光过来,也挺能打。那谁去组建海军。

刘亚楼吗,许光达吗,那谁去组建空军和装甲兵。

不夸张地说,当时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像是陈赓,刚解放完云南,就被派去支持越南,然后就被派去朝鲜战场,回国就组建军事工程学院。其他人也都是这样啊。聂荣臻刚接手北平市长,然后就被派去代理徐向前的总参谋长,撑到粟裕病好回国。

回到原题,为什么没有考虑刘。我的看法是,如果没有对粟和林的偏爱,那直接就是彭。彭的身体真的支撑不住,才会考虑刘是否合适。


按《刘伯承传》,刘伯承1950年6月间得知中央军为开会,全军首先创办一所训练教育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各军兵种要新建各级专业技术学校,于是他心中萌动起投身院校教育的念头。另一方面,有人向刘伯承透露,中央有意让他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但他考虑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所以总参谋长这个位置最好还是让年富力强的人去担任,钻研学术,办学校培养干部更合适自己。于是刘伯承向中央请求辞去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志愿军开拔,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四天,毛急电刘伯承,希望他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刘伯承这才从重庆飞赴北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