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耳曼人被称为蛮族却能建立起比罗马奴隶社会更先进的封建社会?


封建可能是诸多历史概念里含义最多最难精确定义但又最易于被人们使用的那一个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和人讨论封建这个话题之前,先得自己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个数。

—————————————————————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1.罗马帝国是一个举国一致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吗?显著的地区差异是充分存在的。

2.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里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是否前者比后者更重要?马克思和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综合体的概念。

3.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都足够「封建」到成为样本?

我建议题主带著这样的问题去读一读佩里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并同样再提三个问题:

1.为什么佩里给古代到封建社会划定了一个如此之长的过渡?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是否已经在西部帝国崩溃时期开始奠定基础?

2.佩里对东部帝国的观察是否有失公允?例如那个经典的重犁使用问题(佩里显然忽视了地中海农业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合使用重犁),又例如戴克里先的政策是否如同他所认为的一样持久。

3.东部帝国存在的奴隶是否比西欧社会中的农奴更具有「奴隶制生产关系」特征?佩里安德森武断的将其视为「被钉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之间」的僵化社会,是否合理?同样的,佩里对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定义是否过于以西欧为范本呢?

——————————————————————

最后我想指出一个普遍误区:中世纪是基督教世界中心转移的一千年,简单的将西欧与罗马做类比,实际上忽视了地中海世界和西北欧在各方面(尤农业开发)的时空差异


我在这里,想借这个问题谈一谈网上对于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两种刻板印象

一是光明的罗马黑暗的中世纪的二元对立论,认为罗马帝国代表著古代欧洲文明的高峰,有一百万人口的罗马城,有剧院竞技场各种公共建筑,有繁荣自由的文化学术,然后476年中世纪来了,一切都乱糟糟的,中世纪政治、经济、文化是什么,问就是黑暗,比罗马差远了,直到1453这个精罗震怒的一年,文艺复兴了,一切才好起来(也有人是到了工业时代欧洲才超过罗马时代)。

二是封建社会政权在任何时候都永远优于奴隶社会政权,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是腐朽的奴隶社会政权,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一开始就是封建的,他们无论看上去多么落后,都是优于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的,是更加进步的制度,所以查士丁尼夺回北非和义大利都是恢复奴隶制的倒行逆施。

这两种说法,我要说一下

对于第一种说法,罗马永远强于中世纪这种论调,过去的学者,比如俄国的罗斯托夫采夫就非常认同,他研究希腊化时代和罗马的社会经济,搜集了许多资料,写的书也不错,但结论有很大问题,他夸大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认为罗马帝国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上层建筑,而三世纪危机开始,那些出身下层的军人大肆杀害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元老,独断专行,戴克里先等东方专制君主推行农奴制,禁止改变职业,加强中央集权,压制地方城市自治,让罗马发达的资本主义衰落下去。

除了罗斯托夫采夫,许多学者强调罗马的各种繁荣发达,比如罗马城的人口比早期近代许多欧洲大城都多,罗马有能力建造庞大宏伟的公共建筑,罗马建立道路网、引水渠,罗马能够维持庞大的常备军等等。

其实许多说的有道理,而且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确像彼得拉克、但丁、马基雅维利等人试图复兴古典罗马的一些制度或理念,而且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认为中世纪的一千年就是落后,就是各方面不如罗马,实在是非常有失偏颇。

罗马帝国从五贤帝后期开始,遭遇了一系列危机,包括著名的三世纪危机,如果必须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阶段演进来说,既是奴隶社会的危机,也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结合下的危机。关于奴隶社会的本身运行问题的包括罗马军事扩张的停滞下,奴隶大庄园缺乏奴隶来源,而长期的奴隶庄园经济和对西亚、北非财富和粮食的依赖又阻碍了义大利等地经济技术的提升,奴隶又缺乏生产积极性,效率低下,所以奴隶制不如过去能够支持社会运转。

而各种复杂因素,又包括五贤帝后期大瘟疫从非洲传来,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弱,兵源缺乏;日耳曼人和萨珊波斯的更大规模入侵,边防压力巨大,损耗人力物力;罗马人的公民意识腐化,贪图享乐;为了进口东方的丝绸、香料等奢侈品,黄金外流,通货膨胀;罗马人不愿从军,蛮族军队比重增加。。。

