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如果是一年前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也许会说:不要先看,但可以看看,并放在最后看。

现在的我会建议说:得看啊——而且最好是先看

先说我之前为什么会建议后看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 所谓「导读」或者「序」,对应新闻或者报业来讲有点类似于Opinion;比如可以去看下米国的华尔街日报或者英国卫报,凡是非事实Facts部分,都会在页眉加上Opinion一词,以示区别(这是本报特约的资深写手或者评论员写的对事件的看法),告诉大家自己理智看待;对应国内媒体就是就是有点类似 评论员社评 的感觉

我初高中英文不行时就是先读导读再读正文的;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看法基本被导读框住了——还自以为「看懂了」这本书;有时候这也很难怪翻译写的导读,大多数敢写导读的一般都是厉害的大家(我指的正经出版社出的书,包括但不限于上译,人民文学,三联,译林,外研社之类),他们的意见和评论,出于科普大众的心理,大多是其实是一些很基础的解读或者评论界的共识,这些基础的共识其实根本难以体现原著的美感和力度,还会给你一种「我都懂了」的错觉。所以直到现在我都是先看正文再看导读。

国外类似Oxford world』s classics, Penguin classics 或者 Bantam classics这种名作汇编,一般都有非常贴心的作者生平以及对正文内容的评论。比如我手头这本宝贝得不行的De Quincey的 On Murder,正文165页,责编(角色类似我们的翻译啦,intro和notes都是他们做的)写的introduction足有27页,几乎是一篇小文论。想想看吧:要是先看了导读,基本上你对这个作者心里就有了个定论:带著先入之见去看任何东西都是危险的。在遇到比较陌生题材或者陌生的作家时,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读完正文,进行自己的整理和思考;再去看导读,看看学界大佬们都是怎么想的

而且在对陌生对象认识不足时先看好的字字珠玑的导读,同样也会遗漏,忽略不少东西

我举个栗子吧

我手里这本93年9月第1版上译出版,由 金绍禹 先生翻译的这本狄更斯中后期煌煌巨作 小杜丽 Little Dorrit。金先生在长达24页的导读的最后这样写道:

许多事实证明,狄更斯「在革命者的道路上走到了一半」,他所生活的时代迫使他的小说倘若要有读者(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就得迎合中产阶级的道德标准(注释:诺曼佩奇观点)。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我也认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还没有清醒地彻底地成为唯物历史观的思想家」(注释:茅盾先生观点)这句话也是正确的......说狄更斯通过「拖拖拉拉部」(circumlocution office)揭穿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这样的评价未免太高了,狄更斯只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只是悲叹世风日下,但是,《小杜丽》一书倒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

金先生的评论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没看过小杜丽或者是对狄更斯不熟悉的人估计是看得没什么深的触动,因为自己并没有读过。金先生后一段强调了小杜丽的现实批判力:我不是说不能拿阶级史观去评论作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就我的阅读体验以及后续拓展阅读来讲,个人觉得这本书做得最好的是:一. 监狱 和 家庭 两个主题(是motif不是theme)以及 二. 去情节化的尝试。家庭这个主题狄更斯爱写,但监狱是比较特殊的。监狱的隐喻金先生在导读的前一些部分提了,但没有展开,有些可惜;家庭关系是这本书更为重要的地方,金先生几乎没有提及,或者说换了一种方式略有提及;小杜丽冗长而不自然的情节以及一种静止感的渲染所带来先锋性的更为关键,被金先生「情节复杂,宛若迷宫」带过了。当然囿于导读的性质,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结果就是,陌生读者先读完导读,剩下的印象就是金先生之前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伦敦的金融诈骗,当年英国德云社的辩论,鸦片战争,最后全部导到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这一套袭自 旧苏联的评论观念;这些观点是有价值的,但是可能大幅度阻断读者在阅读正文时的散发性思维,也容易让大家形成「我读懂了」的错觉并停止思考。(其实此类名著,是不存在「读懂」这种状态的)

当然这还是碰上正经导读的情况下,国内某些书籍的导读做得有多差大家估计都知道;最典型的就是对鲁滨逊和格列佛;汤姆索耶和哈克贝利芬的错误定位和宣传。我都不想多说...

