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只是把特务机构专门化,并不是说在明朝之前没有特务活动。


写这个自己信吗?监管人民监管的过来吗?监管的当然是官员!


锦衣卫是天子亲卫,编制不到六千人。在负责军事侦察与监视大臣,锦衣卫哪来精力去监视黎民?

即便大臣,正三品以下的官员,锦衣卫都没这个精力去监视。


监管人民是什么鬼?不是监管百官吗?人民官员?


监管人民的是《大诰》,不是锦衣卫。


锦衣卫、东厂名声臭,是因为他们只听命于皇家,和写史书的文人不是一路,不光不是一路,还是对头。既然如此,那史书上自然要把他们往黑了描。

从锦衣卫的几个职责来看,普通百姓只要不涉及特定罪行,还真不会与锦衣卫产生交集。职责一:侍卫仪仗,这个好理解,和普通百姓没关系;职责二:巡查侦缉,这个其实主要针对的是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极个别会涉及巨贾大贾。明制一卫满编也就五六千人,扣掉其他职责的,真用来巡查侦缉的也没多少人了,是做不到监察天下人的。换句话说,小老百姓既入不了锦衣卫的法眼,也进不了诏狱。职责三:情报收集,这个主要是对外军事情报,对内情报一部分与职责二重叠,另一部分是经济情报收集。这个和监管人民也没关系。

从锦衣卫职责的角度看,职责一和职责三都无可厚非,唯有职责二,就是为贯彻皇家意志,对付朝中和皇家不对付甚至威胁皇权的人而设的。这里不要有政治小白蹦出来说反对皇家是因为反对者才是对的,他们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好。皇家也想传之万世,官员真要是一心为公,皇家也犯不著收拾人寻乐子玩。开国的几代皇帝还能保有权力,锦衣卫也没少收拾人,可国力还能增长,永乐、仁宣都算盛世,被收拾的人好意思说他们才是对的?等中后期内阁巨兽形成,皇家权力衰弱,虽然锦衣卫的风头被东厂抢去了,但是干的事和锦衣卫差不多,官员该收拾也不手软,这个时候明朝还算富足,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起码这个时候还有能和官员们抗衡的存在。明末,魏忠贤垮台,东厂、锦衣卫势微,按理说当年挨收拾的文官们该给国家开药方挽救危局了吧?结果呢,自己分拨内斗,弃国家于不顾,不过十七年,大明亡了。明亡之时,皇家没钱、百姓没钱,京城大官富户倒是富的流油。明明权力和财富都被他们抢到手了,却要把亡国的锅扣给皇家和他们的爪牙,把自己伪装为正义。这不是当那啥还要那啥吗?

至于到底是谁在监察天下,不妨去了解一下六扇门这个连民间江湖事都管的组织。皇家已经有了东厂、锦衣卫了,犯不上也没能力再弄出个六扇门来。所以说六扇门到底是听皇家的,还是听已经牢牢掌握司法大权的文官们的,你猜?


谢邀。锦衣卫有多重职能,包括仪仗队、宫廷画师、提供奶妈等等,侦缉是其中之一。

抓人目标:官员(纪委功能)、邪教、盗贼、地痞流氓(公安城管功能)。只要你是「人民」,锦衣卫不会管你的,顺天府才是你的官爷。

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

或者说明朝为什么要有中央直属特务机关?因为近代每个国家都有嘛!


每10户配一个锦衣卫,全国也要有一百多万锦衣卫~还不算那些达官贵人府上,国家养兵都快养不起,还能养一百多万锦衣卫吗???用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多读书把


中国的封建社会非常漫长。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开始算起,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发展演变当中,总体来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皇权和相权天然是一对矛盾。相权强皇权就弱,反之,皇权的加强需要靠削弱相权来实现。元朝是相反扑的一个时代,它的宰相权力非常大,有时候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明朝吸取元朝的教训。朱元璋找借口制造了「胡蓝之狱」。杀死了中国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规定从此以后不得设立丞相的职务,有敢提议设立丞相职位的臣子,可以直接把他给杀了。这让中国的皇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废除了丞相后,皇帝万事都得亲力亲为。这是非常累的。皇帝总需要一些人来帮助他谁系统治。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于皇帝个人的特务机构应运而生。它的本质就是帮助皇帝维系统治。

