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只是把特務機構專門化,並不是說在明朝之前沒有特務活動。


寫這個自己信嗎?監管人民監管的過來嗎?監管的當然是官員!


錦衣衛是天子親衛,編製不到六千人。在負責軍事偵察與監視大臣,錦衣衛哪來精力去監視黎民?

即便大臣,正三品以下的官員,錦衣衛都沒這個精力去監視。


監管人民是什麼鬼?不是監管百官嗎?人民官員?


監管人民的是《大誥》,不是錦衣衛。


錦衣衛、東廠名聲臭,是因為他們只聽命於皇家,和寫史書的文人不是一路,不光不是一路,還是對頭。既然如此,那史書上自然要把他們往黑了描。

從錦衣衛的幾個職責來看,普通百姓只要不涉及特定罪行,還真不會與錦衣衛產生交集。職責一:侍衛儀仗,這個好理解,和普通百姓沒關係;職責二:巡查偵緝,這個其實主要針對的是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極個別會涉及鉅賈大賈。明制一衛滿編也就五六千人,扣掉其他職責的,真用來巡查偵緝的也沒多少人了,是做不到監察天下人的。換句話說,小老百姓既入不了錦衣衛的法眼,也進不了詔獄。職責三:情報收集,這個主要是對外軍事情報,對內情報一部分與職責二重疊,另一部分是經濟情報收集。這個和監管人民也沒關係。

從錦衣衛職責的角度看,職責一和職責三都無可厚非,唯有職責二,就是為貫徹皇家意志,對付朝中和皇家不對付甚至威脅皇權的人而設的。這裡不要有政治小白蹦出來說反對皇家是因為反對者纔是對的,他們纔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好。皇家也想傳之萬世,官員真要是一心為公,皇家也犯不著收拾人尋樂子玩。開國的幾代皇帝還能保有權力,錦衣衛也沒少收拾人,可國力還能增長,永樂、仁宣都算盛世,被收拾的人好意思說他們纔是對的?等中後期內閣巨獸形成,皇家權力衰弱,雖然錦衣衛的風頭被東廠搶去了,但是乾的事和錦衣衛差不多,官員該收拾也不手軟,這個時候明朝還算富足,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起碼這個時候還有能和官員們抗衡的存在。明末,魏忠賢垮臺,東廠、錦衣衛勢微,按理說當年挨收拾的文官們該給國家開藥方挽救危局了吧?結果呢,自己分撥內鬥,棄國家於不顧,不過十七年,大明亡了。明亡之時,皇家沒錢、百姓沒錢,京城大官富戶倒是富的流油。明明權力和財富都被他們搶到手了,卻要把亡國的鍋扣給皇家和他們的爪牙,把自己偽裝為正義。這不是當那啥還要那啥嗎?

至於到底是誰在監察天下,不妨去了解一下六扇門這個連民間江湖事都管的組織。皇家已經有了東廠、錦衣衛了,犯不上也沒能力再弄出個六扇門來。所以說六扇門到底是聽皇家的,還是聽已經牢牢掌握司法大權的文官們的,你猜?


謝邀。錦衣衛有多重職能,包括儀仗隊、宮廷畫師、提供奶媽等等,偵緝是其中之一。

抓人目標:官員(紀委功能)、邪教、盜賊、地痞流氓(公安城管功能)。只要你是「人民」,錦衣衛不會管你的,順天府纔是你的官爺。

所以這是一個偽命題。

或者說明朝為什麼要有中央直屬特務機關?因為近代每個國家都有嘛!


每10戶配一個錦衣衛,全國也要有一百多萬錦衣衛~還不算那些達官貴人府上,國家養兵都快養不起,還能養一百多萬錦衣衛嗎???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多讀書把


中國的封建社會非常漫長。從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開始算起,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樣漫長的發展演變當中,總體來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一個過程,也就是皇權不斷加強的過程。

皇權和相權天然是一對矛盾。相權強皇權就弱,反之,皇權的加強需要靠削弱相權來實現。元朝是相反撲的一個時代,它的宰相權力非常大,有時候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明朝吸取元朝的教訓。朱元璋找藉口製造了「胡藍之獄」。殺死了中國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規定從此以後不得設立丞相的職務,有敢提議設立丞相職位的臣子,可以直接把他給殺了。這讓中國的皇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廢除了丞相後,皇帝萬事都得親力親為。這是非常累的。皇帝總需要一些人來幫助他誰系統治。在這個過程中,服務於皇帝個人的特務機構應運而生。它的本質就是幫助皇帝維繫統治。