但是

为什么我转变了观点,觉得还是先读导读好呢?

因为我在知乎这两年实在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暴论

都说法律问题在知乎是文学问题(不是我说的,我记得是在知乎看别人说的,别人说的「都说」,虽说这是合理利用应该不会牵扯到著作权问题,但若原作者看到请告知,我必会加上出处)那么文学问题在知乎就是政/治问题(特别是外国文学):凡是不合我立场价值三观的书,都是辣鸡,应该当街在十字路口烧掉,以儆效尤。

有些观点没有我说得那么激进,不过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意思。

如果在知乎都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我还是建议大家读一下导读比较好,至少正经的导读会有作家生平,创作背景,告诉大家作家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怎么写的,为什么我们奉之为经典;或者为什么我要翻译这本书,这本书虽然还算不上经典但是......

比如,以当代中国的观念和伦理价值来看,一些翻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会显得比较糟糕,比如 坎特伯雷故事集 或者是 十日谈 神曲 这样的作品。在不了解相关时代背景(比如举一背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传统神学的统治开始松动,民族国家崛起的背景下需要不以拉丁文写成的民族语言的优秀作品)又只是在读翻译,后读甚至不读导读/序的情况下,也许会觉得这些作品低俗而又落后。读者可能会完全不知道背后的文化价值,美学观念,对语言发展起到的作用,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等等。

总结,外国文学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在我们眼里而言可能会显得比较陌生,在后读或者不读导读/序,了解一些基础前提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解/不能理解的情况。

当然又要注释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认为存在什么「误读」或者「错误的理解」,但若有人觉得战争与和平是辣鸡,就不该翻译进国,那末我觉得可能那人对战和有什么误解

另外,先读导读的另一个好处是,可能会了解到一些翻译的具体情况,对阅读是有帮助的。比如华师大 王智量 先生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的序中,先生提到由于身体原因,他的翻译是以他口述,录音设备记录,后期落笔写成的方式做的。再比如 薛鸿时 先生翻译的《董贝父子》序中提到,前七万字是 杨绛 先生翻译的,后来杨先生身体不好才让他来做,最后书上译者一栏也只写了薛先生的名字。

以上前提是,导读是正经出版社正经翻译者写的导读/序

最后,以上一切都是建议。阅读是很私人的体验。所以我一般不会向别人推荐书,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就仍不先读导读。具体情况要自己看著来。但如果是萌新,之前外国文学读得不多,那末我建议,先找到一个好译本,有导读的话,就先读一读吧。

以上~~~


要。导读有著翻译家的客观性和,以及背景普及,历史梗概。

还要说一句,还要看看翻译家是什么样的,网上查查,不要读一本翻译混乱的外文书,既让你吃力,还会破坏你对这本书这个作者的印象。很多好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跟你说再见的


最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不需要序的。

如果是我来编书,我会建议把序放在最后,或完全不要。

我也记得小时候看很多书,打开就是正文,根本不存在那些又臭又长的序。现在不一样了,想出书的人多了,想卖书的人也多了,尽往书里加没用但可以帮助卖书的东西。

有些书是一个序也就罢了,有些高达四五人,完全本末倒置,更让人怀疑这本书是不是本身水分过多,所以作者企图借其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之辞来增光添彩、蒙混过关。

现在更常见的是,因为作者本身寂寂无名,所以出版社就找名人来写序抬高一下,有些序的稿费,可比作者本人的稿费贵多了。说白了并不是为了引导阅读,而是促进书籍销量的手段之一。

没有那些序,不会影响你对整部书的阅读体验;加了序,会直接降低你对阅读的期待,并延迟你的阅读体验。

我读外国文学作品从来不看序,因为只想在心中留下作者笔下无与伦比的风采,作者笔下值得反复品味的优美与诗意。

买一本书,就是为了打开就可以看到精彩的正文,读到作者本人写的,极富个人风格的文字,而不是为了先要去阅读那些,跟作者毫无关系的无趣的序。

「翻译家的序」,就更没必要读了。翻译是个苦差事,最好既有文学底蕴又有学术风范,既严谨又开放。国内只有凤毛麟角的翻译家,才可以既译出原文意思,又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大部分都水的不行。

