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知道,百家争鸣是如何发生的,而且如何做到把各种思想道理都有所考虑,后来有没有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将其视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也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总结性来看的话,就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旧有的关系遭受了破坏,新生的关系尚未产生,经济生产方式变革,政治上纷争纠缠,各国征战不休。与此同时,战乱造成了私学传播,知识开始下行,而各国为了统一战争的需要对知识分子需求加大,士阶层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以自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新的道路。

这个事确实可以视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今天中华文明的根基,就有百家争鸣的贡献。

不过这个事没必要过分抬高,而且对老百姓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著整个社会大格局的崩塌,国家的分裂,无尽的战争。

后世其实也有这样的情况,只不过这个时候大一统的格局已经奠定,思想流派往往局限于学术罢了,譬如满清-民国时期。当时就是一个旧格局受冲击,新格局未产生,各地军阀割据,中国人苦苦寻觅道路的情况。以毛主席为例,根据其自述,从小他接受的是传统封建那一套思想,年纪稍大,又开始推崇康梁的君主立宪道路,辛亥革命前后成了民主主义分子,然后到处看小广告,那上面说商业救国,实业救国,害得未来的图书管理员花了一块大洋准备去做肥皂,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成为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不光是他,彭总也是如此),历经波折才最终选择了自已的道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满清——民国,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过程,大家都在讨论研究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封建的,改良的,宪政的,民主的,无政府主义的,实业的,商业的。

这种痕迹即使在当代也还有残留,那就是中国的各大民主党派,除台盟外,民革中央代表的是当年民族资产阶级思想道路;民盟代表的是当年希望走西方民主思想道路;民建代表了经济界及其知识分子的思想道路;民进、九三代表的是教育、知识、科技的思想道路;农工民主党现在虽然人员构成发生了改变,但当年走的是「扶助农工」的路线;致公党的前身是帮会社团力量,孙中山当年革命,就深受帮会力量的支持和影响。

中国现行的民主党派制度,其实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题主问后来为什么没有百家争鸣,并不完全精准,真正的原因是战国时期华夏分裂,互相攻伐的各国与争鸣的百家呼应,看上去声势浩大。后世的满清——民国也处于这个时期,但名义上还有个政府,读书人也更多,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百家再怎么争,也不会闹成那个样子。

严格说起来,今天的中国也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前奏期:工业化的彻底完成,传统的文化体系被新的生产关系冲击,旧的已经不合用,新的尚未产生,所以很多人出现了迷茫,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道路却未必适应。这其实是满清——民国的延续,当时社会变革尚未完成,国家积弱,迷茫和探索是主流,随著中国社会改造的完成和国力提升,更多的人变得进取而积极,依托传统文化,创造未来道路,这其实也是百家争鸣,其意义和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春秋战国那一次,甚至远远超过。

不必光盯著古人,你自已就是新的百家。


当一个社会被认为生了病的时候,就会有人寻求治病的良方。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人都觉得社会在变坏,但实际上原有旧秩序和旧制度在崩塌和解体。

旧秩序和旧制度的崩塌必然会造成社会动荡,但一切的动荡与混乱都只是黎明前的黄昏。


周灭商,然后分封诸国,建立起以周为天下共主的封建社会,由此正式确立封建制度。

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了,于是封建制度崩塌和封建社会解体就是必然的事情。

在旧有秩序和旧有制度崩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权力斗争和转移,阶级矛盾加剧的不安因素。

于是在这些不安因素的影响下,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士人崛起,贵族消亡。

春秋战国的乱世其实是由封建社会转变为专制社会的一个开端,也是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的一个开端。

这种转变必然是漫长的,不可朝夕实现。

由于不能朝夕实现,生活在其时的人们就会觉得社会染上了病痛,礼崩乐坏和诸侯混战就是病症。

当一个社会被认为生了病的时候,就会有人寻求治病的良方。

春秋战国封建制度逐渐崩塌的社会便是那个病人,诸子百家便是不断尝试救治病人的医生。

当然封建制度崩塌和封建社会解体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因为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

诸子百家虽然没能救治得了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关V信众公号【天上人间文史鉴】了解更多

东周时期既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诸子百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儒道墨法四大学术团体,其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

