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壇有一場著名的「歐那尼之戰」。

19世紀30年代,法國由於公演雨果著名的浪漫主義戲劇《歐那尼》,掀起了一場古典派與浪漫派的激戰。鬥爭程度之激烈,參與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以及影響之廣,都是史無前例的。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歐那尼之戰」。

早在《歐那尼》上演前一個星期巴黎各家報紙便把它炒得沸沸揚揚。主流報紙都對這部戲的上演持懷疑態度;只有少數幾家小報,表示同情。雨果夫人在《回憶錄》中寫道:「《歐那尼》尚未上演,就已經激起如此高漲的熱情,挑動起如此多方的仇意,似乎這場演出成為了各種利益衝突的場所。但是,我們並不希望《歐那尼》成為如此的戰場,並且相信這也不是雨果的本意。

陣容強大的法國古典派作家把《歐那尼》的公演看作是大逆不道,認為它違背古典主義戲劇的三一律,是對法國傳統戲劇美學原則的篡改,同時該劇的劇情尖銳地諷刺與批判封建貴族,同樣使他們無法接受,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反對它、排擠它,企圖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站在另一邊的是與雨果志同道合的浪漫派同仁——一批年青的詩人、畫家、建築師等,他們之中有戈蒂耶、巴爾扎克、臺弗利亞兄弟等,這些人希望《歐那尼》演出成功,浪漫派勝利,並自告奮勇集結在一起,願為雨果捧場。

1830年2月25日,巴黎法蘭西大戲院正式公演《歐那尼》。這一天成為法國戲劇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天。在這之前,交戰雙方古典派與浪漫派都已組織了力量。古典派不惜代價專門僱請了一批喝倒彩和搗亂的幫閑;而另一邊,一批年青藝術家則組成一支「雨果的鐵軍」,他們拿著雨果親筆書寫的的門票進場。雨果夫人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雨果買了兩刀紅紙,裁成小方塊,每一張上都有西班牙文寫的字——Hierro(鐵)。」他以此激勵這些青年人。

這些年青的藝術家分成若干小分隊,分散在戲院的各個角落,年僅19歲的戈蒂耶是這支「鐵軍」的總指揮,他穿著一件自己設計的紅色軟緞背心,象徵著浪漫主義的激情與活力,這夥年青人戰鬥意志堅定,他們一看見樓座裏伸出古典主義老頭們的禿腦袋便大喊:「打倒光頭!送他們上天堂!」另一方——古典派人土,也早已嚴陣以待。他們僱人從屋頂上往下倒糞便,扔垃圾。前來助陣的雨果摯友巴爾扎克也被一根爛白菜打中了頭部。

木柝三聲,幕布剛剛打開,劇場人聲鼎沸,風暴也就隨著幕布席捲而來。《歐那尼》中主角剛唱兩句開場白,古典派包廂裏當即狂呼亂叫喝倒彩。然而,回答他們的是「雨果鐵軍」戰士的更大音浪的叫好聲。接著,幾乎每一詩行,每一唱段都是一邊喝倒彩,而另一邊叫好。演到第二幕劇中人物唐·革爾洛和歐那尼的對話時,大多數觀眾,包括一些古典派的,由於深受劇中壯烈的情緒和優美的詩句感染,大都沉浸在劇情之中,劇場裏也就逐漸安靜下來。到了扮演女主角唐娜·莎爾的馬爾斯小姐上場,她以金石般的聲音朗誦精彩的詩句;頓時全場暴發出熱烈的掌聲。人們吹呼:「雨果勝利了!浪漫派勝利了!」《歐那尼》首演成功,得到不少觀眾的熱烈讚揚,然而,抑制、反感,不惜羣起而攻之的古典派依然大有人在。巴黎不少大報專門刊登一些毀謗性的評論,例如「這齣戲壓根兒就沒有打動過觀眾」等等。

