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同学我是知道的,女儿幼儿园的好伙伴,特别喜欢他。她告诉我的时候我通常是一脸平静,没有大惊小怪,告诉她,你现在还不能结婚,法定结婚年龄是女生20岁,男生22岁,而且至少得等你上完大学有了工作能自食其力了才能结婚。总觉得回复得不是很完美,想问下知友们有没有更教科书式的回答。


幼儿园同款,不过是5岁男宝。

一天下午放学我去接米宝的时候,米宝的同班小朋友,闪烁著一双明眸的大眼睛,认真地跟我说:「你知道吗?我要和米宝结婚!」

我按捺住狂喜,装作不经意地问儿子:「米宝,你们要结婚啊?她叫什么名字啊?」「嗯,她叫XX,我们要结婚,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小baby。」边说边举起手里的布娃娃。

幸福来得太快,让我这老父亲有点猝不及防。天啊,我这就要当「爷爷」了吗?

孩子「恋爱」了,这是好事。

有很多家长,当听到3、4岁的孩子说,「我要和谁谁结婚」,第一反应不是替孩子保守小秘密,而是昭告天下:「我孩子说要跟人家结婚啦……哈哈……」

幸运的是,在幼儿园,老师没有嘲笑孩子们幼稚的想法,反而是保护了孩子们人生中这段最早的「恋情」。


3到6岁的孩子,普遍会经历一个阶段:婚姻敏感期。

「婚姻敏感期」是儿童认知社会关系和培养社会性的一个必经过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主要通过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他们甚至会说「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家庭是孩子非常熟悉并感觉到温馨的地方,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他们希望继续保有这种幸福感觉。

从3、4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性别角色意识都逐渐增强。开始,他们会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产生好感,会想和爸爸妈妈结婚,但是这种好感只是孩子对性别和对异性的最初认识。

随著孩子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同伴关系。这时的孩子会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喜欢」,也会产生和某人「结婚」的念头,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要跟别的小朋友「结婚」,他可能会回答「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可以一起玩玩具」等等。

实际上,当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内表现出这些行为,并非大人世界里的爱情和婚姻。这只是随著他们性别意识的发展而对异性产生的一种好感而已,这是孩子世界里的「过家家」、角色扮演类游戏。父母大可不必用大人世界的婚姻观、道德观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地对孩子的美好情感进行批评或打压。

父母可以怎么回应孩子呢?

1.正面回答孩子关于恋爱、结婚的问题

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结婚?」这时,可以用他能理解的语言,正面回答他。比如可以说:「因为爸爸和妈妈彼此喜欢对方。」当孩子得到这样的回答后,就会慢慢理解喜欢是什么意思,男女恋爱、喜欢、结婚意味著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没必要敷衍或者训斥,不要让孩子们因为父母对婚姻的态度而产生排斥等不好的影响。

2.跟孩子轻松谈论「喜欢谁」、「和谁结婚」的问题

当孩子跟你说他「喜欢谁」「想和谁结婚」等问题时,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和对方一起玩,孩子们互相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孩子提出要和某某结婚,并有自己的宝宝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男女要相爱、结婚,然后可以有自己的孩子。

3. 利用绘本

《汤姆恋爱了》就是米宝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说要「结婚」的时候,给孩子反复读的绘本。汤姆很喜欢新同学艾伊莎,总是忍不住看她,想跟她玩,但艾伊莎总不领情,就算汤姆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她也无济于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交到好朋友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有「一见钟情」,也有「第一次送礼物」,也有「被拒绝」,有「英雄救美」,还有「成为好朋友」。

借著读绘本的时机,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结婚」,以及 「人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意味著什么」。

小兔汤姆成长绘本系列 正版全套30册京东¥ 168.80去购买?

@知乎亲子


结婚和生孩子是学龄前儿童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和探索欲的两大话题,家长如果不认真对待或者不给出让他们能够释疑的回答,不仅会一定程度上打击到孩子们的求知欲,而且这个问题大概率会一直萦绕在他们心上,反复被提及、各种相关疑问层出不穷。

我就说说我们家的情况吧。

我女儿三岁多还在上小班的时候,就对结婚生孩子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到四岁多上中班的时候,谈论结婚这件事已经在她们班上形成了一种风气。但我女儿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她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今后会和弟弟结婚。

