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一点就好了。

这一点就是:能在明史中留名的人,绝不会蠢。上场的所有人都很聪明,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必然符合其个人的利益。

另外,看历史都看的气血上涌,那说明你看的是故事,不是历史。

看历史的时候最好配上地图,而且要拿地形图,最好是对应时代的地形图(谈及北方局势不可能绕开黄河,黄河平均百余年就有一次大改道,最好确定当时的黄河在哪。比如明末的黄河是夺淮入海,在淮安,黄河、淮河、大运河三河交汇。中国古代常说的「五岳四渎」,四渎是四条大河「江河淮济」,其中济水早已干涸。)

某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事发生时,台前的人是关键没错,幕后的力量同样不能忽略。而且要小心春秋笔法。

举个例子。史可法,在中国历史上此人形象非常好,可以说和文天祥一个档次的。这人基本不用考虑其私德有问题。

读到史可法在江北防线的运营,就会发现江北防线一定崩,史可法绝对不可能组织起一条有效的江北防线。

江北防线的布设很有水平,一共三层,依托地形层层阻击,不可谓不尽心。可组建防线的军队完全不受控制,

江北四镇刚刚设立的时候,黄得功和高杰两镇还发生过一次火并。这一仗高杰打赢了,因为他偷袭的黄得功。黄得功就要报仇,史可法赶过来劝架,以一副隔壁大妈的姿势劝这黄得功,说「你看,天底下人都知道高杰错了,如果这个时候你放他一马,街坊邻居们是不是都夸你好啊?」

黄得功说不打也行,要赔我。于是和高杰就谈好了,赔三百匹马,可是马运到的时候又傻眼了,全部是老弱病残马,根本就不能用。史可法说别别别,别打,这钱我掏,三百匹马作价三千两银子,我掏。而且这个时候,黄得功的母亲刚刚去世,史可法说,我再出一千两银子的份子钱,看我的面子,别打了。好,黄得功把这口气就给咽了。

后来高杰被自己人给杀了之后,黄得功得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带领兵马直奔徐州而去,徐州就是高杰余部所在地,也是高杰所有家眷所在地,高杰死了,黄得功不仅要拿高杰的地盘,还要把所有高杰的家眷、部属一网打尽。把这个史可法又吓得要死,赶紧从扬州赶到徐州去调停。

这样的防线布设得再好又如何?挡得住谁呀?

搞成这样,是史可法眼高手低没能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不是很应该想想的问题么。

别说什么四镇「不忠」,凭什么忠诚,总要有个理由吧。

明末各家的实力里,明最强,怎么一个都围不住呢?

农民军中不论出现多强的军队,多好的将军,这些人都是在明朝的土地上的,用的东西也都不是别国空投来的。这些人为什么明朝筛选不出来,物力调集不出来?

这些不都应该好好想想吗?这些才是历史,明末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物往来,不过是故事。


前段时间整理南明的史料,整理出下面这篇关于南明弘光朝廷灭亡的文章,期间就数次控制不住情绪停笔。清朝剃发易服后,明末民众的反抗力度在历朝里前所未有的强烈,甚至连刘泽清这种在清军南下时,判断明朝要亡而不战而降的小人都认为「胡运不长久」反正起兵反清。南明有无数次机会扭转局势,但却一次次错过,最终被清朝翻盘。