一些頑固的古典派還聯合起來故意搗亂。他們事先買下許多包廂的門票,故意不去看,讓它空著;有時,他們也去看,但不是去看戲,而是去笑戲起鬨。於是當時巴黎流行起一句時髦話:「上法蘭西戲院去笑《歐那尼》」。還有人直接寫信謾罵、威嚇雨果,有一封信寫到:「如果你24小時內不收回這部下流劇作,小心再也嘗不到麵包的滋味」,儘管古典派氣焰十分囂張,但浪漫派的鬥志更為昂揚。許多人紛紛寫信請纓,願加入雨果鐵軍的麾下。有他簽字的門票,夜夜一搶而光。不時,有名人寫條子給雨果:「今有部卒四人請纓自效,敬以獻之麾下。今晚請留四個座位。」以青年藝術家組成的鐵軍,處處不示弱,他們給對方以針鋒相對的回擊。一次,一位貴夫人傲慢地嘲笑劇中女主角朗誦的一句臺詞;幾位年青人立即上前喊道:「夫人,笑不得呀!一笑你的黃牙就露出來了!」一批青年人自動組織起來保護雨果的安全。每天,有專門的衛隊護送雨果出入家門。

從1830年2月25日《歐那尼》首演起,法蘭西大劇院接連演出了一百餘場。場場爆滿,場場又幾乎都在硝煙瀰漫中結束。歐那尼的爭論綿延到巴黎之外,在圖盧茲,一個崇拜雨果的青年人因為《歐那尼》與別人決鬥,在力摩日,一個龍騎兵大尉去世前留下遺囑,自己死後一定要在墓碑寫上:一個維克多·雨果的忠實信徒長眠於此。


存在,但還不太嚴重。

如果我們形而上一點,可以說,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如果跑偏,最後產生的惡果就是飯圈化。

後現代主義中,去中心化的初衷是為了包容各種不同文化,尊重差異性,反對對文化籠統歸一,即我們所謂的主流,最終形成多元文化的理想狀況。

它的本意很好,但我們也能看出,如果一味地強調去中心化,最終結果可能會導致分離主義(這裡單指文化方面)。除了在自己圈內,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分化、疏離、甚至產生鴻溝。所以,為避免發生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促進、鼓勵多元文化間的交流互動。而這裡的悖論就在於,多元文化間的交流互動又很有可能造成同化,尤其是當一種文化過於強勢時,那麼其他文化就很可能被稀釋,最終又形成了中心化。比如當代的西方文化。

形而上的前提說完,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再來看【文學領域是否存在飯圈現象】。

答主海風分享了法國文壇的「歐那尼之戰」,其用意似乎在說明,文學領域飯圈化古已有之,不必大驚小怪。

的確,從觀感上看,「歐那尼之戰」很像飯圈互掐。但我個人總覺得這似乎與我們現在談的文學飯圈化不盡相同。雖然「歐那尼之戰」和飯圈互掐都很瘋狂,但我覺得,「歐那尼之戰」更像是激進的【文化論戰】。誠如該答主故事中所講,雨果的勝利,實際上是浪漫派對古典派的「勝利」。這就類似於周星馳被認可,其背後的象徵意義是無釐頭被認可。

然而,飯圈化的爭吵根本達不到這種文化層面的【論戰】,而純粹是對愛豆的支持。

據我個人的觀察,互掐並不是飯圈的常態。事實是,只要你不理他們,他們中大多數人也懶得理你。他們更傾向於另一種狀態——【圈地自萌】。比起論戰,他們更喜歡刷評、控評、刪評(極端分子除外,他們有聖戰者一般狂熱的精力)。

我個人認為,這纔是飯圈的最大屬性。

論戰的背後,往往有理念和觀點做支撐,它針鋒相對,有的放矢,比如,有關金庸的文學價值的論戰,這不單單是對金庸作品的爭論,也是對何謂文學價值的爭論。而飯圈實質上排斥這種嚴肅性的論戰,除非有必要,他們根本不想跟你爭論,更別談據理力爭,他們通用的話語是——【我就是喜歡,你不喜歡,沒人逼你看。你不喜歡,不看就是了,為什麼要批評?嘩眾取寵!】

