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是以糧食為貨幣的。糧食在當時滿足了三個要件。一它是必需品。二它是較為稀缺的。三流動性,顆粒小,方便不同規模的交易。所以問題來了,貴金屬顯然從物理性質上來說並沒有足夠多的使用途徑,是不滿足第一個要件的。所以,為何古代會以貴金屬作為貨幣呢?


糧食不利於保存,會腐爛


以黃金為例

1.價值-開採成本高,而且提煉技術要求比其他金屬高

2.結構穩定-金屬貨幣已重量為計價,金銀元素結構穩定,不易氧化和腐蝕。作為貨幣純度高。沒有輻射,對人體沒有害。

3.存量總量-黃金自然資源存量穩定,不會總量驟然上升。而且黃金自然總量少。

4.其他用途-黃金不像其他金屬可以用於工業和科技會被消耗分解

5.可分割性-黃金偏軟,分割時造成價值損失低

6.比重-金密質量密度高,摻假難度高。

7.攜帶性-相較其他貨物石油等,便於攜帶(但這個是法幣優於黃金的一點,取代貴金屬的原因)


通用,方便計量,稀少但基本上都有,非生命,非有機。


中國古代實行的其實是銀本位制,並且也是銅錢、白銀、黃金的三級制。

而糧食並不是貨幣,因為它不具備貨幣的基本特性。它是生活必需品,但也是最大的消耗品,再加上易腐敗變質,不利於保存,以這樣的物品充當價值媒介,極易造成記賬功能的混亂

其次,糧食的稀缺性主要體現在天災人禍時期,此時的價格會非常高,但在大豐收的年景,卻又會很低,穩定性也是貨幣的一大特性。再說了,你年年種,年年有,也具有很強的季節週期性,在不同的時期,價格也是會有波動的。

至於流動性就更扯了,你一粒糧食能值多少錢?一車糧食又能值多少錢?如果數量級比較大的情況下,其便利性還能有多大呢?

如果嚴格來說的話,貨幣的最初形態其實是欠條,當這個欠條被廣泛認可並具有流通性之後,就形成了原始的貨幣雛形。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必需品反而不具備成為貨幣的基礎條件,因為它會在流通過程中自然損耗,這個「錢」會越來越少,不具備保值性

貨幣的幾大基本特徵是:價值存儲(這個其實是共識的事),易保存,可分割,便於攜帶


第一,具有資源的稀缺性。

第二,具有開採的困難性,

第三,具備勞動力注入屬性。

第四,便於儲藏保值。

第五,輕便便於攜帶。


首先,中國古代是以銅作為貨幣的。金這個字其實最早指的就是銅,只有「黃金」纔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金子。

其次,糧食是容易腐爛變質的。小麥和小米還好,水稻尤其如此。任何一種作為貨幣的商品,至少要有長期耐儲存的性質。這一點金屬製品優於糧食。

再次,糧食的商品屬性影響了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適用性。糧食的收穫和消費是有極其明顯的季節性的(尤其是在兩季稻沒有普及的時候——也就是宋朝以前),秋冬季糧食價格低、而春夏季糧食價格高。如果以糧食為一般等價物,那麼這種季節性的價格波動會極大地擾亂商品市場。

第四,糧食的運輸十分不便。糧食雖然如題主所說,是顆粒狀的,很容易分割。但是其相對的價值較低(在農業社會裡,很難有另一種商品價值比糧食還低了,當然咱們不考慮災年),所以要進行大宗交易,就需要籌措大量的糧食進行運輸和交割。而這恰恰是古代社會所無法達到的,所謂「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有了京杭大運河,唐代政府也無法將地方徵收的實物稅(糧食)大量運輸到都城以養活大批官僚和軍隊,以至於後來將稅收轉化成銅錢和絲綢等紡織品(重量輕價格高)運來之後,再去購買關中、河南的糧食。當然,關中地區在唐代已經無法養活這些人口,所以還是有相當部分的糧食是從東南運過去的。

而如果以貴金屬作為貨幣,即使是以較為便宜的銅作為貨幣,一斗米(6.25斤)也只需要20枚銅錢罷了,但是20枚銅錢的重量遠遠小於一斗米。換你做商人,你會帶著一船糧食還是一兜子銅錢呢?


在貴金屬之前,也有其他物品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但他們和金銀相比,都有明顯的劣勢,比如貝殼易碎、布匹不易於分割等等,與之比較,貴金屬易保存、分割和攜帶,更適合做貨幣 。這也就是馬克思的名言「貨幣天然是金銀」。

當然,現在隨著交易形式的發展,信用貨幣又取代了貴金屬貨幣,這已是後話了。


1.稀有但量足夠多,2.容易保存,3,相對容易提煉


因為其稀有性和易保存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