由于我跟她爸每天早出晚归,女儿跟外公外婆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外公外婆的反应,一开始觉得这些小大人的言行很有趣,一边笑一边说她:结婚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别成天说这些话。然而一方面外公外婆不让她提这个话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被这个话题取悦到的样子,这让孩子觉得说结婚是件非常刺激的事,于是经常用戏谑的口吻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要和弟弟结婚,故意引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外婆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和孩子好好聊聊,于是跟我女儿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较认真的谈话,告诉她要到法定结婚年龄才能结婚,你和弟弟不能结婚,因为你们是同一个爸爸妈妈生的,你会和另外的男孩子结婚。

然而让外婆没想到的是,她这样的解释反而让孩子的疑问越来越多:为什么同一个爸爸妈妈生的就不能结婚了?另外的男孩子是谁?我可以和某某某结婚吗?……最终这场谈话被外婆仓促终结,之后似乎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孩子还是成天把结婚的话题挂在嘴边。

我其实有全程关注这件事,但因为没想好如何跟她解释,所以一直按兵不动。

在我看来,要向孩子解释清楚结婚这件事,首先要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通过女儿的种种表现和提问,还有我们聊天的内容,我发现她对结婚这个话题的关注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是不是人长大了都要结婚?」、「为什么不能和弟弟结婚,而是要和其他男孩子结婚?」。

——————

第一个问题其实更复杂一些,因为它的破题角度非常多,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等等,都可以对此作出相应的解释。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解释应该是具体的、直观的。所以我想来想去,选择了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切入。

用经济学来给小孩子解释结婚是最简单且直观的,避免了很多类似情感需求、社会行为这样的抽象概念。家庭经济学理论认为:婚姻是一种经济组成形式,是一种夫妻双方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分工合作,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双方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更小而收益更大的规模经济。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我根据我女儿的各种喜好,给她编了个故事(逻辑不一定严密,仅做参考):

1.

有个男生叫小明,他想当一名警察。他3岁开始上学: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考上了警察大学又学习了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22岁,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警察。

小明工作后,经常晚上要出去抓坏蛋,怕打扰爸爸妈妈,所以就自己另外租了一座蓝房子,住在里面。

小明的生活:每天喝半盒牛奶,但是因为没有冰箱,剩下的半盒牛奶放在外面时间长了就坏掉了。

小明的专业技能:会开警车,而且开得飞快。

小明的缺点:不喜欢打扫卫生,可是当警察要有健康的身体,家里太脏乱可不行。

小明的理想:存钱买一台冰箱,可以放牛奶;还想买一台电视机,可以看看《汪汪队立大功》。

2.

有个女生叫小花,她想当一名医生。她3岁开始上学: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在医学院里学习了5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时候她23岁。

小花经常在晚上被叫去抢救病人,为了方便,她也不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而是去租了一座红房子住在里面。

小花的生活:每天吃半个西瓜,但是因为没有冰箱,剩下的半个西瓜放在外面也坏掉了。

小花的专业技能:特别注意卫生,所以她经常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保证家里人不生病。

小花的缺点:她不会开车,每天上班只能坐公交车,开车10分钟的路程,她坐公交车要1个小时。有时候医院有急诊需要她马上赶过去,她花1个小时坐公交车过去,人都死了。

小花的理想:也是存钱买一台冰箱,可以放西瓜;再买一台电视机,可以看《超级飞侠》。

总结起来,小明和小花每个月都要一人交一份房租钱,小明请保洁阿姨打扫要花钱,小花坐公交车要花钱,而且小明喝牛奶每天倒掉半盒,小花吃西瓜每天扔掉半个,太浪费了。所以他们每个月工资都花光了,总是存不了钱买冰箱买电视机。该怎么办呢?

3.

后来小明认识了小花,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了解到了对方的生活、优点、缺点和理想,于是小明跟小花商量:要不我俩一起生活。

我们都住在蓝房子里,你就可以把红房子的房租存起来了。牛奶我喝一半你喝一半,西瓜你吃一半我吃一半,这样就不浪费了。(资源整合)

我每天负责开车送你上班,你负责打扫家里的卫生。这样我就不用请保洁阿姨了,你也不用花钱坐公交车,还节省了时间。(专业能力互补)

我们每天都能把牛奶和西瓜吃完,就不用再买冰箱了;我们把一份房租的钱、保洁阿姨的钱、公交车的钱节约起来,很快就能买电视机了,而且只用买一台电视机,又可以看汪汪队又可以看超级飞侠。(收益最大)

同时,他们生活在一起了以后,万一小明抓坏蛋的时候摔断了腿,小花可以照顾他;小明因为摔断腿,没法抓坏人,没有收入了,小花可以用两人的存款还有自己的工资来维持大家的生活。(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此外,小明每天带著小花跑步锻炼身体,小花可以教小明很多个人卫生知识,让小明不生病。(共享增益)

4.