有幾位作家的作品,在豆瓣的評論區,就經常能看見以上這類話。名字我就不提了,總之,我也遇見過其中一位作者的聖戰者般的粉絲,我寫一篇評論文章,他在下面得誰跟誰回復一大段一樣的話,就像復讀機一般,不停地刷評。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不可以批評!你不喜歡並不是作者寫得不好,而是你不是作者「挑中」的讀者。

這算溫和的,激進的就是常用的擡槓話術——【酸】、【你行你上】、【又在蹭熱度】。

而且,文學領域的飯圈有個特點便是附庸風雅,經常以【你不喜歡是因為你沒看懂】和【文無第一】來回應批評和質疑。這一對比,有時我甚至覺得,影視飯圈裡單純因為帥而喜歡某人,倒顯得更純粹可愛了。

後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去中心化】,包括去主流敘述、去主流價值,本身有民主色彩,有積極意義。

然而,如果去中心化跑偏,所謂的多元文化也可能成為文化壁壘,大家都圈地自萌,排斥批評和不同意見,對文學發展恐怕不是好事。以統一標準來衡量文學的確不可取,可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標準。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批評後現代主義作家故弄玄虛、太過自我乃至自戀、毫不顧及給讀者造成的無謂的閱讀障礙,從而顯得非常傲慢。

讀者都有自己喜歡的作家,但如果不能獨立思考,聆聽外界的批評和質疑,圈地自萌,最壞的結果就是滑向偏激的相對主義和文化上的分離主義。

許多作家的寫作初衷是喚醒讀者去獨立思考,可結果往往出現了一批不獨立而又無腦的吹捧者,美其名曰維護師門,實際上是想讓所有人緘默,只露出好的一面,迴避壞的一面。

文學,或者說文化創作領域,【筆仗】、【論戰】甚至【罵架】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響。

個人愚見

訂閱號《彈幕集》


有 比如我就很喜歡大陀陀和老託託

粉上陀陀唯一不好的是打他的名字時費勁 tstyfsj 大家很難猜出他是誰

我最不能理解白嫖黨:( 一本卡拉馬佐夫兄弟才五十塊 幾杯奶茶錢而已 非要看txt盜版電子書-_-#

我們陀粉空瓶做數據能力太欠缺了 居然讓納博科夫這黑子蹦躂了這麼多年 痛心

悄悄的說其實我的牆頭是京派作家 周作人啊廢名啊 我很喜歡老哥哥們)

尤其是汪曾祺 為什麼呢 因為飯圈飯圈 顧名思義 他寫飯實在太好了 業務能力強 所以我是他毒唯

「有一道菜,敢稱是我的發明:塞肉回鍋油條。油條切段,寸半許長,肉餡剁至成泥,入細蔥花、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塞入油條段中,入半開油鍋重炸。嚼之酥碎,真可聲動十里人。」

厲害吧 我們家汪老哥哥可不是那些cl啊 lsq啊能比的 他們愛豆出身只會割韭菜 而他會割馬鈴薯 還畫過圖譜

以上純屬胡扯

快算了吧 文學愛好者不搞那套 還有我很好奇為什麼會有方方tag


文學二字範圍太寬。

這麼說吧,喜歡李白和喜歡杜甫的人不會狐嘲,喜歡蘇軾的人和喜歡李清照的人不會爭起來,喜歡錢鍾書的人和喜歡魯迅的人不會相互看不起。

大概率,喜歡文學的人以上人物都喜歡。

喜歡浮士德,喜歡飛鳥集。

西華紅樓夢,喜歡浮生六記。

熱愛文學的人,不會自稱什麼誰的粉絲,我們都是讀者。

錢鍾書說的意思,你喜歡雞蛋就好,不必好奇那隻老母雞。

但是!如果你將文學的範圍劃成窄窄一個當代中國網路文學的話。

真正喜歡大大文字的人,也不會來飯圈一套


我搜徐志摩,出來的都是林徽因,我真的不想知道林徽因怎麼怎麼樣了,我就想看看徐志摩,是不是沒有林徽因徐志摩就沒有關注的價值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