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戰爭因素考慮在內)


這個問題挺好的,好就好在有了個時間上的限制「周朝時」,但也不十分明確,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是需要單獨拿出來討論呢?

我們分別說說吧。

在周初時期,儘管當時的諸侯國數量,已經比夏朝時的「萬國」少了許多,大大小小,有名沒名的都算上,基本還剩一千二百個左右,流傳到後世能叫出名字的大約也就幾十個而已。

他們都過的怎麼樣呢,看怎麼比較了,我覺得如果把他們之間橫向比較,意義不大,畢竟有遠近親疏,大國小國之分。還是跟他們自身縱向比較更合適。

周初的時候,這些小諸侯國的生活,基本和前朝時期,相差不大,他們要想生存還是要依附於附近大諸侯國的羽翼之下,尋求保護,並為此向大諸侯國進貢。

因為周初的政治理念是「不弒君,不滅祀,不殺民」。

所有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領地,也依照同樣的禮制行事,彼此的衝突不大。

直到大諸侯國內的貴族、功勛階級的興起,這一切都開始起了變化。

這基本到了春秋時期

大諸侯國內的貴族、功勛階級的興起,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國君要對這些人進行封賞。那時候最普遍的封賞就是土地,但是當這個階級裏的人數越來越多,就會導致土地資源的緊缺。怎麼辦,只能通過兼併小國來解決。

因此,在春秋時期,最顯著的幾個大國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化解國家內部的矛盾。比如,晉國,就是通過向南吞併了虞國,虢國,等,向北吞併了霍、楊,以及戎狄的土地;楚國也同樣吞併了江漢流域的英、六、隨、等國家;秦國,則稱霸了西戎。

這時候,大國通常出現在版圖的邊緣,如晉,齊,秦,楚。因為他們能毫無顧忌的喫掉戎狄的土地,而不用承擔任何的道德,和政治風險。

但是,當這個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時,諸侯們不得已只能向內兼併,這就到了「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小諸侯國,活得異常艱難,每日都要擔心這自己被殺,國家被吞併。

所以,總之,國君過得怎麼樣,完全取決於自己手裡的土地資源的多少,而土地資源則需要軍事實力的保護。


滋潤,相當的滋潤。

從現在已經發掘的諸侯國墓葬遺址來看,很多都是城殉級別,就是一座城連人帶物一起殉了。沒有什麼人權不人權的,諸侯國內所有的人和物全是我的私人財產,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

再從一些隨葬器物和墓誌銘推斷,這幫諸侯王們愛好也稀奇古怪,隨心所欲。有喜歡音樂隨葬樂器的,有喜歡舞刀弄槍隨葬武器的,還有鑽研旁門左道隨葬稀奇古怪玩意的,還有愛好醫術並學以致用的,陪著他一起埋了的不光有生前所用手術器械,還有當年他做過手術的病人。神奇的是,近三千年過去了,那些玉柄青銅手術器械依然鋒利無比。隨葬的病人接受的是換骨手術,從骨骼生長情況看,明顯術後存活多年。

拋開諸侯間打來打去的外部壓力不談,諸侯王們對內那是真過的滋潤。


那個時代的絕色美女全都不刷牙。

你說國君過的怎麼樣?

更別說喫的喝的,這方面知乎裏已經有很多人分析過了,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但最過分的還是那個年代沒有絲襪和性感內衣。

更別提製服誘惑了。

那裡簡直是地獄好吧?


這個問題非常好玩,基本上可以貫穿一部周代史。

西周還好,大家都忙著結親戚、守規矩。最失意、最難受的是楚國,分封結果不佳。

到了東周,禮樂崩壞,大家各玩各的,稱王稱霸、名垂青史的有,喪權辱國、妻離子散,甚至祖墳被刨了的也有。當然,楚國也很能幹,憑藉自己的能力封了王。

戰國開始,士大夫階層開始篡權、野人個體開始躍遷……不過,再輝煌也不過一個結果:滅亡。

秦帝國撐了15年,六國舊部,哪怕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貴項羽也沒戰勝劉邦,最終一一滅亡。

儒家的「存三統」壓根不保佑諸侯。


跟大國諸侯肯定比不了。一個小國也就相當於一個縣大小,國君跟地主過的差不多。


初期還行看看曾侯乙墓編鐘,天下一家親一家姓,外姓有功都封侯。可見西周初期大大緩解了人民內部矛盾,而且生產力大大提高,物質生活比咱們差不到那兒,當然生產關係是沒法比。不可能像咱們這樣開著空調的收割機打字兒!盛世的時候冰庫比咱們八九十年代估計還享福!之後東周的地位不及諸侯國了。


看看現在非洲小國家的酋長們過的怎麼樣就知道了。再不好也比平民強的多。至於多好就看國君自己的本事了。總也超脫不出時代的侷限性。


肯定不如現在的你就是了。

當然,討老婆比你簡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