明朝的特务机构主要有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制度。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设立的。它的权力非常大,可以不经审判直接给人定罪和行刑。它主要是监督文武百官的。因此,明初的官员都非常忌惮锦衣卫。

作为一种特务机构,锦衣卫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维系统治。


特务组织,就是明朝的厂卫制度,三厂一卫。但是基本是作为皇帝的耳目。

锦衣卫也不过是天下诸多卫所中的一个卫,有的卫承担海防,有的是军垦,有的是北疆边防,而锦衣卫特殊从御前拱卫司变化而来负责皇帝仪仗,情报搜集,统计分析,还有诏狱。一般人是进不了诏狱的,能进诏狱的一般都是有官身的,还得满足皇帝要求督办的案子。能进刑部大牢,基本都是大佬级别了。还有锦衣卫抓人必须要刑部驾贴,分管刑部的,必定也是内阁阁老分管,这就需要皇帝和内阁有相当默契,当然洪武永乐两朝不在此列。

三厂只有东厂是存在最久,其余两个都是存在一两朝(西厂 内厂),而且属于内廷二十四衙门。提督东厂一般是受信任的大太监,但是权势还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里,秉笔太监次之,掌东厂太监在这之后。太监权力本身就是是皇权的延伸,权力来自于皇帝,类似于秘书处,最后还是皇帝拍板,但是秘书处可以把内阁的票拟留中不发,也可以退回,给皇帝审阅也可以放在前或放在后。皇帝给东厂监察百官权力,就是为了让内廷树立权威,内廷才好继续运转下去,政治本身就是妥协的艺术,没有情报怎么能让对手妥协呢?东厂干的活就比锦衣卫高档的多了。

人民是不用监察的,因为有士绅代为治理,皇权不下乡。地方官大多数也并不需要,厂卫大动干戈,因为有十三道御史,风闻奏报,监察天下。两京也不必,因为六科给事中,都察院主场,清流官多的要死。只有危及皇权的才需要厂卫出手,就是类似于国安,内部调查科,纪律监察。


谁是人民?


政治特务,没有人民


文人官员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在人民和皇帝的对立面。特务机构主要监管官员


特务治国的明朝

明朝常被后人讥讽为「特务治国」,在影视作品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各种东厂公公一手遮天,亦或是锦衣卫迫害忠臣。可明朝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特务组织?虽然在中国历朝历代培植密探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但只有明朝才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特务机构制度化的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的巅峰,皇帝是唯一的主宰,罢中书省,废丞相,很多政务都是皇帝亲力亲为,群臣只是皇帝的辅官、顾问。这样的制度虽然令皇帝操劳,但内阁、朝堂的实权也被削弱,为了方便皇帝掌控臣民,自然就需要有官吏收集信息,甚至制造恐惧、恫吓臣民。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蓄养密探,因为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丞相位高权重,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威胁皇权,而且还会懈怠政事,因此朱元璋就派遣特务专司监视衙门官吏、搜集民间传闻等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发展为了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锦衣卫」。朱元璋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除了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锦衣卫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朱元璋逝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变,击败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明成祖。朱棣对建文帝遗留的旧臣十分警惕,派遣锦衣卫在民间广布眼线、严加监视、大肆抓捕旧臣,锦衣卫比朱元璋在世时更加得势。

朱棣虽然运用锦衣卫震慑群臣,但也担心锦衣卫一家独大,垄断谍报系统。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就因为蒙骗皇帝被清剿,纪纲死后,朱棣认为必须建立新的特务机构与权力在握的锦衣卫相互制约,于是永乐十八年朱棣设立东厂,由宦官主持厂务,负责和锦衣卫一模一样的工作。

东厂的厂公往往是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宦官,这些人往往徇私舞弊、私结党羽,很快明朝内部就出现了特务制度引发的危机,于是明宪宗朱见深决定在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再成立一个特务机构「西厂」。西厂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但运行期间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遍及京师。

明朝灭亡后,这些特务机构并没有消失,专为皇帝服务的锦衣卫和东厂反而还得到了为清朝顺治皇帝效力的机会。不过顺治之后特务机构不再受重用,因为没有新人补充,很快就遭到了废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