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没法真正捕获到大师想表达的思想,是不是大师的作品其实想表达的没想像中那么复杂?求指导

另外,此类小说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莫泊桑像冰,也像冰糖。」我一直觉得这个比喻特别贴切。讽刺世人时,那么的尖锐;赞美真情时,又那么甜蜜…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矛盾的世界中辗转笔尖,我羡慕他既能看到世间的悲哀,又能看到世界的美好。

莫泊桑的作品有些杂,不过有意思。小说这种东西,如果太高雅,反而如同冰山美人一样让人难以接近。喜欢就好,不要有那么多的顾虑。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是《修软垫椅的女人》那篇,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痴情吧…


你看中文版的莫泊桑,就好像看影视版的金庸

好看不好看更多在于导演和翻译,而不是原著

玄奘法师去取经,就是因为有和你一样的烦恼

鉴真法师东渡,也是因为岛国人民也有类似的烦恼

翻译好一篇小说,难度不次于拍好一部电影

所以翻译过来的作品,我主要是看漫画和动画片,名著之类的轻易不碰,看他们还不如看国外的名著电影靠谱,好看不好看,基本是靠运气,相比较而言,90年代之前的反而比90年代之后的翻译作品更好一点,也不知道全民学英语都学哪去了……


我一向不太喜欢看外国著作,因为作品质量和翻译版本关系很大。有些翻译作品尽管原著很棒,但是译本不适合自己,读起来的简直像是在吃夹生的米饭一样,实难下咽。

我读过几个版本的莫泊桑,包括《基督山伯爵》,所以我很理解你的感觉。

刚刚看到张英伦版的翻译,让我感到如获至宝。每篇都十分流畅易懂,文字精炼富有感染力。就是这本

没有频繁讨厌的「嘿,老伙计」这样的称呼,没有很多很长很长的恨不得让你读断气的大长句,分享几段:

《羊脂球》里面有大段文字来介绍战时背景,和人物。我看过有些翻译版本在读到这些文字的地方就忍不住跳过,但是这版的每一句我都认真阅读,每一句都很吸引我。比如在介绍葡萄酒奸商这里:

译者将奸商名字翻译成鸟先生,就很有趣了,外国名字最难记,总分不清谁是谁,鸟先生就很好记了。这段描写也很生动,鸟先生夫妇的性格瞬间就了解了。

后面鸟太太骂羊脂球这段,气死我了

《一家人》这篇,我之前也读过,但这版更加幽默一些,我竟然在图书馆笑出声来了。

接:阁下呢,胖的像个汤桶。」卡拉旺被他说的心慌意乱,哑口无言。

还有老太太确诊为死亡以后,全家人和医生吃饭那里,和卡拉旺夫妇半夜偷偷搬老太太座钟和五斗柜那里,笑死我了,太长了,我没拍图,建议自己看。

后面,卡拉旺习惯了母亲死亡这件事,吃晚饭的时候和妻子说他发现母亲尸体竟然没有一点腐烂的迹象时,他妻子回答「可不,她就跟木头做的一样,至少能保存一年。」

这翻译也太神了,这媳妇对老太太是有多讨厌。就是这里我笑出声了哈哈。

医生在老太太复活后从惊讶到假装若无其事,掩饰尴尬时说:「她结实得简直像座新桥(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桥)!你们等著瞧吧,咱们全得靠她老人家来挖坟地呢。」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里直戳我的笑点。

所以就是后面老太太复活的有多不可思议,前面的铺垫就有多搞笑,一家人认认真真的在搞笑。

至于如何去赏析莫泊桑的作品,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在我看来,翻译的是不是很容易理解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看过对比翻译就能发现,同一个单词,翻译成「军人」、「军官」或「兵八」给到读者的是十分不同的,有些翻译有著很强的主观臆断,就会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张英伦这版虽然有人说在翻译角度并不是完全复制原著,但在意思上确实最贴近的。我不懂翻译,只在乎作品是不是有意思的,是不是好理解的,那张英伦版的就是适合我的。

已经读了《西蒙的爸爸》、《一个女佣工的故事》、《泰利埃公馆》、《菲菲小姐》、《瞎子》、《修软椅垫的女人》,暂停,我需要消化一下,特别是后面两篇,有点难过。

《西蒙的爸爸》当西蒙被一群孩子包围,嘲笑他没有爸爸时,他发现了他们当中也有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这段

这里那句「好像有个死去的父亲躺在坟地里,这一事实已经把他们的伙伴变得伟大,足以压扁那个根本没有父亲的孩子。」有另一个版本的翻译「倒好像爸爸躺在坟地里的这个事实抬高了他们的一个同学,贬低了那没有爸爸的另一个似的。」后面这版的文字力量就没有前面一版的强。还有最后,铁匠工人为布朗绍大姐(西蒙妈妈)说话那里,工匠朴实的感觉,很自然很流畅。

《一个女佣工的故事》当女佣发现自己怀孕了,半夜去找雅克这里

找了另外一个版本:雅克端坐后,问道:「你要干什么呀?」萝丝气得浑身发抖,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我要你娶我,你答应过要跟我结婚。」雅克笑了起来,答道:「哎呀!凡是搞过的姑娘都要娶,那还了得!」

我觉得这里两个版本都读著很顺畅,但螺丝生气这里,「咬紧牙」比「咬牙切齿」要好一些,螺丝这种用生气咬牙切齿有些过。还有后面那句「喔唷」比「哎呀」更恰当更活泼些。

《泰利埃公馆》也有的翻译成《戴丽叶春楼》,但结合小说内容看,里面的「妈妈」其实是不认为自己这个行业是那种可耻的卖淫行为,而且「如果哪个小伙子不知好歹,用实际的名称称呼她的这个生意,她就会发脾气」。因此自以为「春楼」不太合适。

分享一段很美的景色描写:

优酷搜索「羊脂球」会搜到一个法国老电影,我看了一下,是把《羊脂球》和《菲菲小姐》合在一起改编的,效果反而没有小说好,当然电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已经很棒了!

