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气的形成是体内多余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长时间存在于人身体内造成的水肿现象。。

2.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负责把体内的水分排出去,脾虚出了问题运化能力就会变差。

3..湿气重的人,一定要以健脾为核心,才能彻底去除湿气。

4.湿气在人体内又分为湿热和寒湿,每个人的湿气程度和类型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5.湿热体质的表现为舌苔黄腻,容易上火长痘,脸上油多,情绪比较差。

6.寒湿体质的表现为舌苔白厚,手脚冰凉,肚子大肚子胀,容易疲倦劳累。

7.湿热体质应当以清热为主健脾祛湿,忌食温热性食物,多吃些降火气如鸭肉冬瓜薏米芹菜苦瓜等。

8.寒湿体质应当以驱寒为主健脾祛湿,忌食凉性食物,红豆薏米性凉是寒湿大忌,宜吃羊肉韭菜生姜

9.无论是哪种体质,都要在少油腻少盐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脾运化能力的恢复。

10.湿气特别重的人,应当及时看中医,调养身体非一朝一夕之功,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马赛克先生:湿气重的人一定要看!我的祛湿经历?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中医上将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代表著自然气候的变化。作为致病因素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是六淫之一,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湿是长夏的主气,在夏秋之交,阳热下降的时候,水汽蒸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湿邪为病,既有外感和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者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等外在的湿邪侵入人体而致;内湿一般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湿邪重浊,重是指湿邪沉重,有下降的意思。一般感受了湿邪以后,常见的是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等症状。排泄物一般都是黏腻或便溏,小便是浑浊的,女子可以白带过多。

湿又是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脾又主运化水湿,脾是和长夏相对应的,所以暑湿伤人的时候,最容易伤脾而表现出腹泻、尿少、水肿等等症状。湿性的特点是黏滞,黏就是黏腻,滞就是停滞的意思,表现湿邪感染人以后,容易引起排出物或者分泌物多黏滞而不畅。

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容易祛除。湿性趋下,容易伤及人体的阴位,容易出现淋浊带下以及泻痢,多是由于湿邪下注所引起。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盛。 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中湿气是广泛存在的,我们生活的地表上水随处可见,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左右。简言之,我们身体的内外环境是水湿包绕的世界。水湿之气,滋养著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灵。 但如果外界环境水湿太过,或者人体正气处理水湿的能力减弱,那么水湿之气会变成湿邪来影响我们的健康。故水湿能养人,亦能伤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湿气,我会结合一些生活现象给大家介绍湿气的特点。详述如下: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之意。生活中能让我们充分理解湿性沉重的现象是非常常见而且极为浅显的。如刚洗完的衣服,哪怕在洗衣机里甩干也会比干衣服重很多,原因是衣服里仍有未干的水湿之气 。

同理,如果人体感受了湿气就可能出现头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

浊,即「秽浊」之意,是指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具体临床表现为面垢眵(chī,眼屎之意)多、大便溏浊、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科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2、湿性黏腻

黏腻,即「黏腻不爽,胶黏难分」之意。很多生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性黏腻的特点。如面粉加入水后再去揉会格外黏手,大米煮成粥后可以当胶水用。

同样因为湿性黏腻,湿气重的人往往有大便粘马桶,难以冲干净的现象。湿气进入人体后与正常的组织细胞打成一片,很难剥离,所以临床上湿气之病非常缠绵,治疗起来犹如抽丝剥茧,应当耐心治疗,不宜操之过急。

3、湿性滞涩

滞涩,即「不流畅,不疏通」之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特点,大家可以做这个简单的试验:分别拿干毛巾和湿毛巾捂著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就能很轻易地发现湿气可以闭塞气的通路。

同理,湿气侵犯人体后会阻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临床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等。

4、湿性趋下

趋下,即「水往低处流」之意,湿气到达人体后,同样会受重力影响往下渗。所以临床上湿气伤人,其病位多见于身体下部。具体临床表现有下肢水肿明显、淋浊、带下、泄痢等症状。