明朝的特務機構主要有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合稱為廠衛制度。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時設立的。它的權力非常大,可以不經審判直接給人定罪和行刑。它主要是監督文武百官的。因此,明初的官員都非常忌憚錦衣衛。

作為一種特務機構,錦衣衛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維繫統治。


特務組織,就是明朝的廠衛制度,三廠一衛。但是基本是作為皇帝的耳目。

錦衣衛也不過是天下諸多衛所中的一個衛,有的衛承擔海防,有的是軍墾,有的是北疆邊防,而錦衣衛特殊從御前拱衛司變化而來負責皇帝儀仗,情報蒐集,統計分析,還有詔獄。一般人是進不了詔獄的,能進詔獄的一般都是有官身的,還得滿足皇帝要求督辦的案子。能進刑部大牢,基本都是大佬級別了。還有錦衣衛抓人必須要刑部駕貼,分管刑部的,必定也是內閣閣老分管,這就需要皇帝和內閣有相當默契,當然洪武永樂兩朝不在此列。

三廠只有東廠是存在最久,其餘兩個都是存在一兩朝(西廠 內廠),而且屬於內廷二十四衙門。提督東廠一般是受信任的大太監,但是權勢還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手裡,秉筆太監次之,掌東廠太監在這之後。太監權力本身就是是皇權的延伸,權力來自於皇帝,類似於祕書處,最後還是皇帝拍板,但是祕書處可以把內閣的票擬留中不發,也可以退回,給皇帝審閱也可以放在前或放在後。皇帝給東廠監察百官權力,就是為了讓內廷樹立權威,內廷纔好繼續運轉下去,政治本身就是妥協的藝術,沒有情報怎麼能讓對手妥協呢?東廠乾的活就比錦衣衛高檔的多了。

人民是不用監察的,因為有士紳代為治理,皇權不下鄉。地方官大多數也並不需要,廠衛大動干戈,因為有十三道御史,風聞奏報,監察天下。兩京也不必,因為六科給事中,都察院主場,清流官多的要死。只有危及皇權的才需要廠衛出手,就是類似於國安,內部調查科,紀律監察。


誰是人民?


政治特務,沒有人民


文人官員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在人民和皇帝的對立面。特務機構主要監管官員


特務治國的明朝

明朝常被後人譏諷為「特務治國」,在影視作品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各種東廠公公一手遮天,亦或是錦衣衛迫害忠臣。可明朝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特務組織?雖然在中國曆朝歷代培植密探都不是什麼罕見的事,但只有明朝纔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將特務機構制度化的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高度集中的巔峯,皇帝是唯一的主宰,罷中書省,廢丞相,很多政務都是皇帝親力親為,羣臣只是皇帝的輔官、顧問。這樣的制度雖然令皇帝操勞,但內閣、朝堂的實權也被削弱,為了方便皇帝掌控臣民,自然就需要有官吏收集信息,甚至製造恐懼、恫嚇臣民。

明太祖朱元璋擅長蓄養密探,因為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丞相位高權重,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威脅皇權,而且還會懈怠政事,因此朱元璋就派遣特務專司監視衙門官吏、蒐集民間傳聞等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來發展為了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錦衣衛」。朱元璋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除了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錦衣衛也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

朱元璋逝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變,擊敗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明成祖。朱棣對建文帝遺留的舊臣十分警惕,派遣錦衣衛在民間廣布眼線、嚴加監視、大肆抓捕舊臣,錦衣衛比朱元璋在世時更加得勢。

朱棣雖然運用錦衣衛震懾羣臣,但也擔心錦衣衛一家獨大,壟斷諜報系統。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就因為矇騙皇帝被清剿,紀綱死後,朱棣認為必須建立新的特務機構與權力在握的錦衣衛相互制約,於是永樂十八年朱棣設立東廠,由宦官主持廠務,負責和錦衣衛一模一樣的工作。

東廠的廠公往往是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宦官,這些人往往徇私舞弊、私結黨羽,很快明朝內部就出現了特務制度引發的危機,於是明憲宗朱見深決定在錦衣衛和東廠之外再成立一個特務機構「西廠」。西廠是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但運行期間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遍及京師。

明朝滅亡後,這些特務機構並沒有消失,專為皇帝服務的錦衣衛和東廠反而還得到了為清朝順治皇帝效力的機會。不過順治之後特務機構不再受重用,因為沒有新人補充,很快就遭到了廢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