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顾诚的南明史,真的是越看到后面越气啊,一个个都是什么飞禽走兽,比上位者赵九妹西太后的手段都差太多了,一个个卖国都卖得不如秦跪和补锅匠。


看看其他能让你笑的「南明史」平衡一下不就行了?

什么?你说这样一段悲天悯人的故事哪里有笑点?换个视角就有啦。

比如,1645年,隆武帝即位的时候,曾经派了一个叫闵邦基的使者,去琉球国传诏,宣布自己登基的消息。

但大家都知道,明朝使臣到哪,除非是那种百年一遇的圣人,否则都没有空手回去的。即便你自己不拿钱,使团里的其他人呢,这你可管不了。

琉球就在这犯难了,自隆庆开关之后,从月港出洋的福建商人抢走了大多数的海上生意,曾经的「万国津梁」琉球本已经日暮西山。加之又因1609年萨摩入侵,「七珍万宝」尽失无遗。没钱了,该怎么迎接大明的使者呢?

《历代宝案》中,隆武元年,关于遣闵邦基往琉球颁诏的文书。小朝廷此时亦宣称「四夷皆我赤子」。

或许在今人的眼中,退保福州的隆武皇帝危机四伏,可琉球和明朝的贸易本就是以福建为中心。南明对于它来说,依旧是不可估量的大国,不能得罪。

那这事后来怎么解决的呢,琉球史书《中山世谱》给了我们答案:

「闵指挥偶临本国。时无备接待之资,无奈之何,寄书萨州,押当宫古、八重山,而借得银九千两。要期六年,以为偿还。然不能如期而还,故遣使以为请宽。」

妙哉!妙哉!琉球直接将宫古岛和八重山岛抵押给了萨摩藩,换来了9000两银子,把事情给办了。

宫古岛

八重山

那隆武帝咋想到派人去联系琉球的呢?

很简单,他刚登基,就有金应元和毛大用两个不同的琉球使团到达福州。偏安一隅居然还能享受到「万国来朝」的荣光,换谁都心花怒放。隆武这才急忙遣使琉球开读诏书。

隆武帝没想到的是,为了迎接自己的使者,琉球人竟然把两座南岛都给卖了。

金应元使团我们先按下不表,来说说毛大用。他是1645年春天从琉球出发,之后到达福建的。来南明的目的很简单,作为附属国国王的代表,给大明的大行皇帝(崇祯)进香。

琉球是怎么知道崇祯的死讯?因为南京的弘光皇帝即位后,就派了福州左卫指挥花熜为使者,前往琉球告知先帝死讯和新帝立于江南的消息。不过,弘光倒台的实在太快了。毛大用他们带去的香烛本来是要献给弘光祭崇祯的,没想到上岸的时候,南京早就被清军攻下了。

可任务不能不完成啊,于是毛大用采用就近原则,和在福州登基的唐王(隆武帝)搭上了。这才有了后来闵邦基出使的事。

福京礼部有关宴请招待琉球毛大用一行的报告书

问题又来了,弘光干嘛要遣使琉球,开读国情诏书呢?

这里就要说起金应元。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下旬前后,金应元使团渡海到达福州。他们的任务有三,一是这年正好碰上贡期,前来大明进贡。二呢,是由于琉球前任国王尚丰死后,世子尚贤没得到明朝册封就不算正式即位,金应元特来请封。三呢,因为琉球一向对明朝的白丝需求不小,但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下令禁止了琉球在福建贸易白丝。所以琉球屡屡遣使请求解禁。

三个要求原本都该是对崇祯提的,可崇祯皇帝这时候早就吊死煤山了。幸好没过几天,金应元就听说了弘光帝在南京登基的消息。于是他果断入朝觐见。估计也是因为刚上位就有异国使者来朝欣喜万分,弘光不仅御笔批示允许琉球互市白丝,还大方的同意遣使册封尚贤为王。

琉球世子尚贤称本国「地瘠土荒,别无出产。向赖中华丝缕,以资男女纺织,以易衣食」。而弘光感于琉球来朝的忠心,同意开放白丝贸易。南京礼部也特别发文给福建要求办理此事。

只不过,这边南京刚把册封使的人选定好,那边清军就杀来了。弘光帝弃城逃跑被擒,而金应元也流亡入闽,到福州拜见了新即位的隆武帝。当然,金应元也巧妙的转达了这个弘光完蛋之前,已经答应我们琉球购买白丝解禁的奏请了。

您既然尊弘光为圣安皇帝,那他的政策,在您这也得算数吧?

「算数算数,当然算数。」

可人算不如天算,金应元也没料到,隆武帝跟弘光帝都是短命鬼,一年多亡国的货色。

在经历了一次海难的失败之后,1649年,琉球贡使蔡祚隆带著贡品再次来到福建时,福州已经在清军控制下了。大清是什么样的朝廷,琉球人一无所知。可大老远冒著死亡威胁渡海来一趟也不容易,不能一事无成的回去啊。

而事情倒也凑巧,蔡祚隆打听到,福建沙埕及定海一带还有个自称大明监国的鲁王朱以海!