5、湿性阴寒 阴寒,即「寒冷、不温暖」之意。大自然中的水湿之气,如果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水湿之气的温度一般低于人体的体温,故水湿之气属于阴寒之邪,易损伤、分耗人体的阳气。

以前笔者在北方上学时,北方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并没有比湖南冷多少。其原因正是南方的低温和湿气「狼狈为奸」,其制冷效应犹如「寒冰掌」。

湿为阴寒之邪,具有凝闭之性。

当人体感受湿气,如果身体底子差,阳气不足,病情就会往阴寒的方向转化。体内阴寒偏盛会导致手足不温、畏寒喜暖、易于感冒、身体关节疼痛、胸闷脘痞、气色偏暗等。 当人体感受湿气,如果身体底子好,阳气充足,病情会往湿郁化热的方向转化。犹如一团冷物放入火热之地,终究会从热化火,酿成湿热之病。具体临床表现为皮肤蒸热、面色淡黄、身热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小便浑浊、带下臭秽等。

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湿气的特点和湿气致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具体湿气病症的来龙去脉将于后续篇章予以阐述。


是脑子里的水

正常人谁信这个


就是你长年累月 不注重保暖 经常手脚冰凉 喝冷饮吃冷食较多 这叫湿 或者是冷气一直在吹你身体的某个部位,久了之后被吹的部位会疼痛 这叫气


寒气郁结得久了就成了湿。。贪凉导致。。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

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虚,也意味著体内有湿气。

1、湿热和湿寒

从湿邪喜欢和其它邪气一起致病特点来看,湿和热一起就是湿热,和寒一起就是寒湿。

寒湿

寒与湿,都为阴邪,所以寒湿更易伤阳气,阻滞气机。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湿热

湿与热结合为湿热,阻滞人体水液及气机的运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易于长痘, 油光面垢, 机体呈偏黄肤色, 唇红, 口苦、口干, 龈齿偏黄, 舌质红、苔黄腻。岭南区域的气候偏热、且湿重, 人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犯。

湿热体质的形成也与许多生活习性先关,如夏天长期置身于空调房内, 喜食冷饮冰镇饮料, 偏嗜油腻、甘厚之品, 而且机体活动不足或欠缺,随著时间推移及状况变化, 此类人群的湿热体质很可能演变为一系列疾患,如肥胖、腹泻、暑湿、带状疱疹、痢疾、妇科疾病、黄疸、肝炎、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人们应充分重视自己的体质并及时调整。

2、祛湿的方法

1、赤小豆薏仁茶或粥

将赤小豆、薏米仁、芡实、马齿苋、淡竹叶、槐米、绿茶等七味食材进行调配,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湿消肿利尿的食材,芡实健脾固肾,马齿苋等主要针对湿气重引起的长痘、口干口苦进行调理。

2、运动调理

泄太多损伤阳气,因汗是「心之液」,大量出汗对于养心不宜。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也会招致湿邪入侵,或导致风邪侵袭而感冒。

所以,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可以选择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来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适当午睡

4、戒烟戒酒

5、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负责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6、避免潮湿环境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湿气亦为湿邪,风寒暑湿燥火为中医的六淫(六邪),用通俗点的话来讲, 比如你衣服湿了,你穿著湿的衣服自然会感觉有点子沉重,粘肉,困重等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平时你看医生呢,有人说你湿气重,你看下自己是否有肢体困倦,大便粘马桶!但也不是绝对的说一定要有这些表现才能说有湿气,有些有腰酸、肢体疼痛(阴雨天加重)等等,而且湿气重一般又会困脾,导致脾阳不升,消化方面又有问题!湿气困脾日久,久郁生热,脾湿日久又化痰,,进而影响其它脏腑功能,又会有一系列变化! 你去做一大堆检查吧,都显示正常,但你就是感觉不舒服! 如果你自己比较相信中医呢,就去找个好点的中医看看,中医不管是用药还是拔罐费用一般都不高! 如果只是了解了解,也可以挂个号直接去找个中医看看,反正有医保,挂号不花钱!还能现场听讲解,不也挺好!


什么也不是,多是坏习惯引起的内分泌问题,不用多在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