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沒法真正捕獲到大師想表達的思想,是不是大師的作品其實想表達的沒想像中那麼複雜?求指導

另外,此類小說是否具有實際意義?


芥川龍之介曾經說過:「莫泊桑像冰,也像冰糖。」我一直覺得這個比喻特別貼切。諷刺世人時,那麼的尖銳;讚美真情時,又那麼甜蜜…

很少有人能在這樣矛盾的世界中輾轉筆尖,我羨慕他既能看到世間的悲哀,又能看到世界的美好。

莫泊桑的作品有些雜,不過有意思。小說這種東西,如果太高雅,反而如同冰山美人一樣讓人難以接近。喜歡就好,不要有那麼多的顧慮。

一直以來我最喜歡的是《修軟墊椅的女人》那篇,或許這就是真正的癡情吧…


你看中文版的莫泊桑,就好像看影視版的金庸

好看不好看更多在於導演和翻譯,而不是原著

玄奘法師去取經,就是因為有和你一樣的煩惱

鑒真法師東渡,也是因為島國人民也有類似的煩惱

翻譯好一篇小說,難度不次於拍好一部電影

所以翻譯過來的作品,我主要是看漫畫和動畫片,名著之類的輕易不碰,看他們還不如看國外的名著電影靠譜,好看不好看,基本是靠運氣,相比較而言,90年代之前的反而比90年代之後的翻譯作品更好一點,也不知道全民學英語都學哪去了……


我一向不太喜歡看外國著作,因為作品質量和翻譯版本關係很大。有些翻譯作品儘管原著很棒,但是譯本不適合自己,讀起來的簡直像是在喫夾生的米飯一樣,實難下嚥。

我讀過幾個版本的莫泊桑,包括《基督山伯爵》,所以我很理解你的感覺。

剛剛看到張英倫版的翻譯,讓我感到如獲至寶。每篇都十分流暢易懂,文字精鍊富有感染力。就是這本

沒有頻繁討厭的「嘿,老夥計」這樣的稱呼,沒有很多很長很長的恨不得讓你讀斷氣的大長句,分享幾段:

《羊脂球》裡面有大段文字來介紹戰時背景,和人物。我看過有些翻譯版本在讀到這些文字的地方就忍不住跳過,但是這版的每一句我都認真閱讀,每一句都很吸引我。比如在介紹葡萄酒奸商這裡:

譯者將奸商名字翻譯成鳥先生,就很有趣了,外國名字最難記,總分不清誰是誰,鳥先生就很好記了。這段描寫也很生動,鳥先生夫婦的性格瞬間就瞭解了。

後面鳥太太罵羊脂球這段,氣死我了

《一家人》這篇,我之前也讀過,但這版更加幽默一些,我竟然在圖書館笑出聲來了。

接:閣下呢,胖的像個湯桶。」卡拉旺被他說的心慌意亂,啞口無言。

還有老太太確診為死亡以後,全家人和醫生喫飯那裡,和卡拉旺夫婦半夜偷偷搬老太太座鐘和五斗櫃那裡,笑死我了,太長了,我沒拍圖,建議自己看。

後面,卡拉旺習慣了母親死亡這件事,喫晚飯的時候和妻子說他發現母親屍體竟然沒有一點腐爛的跡象時,他妻子回答「可不,她就跟木頭做的一樣,至少能保存一年。」

這翻譯也太神了,這媳婦對老太太是有多討厭。就是這裡我笑出聲了哈哈。

醫生在老太太復活後從驚訝到假裝若無其事,掩飾尷尬時說:「她結實得簡直像座新橋(巴黎塞納河上的一座橋)!你們等著瞧吧,咱們全得靠她老人家來挖墳地呢。」

不知道怎麼回事,這裡直戳我的笑點。

所以就是後面老太太復活的有多不可思議,前面的鋪墊就有多搞笑,一家人認認真真的在搞笑。

至於如何去賞析莫泊桑的作品,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我相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是在我看來,翻譯的是不是很容易理解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看過對比翻譯就能發現,同一個單詞,翻譯成「軍人」、「軍官」或「兵八」給到讀者的是十分不同的,有些翻譯有著很強的主觀臆斷,就會讓閱讀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張英倫這版雖然有人說在翻譯角度並不是完全複製原著,但在意思上確實最貼近的。我不懂翻譯,只在乎作品是不是有意思的,是不是好理解的,那張英倫版的就是適合我的。