明亡清兴:明末清军入南京时的南京城众相及剃发易服的开始

第一章:北都失陷,南都备胎转正

崇祯十七年自封大顺闯王的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至明朝两都之一的北京城,北京三大营明军不战而溃,北京失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走投无路下自缢于煤山,明朝廷在北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多数人选择跪在李自成面前恭迎新朝建立。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北方多少明朝达官贵人们迅速改换门庭在数月内就实现了从大明到大顺再到满清的三连降。明朝在北方的统治于一年内迅速崩溃,先后被李自成和满清取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历史上是一个让人铭记,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代。对于汉民族来说,绝对是充满耻辱荒诞和令人反思的时代。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位统治者,分别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大顺皇帝李自成、大西皇帝张献忠、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历史的天平,曾经在这五个人的身上左右徘徊。最终多尔衮获取了胜利,以入关时不到10万人的八旗部队,将当时拥有一个亿人口的中国征服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但对于明皇朝来说江山社稷仍未亡,明朝两都中仅剩的南都南京城内六部百官瞬间备胎转正,成了大明王朝的唯一正统朝廷。明朝经过四十三天无君状况后,南京百官们拥戴和崇祯帝血统最近的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明故宫,年号弘光,史称弘光帝,延续明朝。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于内忧外患中,虽然统治区域包括今黄河以南的大半中国,且拥有未经受战乱最富庶的江南,纸面上的疆域人口军队数量是当时中国内部最强的一方势力。在当时的明朝官民上下看来,弘光政权即便是不上进不能收复黄河以北失地、贪图苟安混的差些也能跟满清划黄河而治、即便是南明无能透顶守不住黄河、也应该能跟满清划江而治,混个翻版东晋或南宋。然而历史发展洪流却演变为南明弘光政权只坚持了八个月,就在满清一路屠城的铁蹄下灰飞烟灭,只留下史书上沉痛的文字记载,让人感叹唏嘘。南明弘光朝廷自建立开始就一直处于大臣和武将的勾心斗角中内耗,在党争内讧与军阀内战中粉墨登场,又在腐败和内讧中分崩离析。

图为南京明故宫遗址

第二章:满清胡骑南下,铁蹄踏破南国万里河山

1644年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大顺在黄河以北进行拉锯战,因为满清此时军力有限,黄河以北的北方大片领土仍处于明朝官神控制。纸面实力相当可观的南明弘光朝廷如果能够挥军北伐,完全有很大希望能够收复失地,甚至满清也很有可能因为军力有限,知难而退,撤回东北老家。但是弘光朝廷君臣的短视失策和朝中东林党的党同伐异,使得弘光朝廷始终处于严重的内讧不稳定状态,无力北伐,只希望能够苟安江左重演东晋南宋旧事。明朝廷的按兵不动,导致满清得以逐个击破北方反抗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平定黄河以北。

1645年三月初五,明弘光元年,满清顺治二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统率八旗兵主力饮马黄河自陕西、河南、江苏苏北兵分三路南下。此时南明弘光朝廷刚经历军阀左良玉的叛乱,混乱虚弱至极,明朝廷无力组织起对满清的有效防御。满清南下沿途州县望风归降,管辖南明弘光朝廷军队主力江北四镇的督师大臣史可法惊慌失措,战守失策,彻底失去对部下明军的控制。南明弘光朝廷官军主力的五大藩镇除黄得功坚持抗清外,其余四镇驻守淮安的刘泽清、驻守寿州刘良佐、驻守徐州的李成栋、盘踞湖北江西的军阀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等部皆不战而降清。据1645年六月多铎向清廷奏报,来降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仅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员数目就超过了南下清军的总和,而这些明朝降军摇身一变就充当了满清南下的急先锋。

史可法退守江北重镇扬州,史可法退到扬州后「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随后清军对扬州发动进攻,仅用半日时间攻破扬州,史可法被俘后遇难。城破后清军对扬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十日大屠杀,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满清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亲身经历扬州屠城的文人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从整体来看,满清南下消灭明朝弘光政权的过程中,除少数有气节的坚持抵抗外,当时大部分士民都做了沉默的多数放弃抵抗。其中原因除了南明自身的腐败和内讧外,也与当时满清尚未在中国境内普遍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有关,此时绝大多数人把这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毕竟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后,金元这两个异族政权也没有强迫全国汉族民众剃发易服改变习俗,明末的士民起初以为满清也会沿袭金元旧制。直到弘光元年六月清摄政王多尔衮见大顺和南明弘光朝廷都已被消灭,认为天下大局已定,遂撕下伪装,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易服。初五日,即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即遣使谕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当时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相当一部分官绅地主居住于乡村,他们同朝廷、官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照章输赋服役,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农民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谓「承平之世」。一旦严令剃头,「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的脑袋上,其后果可想而知。剃发令一下,此时明朝士民们终于意识到满清不仅是要灭亡朱氏的明朝,更要灭绝汉族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习俗,满清是要亡天下!原本沉默的明朝士民在弘光政权灭亡后被满清的暴政和屠杀激怒。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南方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满洲贵族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记述在史籍中多如牛毛,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南民众在满清统治者宣布剃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之后,民众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揭竿而起反清。南方各地反清义军四起,满清平定南方的时间被推迟了38年之久。不过这些反清义军多数是起兵于弘光政权灭亡后,笔者在这只是顺带提下,不会继续著重描述,本文的著墨重点在清军入南京时。

