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惟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于连·索海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有关英雄伟人的美梦,他幻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凭著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然而于连不幸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军官制服的可能,惟一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小小的教士所击败,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麾下名将的薪俸,他就不再提起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之下,我会是一名军官;在未来的神甫当中,我将是一位主教。」

为了不让岁月消磨掉他那博取荣誉的热情,于连拒绝了朋友富凯为他提供的一条平稳的发财的道路,而宁愿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去探求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因为,按照富凯的建议,要到二十八岁才能实现他的计划,而在同样的年龄,拿破仑已经干出很伟大的事业了。

他两颊绯红,眼睛低垂,是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外表荏弱,五官虽不端正,但颇清秀。鹰钩鼻子,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安静时目光深沉而热情,此刻却充满强烈的仇恨。深栗色的头发长得很低,额头显得很小,生起气来,有股子狠劲。

由于受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需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和《教皇论》读到能够背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热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著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在那般贵人的眼里,于连至多是个服务得很好的仆人罢了。贵族社会按人的身分等级划分得极为周全的礼貌,谈吐中冷淡轻蔑的表情、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种种无形的刺激,只能加深于连的痛苦和嫉恨。他在那个腐朽的「上流社会」里,成为惟一能以冷静、批判的眼光观察一切的人。他鄙视贵族阶级的僵化保守、平庸无能,痛恨耶稣会教士的伪善、贪婪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寡廉鲜耻,他把巴黎视为「阴谋和伪善的中心」,把神学院称作「人间地狱」,在内心咒骂华勒诺之流是「社会蠹贼」和「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不过,于连对社会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受屈辱的感情出发,他对统治阶级的特权表示愤慨时,并非不想和他们分享特权的一部分;他指责官场的腐败时,自己也不知不觉仿效他们的行径;当他获得十字勋章时,他想到的是「我必须感恩图报,为政府办事」;当他为父亲谋求官职而损害了一个正直人的利益时,他想「这没什么,如果我想出人头地,这种昧良心的事还得干不少」;而当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赠予的领地、封号和骑士头衔,以为即将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时,他真是大喜过望,刚刚当了两天中尉,就已经盘算像过去的大将军一样,在三十岁当上司令了。这样一来,于连实际上又肯定了许多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追求著自己所诅咒的对象,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但是,于连毕竟来自受排斥的那个阶层,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却招来更多人的仇恨。人们千方百计给他的成功设置障碍,终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绝望中公开与统治阶级决裂,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题:「我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他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对待他,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

……

显然,于连不是完人。他的感情并非纯洁无瑕,他的行动和思想充满矛盾。但正因为如此才是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人。肯定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喜爱这个形象,然而又无一例外深深受到他的吸引,无一例外对他寄予同情。十九世纪文学中充满了这种孤立的个人,于连始终是他们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较之一般的个性,他的形象似乎更充实,更丰富,更独特,也更富于魅力。

本文作者:艾珉

节选自人文社《名著名译丛书 红与黑》序言。

《名著名译丛书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

作者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

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用它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

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

《红与黑》虽然写的是主人公于连一生奋斗的过程和其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它把具有童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活动的典里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小说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写到了拿破仑热烈而奔放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和繁荣,以及法国几十万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战争的强烈愿望。

小说中也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后,耶稣会和修道会独揽大权,肆虐横行,以及保王党和反动教会如何沆瀣一气,视人民为敌的残酷现实。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还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灭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党企图东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拿破仑时代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

他们去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红与黑》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循守旧、向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取材的清规戒律,把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引入小说,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并创了先河。

散文化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试验了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结构形式。

首先说散文化叙事风格。所谓散文化叙事风格,在司汤达看来,主要是叙事风格上的自然与质朴,而非修辞学意义上的浮夸与修饰。

从《红与黑》的艺术实践上看,无论小说的描写还是叙述,或者人物对话,基本上都体现出这一风格。小说中没有古朴典雅的华丽片语,没有史诗化的壮丽诗句,也没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义式的想像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说都在一种简约质朴的风格中展开的。

为了追求小说风格的散文化,司汤达在小说情节纵向发展过程中,时而切断情节,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或作者本人的评论等。这种写法由于横向描写的增加,势必使小说导向散文化。在小说中,于连的心理活动紧随著情节的叙述,每章,甚至每页都有心理描写。至于小说写到于连最后入狱时,心理描写几乎使情节完全陷于停顿。

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的「浓度」,使小说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汤达本人也时而以全知全能的视野,时而又充当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出来对小说中的事件或人物发表品头论足的评论。

有些评论固然是画龙点睛,具有点题作用,但有些却完全游离于情节。如写到于连参加德,拉莫尔侯爵主持的一次阴谋会议时,作者加上关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段议论,确是多余的。