已經讀了《西蒙的爸爸》、《一個女傭工的故事》、《泰利埃公館》、《菲菲小姐》、《瞎子》、《修軟椅墊的女人》,暫停,我需要消化一下,特別是後面兩篇,有點難過。

《西蒙的爸爸》當西蒙被一羣孩子包圍,嘲笑他沒有爸爸時,他發現了他們當中也有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這段

這裡那句「好像有個死去的父親躺在墳地裏,這一事實已經把他們的夥伴變得偉大,足以壓扁那個根本沒有父親的孩子。」有另一個版本的翻譯「倒好像爸爸躺在墳地裏的這個事實抬高了他們的一個同學,貶低了那沒有爸爸的另一個似的。」後面這版的文字力量就沒有前面一版的強。還有最後,鐵匠工人為布朗紹大姐(西蒙媽媽)說話那裡,工匠樸實的感覺,很自然很流暢。

《一個女傭工的故事》當女傭發現自己懷孕了,半夜去找雅克這裡

找了另外一個版本:雅克端坐後,問道:「你要幹什麼呀?」蘿絲氣得渾身發抖,咬牙切齒地說:「我要,我要你娶我,你答應過要跟我結婚。」雅克笑了起來,答道:「哎呀!凡是搞過的姑娘都要娶,那還了得!」

我覺得這裡兩個版本都讀著很順暢,但螺絲生氣這裡,「咬緊牙」比「咬牙切齒」要好一些,螺絲這種用生氣咬牙切齒有些過。還有後面那句「喔唷」比「哎呀」更恰當更活潑些。

《泰利埃公館》也有的翻譯成《戴麗葉春樓》,但結合小說內容看,裡面的「媽媽」其實是不認為自己這個行業是那種可恥的賣淫行為,而且「如果哪個小夥子不知好歹,用實際的名稱稱呼她的這個生意,她就會發脾氣」。因此自以為「春樓」不太合適。

分享一段很美的景色描寫:

優酷搜索「羊脂球」會搜到一個法國老電影,我看了一下,是把《羊脂球》和《菲菲小姐》合在一起改編的,效果反而沒有小說好,當然電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已經很棒了!

《瞎子》和《修軟椅墊的女人》我想把整片貼上來給大家分享,不過那就沒意義了,請自己去看。

還有幾篇,我還在看。有好的片段再來分享。


發現我的回答還是有些跑題,那還是努力往回拽一拽吧!

其實莫泊桑的小說表面並不深奧,但往往結局都很發人深思。就像張英倫先生在這本書前言裏說的「莫泊桑小說的語言,既不追求繁麗,也絕不流於粗俗,而是十分純潔、清晰,就像他在讚頌法蘭西語言時所說的,猶如『一潭純清的水』。」所有的講述都沒有特彆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在向人們講述一個個小故事。每每都是高潮的時候或是結尾的地方,拋出一個東西正中你的下懷。

我最愛文章裏對於人物的描寫和景色的描寫。我覺得,讀的時候不要帶有太強的目的性,不要總想著我一定要看透這篇文章寫的什麼深奧的道理,或是一定要從中學到點什麼,這沒必要。讀短篇小說,只是聽一個小故事而已,從中受益便是幸運,若沒有,那就聽下一個好啦。


2019年9月18日

剛讀了圖瓦,我已經淪陷在他的幽默裏了

簡直是魔鬼,哈哈,什麼人會寫的臥牀不起的胖男人在被窩裡孵雞蛋這種情節,已經笑蒙圈了!