第三章:无可奈何花落去,清军兵临城下

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的消息传到南京,弘光朝廷顿时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弘光帝朱由崧等人开初还对长江天险寄于希望。五月初五日,清军进抵长江北岸,初九日多铎命梅勒章京李率泰带领南明降将张天禄、杨承祖等部于黎明时分在瓜州以西十五里处乘船渡江,在金山击败明防江水师郑鸿逵军,随即登上南岸,后续满、汉官兵先后渡江,镇江守军投降,清军占领镇江。至此南京最后一道屏障已经丢失。

清军逼近南京,朱由崧在朝堂上问计于群臣,群臣无一人发言。弘光朝廷岌岌可危,朱由崧已束手无策。五月过后,保国公朱国弼等建议朱由崧出逃,朱由崧起初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在此,拒绝出逃,打算死守南京。然而群臣却无人挺身而出帮助朱由崧组织南京防御。五月十日清晨,清兵渡过长江的消息传来后,朝野大震,弘光帝朱由崧及首铺马士英等人瞒著百官连夜出逃。

「由崧视朝毕,以形势严峻,乃寻求保全的良策,问迁都计于群臣,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言

不可。两日后,再次召对,上下竟寂无一言。弘光朝岌岌可危,由崧已束手无策。五月过后

,警报不断,保国公朱国弼等密奏建议出避,由崧慨然曰:「太祖陵寝在此,走安往?唯死守

耳!」然已无人挺身而出,为其守御。十日晨,清兵渡江信至,朝野大震,是夜,由崧出

逃。」

虽然后来满清和降清的东林党文人将弘光帝描述为千古罕见的昏庸荒淫之主,但经过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大都是对弘光帝的刻意抹黑。例如所谓的弘光帝下令捕捉蛤蟆制作春药,虐死童女,刚即位就在各地搜寻大量美女享乐之类。弘光朝廷灭亡后出宫的宫女证明捕捉蛤蟆制作药物是宫中旧制,并非弘光帝下令,虐死童女纯属谣言。而选秀之事也是当时官府为了皇帝大婚按照历代皆有的正常程序推行,并且最后只筛选到三个人:阮姓一人、王姓一人、官员周书办自献女一人。因为弘光朝廷在弘光帝大婚前就已经灭亡,因此弘光帝始终没有和这三位女子有过任何接触。朱由崧在清军逼近南京后,下令将三位女子放还母家「淑女在经厂者,放还母家。」

虽然弘光帝并没有满清描述的那么荒唐,但弘光帝能力平庸无力掌控明末的乱局。在明末弘光年间弘光帝朱由崧及重臣马士英,史可法等朝臣昏招频出致使弘光朝廷加速崩溃。弘光帝朱由崧对南明的败亡负有不可推荐的责任。

朱由崧同马士英等逃出南京后,原来的意图是避往浙江杭州。不料途经溧水县时遭到当地土兵的拦截抢掠,混乱之中,马士英的儿子马銮带领勇卫营兵拥簇著弘光帝奔往太平府(府治在当涂),太平府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闭门不纳,又转入芜湖投靠靖国公黄得功。马士英则以随身兵力护卫皇太后邹氏辗转赴杭。

黄得功在击败军阀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领的叛军后,领兵屯驻于芜湖,对京城的变故一无所知,皇帝的突然驾到使他大吃一惊。问明缘由后,他不胜感慨地说:「陛下死守京城,以片纸召臣,臣犹可率士卒以得一当。奈何听奸人之言,轻弃社稷乎!今进退无据,臣营单薄,其何以处陛下?」此时弘光帝朱由崧意识到他不该逃出南京,悔之晚也。尽管黄得功已经意识到朱由崧张皇失措,无可救药,自己在满清重兵和叛军左梦庚两路夹击下很难获胜,但仍然决定效忠到底。黄得功对弘光帝说道:「愿意效死。」然后把这位昏愦的皇帝迎接进自己的军营小心保护。弘光帝在芜湖下令各地将领勤王,计划退到杭州后,聚集各地勤王军队反攻南京