小明和小花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伙伴。如果以后另外有人要来拉小明或者小花去跟他们一起生活,岂不是破坏了小明和小花的这种伙伴关系吗?所以小明和小花的这种伙伴关系,需要政府来保护:谁来破坏他们的伙伴关系,谁就要受到惩罚。

政府怎么保护呢?这就需要小明和小花去政府领一个红本本。小明和小红到了政府那里,政府首先要看他们两个是不是已经都是大人了,有没有达到男方22岁,女方20岁的标准。其次,还要看他们是不是亲戚,基因上有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最后,还要看他们身体合不合格,有没有一些特殊疾病。

结果小明和小红都通过了,他们都是大人了,而且两人也不是亲戚,身体很健康。于是政府给他们一人发了一本红本本,啪啪盖上两个章。以后小明和小红可以拿出这个盖了章的红本本告诉别人:我俩已经配对,一起生活了。也可以在别人来破坏他们伙伴关系的时候,凭借这个红本本来申请政府保护。

小明和小花去政府领红本本的行为,就叫作结婚。

红本本就叫作结婚证(为了帮助她更直观的理解,我还把我的结婚证拿给了她看)。

领了结婚证以后,小明和小花的伙伴关系就叫作婚姻关系。

随后我也给孩子传递了我的婚姻观:在小明和小花的婚姻中,他们结婚以后比没结婚的时候过得更好更快乐;每个人的缺点都被很好的弥补了,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还在婚姻中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所以他们的婚姻就是好的婚姻。你想要有好的婚姻,首先要让自己有很多优点,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来和你交朋友。大家互相了解以后,都觉得一起生活比自己一个人生活更快乐,那你们就可以去结婚了。如果你觉得还是自己一个人更快乐,那就不用结婚,或者等到下一个合适的人出现了再去结婚。

——————

对于第二问题「为什么不能和弟弟结婚」,其实可以划入生孩子这一大类的话题中去一并解释。破题角度比较明确,资料也比较多,各种关于生孩子、基因、遗传等等知识,医院、科技馆都有大量的科普材料,市面上也有相应的绘本。

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进行的。大熊猫繁育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近亲繁殖:雄性大熊猫生育能力的下降,使得能够承担繁殖任务的雄性大熊猫很少,所以一头雄性大熊猫的基因在一个种群里大量存在,导致遗传病增加,种群退化。在熊猫基地,我们可以很多大熊猫的资料中,妈妈可以是不同的大熊猫,但爸爸不是勇勇就是科比。同时基地也有关于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普内容,介绍了在卧龙野化训练出来的大熊猫最终选择在几百公里以外的雅安放归,为的就是增加雅安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多样化。除此之外,基地还有很多大熊猫繁育难的科普画册和视频。通过这些知识,孩子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要避免近亲繁殖。

在这两个疑问有了答案以后,女儿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提过结婚这个话题,真的是从每天提到突然绝口不提。倒是我会主动找她探讨探讨。因为她爸对我这种用经济学来解释婚姻的做法不太认同,觉得我是在物化婚姻。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我偶尔会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主动跟她聊一些爸爸的优点,当初为什么想和她爸爸结婚;我和她爸爸在婚姻中的感悟和成长之类话题,传递一些「情感需求在婚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这么懵懵懂懂的纯粹的喜欢,相信很多人都会把它看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有趣的经历吧!

不过,如果题主有所担心,那关于孩子们超前的「婚姻大事」确确实实还是有一些需要提醒和注意的地方。我特地请教了在幼儿园工作的小马君,结合他的意见和大家唠唠:家有小小结婚狂,何时该祝福,何时该hold住。

干货提炼:

1. 「我为结婚狂」是儿童发展必经的阶段,无需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

2. 面对「小小结婚狂」,我愿做个安静的聆听者

3. 两种情况不可娶(取),大人需干预

  • 「小小结婚狂」的经历,你有我有全都有

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对幼儿园里的某位异性怦然心动呢?其中还有不少幸运儿,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你就是这样的幸运儿,欢迎评论区分享一下你们特别的经历!)