《红与黑》小说的结构形式是由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构成的:维利也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莫尔候爵府,且三个生活场景又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联接三个生活场景的不是主人公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是于连生活中的偶发性事件,它们纯属于连生活流程中的一个个自然环节。

于连身为一个细木匠的儿子,由于西朗神甫发现了他的才华,教给他拉丁文的《圣经》,尔后把他介绍给德·雷纳尔市长做家庭教师,这对于连说来的确是很偶然的。去贝尚松神学院读书,也是西朗神甫力荐。

这虽然符合于连做神甫的决心,但小说并未说明于连一定要进神学院,况且他进神学院主要是迫于他与德·雷纳夫人的暖昧关系。

至于去德·拉莫尔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内江所致。如果从另一方面说,这恰恰是有悖于他做一个神甫的野心。

以上说明,《红与黑》的结构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决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这些因素,《红与黑》的艺术结构便会坍塌,因为三个生活组曲之间,并未由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联接在一起。

作者描写人物不重肖像、服饰等外部特征而重内心世界,擅长运用剖析方法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秘密和复杂性格,例如作品中写到「钟声把他惊醒了,如同雄鸡一唱惊醒了圣彼得一样,他明白执行最困难任务的时间已经到了,他一直没有去想他那个无礼的要求,自从把它提出来之后,它是多么令人难堪地遭到拒绝!

我已经告诉她我今夜两点钟要到她寝室里去,他一边站起来,一边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没有经验,完全是一个乡下佬的儿子,德尔维尔夫人对我讲得够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作品影响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也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作品评价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法国作家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国作家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1.剧烈的历史变革与《红与黑》的诞生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就在同一天,法国君主专制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今日无事。」

在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被改写,一场新的变革即将掀起。路易十六和他娇艳的王后绝不会想到,从今以后迎接他们的将不再是万声高呼的参拜,而是冰冷无情的断头台。

电影《绝代艳后》剧照

旧的时代被推翻,新的时代来临,当历史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向前转动的时候,必然会发生阵痛。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破除了封建时代的封印,在经历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洗礼后,一代传奇拿破仑横空出世。

他开创的新世界给了人民光明与希望,自由平等的现代思想如燎原之势深入人心,特别是《拿破仑法典》的创立,为现代思想和法律奠定了基石。

然而正当人们为未来欢呼高歌之时,历史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

1815年夏天的第一缕阳光并没有穿透滑铁卢的乌云,人们注定要为他们的拿破仑唱上一曲悲歌。

之前被废除的波旁王朝就势卷土重来,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

困惑与愤怒,迷茫与失望,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人民在十五年后再度推翻了复辟封建王朝的统治。

就在复辟王朝走向尾声之时,一本惊世之作横空出世,它用一种崭新的形式,记录了后拿破仑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开启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辨。

这本书就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

红与黑,两种极端反差的颜色,意喻著两种极端的对立。

是身著红色戎装血洒疆场和披上神甫黑袍走上圣坛,是野心勃勃的个人理想与黑暗现实的致命冲击,也是反抗与妥协交织的矛盾人生。

2. 《红与黑》的世界 ,军职与圣职的对立

《红与黑》的主人公叫于连,是法国边境小城维立叶一位木匠的儿子,天资聪慧,相貌俊秀。他出生于拿破仑时代,对军人的热血战场和无限荣耀充满了向往。

他以拿破仑为偶像,从小便立志征战沙场,渴望身配长剑,策马宾士,期盼用军功为自己挣得一份好前程,改变自己出身低微的命运。

然而,个人的美好愿景往往被现实所击败,当滑铁卢一词成为拿破仑的终身遗憾那一刻起,底层青年向上的通道被封堵了。

波旁王朝复辟,封建势力又重新掌权。曾经通过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时代急促地结束了,只留下年轻人在彷徨与哀伤,这些青年要想获得希望的途径,又再度回到当神甫、走圣坛这条出路。

法国作家塞缪的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正是描述这一时期年轻人的状态,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孩子们看著这一切,心中一直在想,悄撒的影子就要在易纳登陆,给他们这些幼虫打打气,但是,始终是一无动静,人们在空中看见的只是惨白的百合花徽当孩子们提到光荣伟大的时候,人们则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当孩子们谈到雄心壮志的时候,人们也是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当孩子们说到希望、爱情、权力。生活的时候,人们仍旧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

于连其实并不相信上帝,他毕生的信仰都来自拿破仑带给他的自由。

他的内心矛盾而痛苦,为了生存,为了向上爬到他想要的飞黄腾达,他把对拿破仑的狂热深埋心底,装作循规蹈矩地过起了日子。

他把拉丁文的《新约》和《教皇论》背得滚瓜烂熟,夜里却翻著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激动不已;他在保皇党的贵族家里工作,火热的胸前却大胆地揣著拿破仑的头像。