弘光下诏「郑彩、黄蜚、方国安、杜弘域、卜从善皆晋伯爵,大铖、大典拜左、右相,共统师扈上回銮,复为守御(南京)计。然已无及矣」

然而历史没有给弘光帝东山再起的机会,清军统帅多铎得知弘光出逃,自然不会放过。进南京后立即命刚刚投降的刘良佐率领部卒充当向导,派多罗贝勒尼堪、护军统领图赖、固山额真阿山、固山贝子吞齐、和托等领兵经太平追至芜湖。在刘良佐现身说法的招诱下,加上满洲重兵压境,黄得功部下将领田雄、马得功决定降清。黄得功不知军心已变,把刘良佐派来招降的使者处斩,率军迎战清军。部下叛将趁黄得功不备,暗中猝发一箭,射中黄得功咽喉,黄得功自知大势已去,自刎而死。黄得功部下八位总兵,除了部下总兵翁之琪,不愿降清,赴江自沉外,其余七位总兵皆率部降清。弘光帝被田雄等活捉献给清方。有一种记载描写了当时的场面:「田雄负弘光皇帝于背,马得功执弘光二足。弘光恸哭,哀求二人。二人曰:『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弘光恨,啮田雄项肉,流血渍衣。」第二年五月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满清凌迟处死。

图为今南京长江天险

第四章:南都陷落,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图为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南京玄武门明城墙,城墙砖块上随处可见的明代洪武年间刻字及工匠名字依然清晰可见

弘光帝出逃后,摆在南京官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降清或依靠南京高大的城墙或翁城死守抗清等待可能不会到来的援军。天亮以后,南京城内的官绅军民听说皇帝和首席大学士已经逃走,立即乱成一团,北都北京失守时,因为大半中国还掌握在南都南京手里,所以明朝官民们认为国家还在,但现在前线的数十万大军不战而降,南京也要丢了,上至达官权贵下至贩夫走卒都清楚认识到大明国这回恐怕是真的要亡了。一些不愿降清的百姓闯入监狱中,把一位自称是「崇祯太子」的囚犯少年请出来到南京明故宫登武英殿即位,年号仍称崇祯十八年,希望能在「太子」带领下整合南京军民抗清。然而,此时掌握南京兵权的忻城伯赵之龙却决定降清,派兵镇压了这次起义。

随后南京文武大臣们聚集在赵之龙府中讨论应对满清之策,迅速分为主战主降两派,太学徐瑜主张拥立新君对抗满清,结果徐瑜被手握兵权的赵之龙当场杀害。赵之龙用屠刀强行通过了投降提议。据当时人吴伟业《鹿樵纪闻》:「癸已,文武集中府会议,无言及立君者;太学徐瑜谒赵之龙,请奉太子即位,之龙立斩之。

十五日,多铎率清军主力进至南京城外,赵之龙和东林党领袖礼部尚书钱谦益率领朱国弼,魏国公徐久爵、隆平侯张拱日、大学士王铎、蔡奕琛、左都御史李沾等三十余名高官显贵大开城门,剃发后跪在南京城门外迎接清军。清兵进城搜索警戒后,十七日多铎才进入南京,随即把南京城中东、北两区汉族居民尽行驱出,供清军居住。

