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战争因素考虑在内)


这个问题挺好的,好就好在有了个时间上的限制「周朝时」,但也不十分明确,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需要单独拿出来讨论呢?

我们分别说说吧。

在周初时期,尽管当时的诸侯国数量,已经比夏朝时的「万国」少了许多,大大小小,有名没名的都算上,基本还剩一千二百个左右,流传到后世能叫出名字的大约也就几十个而已。

他们都过的怎么样呢,看怎么比较了,我觉得如果把他们之间横向比较,意义不大,毕竟有远近亲疏,大国小国之分。还是跟他们自身纵向比较更合适。

周初的时候,这些小诸侯国的生活,基本和前朝时期,相差不大,他们要想生存还是要依附于附近大诸侯国的羽翼之下,寻求保护,并为此向大诸侯国进贡。

因为周初的政治理念是「不弑君,不灭祀,不杀民」。

所有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地,也依照同样的礼制行事,彼此的冲突不大。

直到大诸侯国内的贵族、功勋阶级的兴起,这一切都开始起了变化。

这基本到了春秋时期

大诸侯国内的贵族、功勋阶级的兴起,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君要对这些人进行封赏。那时候最普遍的封赏就是土地,但是当这个阶级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紧缺。怎么办,只能通过兼并小国来解决。

因此,在春秋时期,最显著的几个大国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国家内部的矛盾。比如,晋国,就是通过向南吞并了虞国,虢国,等,向北吞并了霍、杨,以及戎狄的土地;楚国也同样吞并了江汉流域的英、六、随、等国家;秦国,则称霸了西戎。

这时候,大国通常出现在版图的边缘,如晋,齐,秦,楚。因为他们能毫无顾忌的吃掉戎狄的土地,而不用承担任何的道德,和政治风险。

但是,当这个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时,诸侯们不得已只能向内兼并,这就到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活得异常艰难,每日都要担心这自己被杀,国家被吞并。

所以,总之,国君过得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手里的土地资源的多少,而土地资源则需要军事实力的保护。


滋润,相当的滋润。

从现在已经发掘的诸侯国墓葬遗址来看,很多都是城殉级别,就是一座城连人带物一起殉了。没有什么人权不人权的,诸侯国内所有的人和物全是我的私人财产,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再从一些随葬器物和墓志铭推断,这帮诸侯王们爱好也稀奇古怪,随心所欲。有喜欢音乐随葬乐器的,有喜欢舞刀弄枪随葬武器的,还有钻研旁门左道随葬稀奇古怪玩意的,还有爱好医术并学以致用的,陪著他一起埋了的不光有生前所用手术器械,还有当年他做过手术的病人。神奇的是,近三千年过去了,那些玉柄青铜手术器械依然锋利无比。随葬的病人接受的是换骨手术,从骨骼生长情况看,明显术后存活多年。

抛开诸侯间打来打去的外部压力不谈,诸侯王们对内那是真过的滋润。


那个时代的绝色美女全都不刷牙。

你说国君过的怎么样?

更别说吃的喝的,这方面知乎里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但最过分的还是那个年代没有丝袜和性感内衣。

更别提制服诱惑了。

那里简直是地狱好吧?


这个问题非常好玩,基本上可以贯穿一部周代史。

西周还好,大家都忙著结亲戚、守规矩。最失意、最难受的是楚国,分封结果不佳。

到了东周,礼乐崩坏,大家各玩各的,称王称霸、名垂青史的有,丧权辱国、妻离子散,甚至祖坟被刨了的也有。当然,楚国也很能干,凭借自己的能力封了王。

战国开始,士大夫阶层开始篡权、野人个体开始跃迁……不过,再辉煌也不过一个结果:灭亡。

秦帝国撑了15年,六国旧部,哪怕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贵项羽也没战胜刘邦,最终一一灭亡。

儒家的「存三统」压根不保佑诸侯。


跟大国诸侯肯定比不了。一个小国也就相当于一个县大小,国君跟地主过的差不多。


初期还行看看曾侯乙墓编钟,天下一家亲一家姓,外姓有功都封侯。可见西周初期大大缓解了人民内部矛盾,而且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质生活比咱们差不到那儿,当然生产关系是没法比。不可能像咱们这样开著空调的收割机打字儿!盛世的时候冰库比咱们八九十年代估计还享福!之后东周的地位不及诸侯国了。


看看现在非洲小国家的酋长们过的怎么样就知道了。再不好也比平民强的多。至于多好就看国君自己的本事了。总也超脱不出时代的局限性。


肯定不如现在的你就是了。

当然,讨老婆比你简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