小马君在美国幼儿园工作,他说闲下来时,孩子们的「绯闻」也常常会是老师们的八卦内容,像是班上哪个孩子又换了女朋友,哪个孩子偷偷跑过来告诉他谁是她的新男友。美国对此有一个非常甜蜜的称呼叫做「Preschool Crush」 (学龄前的怦然心动),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事儿,反而挺为孩子感到开心的,觉得在这样天真的年龄,可以毫无负担地去表达感情真的太棒了!

他特意看了一段采访视频,采访者问美国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没有怦然心动过,自己为他/她做了一些什么。孩子们回答得特别认真,比如:

不难看出,其实孩子们已经非常懂「爱」了。孩子的社交圈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孩子像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会观察成人的各种举动,把他们作为「角色扮演」游戏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如果有孩子说另外一个同伴是自己女朋友。小马君一般都会附和道,哦,你是说你跟她关系很好是嘛?有时候也会调侃一下说,你有几个女/男朋友呀?一般孩子对于男女朋友的定义还是相对模糊的,他们会把关系很好的「朋友」,定义成男女朋友。

但是,视频中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低年级,过了这个模糊不清的阶段,真正出现了「对爱的懵懂」。

「懵懂」是怎么来的呢?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infatuations」(瞬间迷恋),它是大脑发展非常重要的标志。

孩子在出现这种感觉之前,认为只能与妈妈或亲人产生这么亲密和「爱」的感觉;出现这种感觉后,他们才知道与同伴也可以建立「迷恋」的情感,并且超越了普通的「喜欢」。

「瞬间迷恋」的感觉,是由大脑深处的一种叫做「implicit memories」 (暗示性记忆)触发的。这种记忆是不受人的主观控制的,当你与某一个人接触很多的时候,他/她的某些习惯或者个性就会引起你大脑的注意,大脑就会自动把这部分记忆埋藏在「边缘系统中」。这个系统与感情中枢又紧密相连,让人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就统称为「爱」。

更加直白地讲,你爱上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与他/她相关的一段「暗示性记忆」。当这部分记忆被触发得越多,那么爱情的感觉也就会越深。

  • 面对小小结婚狂的「爱情」,小马君愿意安静地做个聆听者

(以下部分为小马君自述)

大部分父母都会把孩子小时候嚷嚷著要结婚当成一件趣事来看待,我非常赞许这种态度。只要不出现过激的行为, 尽量让孩子多说。等孩子再长大些,你想让他这么无厘头地畅所欲言勇敢表达,恐怕都没机会了。

以前有个4岁的小男孩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要和小A结婚!」我会说,「我看得出你非常开心!你为什么要和小A结婚呀?」

「我们两个是好朋友!」

我听了哭笑不得,接著问,「你很喜欢和小A一起玩是不是呀?那是不是好朋友都要结婚呀?」孩子认真地想了一想说,「我还有很多好朋友的。有小B, 小C,我们可以一起结婚!」听完头上仿佛飞过一群乌鸦。但是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而是安静地听他接著讲这离奇的「爱情」故事。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把对别的孩子的「喜欢」用他们看到的成人世界的辞汇来表达,比如「结婚」或者「男女朋友」。仔细想想,恰恰反映出他们对于这份亲密感情的珍惜和真心。作为成人,安安静静地听就好了,不用做过多的干预。

只有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我才觉得父母有必要干预:

身体接触过多、对朋友太「苛求」需要家长干预

1、两个孩子的身体接触过于频繁,常常强吻对方

之前我曾提到过,从小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隐私部位」,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去触碰你的隐私部位。

同样的,如果有人想抱抱你,也需要经过你的同意。如果你不想被拥抱,你可以拒绝。关于亲吻,我也提到过,不建议父母对孩子有任何「嘴对嘴」的亲吻,更多的是可以亲吻脸颊。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不停地强行嘴对嘴亲吻对方或者被亲,或者总是和某一个孩子抱在一起的时候,你需要介入。

你可以在孩子一个人的时候,认真地跟他说:

「妈妈知道你和XX关系特别好,妈妈很鼓励你勇敢地表达感情。但是看到你老抱著XX或者嘴对嘴地亲对方让我很不舒服,这其实也是对好朋友的不尊重。如果你真的很喜欢XX,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去表达,比如你可以为她写一本书,或者画一幅画。」

这样的交流好处是让孩子知道你鼓励他勇敢表达感情,同时也对他一些不太恰当的肢体动作做明确要求,让他知道界限在哪里。

2 、不允许同伴有自己以外的朋友

孩子表达「喜欢」和「爱」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他想要「独占」或者「排挤」同伴的时候,父母需要介入。

父母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想要「独占」?是不是害怕对方如果有了别的朋友就会冷落自己?