图为南京中华门明城墙及中华门瓮城

第五章:南京孤军奋死反抗,血染明孝陵

当赵之龙和钱谦益率领众多权贵大臣打开城门投降,南京京营军队大部分也奉赵之龙命令放下武器束手就擒之时,南京城官军中却有一支不愿随大流投降的「异类」部队,这支军队是守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的守墓部队,被称为孝陵卫,他们是当时南京官军中生活最为困苦的一支,衣食无著,当京营的公子兵们投降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支已经被遗忘的军队居然会奋起反抗。1398年朱元璋病死后葬于明孝陵,明朝廷挑选了5600名擅长骑射的官兵组建守卫明孝陵的孝陵卫。并规定这些人老去后,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职务守卫明孝陵。到了明中期孝陵卫因为明朝廷曾经划拨给孝陵卫的屯田制度发生巨变,卫卒生活困苦,因此造成大部士卒逃离。随后,又由于北方战事频发,卫卒又被调离部分,因此到了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孝陵卫将士仅有1749人。此时他们的指挥官是孝陵卫末代指挥使梅春。梅春两百多年前的先祖梅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临终前嘱咐梅殷辅佐继承皇位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封地北平(后改名北京)起兵反叛,企图夺取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梅殷奉命驻守淮安,多次击退朱棣的燕军,朱棣被迫绕过淮安,改从扬州攻陷南京。朱棣成功夺取皇位,成为历史上的永乐皇帝,天下大局已定,梅殷被迫投降。但梅殷依然心怀建文帝,咒骂朱棣,最终被朱棣流放辽东,在流放途中被押送的锦衣卫推入水中溺死。梅殷死后,朱棣打发梅殷的儿子去做守墓的清苦活,梅家开始世代承袭孝陵卫指挥使之职,传至梅春这一代已经历经两百多年。

历史的讽刺在于此,弘光年间手握南京兵权但却选择降清的赵之龙两百多年前的先祖是赵彝,赵彝在建文年间被建文帝任命为永平卫指挥佥事跟随官军迎击燕王朱棣。赵彝却变节投降朱棣,协助朱棣攻陷南京,朱棣登基称帝后,赵彝被封为忻城伯。赵家历代都受到朱棣一脉的重用,到了明末世受厚恩的赵之龙变节降清。而先祖死于反抗朱棣,之后备受朱棣一脉明朝皇帝冷遇的梅家后人梅春却决定为朱棣后人的江山赴死效忠。

根据史书《南明史》和《明季南略》的记载整理过程的话,明孝陵卫在清军入南京的时候,拒绝投降,末代明孝陵卫指挥使梅春率部起兵于孝陵卫,同清军争夺城门,想把清军赶出南京,兵败后仅剩18人退到孝陵卫死守,最终以18人全部阵亡的代价消灭清军三百人。在《南明史》中留下寥寥一句「指挥梅春起兵于孝陵卫,死之。」

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编著的《明季南略》根据当时南京民众的口耳相传记载了孝陵卫保卫战的详细经过:

」南京人述云七月廿九日戊寅,南京孝陵卫,营旧有四十八营,乃神乐观武生所管,至是以清兵入,遂纠众,乘夜每人束柴一把,突烧城门。清帅发兵,出一矢射毙二人。营兵发砲,不伤清兵一人,遂败。止剩营兵十八人,清以五十人而围之,不克而死。再益兵,再败,俱三百人具毙,营兵仅存一人,清兵只存三人。三人围一人搏战,已而,营兵以勾刀破清兵一人腹,肠出外尤未断也,其人忍痛杀清兵一人,始死。清兵只存二人,乃走遁。

营兵十八人杀清兵三百,可谓勇矣。所余一人能战三人,且破其腹,则尤勇也,至肠绝尤能杀兵同死,清兵更不及。安在行伍无将才也,惜乎,其名不传「。

明孝陵卫此时和清兵殊死抵抗是勇气非凡的,因为此时满清大军主力已经进入南京城。梅春和他率领的千余名孝陵卫部下,很清楚这是一场根本不可能赢的战役,也根本不可能改变南京沦陷的大局,但他们依然选择对清军发动了赴死式的自杀式袭击。兵败后,孝陵卫仅存18人退守孝陵卫,面对数百名清军的围攻,这18人依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用他们的生命为已经延续数百年的明朝皇家守陵部队南京孝陵卫划上了句号。