然后就发生了给人以第一印象的晚期古典时期的大衰退,罗马由于蛮族入侵、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等原因,那些发达的自治城市衰落,贸易受到阻碍,工商业衰退,而且原来在竞技场、剧院、神庙、广场的城市公共生活也逐渐让位给基督教兴起后的私人教会生活,许多豪强地主建立庄园,与隶农们建立人身依附关系,限制迁移自由,建立民兵武装。那些罗马引以为自豪的大城市、公共建筑、常备军一度消失或衰落了,这也难怪许多人会认为中世纪不如罗马。

但是事实上中世纪的一千年里,所谓的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强于罗马之处。

比如西欧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力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西欧在中世纪,出现了三轮作、马耕、风车、水车等农业技术,使得许多森林被砍伐,沼泽被排干,日耳曼封建领主、教会带领农民们向易北河以东扩张,进行农业垦殖运动,许多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农业发展为中世纪的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打下基础。

比如虽然西欧许多城市没有罗马城人口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多庞大的公共建筑。但是自从中世纪盛期(11-14世纪)开始,在许多商业贸易枢纽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或是依附于封建贵族或教会,或是自治。随著工商业的发展,商人、手工业者的行会出现,维护同行业者的利益。欧洲内部乃至与亚洲、非洲形成了海陆贸易网路,出现了各种集市,互通有无。城市财富的增加和技术的提升,又使得教会、君主、商人投资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在技术、财力上可以跟罗马的公共建筑相比各有千秋。中世纪城市产生的市民阶层,又根据其利益的需要,制定了一些政治、经济、宗教上的法律法规,比如大学的出现。可以说中世纪的城市,不仅生产性强于古典罗马时期,而且还为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些理念和制度的基础。

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一方面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和人口锐减,另一方面又冲击了传统秩序,比如教会权威和农奴制度,使得许多人开始反对禁欲主义,出现人文思潮,也使得封建主热衷征收货币而不是劳役地租,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西欧许多农民得以赎买自由。这一时期,英国、法国、神圣罗马、卡斯蒂利亚等国的君主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加强,王室领地增加,对贵族领地、自治城市削弱了自治,加强了控制,并且建立了常备军。可以说这种早期民族国家,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是中世纪优于罗马帝国的方面,那种罗马绝对光明中世纪绝对黑暗的说法很明显是十分有失偏颇的,更何况罗马时期,西欧、北欧、东欧许多国家像丹麦、波兰、俄国等国还是部落状态,而中世纪他们随著与德意志地区和拜占庭帝国打交道,基督教与封建制度传入,有了迅速发展,建立了国家,至少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状况那点不如罗马时期差呢。

对于第二种说法,封建社会永远优于奴隶社会论,这个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我们肯定这个观点,也不要忘记罗马帝国后期发生的大衰退,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在这个废墟上建立的日耳曼人国家,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看的确不如罗马帝国盛期,我之前说的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城市与工商业衰退,公共生活的衰落,豪强庄园的兴起,与蛮族的入侵结合了起来。

那么日耳曼人的「封建社会政权」一直优于罗马的「奴隶社会政权」吗?

显然不是,首先,在罗马帝国的边缘地区,比如英格兰等地,随著罗马军团的撤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最大,不仅那些繁荣的城市衰落了,整个社会也倒退到豪强庄园与各个蛮族部落并存的状态,社会失去秩序,甚至倒退到对那段时间(4-8世纪)的历史几乎完全缺乏历史记载,只能通过考古来证明的程度。直到英格兰出现七国时代,基督教和早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使得修道士修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

这里也说明,日耳曼人的入侵并不能一概证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像英格兰这种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极高的地区,反而在一段时间内倒退到部落状态,后来才慢慢形成封建国家,而七国时代的封建国家又带有许多部落残余,一般认为英格兰最终确立封建制度是1066年威廉的诺曼征服之后。

在义大利、西班牙等日耳曼蛮族对当地社会经济破坏有限,晚期古典的社会秩序能够不同程度地继续运行的地区,则出现了日耳曼蛮族的部落制度与罗马制度结合下的混合体制,这是这一地区封建化的体现。许多人看到罗马帝国亡于日耳曼蛮族,便有了罗马和日耳曼势不两立的文明野蛮对立的刻板印象。而事实上,许多日耳曼部落首领和贵族已经不同程度接受了罗马的文明、体制和认同。比如统治义大利的东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不仅与罗马贵族合作治国,还认同东罗马的正统。在这样的统治者治下,一方面日耳曼蛮族的部落制度向封建制演变,日耳曼部落统治者成为国王,并将土地、人口以服兵役为代价授予其他部落贵族、亲兵,让他们转变为封建贵族、领主,日耳曼普通氏族部落成员则成为农民,或者依附于贵族、教会的佃农。另一方面罗马晚期古典的制度被保留下来,与其并行,许多罗马贵族继续拥有大片庄园和隶农,并且拥有地方的政治权力,基督教会也保留下来,继续在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垄断的作用。