可以说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启蒙时代,为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建立了精神内核与文化核心,奠定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基础。

中国人尚古的风尚在此期间也是无比兴盛,对上古先贤也是极尽美化,这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祖先的敬畏。

儒家、墨家、道家都提倡让社会形态回到过去,以消除乱世的纷争。

儒家认为春秋时期相比于西周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提倡回到西周。

墨家则提倡回到尧舜时代,而道家则更为返璞归真,提倡回到原始社会。

不可置疑地说,此三大学术团体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定,并提出了治世之方。

然而历史是无法倒退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再随著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中国人尚古,于是总是把上古社会想像得十分美好,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关于上古社会的真实面貌笔者在文末有详细分析)


四大学派中,儒道墨都具备有组织的学术团体,唯独法家没有。

法家是后世人将思想相近和政治作为类似的人归纳在一起而形成的学派,而这个学派成为了唯一一个主张历史前进而非历史倒退的学派。

相比于儒道墨三家提出了治天下之道,法家所提出的是取天下之道。

各家都想改变乱世的局面,但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唯独法家明了,要想实现治天下,要先实现天下一统。

在法家思想的帮助下,秦统一了六国,消灭了封建制度。

秦虽统一了六国,却二世而亡,其实是封建制度最后的反扑,也是法家思想的局限。

封建制度在经历最后的回光返照之后,在汉武帝是基本上就消亡了。

法家思想在取天下的方向上登峰造极,却没能及时转换为治天下的理论方法,于是造成了秦制的严苛。

在天下一统的时期,制度不应当过于严苛,需要怀柔的制度。

汉初黄老之道的兴盛和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成功就是法家思想所不能及的了

而专注于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就被统治阶级逐渐重视,不得不说儒家思想是最符合统治阶级利益也适合大一统社会发展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如同清末、民国时期的乱世极其类似,都是社会体制到了崩塌的时刻,急需救世的良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文明等级较高的社会,于是诸子百家分封自发地提出救世之方。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原有体制已经烂透,旧有思想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于是国人便想西方求取真经,并经过国人的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找到的是一条中西结合的道路,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融合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文明成果。

春秋战国和清末民国都是思想和学术的盛世,因为有志有识之士都有为国家和社会出力的愿望。

人类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每当社会体制到了崩塌和解体的时刻,就会有人提出救世之方。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虽然并没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但其思想最终都成为了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上古社会和禅让制的真实面貌猜想:


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是周朝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以及列国竞争的实际需求。秦汉以后再没有「百家争鸣」,是因为政治上大一统,以及思想文化的统一。

周朝「裂土分封、建立城邦」的封建制度,每个诸侯国都是实质上的「自治」。此时,每个诸侯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文化、文字、图腾崇拜、官僚体系、军队、财政、统治模式等等,周天子并不强迫每个诸侯国都采用周人的政治制度。例如姬姓诸侯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子姓商朝后裔——宋国则保留著商朝的政治制度。又因为列国生存竞争的需要,所以各国无论政治、科学、军事、哲学思想等等方面都涌现许多推陈出新的理念及政治改革。

而秦汉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因为统治需要必须模糊各地区差别、种族差别,思想上必须有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文化上也需要有个划一的标准——独尊儒术,所以再也无法出现「百家争鸣」。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科举只考儒家经典,限制了思想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这里我只从简单的角度来回答。

百家争鸣本身由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的自由土壤所孕育出来,在华夏大地上并没有哪个势力足以掌控全体思想。各个地方势力都想在大争之世中占得先机和优势,所以都对人才有著特殊的尊重,对各种思潮都能忍耐(接受),这就为广大的游士提供了思想舞台,私学盛行于世,独立思考的思想流派自由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嬴政、李斯团队就把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开发了出来,其内核为「大一统、定于一」。「大一统」不仅仅是版图的统一,更是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统一;「定于一」其要义在于最高统治者对一切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拥有最高裁决权、解释权、使用权。这个内核也恰恰保证了华夏文明的统一、繁荣、稳定。这个政治文明的内核被历代统治者、地方豪强、甚至是没有实力的野心家所继承。

百家争鸣式的思想局面,与封建帝国政治内核格格不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