你可以抱抱孩子,告诉他很理解他有一些嫉妒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是最特别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去要求别人这么做。而且可以反复和孩子说,我们可以不止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有很多朋友。

  • 就想「霸占」爸爸/妈妈怎么办?

对于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专门找了2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1

育儿博主Best Shaw建议,如果你女儿想要和你丈夫结婚,你可以顺著她的话说下去,直到她自己停止往下说。

「妈妈,为什么你不能嫁给你的爸爸?」

「你的意思是为什么小女孩不能和她的爸爸结婚吗?」「是的」「你想要嫁给爸爸吗?」「我可以吗?」「如果你和爸爸结婚了,你妹妹就变成你女儿了,你就变成了她的后妈!」「那妈妈,你是不是就是我的孩子了?」「不不不,应该就没我什么事儿了,你就不会再在照片上看到我了。」「哦,那我还是不想和爸爸结婚了,因为我不想没有你。」

这是一组非常搞笑的对话,其实仔细分析,孩子只是希望和父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并不是真的想要结婚。因此Best Shaw给我们的提示是,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和孩子聊下去,并不需要遮掩。

案例2

有个爸爸问,「我3岁的女儿不停地说想要嫁给我,老婆都有点生气了怎么办?」对此,心理学家Dr. Meg的回答是:

我想你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爸爸。在你女儿的小脑袋里,她想要表达的是「不希望生活有什么变化」,希望你能一直在家庭里。她并不理解「婚姻」与「爱」的区别,她要的是在你的生命里,她必须要成为一个与妈妈一样占据特殊地位的人。

其实很多小女孩都想嫁给爸爸,对此,你可以先说「谢谢你亲爱的!」然后告诉她,「你妈妈是我唯一的妻子,但是你可以成为我最特殊的小天使!」因为孩子想要的,只是在你心里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如果她现在会生气,或是不理解,你也可以慢慢等待,这个时期自然会过去。不用太担心。

同时你也需要照顾到你妻子的一些情感,和她解释孩子这段比较特殊的「情感」需求。

写在最后

类似的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解法,就是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分析「婚姻」与「爱」的区别。

大部分孩子有「结婚狂」的意愿,其实是想表达他们很爱某个人。你可以告诉孩子,表达「爱」并不一定需要「结婚」来体现,而且「结婚」不只是仪式,而是一种公共的约定。

你可以让孩子猜一猜中国社会对「结婚」有哪些具体的约定?比如年龄需要到20多岁才能结婚,因为这时候人的身体和脑子才为结婚做好准备;比如有血缘关系的人不能结婚,因为他们的小宝宝可能会生很严重的病。

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别把他们当孩子,而是把最真实的内容告诉他们。

参考文献

Lewis, T., Amini, F., Lannon, R. (2000).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https://blogs.babycenter.com/mom_stories/you-cant-marry-daddy-hes-taken/

https://megmeekermd.com/blog/help-my-daughter-wants-to-marry-me/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你非常认真地聆听了闺女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很完整,教育的方向很清晰——不仅满足娃的好奇心,正视她提出的问题;而且借机进一步引导,开展爱的教育或婚恋科普。

之所以有「不是很不完美」的感觉,或许是因为你就事论事,给出的答案标准且理性,有点普及法律知识的意思,这样一来就跑题了~

对于5岁的小朋友而言,这样的答案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少了一些可以引发思考的趣味性和帮助理解的故事性。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话题的绘本能帮助家长给出「教科书式的回答」,毕竟有些话题很空泛,有的感性之处难以描摹,最好有个参照物。绘本的文字和图画能直观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发观察和思考,也许现在孩子年纪尚小、事事报备,但总有长大或羞于表达真实感受的时候,所以被告知答案不如自己探索答案。

接下来,我借一套有恋爱结婚三部曲之称的趣味绘本现身说法,先分享好书,再展示如何用讲绘本的方式回答你闺女提出的问题:

作者:达妮拉·库洛特 文/图 方素珍/译

这是一套有爱、有趣又有心的绘本,三本分别是爱情篇《鳄鱼爱上长颈鹿》、婚姻篇《搬过来搬过去》和社会篇《天生一对》,讲述了鳄鱼先生与长颈鹿小姐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相爱的点点滴滴,从一起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到被周围人接受并尊重的整个过程。孩子会读出欢笑,原来谈恋爱结婚是这样的;大人会读出思考,爱本该如此坚定包容。

  • 第一课——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矮小的鳄鱼先生爱上了挺拔的长颈鹿:

鳄鱼先生使出千方百计,试图让心上人看见自己,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爱情令鳄鱼先生大脑发热,他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却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正当鳄鱼先生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小意外让幸福悄然而至:

屁桃娘备课笔记:

作者惯于观察现象、精于总结类比、善于生动表现。阅读时,孩子会被文字和图画所感染,自然地进入鳄鱼先生的世界。家长不妨引导孩子观察作者刻画的种种细节,唤起认同感,进而表达个人想法。

你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切入:

1. 你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吗?鳄鱼先生冷得发抖、热得发昏、有时候不开心、有时候超开心,原来这就是喜欢一个人的表现。

2. 当鳄鱼先生喜欢长颈鹿小姐,他会做什么?他会时刻思念著她,冰箱和洗衣机上的摆件是长颈鹿,墙上挂著的画是长颈鹿,天空的纹路还是长颈鹿……

3. 当鳄鱼先生喜欢长颈鹿小姐,他会做什么?他会改变自己、渴望关注,比如踩上高跷,填平身高差;再比如送鲜花、送吃的、演奏音乐……

4. 当鳄鱼先生喜欢长颈鹿小姐却得不到回应,他冲动了,试图用绳圈套住长颈鹿。尽管鳄鱼先生的出发点是喜欢,但这不明智的举动带来了伤害,所以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应当坦荡真诚,也应得体克制、选择合适的方式。

  • 第二课——结婚是怎么回事?

这对爱侣正式开始同居生活,一开始长颈鹿住在鳄鱼家,施展不开,处处受限:

后来鳄鱼住到了长颈鹿家,生活不便,步步危险:

面对问题,鳄鱼和长颈鹿一起想办法解决,还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原来他们修建的是一个大游泳池呀,现在可以在同一个高度上享受幸福啦:

屁桃娘备课笔记:

解释婚姻著实是一件难事,怕深奥,孩子难以理解成年人面对的围城,他们还停留在因性别意识发展而对婚姻好奇的「过家家」阶段;也怕肤浅,简单的解释或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似乎有点文不对题、隔靴搔痒。

本书在深浅之间找到了平衡,以鳄鱼和长颈鹿同居的幽默故事为壳,还原了婚姻的重头戏——互相磨合;以鳄鱼和长颈鹿自带的矛盾属性为例,引出了家庭幸福的「秘密」——换位思考、彼此包容。

你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切入:

1. 鳄鱼和长颈鹿住在一起后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他们有没有互相生气?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2. 鳄鱼家的房顶太矮,长颈鹿弓著腰;长颈鹿家的挑高太高,鳄鱼坐在一楼,长颈鹿坐在负一楼,这样就平起平坐了……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

3. 在挖坑改建的时候,他们一起努力、团结一致,这样的做法好吗?值得我们学习吗?

4. 游泳池这个设计妙在哪里?你喜欢他们的游泳池吗?为什么?

  • 第三课——爱是什么?

鳄鱼和长颈鹿相处得非常融洽,这一天,他们决定去长颈鹿城转转:

尽管一起做了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来自外界的嘲笑还是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于是他们又去了鳄鱼城,情况并不比长颈鹿城好:

突然,消防车的警笛响了起来,长颈鹿抱著鳄鱼立刻前往救援:

长颈鹿变身云梯:

危急时刻,鳄鱼信任自己的爱人,勇敢地跳了下去:

屁桃娘备课笔记:

前两课关于恋爱婚姻的概念科普和谐关系的建立保持还算轻松有趣,这一课干货更多、分量更重——爱是什么?其中有分享的快乐、承担的勇气,还有坚定的责任感。

前两课侧重体现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各自的特征和彼此的差异,这一课著力于「合二为一」,真正弥补二人差距的是真挚的感情和一致的三观:当外界投来不友好的眼光,矮小的鳄鱼把长颈鹿护在身后;当遭遇危机,他们挺身而出、施以援手。

你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切入:

1. 在长颈鹿城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他们有没有闹别扭或者不开心?