個人愚見,分情況吧。像《羊脂球》《項鏈》這種內涵很深刻的是一類,生活閱歷多了,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了,自然懂了;還一類像《戴葉麗春樓》《一個女工的故事》,就是描寫當時風土人情的,沒多少很深的內涵;最後像《奧爾拉》,看不懂就看不懂吧,估計沒多少人懂,就是莫泊桑寫的奇幻小說。當時他的精神不太好了,可能反映他所「感受」到的,很意識流。

說下我很有感觸的《項鏈》。年幼讀,完全懵懂跟著主流解讀,這篇小說諷刺了愛慕虛榮的小中產。長大以後覺得這小說寫的真好!過了上百年人還是沒變,這不就是當下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許多人嘛。馬蒂爾德為了項鏈花了10年的代價,今天有為買首飾衣服裸貸……諷刺虛榮心是一方面,這對夫妻不正是許許多多小人物一員麼,也很讓人覺得辛酸。人生百態,盡在其中


除了經典的幾篇之外 像馬蒂娜 幸福之類的都比較難懂比如《馬蒂娜》中的伯努瓦對我而言就很難理解 可能也是因為自己知識的侷限吧 有人說是人在最開始有一個完美的倫理 但是經過一些挫折之後這個倫理被瓦解 後來又由上帝的指引重新修復了這個倫理 但我不太認同這個從宗教角度出發的回答 總覺得有更深層的意義 需要時間來思考 還是多看書多比較比較吧 題主如果有好的見解我們多交流!

是的,我們現在來看,確實不複雜,而且有些東西,放到現在也很適用,而這也正是作品超越時代的品質。

借假項鏈的女人,

被漂亮美女騙錢的外交部長,

終身喜歡一人的修椅子的女孩,

被人戲弄最後被拋棄在雪中,在漫天大雪中尋找回家的路的瞎子,

都是社會中平凡的故事,寫的都很生動、發人深省,可讀性很強!


就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世間百態一樣,莫泊桑筆下的那些場景,不光是讓人彷彿穿越回了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社會,還有從上層統治者到底層的貧農都如實般的記錄在這些作品中。如果不能理解,或者很難帶入一個作者的文章,那麼你可以先從瞭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成長經歷,大概率是可以得出你想要的答案的。


缺少生活經歷,難以引起共鳴,也沒什麼奇怪的,不用強迫自己讀。


可以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先放一邊吧。

每個人的經歷和認知有限,有不能理解的也很正常。

有一些篇章我讀完後也懵懵懂懂,不曉得作者到底想表達些什麼。比如《洗禮》,一個位年輕牧師,給新生兒(記得好像是他的侄子)洗禮,後來在新生兒牀頭痛哭。

這一篇我看了兩三遍,還是不太懂得其中的涵義。我思考了很久,整理了自己認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那就是根據文中對牧師的描寫,我無法從邏輯上推斷他痛哭的原因。

說是感動吧,又不像,因為那是一種痛苦的哭泣。說是因為新生兒的幸運聯想到自身不幸遭遇而哭吧,文中似乎也沒有過多描述牧師的經歷。

但是文中描寫牧師對新生兒的喜愛的片段,我倒覺得很真實。在我不到二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見很小的新生命,也覺得很神奇,也為之充滿了喜悅和不由自主的憐愛。

總之,我讀完一些篇章後,腦海里閃現出一些零碎的想法,但又不是很確定,就會很想和別人交流一下讀後感想,就會主動去搜尋相關信息,以期望得到驗證和指引。

而這,調動積極性,引導思考,促進交流,也算是一種意義吧。有時候當我們陷進去探尋意義,反而成為一件沒意義的事。

有的故事看過了,就好了。說不定未來某一天,你會突然理解、醒悟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