别无选择,蔡祚隆带著使团跑去了鲁王那进贡。正是因此,《历代宝案》里收录了一份鲁王的「行在礼部」发给琉球使者的回咨。

这份咨文的作者应该是吴钟銮。据此可知,蔡祚隆一行抵达之后,便是由建国公郑采负责了贡物的收纳工作。同时,这也是琉球最后一次和南明取得联络。

清军攻下福州后,俘虏了城中部分还没有归国的琉球使者,并将他们送到北京接受安抚。就是在鲁王这道咨文发出的四个月后,清朝命琉球人回国招抚国王来朝。失去了福建沿海,琉球便从此投靠大清,和南明断绝了往来。

既然如此,我们来说说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明朝要突然下令禁止琉球人购买白丝呢?

答案其实也在《历代宝案》中。原来崇祯九年前发生了福建当地丝商人诈骗琉球国使者4998两白银,空赊湖丝4594斤,迁延不交的案件。受了冤屈的琉球人无奈只能向「福州府青天爷爷」上诉,你来我往搞得一团乱麻。

为了根治此类现象,干脆明朝就禁止琉球人再买白丝了。

琉球人开出的诈骗奸商名单及拖欠货物(局部),共涉及31人

琉球和南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联络,其实根源很大程度上都是起源于崇祯年间的白丝禁贸。换言之,某种程度上,多亏了这31个奸商,他们间接给后世留下了南明外交的一份珍贵资料。

看到这里,你还生气吗?我反正不气。

不但不气,还想说句,「下次一定!」


跟你不一样,我最喜欢南明史。

什么忠臣良将才子佳人,历史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样。历史上的盛世满打满算才几年?还专门挑出来写进教科书里。各个红脸白脸泾渭分明,宛如戏台上的人物。南明史里的人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为无法粉饰,才更像历史。

明末的民军,先是打明军,后又打清军。打到最后发现对手都是同一拨人,只不过民军换上明军服装,原明军换上清军服装。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历史就是这么戏剧性,这就是宿命,一生之敌。(某些日本中二小说剧情)

明末的明军,有像吴三桂那样无处容身的。在崇祯底下打工日子不好过,几个同僚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相继败亡。好不容易苟到最后,系统给你一道功名十字路式的选择。然而选了又能怎样,随著支持你的满洲亲贵死亡后,新皇帝跟你不是一条心,还不是过不下去只能反?谁让你是降将呢。一条注定的死路。(小说里的龙傲天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潮流裹挟,无力反抗的普通人)

还有像李成栋、姜襄那样不断反复无常来回左右横跳的。像极了现在跳槽员工。明朝混不下去了就跳槽清朝,跳完为了迎合新主子的欢心更卖力的工作/打老百姓,然后发现清朝给的待遇太低,又反跳明朝。(职场上这种人多不胜数)

还有像奇葩左良玉还有江北四镇互相拆台的。靠著投机起家,然后互相吞并地盘,五代十国什么的演过一次了。其中有两个人剧本清奇——高杰(这人简直就是「我是传奇」),黄得功(绝望的抵抗)。

再看文官,奇葩更多。各种各怀鬼胎。投降的投降,拥立的拥立,还有投降后嫌待遇不好想反正的(水太凉同学),有拥立藩王后立马跟同行开干的。有暗愚者比如史可法的,有开明者比如翟式耜的(还能用葡萄牙火枪队)。有看似奸臣但是宁死不降的(马士英何腾蛟)。每个人脸上都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

山贼、海贼也大行其道,陆地上抵抗到最后的是夔东十三家,海上则是郑氏,都不是什么明军主力。

从官到民,南明表现了一段别样的历史,你看著听荒谬,但是代入那个时代的个人来看,是合理的,也许是他的最优选。很多朝代君君臣臣克己复礼,一个个戴著面具活著的人才是不合理的,各种阴谋、荒诞,都掩盖在史书里。但是南明就像悲剧一样把什么都表现出来,再撕碎给你看。也许这就是历史本来的颜色。


再看一遍民国史,你又被气活了。

年轻人气性太大,容易猝死。


明亡不足惜,所惜者唯天下苍生耳。

水旱天灾战乱之下人已食人,以雁屎充饥,尤征三饷。(16高考语文全国二翻译)

草莽,江湖,读书之人毁家纾难,庙堂之上皇亲国戚人人哭穷。兵临城下之际集资二十万两抗敌,李自成来后对皇亲国戚和大臣们动辄拷打致死,抓捕数千人,搜出7000万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时同时看的《宋代政治史》和《南明史》,双倍的剂量挨过去了也就这样了,心平气和,活蹦乱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