孝陵卫军户董某赵某等因老弱无法上战场抗清杀敌,在听到明孝陵失守的消息后,带著妻女上吊自杀。

图为今南京明孝陵

第六章:荒诞的明末「正人君子」变节投降,「奸囘臣」抗清死节

明末是一个荒诞的年代,东林党本是明代苏南及浙东部分文人组建的一个明代规模最大的政治集团,东林党要求成员廉正奉公,以正人君子自居,该团体具有左右明代朝政的影响力。但是东林党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其中光明磊落者不少,但许多热衷名利的伪君子也混迹其间,最终东林党演变为一个党同伐异,为夺取权力往往采取造谣中伤诬陷等阴谋手段攻击对手的政治集团,对于明末的国家局势造成了恶劣影响。明末东林党除少数有气节者坚持抗清,多数东林党成员或逃或降,剩下一些沽名钓誉的东林党成员例如黄宗曦,张岱在浙东抗清势力处境艰难时,两人却转入清方统囘治区遵满清制剃头。公元1645年春天,满清逼近南京,在南京一个豪华的别墅庭院里,一个娇小玲珑的少囘妇拉著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院中水池旁讨论时局

这个老头就是明末名满江南的文豪,东林党领袖,时为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的钱谦益,江苏苏州常熟人,少囘妇是他的小妾,秦淮八艳之一出身青楼的柳如是。如今,满清兵马已经把南京城围铁桶似的,临危受命领导南京文官集团的钱谦益,不知如何是好,柳如虽是青楼女子出身,却颇有民囘族气节,劝他投水自尽殉国。

钱谦益故作深沉状,装模作样地走下水池,淌了两下,迅速返回,说了句:「水太冷!」不愿自尽

柳如是听了,奋然要跳入水中,却被钱谦益拼死拼活地拉住不放,苟且偷生的丑态是何等的斯文扫地,让人不齿。

像钱谦益之流的东林党,平日里满口忠君爱国,标榜精神与气节,无非都是待价而沽,为了追逐名利所做的表演,到头来不如一个青楼女子,可见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怎样的虚伪至极。南明首辅马士英一直被以钱谦益为首东林党骂为奸囘臣,诚然马士英执政时的短视和昏招频出确实对南明的败亡负有责任。但在南京城破之日,马士英保护太后邹氏到杭州后,弘光皇帝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此时南明的各路抗清势力都不愿接受身背骂名的马士英,南京被他弄丢了,皇帝也被他弄丢了。按照常理来说背负误国误民的奸囘臣骂名,如同丧家之犬的马士英最应该投降满清。但是马士英随后的抉择让时人跌破眼睛,报国无门的马士英选择散尽家财招募数千乡勇转战于今江苏太湖及浙江东部地区坚持抗清,兵败被俘后,因拒绝降清而被满清用剥皮填草的酷刑处死。另一位被东林党成员多次诬告贪污通贼而一度被明朝廷抄家丢官下狱的南明弘光朝廷兵部尚书朱大典,在南京城破,弘光帝被俘虏后,见南京事不可为,率部撤退到家乡浙江金华,据府城固囘守。1⑥46年六月满清端亲王囘博洛率军攻至浙江西部,朱大典处死了满清派来招降他的招抚使。博洛率军调来红衣大炮,降清的浙闽总督张存仁也奉命带兵参加攻城。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了金华二十天,直到七月十六日金华才被攻破。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火囘药局,用绳索捆在火囘药桶上,点燃引线,轰然一声,壮烈成仁。朱大典在民囘族危难之时他却破家纾难,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清军进入金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而一直夸夸其谈爱国守节的钱谦益却领著一群东林党成员来到清将多铎的马前恬不知耻地投降了,而他的小妾柳如是特意身著大红袍,在一群男人丛中倍加醒目,明朝的皇帝姓朱,朱就是红呀,可见柳如是心系明朝,无奈随夫投降,两相比较,高下顿见。

当清军下达「剃发令」,引起南京城老百姓的反抗情绪,1⑥45年十一月南京江宁城外九十余个村组建二万多名乡兵推举明朝宗室朱谊漇为统帅,兵分三路反攻南京城,虽然因为乡兵缺乏训练,武器装备落后缺乏攻城器械而被守城清军击败。而钱谦益在这期间毫无作为,并借口「头皮痒」剃发。之后钱谦益积极写信为满清招降明朝官僚阮大铖等人