另外,我也要强调,欧洲的封建化,并不光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建立的结果,而且是罗马帝国晚期古典时期的社会变革造成的。日耳曼蛮族入侵并且向封建社会转变,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跳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除了日耳曼人,东欧的波兰、捷克、俄国也被认为是这个过程。但现在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欧洲的封建化,不仅有日耳曼人这条线,也有罗马后期自身的变化。

罗马三世纪危机之后,戴克里先进行了改革,有些改革比如禁止隶农的自由迁移,加强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禁止手工业者改变职业,进行职业世袭,这些就有明显的中世纪的农奴制以及行会制的特点。除了政府的行政命令推动,我之前说的社会经济危机,也自然促使城市衰落,豪强地主与隶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这一段时期,主要的生产者由过去被视为私人财产的奴隶,逐渐转化为特点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承担各种封建义务的隶农,也就是中世纪农奴的先驱。

到了6世纪,没有被日耳曼人征服的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王朝,自身已经建立了封建制。

在我读过的一些历史读物,包括少儿读物《世界上下五千年》和一些历史学通史,强调了拜占庭查士丁尼王朝是奴隶制,而贝利撒留对北非、义大利的再征服则是恢复奴隶制,是倒退的,甚至通篇用充满否定的语言来描述查士丁尼时代,「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建立在无数奴隶的尸骨之上的」「查士丁尼的再征服举起了奴隶制的屠刀」。这代表我国早期历史学界在苏联影响下对拜占庭的认识,现在知网上很多学者已经重新认识这种观点。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一方面出现了类似中世纪的地主-农奴的关系,查士丁尼在叙利亚,试图打破一些豪强地主的利益,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征税。那些豪强地主建立大庄园,拥有大片土地,不仅生产小麦、橄榄等作物,拥有自己的手工业作坊,与许多隶农建立著人身依附关系。这些豪强地主不仅在地方政治、经济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可以与中央派遣的官僚抗衡,而且拥有军事权力,他们豢养了大批平时务农,战时作战的人身依附的民兵,类似我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部曲。这些豪强地主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看,都与我国东汉的豪强地主,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士族们并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这能证明,查士丁尼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封建化,而不是传统观念认为直到希拉克略的军区制改革,拜占庭才完成封建化。

另一方面出现了中世纪盛行的教会封建制,拜占庭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后来的东正教会,包括埃及的科普特教会,拥有大量土地、人口和封建特权。从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合法化开始,罗马皇帝、贵族、商人等上层和中下层信众将土地、人口授予、赏赐、捐赠给基督教会,使得许多教堂、修道院拥有自己的地产以及为其工作的人口。到了查士丁尼时代,教会通过所拥有的大片地产聚敛财富,并且用这些财富来服务于宗教事务管理,并且履行教会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并且依附于政权,为皇帝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当罗马帝国前期的公共生活,城市世俗精英衰落后,从婚丧嫁娶到教育、医疗、救济、历史记载等方面都为教会所控制,教会成为了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而他们管理的成本就来自于教会封建地产。

这些足够证明罗马晚期和拜占庭早期,罗马帝国自身也发展出了封建制,与日耳曼人部落制向封建制转变,一同建立起欧洲的封建社会。

总之,希望大家能够改变对于罗马和中世纪的刻板印象,更全面地认识晚期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而不是片面认为罗马一定优于中世纪,或封建的日耳曼一定优于奴隶的罗马。


整天黑导师,不如看看导师自己怎么说

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和蛮族对它的征服,使得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业衰落了,工业由于缺乏销路而一蹶不振,商业停顿或被迫中断,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减少了。这些情况以及受制约的实现征服方式,在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发展了封建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像部落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一样,也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1]

而把历史看作某种天堂阶梯,一步一步往上走,能完成这种壮举的只能是世界之外绝对精神的自我神秘运动。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2]

参考

  1. ^可看《德意志意识形态》
  2. ^可看《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


主要是我国教科书那个封建社会必将取代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必将取代封建社会的论断非常生硬,但同时又没给这几个社会下明确定义导致的

外加我国中学历史又创造性的发明了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夺权、资本主义萌芽等一系列概念(马克思:我从来没说过资本主义还带萌芽的),导致很多人出现了困惑。

我上历史课的时候,是这么个逻辑:

田氏代齐、秦灭六国,是封建地主阶级必将取代奴隶主阶级;

