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坛有一场著名的「欧那尼之战」。

19世纪30年代,法国由于公演雨果著名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掀起了一场古典派与浪漫派的激战。斗争程度之激烈,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以及影响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欧那尼之战」。

早在《欧那尼》上演前一个星期巴黎各家报纸便把它炒得沸沸扬扬。主流报纸都对这部戏的上演持怀疑态度;只有少数几家小报,表示同情。雨果夫人在《回忆录》中写道:「《欧那尼》尚未上演,就已经激起如此高涨的热情,挑动起如此多方的仇意,似乎这场演出成为了各种利益冲突的场所。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欧那尼》成为如此的战场,并且相信这也不是雨果的本意。

阵容强大的法国古典派作家把《欧那尼》的公演看作是大逆不道,认为它违背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是对法国传统戏剧美学原则的篡改,同时该剧的剧情尖锐地讽刺与批判封建贵族,同样使他们无法接受,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它、排挤它,企图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站在另一边的是与雨果志同道合的浪漫派同仁——一批年青的诗人、画家、建筑师等,他们之中有戈蒂耶、巴尔扎克、台弗利亚兄弟等,这些人希望《欧那尼》演出成功,浪漫派胜利,并自告奋勇集结在一起,愿为雨果捧场。

1830年2月25日,巴黎法兰西大戏院正式公演《欧那尼》。这一天成为法国戏剧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天。在这之前,交战双方古典派与浪漫派都已组织了力量。古典派不惜代价专门雇请了一批喝倒彩和捣乱的帮闲;而另一边,一批年青艺术家则组成一支「雨果的铁军」,他们拿著雨果亲笔书写的的门票进场。雨果夫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雨果买了两刀红纸,裁成小方块,每一张上都有西班牙文写的字——Hierro(铁)。」他以此激励这些青年人。

这些年青的艺术家分成若干小分队,分散在戏院的各个角落,年仅19岁的戈蒂耶是这支「铁军」的总指挥,他穿著一件自己设计的红色软缎背心,象征著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活力,这伙年青人战斗意志坚定,他们一看见楼座里伸出古典主义老头们的秃脑袋便大喊:「打倒光头!送他们上天堂!」另一方——古典派人土,也早已严阵以待。他们雇人从屋顶上往下倒粪便,扔垃圾。前来助阵的雨果挚友巴尔扎克也被一根烂白菜打中了头部。

木柝三声,幕布刚刚打开,剧场人声鼎沸,风暴也就随著幕布席卷而来。《欧那尼》中主角刚唱两句开场白,古典派包厢里当即狂呼乱叫喝倒彩。然而,回答他们的是「雨果铁军」战士的更大音浪的叫好声。接著,几乎每一诗行,每一唱段都是一边喝倒彩,而另一边叫好。演到第二幕剧中人物唐·革尔洛和欧那尼的对话时,大多数观众,包括一些古典派的,由于深受剧中壮烈的情绪和优美的诗句感染,大都沉浸在剧情之中,剧场里也就逐渐安静下来。到了扮演女主角唐娜·莎尔的马尔斯小姐上场,她以金石般的声音朗诵精彩的诗句;顿时全场暴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吹呼:「雨果胜利了!浪漫派胜利了!」《欧那尼》首演成功,得到不少观众的热烈赞扬,然而,抑制、反感,不惜群起而攻之的古典派依然大有人在。巴黎不少大报专门刊登一些毁谤性的评论,例如「这出戏压根儿就没有打动过观众」等等。

一些顽固的古典派还联合起来故意捣乱。他们事先买下许多包厢的门票,故意不去看,让它空著;有时,他们也去看,但不是去看戏,而是去笑戏起哄。于是当时巴黎流行起一句时髦话:「上法兰西戏院去笑《欧那尼》」。还有人直接写信谩骂、威吓雨果,有一封信写到:「如果你24小时内不收回这部下流剧作,小心再也尝不到面包的滋味」,尽管古典派气焰十分嚣张,但浪漫派的斗志更为昂扬。许多人纷纷写信请缨,愿加入雨果铁军的麾下。有他签字的门票,夜夜一抢而光。不时,有名人写条子给雨果:「今有部卒四人请缨自效,敬以献之麾下。今晚请留四个座位。」以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铁军,处处不示弱,他们给对方以针锋相对的回击。一次,一位贵夫人傲慢地嘲笑剧中女主角朗诵的一句台词;几位年青人立即上前喊道:「夫人,笑不得呀!一笑你的黄牙就露出来了!」一批青年人自动组织起来保护雨果的安全。每天,有专门的卫队护送雨果出入家门。

从1830年2月25日《欧那尼》首演起,法兰西大剧院接连演出了一百余场。场场爆满,场场又几乎都在硝烟弥漫中结束。欧那尼的争论绵延到巴黎之外,在图卢兹,一个崇拜雨果的青年人因为《欧那尼》与别人决斗,在力摩日,一个龙骑兵大尉去世前留下遗嘱,自己死后一定要在墓碑写上:一个维克多·雨果的忠实信徒长眠于此。


存在,但还不太严重。

如果我们形而上一点,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如果跑偏,最后产生的恶果就是饭圈化。