早在东北就投降满清的明朝重臣洪承畴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叙述了此次南京民众的自发反抗

洪承畴等降清囘官员在奏折中叙述道::「江宁城外九十余村,有王、孙壒、金牛、六塘、聂村、陶村、邓村、龙都八村借练乡兵为名,敢犯天兵,遂经剿洗,自后安堵。」至十八日夜,贼首伪潞安王、瑞昌王复率贼兵二万余三路入犯,我兵俱击败之」

囘字元号是为了规避mingan辞汇。。。

第七章:死节者们

虽然南京城内多数权贵屈辱的剃发降清,但依然有少数具有民族气节者殉国,下面简单罗列其中一部分。

户部郎中刘成治,字广如,汉阳人,崇祯年间的进士。清军过江,总督南京军务的赵之龙倡议投降,赶到户部来封存库中的银两,刘成治大怒,「奋拳击之」,将其赶走。清军进入南京,刘成治闭门不出。清军把南明的官员全部登记在册,要求他们每天参加点名,不然要把妻儿扣押起来,逼迫官员们乖乖服从。

刘成治叹息道:「国家养士三百年,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邪?」

他不想忍受屈辱,不想连累家人,题笔在墙上写「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自缢而死。

礼部主事黄端伯,字元公,新城人,崇祯年间进士,性格冲淡放旷,虚怀下士,潜心学问。

清军进入南京,百官迎降,黄端伯不肯露面,部下们百般恳请,他就写了一个名帖:「大明忠臣黄端伯」。

豫亲王派人来催他,他的家人被痛打,黄端伯说:「杀即杀耳,我不投谒也。」

最后他被押著到南京鸡鸣寺去见多铎,「方巾不冠,亦不拜」,不接受官职,坚决不肯合作。

多铎和他之间有一番对话,多铎问他,福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回答:「圣君。」

「你为什么把昏君当成圣君?」

「子不言父过。」

「马士英怎么样?」

「是一个贤相。」

「为什么你把奸相当成贤相?」

「不降即为贤。」

最终黄端伯被关入牢狱,八月时被杀。

图为黄端伯和多铎的会面地南京鸡鸣寺

户部主事吴嘉胤,字绳如,松江华亭人,天启年间中举,为人方正。

南京陷落时,吴嘉胤在外地,匆匆赶回南京,进入方正学祠,拜道:「愿从先生于地下,令后世知吾与先生同志也。」然后在树下自缢而死。

中书舍人龚廷祥,字伯兴,无锡人,崇祯年间进士。南京陷落,龚廷祥恸哭道:「吾固知国祚必移,而不意如是其速也。吾岂忍背恩于国乎!」

他留言叮嘱儿子:「捐躯见志,吾事也。善事祖母,无使老人悲!」

然后他去南京夫子庙内的文庙拜过孔子像,纵身跳到武定桥下。

龚廷祥的殉难地今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及武定桥

钦天监的博士陈于阶,字詹一,上海人。以前他师从信仰西方天主教的明朝大学士徐光启学习西方历法,最终选择在南京天主堂中自杀。

陈于阶的殉难地今南京天主堂

一位叫冯小珰的乞丐路过百川桥时,听到这些赵之龙,钱谦益朝廷重臣要开城献敌,乞丐当即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然后投河自尽了。这位乞丐要以一死,唤醒南明士大夫的羞愧感,其实是想多了。此外监生吴可箕死在鸡鸣山的关帝庙中。一名小太监跳入秦淮河。