《瞎子》和《修软椅垫的女人》我想把整片贴上来给大家分享,不过那就没意义了,请自己去看。

还有几篇,我还在看。有好的片段再来分享。


发现我的回答还是有些跑题,那还是努力往回拽一拽吧!

其实莫泊桑的小说表面并不深奥,但往往结局都很发人深思。就像张英伦先生在这本书前言里说的「莫泊桑小说的语言,既不追求繁丽,也绝不流于粗俗,而是十分纯洁、清晰,就像他在赞颂法兰西语言时所说的,犹如『一潭纯清的水』。」所有的讲述都没有特别强烈的主观意识,只是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每每都是高潮的时候或是结尾的地方,抛出一个东西正中你的下怀。

我最爱文章里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景色的描写。我觉得,读的时候不要带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要总想著我一定要看透这篇文章写的什么深奥的道理,或是一定要从中学到点什么,这没必要。读短篇小说,只是听一个小故事而已,从中受益便是幸运,若没有,那就听下一个好啦。


2019年9月18日

刚读了图瓦,我已经沦陷在他的幽默里了

简直是魔鬼,哈哈,什么人会写的卧床不起的胖男人在被窝里孵鸡蛋这种情节,已经笑蒙圈了!


个人愚见,分情况吧。像《羊脂球》《项链》这种内涵很深刻的是一类,生活阅历多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了,自然懂了;还一类像《戴叶丽春楼》《一个女工的故事》,就是描写当时风土人情的,没多少很深的内涵;最后像《奥尔拉》,看不懂就看不懂吧,估计没多少人懂,就是莫泊桑写的奇幻小说。当时他的精神不太好了,可能反映他所「感受」到的,很意识流。

说下我很有感触的《项链》。年幼读,完全懵懂跟著主流解读,这篇小说讽刺了爱慕虚荣的小中产。长大以后觉得这小说写的真好!过了上百年人还是没变,这不就是当下被消费主义洗脑的许多人嘛。马蒂尔德为了项链花了10年的代价,今天有为买首饰衣服裸贷……讽刺虚荣心是一方面,这对夫妻不正是许许多多小人物一员么,也很让人觉得辛酸。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除了经典的几篇之外 像马蒂娜 幸福之类的都比较难懂比如《马蒂娜》中的伯努瓦对我而言就很难理解 可能也是因为自己知识的局限吧 有人说是人在最开始有一个完美的伦理 但是经过一些挫折之后这个伦理被瓦解 后来又由上帝的指引重新修复了这个伦理 但我不太认同这个从宗教角度出发的回答 总觉得有更深层的意义 需要时间来思考 还是多看书多比较比较吧 题主如果有好的见解我们多交流!

是的,我们现在来看,确实不复杂,而且有些东西,放到现在也很适用,而这也正是作品超越时代的品质。

借假项链的女人,

被漂亮美女骗钱的外交部长,

终身喜欢一人的修椅子的女孩,

被人戏弄最后被抛弃在雪中,在漫天大雪中寻找回家的路的瞎子,

都是社会中平凡的故事,写的都很生动、发人深省,可读性很强!


就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世间百态一样,莫泊桑笔下的那些场景,不光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社会,还有从上层统治者到底层的贫农都如实般的记录在这些作品中。如果不能理解,或者很难带入一个作者的文章,那么你可以先从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大概率是可以得出你想要的答案的。


缺少生活经历,难以引起共鸣,也没什么奇怪的,不用强迫自己读。


可以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先放一边吧。

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有限,有不能理解的也很正常。

有一些篇章我读完后也懵懵懂懂,不晓得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比如《洗礼》,一个位年轻牧师,给新生儿(记得好像是他的侄子)洗礼,后来在新生儿床头痛哭。

这一篇我看了两三遍,还是不太懂得其中的涵义。我思考了很久,整理了自己认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那就是根据文中对牧师的描写,我无法从逻辑上推断他痛哭的原因。

说是感动吧,又不像,因为那是一种痛苦的哭泣。说是因为新生儿的幸运联想到自身不幸遭遇而哭吧,文中似乎也没有过多描述牧师的经历。

但是文中描写牧师对新生儿的喜爱的片段,我倒觉得很真实。在我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很小的新生命,也觉得很神奇,也为之充满了喜悦和不由自主的怜爱。

总之,我读完一些篇章后,脑海里闪现出一些零碎的想法,但又不是很确定,就会很想和别人交流一下读后感想,就会主动去搜寻相关信息,以期望得到验证和指引。

而这,调动积极性,引导思考,促进交流,也算是一种意义吧。有时候当我们陷进去探寻意义,反而成为一件没意义的事。

有的故事看过了,就好了。说不定未来某一天,你会突然理解、醒悟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