后现代主义中,去中心化的初衷是为了包容各种不同文化,尊重差异性,反对对文化笼统归一,即我们所谓的主流,最终形成多元文化的理想状况。

它的本意很好,但我们也能看出,如果一味地强调去中心化,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分离主义(这里单指文化方面)。除了在自己圈内,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分化、疏离、甚至产生鸿沟。所以,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促进、鼓励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而这里的悖论就在于,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又很有可能造成同化,尤其是当一种文化过于强势时,那么其他文化就很可能被稀释,最终又形成了中心化。比如当代的西方文化。

形而上的前提说完,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再来看【文学领域是否存在饭圈现象】。

答主海风分享了法国文坛的「欧那尼之战」,其用意似乎在说明,文学领域饭圈化古已有之,不必大惊小怪。

的确,从观感上看,「欧那尼之战」很像饭圈互掐。但我个人总觉得这似乎与我们现在谈的文学饭圈化不尽相同。虽然「欧那尼之战」和饭圈互掐都很疯狂,但我觉得,「欧那尼之战」更像是激进的【文化论战】。诚如该答主故事中所讲,雨果的胜利,实际上是浪漫派对古典派的「胜利」。这就类似于周星驰被认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无厘头被认可。

然而,饭圈化的争吵根本达不到这种文化层面的【论战】,而纯粹是对爱豆的支持。

据我个人的观察,互掐并不是饭圈的常态。事实是,只要你不理他们,他们中大多数人也懒得理你。他们更倾向于另一种状态——【圈地自萌】。比起论战,他们更喜欢刷评、控评、删评(极端分子除外,他们有圣战者一般狂热的精力)。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饭圈的最大属性。

论战的背后,往往有理念和观点做支撑,它针锋相对,有的放矢,比如,有关金庸的文学价值的论战,这不单单是对金庸作品的争论,也是对何谓文学价值的争论。而饭圈实质上排斥这种严肃性的论战,除非有必要,他们根本不想跟你争论,更别谈据理力争,他们通用的话语是——【我就是喜欢,你不喜欢,没人逼你看。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为什么要批评?哗众取宠!】

有几位作家的作品,在豆瓣的评论区,就经常能看见以上这类话。名字我就不提了,总之,我也遇见过其中一位作者的圣战者般的粉丝,我写一篇评论文章,他在下面得谁跟谁回复一大段一样的话,就像复读机一般,不停地刷评。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可以批评!你不喜欢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你不是作者「挑中」的读者。

这算温和的,激进的就是常用的抬杠话术——【酸】、【你行你上】、【又在蹭热度】。

而且,文学领域的饭圈有个特点便是附庸风雅,经常以【你不喜欢是因为你没看懂】和【文无第一】来回应批评和质疑。这一对比,有时我甚至觉得,影视饭圈里单纯因为帅而喜欢某人,倒显得更纯粹可爱了。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去中心化】,包括去主流叙述、去主流价值,本身有民主色彩,有积极意义。

然而,如果去中心化跑偏,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可能成为文化壁垒,大家都圈地自萌,排斥批评和不同意见,对文学发展恐怕不是好事。以统一标准来衡量文学的确不可取,可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批评后现代主义作家故弄玄虚、太过自我乃至自恋、毫不顾及给读者造成的无谓的阅读障碍,从而显得非常傲慢。

读者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但如果不能独立思考,聆听外界的批评和质疑,圈地自萌,最坏的结果就是滑向偏激的相对主义和文化上的分离主义。

许多作家的写作初衷是唤醒读者去独立思考,可结果往往出现了一批不独立而又无脑的吹捧者,美其名曰维护师门,实际上是想让所有人缄默,只露出好的一面,回避坏的一面。

文学,或者说文化创作领域,【笔仗】、【论战】甚至【骂架】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响。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有 比如我就很喜欢大陀陀和老托托

粉上陀陀唯一不好的是打他的名字时费劲 tstyfsj 大家很难猜出他是谁

我最不能理解白嫖党:( 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才五十块 几杯奶茶钱而已 非要看txt盗版电子书-_-#

我们陀粉空瓶做数据能力太欠缺了 居然让纳博科夫这黑子蹦跶了这么多年 痛心

悄悄的说其实我的墙头是京派作家 周作人啊废名啊 我很喜欢老哥哥们)

尤其是汪曾祺 为什么呢 因为饭圈饭圈 顾名思义 他写饭实在太好了 业务能力强 所以我是他毒唯

「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厉害吧 我们家汪老哥哥可不是那些cl啊 lsq啊能比的 他们爱豆出身只会割韭菜 而他会割马铃薯 还画过图谱

以上纯属胡扯

快算了吧 文学爱好者不搞那套 还有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方方tag


文学二字范围太宽。

这么说吧,喜欢李白和喜欢杜甫的人不会狐嘲,喜欢苏轼的人和喜欢李清照的人不会争起来,喜欢钱锺书的人和喜欢鲁迅的人不会相互看不起。

大概率,喜欢文学的人以上人物都喜欢。

喜欢浮士德,喜欢飞鸟集。

西华红楼梦,喜欢浮生六记。

热爱文学的人,不会自称什么谁的粉丝,我们都是读者。

钱锺书说的意思,你喜欢鸡蛋就好,不必好奇那只老母鸡。

但是!如果你将文学的范围划成窄窄一个当代中国网路文学的话。

真正喜欢大大文字的人,也不会来饭圈一套


我搜徐志摩,出来的都是林徽因,我真的不想知道林徽因怎么怎么样了,我就想看看徐志摩,是不是没有林徽因徐志摩就没有关注的价值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