荷兰和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是资本主义必然战胜封建主义;

英国击败荷兰,是工业资本主义必然战胜商业资本主义。

这就非常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了,至于为啥之后荷兰舰队又跑到泰晤士河开趴体,我们的教材选择无视

并出现了大秦帝国中商鞅慷慨陈词:奴隶制,就要废除了……等神奇台词

还有查士丁尼是妄图复辟奴隶制,开历史倒车等奇怪的结论……

按照我国中学历史的定义(可追溯到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成果),各社会的定义如下:

奴隶制社会:土地共有(井田制)、使用奴隶为主要生产方式

封建制社会:以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化和自由雇佣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碎碎念,这个我个人认为最扯淡,资本资本,啥叫资本?资本主义,即资本本位,没有把社会一切生产资料资本化并自由流通,雇几个工人就叫资本主义了?没有股权、没有银行,没有金融,凭啥叫资本主义)

这套话语体系,就我有限所知,目前似乎只有我国学界采用,不能说它就不对,事实上这种分类看到了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一种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上试图更进一步的产物,但它却篡改了三个社会的原始词义。

同时,因为这个分类实在太糙,而且被各种无脑套用,导致现在质疑的人也越来越多,譬如:

井田制或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广泛存在自耕农,周朝才是典型的封建制(更符合封建本义)、秦朝之后我国也在大量使用奴隶在庄园中劳动,汉朝也有自由雇佣关系所以资本主义萌芽可上溯至汉朝……

这种生硬的分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只学了这套分类而未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那么这种分类在你脑海中抹杀了各地社会的多样性,强行提炼共性,忽视了历史的渐进性,而欧洲对这套分类方式不感冒,马克思也认为亚洲的社会阶段得另作分析

欧洲语境的封建社会,就是封建采邑遍布的中世纪,中世纪之前为古典社会、之后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谁说封建采邑一定比古典帝制先进的?当然也不一定就落后

罗马也并非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奴隶制」,从王政到西帝国灭亡绵延千年,生产方式前后必然变化巨大,且各地差异也大,就西部帝国而言:

共和国早期很像我国的井田制,公地承包给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公民,公民平时劳作,战时为兵

中期则更类似于商鞅变法和秦始皇「黔首自实田」后的社会,土地逐渐私有化,自耕农平时劳作,战时为兵,贵族建立大庄园,使用奴隶进行劳动,同时奴隶还充当下至仆役,上至家教和幕僚等各种职业(和我国的「奴婢」定义接近),因为自耕农分到了大量土地,战斗积极,吊打各路泛希腊国家,统一地中海沿岸(是不是很有秦朝内味儿)

后期和帝国早期,土地完全私有化,自耕农大量破产,国家建立常备军,庄园开始把土地承包给隶农/农奴,皇帝通过各种方式扶持自耕农群体,这种时候已经是我国语境中那种封建制了,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西帝国灭亡

而以此为分水岭,东帝国有另一套发展路线,东帝国不断扶持小农经济,数度中兴,军区制彻底崩坏后,才开始引入西欧的封建采邑制节约军队维持成本,随后进入持续的衰退期。但总不能说东帝国之前比西欧落后吧,无论经济水平,社会治理水平,法制水平和军队战斗力都比西欧高几个层级

所以日耳曼那套生产方式先进在哪儿了呢?不过是罗马历史长,马太效应下贫富分化大,日耳曼历史短,入侵后蛮族采取公社劳动等方式把西部又带回了共和国早期那套(罗马原住民则还是老人老办法),然后各种因素冲击下迅速解体,之后采邑、农奴庄园继续林立,生产方式回到西帝国时期。

说白了,罗马帝国已经进入了我国语境中的「封建制」,日耳曼人直接拿来主义。但我国高中历史必修一中为了省事儿,直接把公元前400年-公元475年的罗马全部归为奴隶制国家,而无视了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就已经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事实,揪著罗马使用奴隶不放(中国到明清也使用奴隶,这事儿又被无视了……),属于典型的自己创造概念,又把自己绕晕了

至于公民兵、采邑、常备军作为军制各有优劣,采邑现在被淘汰了,公民兵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是交替出现。

大体来讲,公民兵装备和战斗素质没有保障,随著贫富分化,装备会越来越差,但战斗积极(靠缴获发财)、便宜量大;采邑制度不受贫富分化的破坏,比较稳定,但骑士很强,由农民组成的步兵战力捉急,且指挥不统一;常备军战斗力强,但军费太高


前提是你认为封建优于奴隶(摊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