南京明故宫内的宦官领袖司礼太监韩赞周没有跟随皇帝朱由菘出逃,而是逃入南京大报恩寺,后被清军抓获,到了九月,听闻要被押送北上,自坠楼死。

今南京大报恩寺

下面附上一个《南明史》记载的名单

「 丙申(十五日),入南京。尚书高倬、解学龙、何应瑞,同安侯黄正升,总兵徐枢、秦良弼,司礼太监韩赞周等死之;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蔡奕琛,尚书钱谦益,都御史唐世济、李沾,侍郎李乔、朱之臣、梁云构、祁逢吉、张维机,魏国公徐胤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临淮侯李祖述、镇远侯顾鸣郊、隆平侯张拱日、怀宁侯孙维城、定远侯邓文郁、成安侯郭祚永、襄城伯李世弘、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宁晋伯刘允极、惠安伯张承志、大兴伯邹存义、雒中伯黄九鼎、保安伯黄调鼎、广昌伯刘良佐、襄卫伯常应俊,掌宗人府驸马都尉齐赞元,将军王之纲,掌锦衣卫冯可宗,总兵杨御蕃,孔希贵、曹存性、李应宗、于永绶、王遵坦、夏尚忠、刘泽泳、张应梦、张士元、李中星、范绍祖、苏见乐、冯用,司礼太监卢九德等,畔附于清。指挥梅春起兵孝陵卫,死之。」

第八章:尾声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南京士民因为不愿投降满清,又无力反抗,而在清军入城前逃出城,逃难队伍中有一位曾师从钱谦益的国子监书生,在老师钱谦益投降后,书生拒绝降清,跟著难民队伍逃出城。在出城后他回身遥望了南京高巍的城墙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重回南京驱逐鞑虏。14年后的1658年这位年轻人率领十余万人在福建厦门誓师,自长江北上转战千里,击破清军无数,率军攻至南京仪凤门下,至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刻他站在南京紫金山峰顶上眺望著南京主城,此时的他以为自己的愿望即将唾手可得。这位国子监书生名叫郑森,他还有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那就是郑成功!

1658年郑成功反攻至南京城下时,曾到达的南京仪凤门,如今城墙上砖块依然有明代留下的刻字。城楼和城门毁于文革时期,是当代重建,周边的城墙则是明代遗留。郑成功中了满清缓兵之计,错失攻城机会后,清军后来也是从这里出城反击郑军

写到这里本文就此停笔,本文是笔者用多日内工作之余回家后的业余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成,整理写完后才把全文发出。期间数次不忍再写下去,当查阅南明史时,实在是愤概于南明的腐败内讧致使当时代表亚洲先进文明的汉族文明被野蛮愚昧的清朝征服,而中国也在清朝统治下开启了与世界文明脱节的倒退。同时为清初倒行逆施的暴政和屠杀而牺牲的无辜民众感到痛惜。


看南明史为什么会胸闷气短?因为令人愤怒,令人无法理解,违反人类基本道德的事情太多了。

有情有义,忠肝义胆的仁人志士几乎都不得好死。

卑鄙猥琐,见风使舵的汉奸一个个过得滋润无比。

杀人如麻,凶狠残暴的刽子手,一个个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后代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忠诚善良的好人,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断子绝孙。

野蛮,愚昧,落后的文化,征服了先进,文明的文化。

这一切,几乎完全颠覆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与伦理。

所有这一切,由不得你不怒发冲冠,胸闷气短。哪里能够心平气和。

那么怎么办才能平复心情呢?

你要明白,明朝灭亡,是咎由自取,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地方。当戚继光这样的绝世名将,死后只有一张草席裹身,忠勇的戚家军,打完朝鲜战争,最后被当做叛逆绞杀,当卢象升被活活逼死,所有这一切,都是明朝自取灭亡,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你要明白,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常说的众生平等,不是说众生的生命平等,而是说在天地面前,众生都和草狗一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在真正的天道面前,善恶都是没有价值的,

带著这样的角度去读书,是不是好受多了?


看看明初朱棣叛乱的历史就会觉得明末也没那么恶心,看看朱棣是怎么在山东屠城的,怎么屠杀运河沿线百姓,怎么发明滥用酷刑杀害南京士人的,看看凌迟,抽肠,铁刷洗,灭十族,瓜蔓抄,蹂躏喂狗,各个史料可查,而且明初文人很热衷于记录这些,看完就对明末释然了。


个人感觉不太可能。

人是有感情的,阅读就是和作者在感情上互通的过程。我读顾诚先生的《南明史》,零零散散记了很多笔记,大多是感情的宣泄。

「最喜亡国史,心酸透纸背。」

「读史读到心灵哭泣,便不枉此读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