2. 在鳄鱼城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他们有没有逃避或者吵架?

3. 火灾发生的时候,长颈鹿抱著鳄鱼第一时间冲向出事现场,你猜猜他们会害怕吗?如果不害怕,原因是什么呢?

4. 如果你是长颈鹿/鳄鱼,你会相信对方吗?你愿意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吗?

5. 如果你是长颈鹿/鳄鱼,除了变身一架云梯,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救助被困在房子里的鳄鱼?

以上一连串问题梳理下来,不仅复盘了整个故事、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无形中开展了一场场爱的教育——在一个个幽默的生活场景中,借可爱的角色和戏剧化的情节,回答了孩子的问题,什么是谈恋爱?什么是结婚?展示了人们相处时可能遇到的难题、乐观的应对态度和积极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孩子的观察和思考,我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解决问题吗?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的吗?

也许有人会质疑,有必要和孩子说这么「深」吗?他们长大了自己恋爱了不就明白了,孩子会长大,不去解决的疑问也会长大,尽管爱是一种天赋,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教育。

最后,屁桃娘要表白这套好书,它有太多亮点:主题有爱、故事有趣、画面生动、文字搞笑……但它最令我佩服的是作品的包容和作者的豁达:

你可以把它当成亲子共读的儿童绘本,

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治愈自己的成人童话。

你不必担心孩子无法理解,因为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之间的点点滴滴都植根于最普通、最真挚的人类欲望表达和感情抒发,

你也不必担心孩子读了就会早恋,因为你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引导,这套书同样适用于理解友情、亲情、我们和宠物伙伴间的感情等等。


「阿姨,你知道吗?今天我和小宝结婚了!」下班接小宝的时候,小宝班上的卷发小女孩热闹得挤在我身边,开心地跟我分享今天在幼儿园跟小宝玩的事情。

「是嘛!是谁求婚的呢?」我也开心地应著。

「是小宝,他说要跟我结婚,我就答应了。」小女孩骄傲地答著。

我知道我加入了年轻父母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当4或5岁的儿子或女儿宣布男朋友甚至是已婚夫妇时,我们会感到惊讶。

其实,这是非常普遍的。对于4岁或5岁孩子来说,这是孩子们开始探索人际关系的某些方式的信息


【具有探索精神的小家伙们】

3岁左右,孩子们会将他们的家当成整个世界。他们专注于建立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家庭成员(妈妈、爸爸)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在2岁前,要成为家里的独立个体。

随著这些任务的成功完成,3岁的孩子们感到更加安全和有能力,他们开始利用不断增长的认知能力将自己投射到他们眼里的未来。

他们开始想知道他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并想像他们将拥有的家庭以及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

孩子们开始把自己接触到的职业,开始幻想自己成为父母,卡车司机,老师和医生。

当然,这些想像并不总是现实的。例如,有时,孩子会把自己想像成蜘蛛侠。

他们正在计划自己的未来,即便是那些虚构的人物,这个阶段的想像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期间,孩子们将成长为一个将超越家庭成员的人。这种认识可以使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遥远的目标和梦想。


当小宝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著结婚的游戏,说明小宝很欣赏我和他爸比的生活,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这跟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的游戏很相似,装扮自己是爸爸或妈妈来表达希望组成同样幸福地家庭的愿望。这些都是表达建立伴侣关系并拥有家人的愿望的表达方式。

看著小宝感受幸福、渴望将来自己的幸福,当妈妈的是不需要做太多事情。

这时候,我需要跟小宝说你为什么要跟这个小朋友结婚啊?肯定小朋友的优良品质,脾气温和、爱干净、对小朋友温柔,等等,做妈妈当然赞成小宝的明智选择啊。

这些会为将来他在女朋友的选择搭建一个遥远的设计图,并增强了他对妈妈的信心和认同感。

当然有些父母会有些不必要的担心

  1. 误解了小朋友结婚的含义并认为需要提供干预。例如,告诉他们的孩子,他或她还太小,还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或者在这个年龄讨论适当的恋爱关系。
  2. 通过大笑或询问孩子关于女友的身份,好像这个宣布不是一个严肃的回应。这些反应很可能使一个勇敢地想像自己像父亲的孩子蒙羞。

有时候,孩子们只是在探索身边的社会和环境,稍微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做牵风筝线的家长才是对的。

@知乎亲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