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以粮食为货币的。粮食在当时满足了三个要件。一它是必需品。二它是较为稀缺的。三流动性,颗粒小,方便不同规模的交易。所以问题来了,贵金属显然从物理性质上来说并没有足够多的使用途径,是不满足第一个要件的。所以,为何古代会以贵金属作为货币呢?


粮食不利于保存,会腐烂


以黄金为例

1.价值-开采成本高,而且提炼技术要求比其他金属高

2.结构稳定-金属货币已重量为计价,金银元素结构稳定,不易氧化和腐蚀。作为货币纯度高。没有辐射,对人体没有害。

3.存量总量-黄金自然资源存量稳定,不会总量骤然上升。而且黄金自然总量少。

4.其他用途-黄金不像其他金属可以用于工业和科技会被消耗分解

5.可分割性-黄金偏软,分割时造成价值损失低

6.比重-金密质量密度高,掺假难度高。

7.携带性-相较其他货物石油等,便于携带(但这个是法币优于黄金的一点,取代贵金属的原因)


通用,方便计量,稀少但基本上都有,非生命,非有机。


中国古代实行的其实是银本位制,并且也是铜钱、白银、黄金的三级制。

而粮食并不是货币,因为它不具备货币的基本特性。它是生活必需品,但也是最大的消耗品,再加上易腐败变质,不利于保存,以这样的物品充当价值媒介,极易造成记账功能的混乱

其次,粮食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天灾人祸时期,此时的价格会非常高,但在大丰收的年景,却又会很低,稳定性也是货币的一大特性。再说了,你年年种,年年有,也具有很强的季节周期性,在不同的时期,价格也是会有波动的。

至于流动性就更扯了,你一粒粮食能值多少钱?一车粮食又能值多少钱?如果数量级比较大的情况下,其便利性还能有多大呢?

如果严格来说的话,货币的最初形态其实是欠条,当这个欠条被广泛认可并具有流通性之后,就形成了原始的货币雏形。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必需品反而不具备成为货币的基础条件,因为它会在流通过程中自然损耗,这个「钱」会越来越少,不具备保值性

货币的几大基本特征是:价值存储(这个其实是共识的事),易保存,可分割,便于携带


第一,具有资源的稀缺性。

第二,具有开采的困难性,

第三,具备劳动力注入属性。

第四,便于储藏保值。

第五,轻便便于携带。


首先,中国古代是以铜作为货币的。金这个字其实最早指的就是铜,只有「黄金」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子。

其次,粮食是容易腐烂变质的。小麦和小米还好,水稻尤其如此。任何一种作为货币的商品,至少要有长期耐储存的性质。这一点金属制品优于粮食。

再次,粮食的商品属性影响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适用性。粮食的收获和消费是有极其明显的季节性的(尤其是在两季稻没有普及的时候——也就是宋朝以前),秋冬季粮食价格低、而春夏季粮食价格高。如果以粮食为一般等价物,那么这种季节性的价格波动会极大地扰乱商品市场。

第四,粮食的运输十分不便。粮食虽然如题主所说,是颗粒状的,很容易分割。但是其相对的价值较低(在农业社会里,很难有另一种商品价值比粮食还低了,当然咱们不考虑灾年),所以要进行大宗交易,就需要筹措大量的粮食进行运输和交割。而这恰恰是古代社会所无法达到的,所谓「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了京杭大运河,唐代政府也无法将地方征收的实物税(粮食)大量运输到都城以养活大批官僚和军队,以至于后来将税收转化成铜钱和丝绸等纺织品(重量轻价格高)运来之后,再去购买关中、河南的粮食。当然,关中地区在唐代已经无法养活这些人口,所以还是有相当部分的粮食是从东南运过去的。

而如果以贵金属作为货币,即使是以较为便宜的铜作为货币,一斗米(6.25斤)也只需要20枚铜钱罢了,但是20枚铜钱的重量远远小于一斗米。换你做商人,你会带著一船粮食还是一兜子铜钱呢?


在贵金属之前,也有其他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但他们和金银相比,都有明显的劣势,比如贝壳易碎、布匹不易于分割等等,与之比较,贵金属易保存、分割和携带,更适合做货币 。这也就是马克思的名言「货币天然是金银」。

当然,现在随著交易形式的发展,信用货币又取代了贵金属货币,这已是后话了。


1.稀有但量足够多,2.容易保存,3,相对容易提炼


因为其稀有性和易保存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