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孔子貌似一个守旧者。可是从孔子生活的那个动乱年代去看,他是敢于质疑当下社会制度,用实际行动推行「礼乐治国」的人。

礼,乐是周朝周文王时期推行的制度,让周朝一度兴盛,周朝在历史上也延续了700多年,是整个华夏历史里延续最长久的朝代。

现在的人普遍喜欢新的东西,抱守以前的东西就说他是守旧,那守旧到底好不好呢?其实要看他守的是什么,好的道理一定是无论放在那个时代,它都有价值,一旦丢弃,社会可能会乱套。礼,从周朝开始出现,而现在人对礼明显不那么待见,各种变态的事情在频频发生,如果不是孔子曾经推行礼,很难想像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个人觉得,真的不要去觉得新的东西一定好,守旧就一定不好,人类的进步一定取决去多数人坚守的理念,无关乎新旧,反而旧的东西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许更适合你,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他所做的事,是如丧家之犬一般带著弟子周游列国讲学,一心想著要为那个动乱的时代做点什么,终于为后世留下了儒家思想,他是伟大的。


你好,谢邀,是后者。朱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不是虚言。

只读《论语?八佾》篇就可以知道,孔子对于当时的很多上位者是不齿的(见3.1、3.2)。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很多人都说孔子是在维护封建礼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却不知道孔子所强调的「礼」的核心在于「仁」(见3.3)、在于「诚(忠信)」(见3.4,见上述《礼记》两篇引文),而不是虚礼、繁文缛节。

那么孔子究竟为什么要强调「礼」?不是为了维护上位者的统治,而是为了维护人世间的秩序。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礼、没有了秩序,没有了规则,必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参考那些非洲中东战乱国就知道了吧。在混乱的社会状态下,民众想要安居乐业、社会想要和谐发展,可能吗?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开个头,题主真的有心去了解,可以多去读读典籍,自己思考,很多东西会慢慢弄明白!


都不是。

先说第一个不是。孔子推崇周礼,并不是泥古不化。他有能力区别什么是礼的实质(不变者),什么是礼的表皮(可变者)。证据在《论语》中就有好几个。例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再说第二个不是。孔子有可能为道殉身(舍生取义),但这并不是牺牲自我,而是成全自我(生命的意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孔二妮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咋看下,还觉得孔二妮不会守旧,但这个「新」是指对周朝奴隶制每天都有新的理解,不信,你看语录中,对「仁」就有100多个解释。

这方面得感谢古代信息不发达,一些信息记载不了,要是把孔二妮一生的语录都记载下来了,他一天对「仁」有一个解释,那么,我们现在读的语录中,对「仁」的解释绝对有2万多条。

他的语录就是对周朝奴隶制的修修补补,合理化奴隶制,要大家安心的处于「中庸」的位置,那么你就是君子了。

大宋理学是对儒学的修修补补,但是儒们又喜欢说 「外儒内法」,那么说理学是对法学的修修补补,他们又要否定。

比如说知乎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他脑补了秦献公变法的具体条例,后续就不得不接著脑补新的历史发明进行修修补补。

他脑补了秦始皇时期有72望族,就不得不接著对焚书坑儒事件进行历史发明,接著修修补补自己的杜撰史观。

谁要是说孔二妮迂腐,儒就会扣 「小人」的标签给你。你要是指出王靖海在发明历史,它们就会想办法证明你的德行不够,是你「说话不利索」。


首先,守旧和伟大不矛盾。其次,儒家并不讲以身殉国。只讲舍身取义,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孔子周游列国想寻得机会一展抱负,可见对国家概念并不强烈。他认为国和天下是两个概念。最后,孔子并不固执守旧。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吾从下。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复礼不是指恢复古代的规矩细节。而是指那种秩序得到保护的状态。

乱世时候人民想要的是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儒家认为这个稳定来自于一个稳定强大且仁爱的政府。所以他们鼓吹著过去那个稳定统一的周朝、夏朝、商朝。


首先,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他也只是当时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的其中之一而已,只是由于后世官方学术思想以儒家为首,自然孔子的地位被无限拔高,经过几千年世世代代的传承,每一个新生儿从出生就被灌输,孔子如何如何好,这已经变成一种洗脑了。

我想说明的是,一个好心人不一定就能办成一件好事,好心也有办坏事的时候。孔子的心绝对是好的,他希望社会能走向美好,只是他提出的方法论是根本无法再适用的,这也是当时没有人用儒家思想去改革的真实原因。

研究学术思想,就要回归客观现实。

在西周时期,各个国家就好比大小企业,为了共同利益而联合组建了一个巨型集团,周天子是这个巨型集团的大股东,有绝对的话语权。

但经过几百年,大股东自己的产业经营不善,话语权越来越弱,与之相对的,次一级的股东自己手里的企业越做越好。慢慢地,次级股东变得不听大股东话,而且别人并不依靠你大股东才能活,大不了脱离集团,自己单飞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其实集团已经算是崩溃。

只是大家由于一些利益纠葛,暂时都不想撕破脸皮而已,但大股东、小股东都是心知肚明,各管各的也无所谓。对于大股东而言,虽然不甘心,但一点办法没有,只能守好自己田地,其他人已经管不著。

大股东说话变得没用,下面有实力的股东就开始互相蚕食。逐渐整个集团,变成了少数几个弱肉强食中存活出来的次级股东的天下。

但此时大家都再没有实力吞并对方产业,就只能维系一直平衡。

这是站在各个大诸侯的视角,他们要的就是自己争得更多利益以及话语权。这些大老板才不管什么民生问题,这不是当时顶层肉食者思考的问题。

孔子虽然也算贵族,但居于底层,对民间疾苦还是有切身体会的(当然这种体会不如墨子)。

孔子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行仁、复礼』,这里的『礼』是制度,它是周朝的法律,关于这里的详解可以看我专栏,此处省略。

中华哲学·先秦诸子?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孔子的逻辑很简单,社会混乱的病根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道德层面,二是制度被破坏。孔子要求的『仁』就是从道德上去约束那些次级股东别搞事,告诉这帮人还是得要点良心。

同时他提出『复礼』,修复西周制度,让大股东重新掌控话语权,一切恢复如初,社会乱象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但显然孔子的这种改革方案是落不了地的,他寄希望于这些争权夺利的股东们良心发现,主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去重新听周天子这个大股东的话,简直是痴人说梦。

假设你现在就是次级股东,有实力的大诸侯,你自己拥有一家公司,你思考的是自己公司怎么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孔子却跑来告诉你回归集团的怀抱,你原来是多大的诸侯就当多大诸侯,别想著抢别人地,大家都听周天子安排,这事儿不就解决了?

能解决吗?我想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我们不能单纯的把一个思想品德很高的人等同于他就是个能解决问题的人,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性。

所以孔子只是一个开错药方的好心人而已,他的药方治不了病人的病。孔子恪守旧制度,他本意并非为统治集团服务,只是他的方法论无效而已。


较伟人更高尊贵的圣


什么是新制度呢,马克思主义?我理解中孔子只是奉行他认为的当下最适合那个时代发展的制度,孔子那时候诸侯并起,战乱不停,奉行周礼确实是最明智的选择,周朝传了几百多年并不是无道理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主公贤德,这在史记中记载的很多,主公一贤,民也贤,而后民富国强。

最主要的一点,孔子不是让你死磕周礼,他有自己的理解


是有天下观的格局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政治保守主义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