特别厉害的不用提大家都知道,比如草婴译的托尔斯泰,汝龙译的契诃夫,周克希译的福楼拜。

大部分的翻译家都不太行,而出版社每年都有出书量,找好的翻译会直接增加很多成本,所以为了赶进度,也根本不愿意给足够的时间,找足够好的译者去做书。低价译者,差劲内容,精美包装,足够赚一笔了。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现在还流行一种外国文学阅读方法,不直接看原著,看别人的读后感,或者看别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整个名著的故事。我要提出警惕的是,导读和此类作品其实本质相同。想要通过一篇序来帮助理解整部书,完全是天方夜谈,世间哪有这种方便好事?有句话说,员工再加把劲,老板就换法拉利了;读书也一样,普通人再无知和懒惰一把,心机书商就换上别墅了。

没读过名著的人,才觉得读名著是有品味,才好奇名著里写了什么情节,挖尽心思也要知道都发生了什么。可是名著里的情节其实既没有狗血,也没有惊世骇闻。它既不会写狗熊拿斧子砍人,也不会写暴打小三,绝对没有现在的新闻有意思。但它的精华,就在作者的细节和结构里,绝对不是什么情节。不自己阅读,是绝对体会不到的;不反复阅读,是绝对不可能理解的。

读书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更不能彰显身份。不爱读书,干点无损健康的别的事儿,一样能增长知识,快乐的体验也差不了多少。

自己的感受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读书也是一样,你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要比任何东西都珍贵。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也都要比听别人讹传强多了。千万不要花著自己的钱,给自己增加偏见和无知。

所以我建议读书,找最好的外国文学经典,最好的译本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作品上,你的生命并不是为了投机的书商而活的。


要。

会让你了解作家的生存背景,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人写的,任何文学作品又都是写人的,这些会让你更深入的认识作品。


大部分不要看,或者读完全书以后随便看看别当真,《到灯塔去》例外。

其实读得多一点以后看两行导读就知道该不该看了。


最好还是要,我们一般选择书的时候,大概率是看看出版社,看看目录,看看前言。到这里基本上就能确定这本书到底有没有必要读。

并且一般前言会概括的介绍一下这本书和作者的背景,能让你更快的接受书里的内容。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千万不要先看!切记切记!

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有点对不起林少华先生。但我不得不说,林少华他应该把他所谓的序放到书的最后。我最开始看村上春树的时候,跟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看的。然后当时的我还比较年轻,我就直接从林少华的序开始看了,结果他那个剧透,他那个剧透真是把我搞的……就拿林绍华做比方,他写的很多序,其实都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些评价是非常客观公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问题在于对他的评价,我们应该看完书之后再做,而不应该看书之前就先对他有一个评价,这样就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

再举一个例子,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龚志成翻译。他在序里面写的那个解释真的是非常详尽而又周到,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他居然把它写到了书的前面,以至于我在看书之前就已经先明白这本书里面讲的都是什么,看起来没滋没味儿的,也不能给我一种思考的感觉。而且正因为他先把解析写到了前面,导致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思路往往被他的解析所局限,只能看到他的解析给你写出来的部分,而对其他的部分有一丝丝的忽略。

事实上要真正读懂一本书,看它的正文,然后再看它的序,这也还是不够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看完之后再找一些那些翻译大家对他的评价,或者是那些不错的文学批评家对他的评价,这样才算是最客观公允。

这里还有一种例外情况,就是作家本人写的序,这个一定要看,这个一定要先看。作家本人给你写序,那就说明他认为有些东西是你在读之前就应该知道的。就拿博尔赫斯来举例,他就经常在自己写的小说之前加一个序,但说实话,看了那些序我也看不懂他写的什么。但是就算看不懂,那些序,也能给你指一个大方向。


以前看外国名著很少有导读呀!有也不看,但优秀的作品,我要了解作者,一是找其它作品,二是揣磨作者的构思,换位自己对书的润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