命运之手的一再捉弄,使他两度陷入爱情的漩涡,最终在面对旧势力的审判时,选择了肉体的赴死与精神的解脱。

3. 爱情的最初模样,并不是爱情,是野心与幻灭

恩格斯说:野心就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

而于连的两段爱情,正是源于他对于鲜花与美酒,荣耀与发达的向往。

于连的第一段爱情

到市长先生家去当家庭教师并不是于连的本意,因为「当佣人,我可不干」。强烈的自尊心和对旧制度的反感不允许他自己接受封建等级的安排,直到听说了「和先生太太同桌用餐」,才勉强同意。

从没接触过贵族女性的他,被市长夫人的善良与美丽震撼了,然而于连一开始并不爱她,于连的爱情,是从利用市长夫人为自己向上流社会攀爬开始的。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就像于连在书中的这段心里独白:

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他骄傲又自卑,敏感而充满幻想,既对上流社会的权威极度蔑视,又无比渴望自己成为那个群体中的一员。爱情对他来说最初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对权力的无限向往就是他的胆。

于连是在和市长夫人真正在一起以后,才发现了世间的美好与甜蜜,彻底爱上了她,而市长夫人的爱,是于连对腐朽的现实唯一的留恋。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于连的第二段爱情

和市长夫人的不伦恋情行将暴露之时,于连被迫离开了维立叶小城,他的机敏和超强的记忆力让他获得了另一个工作机会。

他来到巴黎,成为了极端保皇党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一个拿破仑的狂热信徒用虚伪的面孔装饰著自己,为极端保皇党立下一个又一个功劳,于连痛恨这样伪善的自己,又沉浸于自己距离权力中心近在咫尺的虚幻感觉无法自拔。

法语音乐剧《红与黑》剧照

此时的于连已经对上流社会的规则谙熟于心,然而纵使他的能力比其他贵族青年强百倍,他也丝毫没有融入他们的机会。

因为他卑微的出身和姓氏,早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将他与他们隔绝开来。

与第一段感情最初的目的如出一辙,侯爵的女儿很自然的成为了他的猎物。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对于爱情本身的吸引来说,于连并不喜欢侯爵小姐孤傲与叛逆的性格。

但是当想到「她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对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即便没有爱情也要制造出爱情的表象。因为「占有这位漂亮而高贵的小姐」是他对自己无法融入的阶层的一种反抗和挑战。

他几乎成功了。

征服了侯爵小姐的他被赐予了贵族身份和领地,实现了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此时的他,不再对社会充满了敌视,而是无限满足于被认可的快感,直到被残酷的现实击败。

市长夫人在教会神甫逼迫下写出的一封忏悔信,将他打回了原形,而冲动按下的两颗子弹,则将他彻底抛向了深渊。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4. 爱情只是表象,矛盾与对抗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于连在最后的法庭审判上这样为自己定义:「我不过是个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于抗争的乡民。」

法国大革命的余震一直在不断涤荡著所有人的心,于连的悲剧在于,他恰好生长于社会不断动荡,新旧观念冲击的时代,作为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早已经将个人能力与美好的未来挂钩,他试图用个人力量去对抗沉重的腐朽的封建等级,渴望以一己之力撼动旧制度改变命运的想法注定是一个悲剧,也注定了他将被统治阶层像小丑一般玩弄。

于连怀念拿破仑带来的通过才华就能获得功勋的希望,而当他的全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时,他却不得不在现实中为了提升阶层去迎合占据统治地位的旧贵族集团。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于连一个人的矛盾,而是一个时代的矛盾。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这样说道: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于连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反抗又妥协,既真实又虚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又伪善。他的一生都在挣扎,他为了成就心中的梦想放弃过最珍贵的热情,虚荣心和野心摧残了他的理想。

纵使曾经的迷失让他沉沦与虚假的成功表象,本能的良知与对自由的追求又重新将他唤醒,最终看清了封建贵族阶层的本质,这也正是他选择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的原因。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历史在多种势力的对抗下奔涌向前,洪流无法阻挡。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这样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红与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在后拿破仑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新兴阶级渴求自由与平等的强烈愿望,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个人的力量在苍茫宇宙中是无限渺小的,然而我们依然会去努力,因为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洪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结语:

红与黑,是两个对立的颜色,是矛盾的时代赋予于连的烙印,我们可以透过他短暂而热烈的一生,见证人性的抉择与历史的波涛汹涌。

我是 @卡西熊多 ,欢迎关注我,一起读好书。


  • 首先《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其实小说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 小说的故事梗概:于连来自乡村,是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愿意待在家乡和父母一样,当木匠每天和家具打交道,因此跑到了城里当了神父,钻研起神学,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他聪颖好学,从小受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反抗精神的于连,19岁那年进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市长夫人瑞娜夫人有暧昧关系被迫离开小城,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又因院内党派斗争不得不离开省城来到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他因才华出众,颇受侯爵赏识,并博得他女儿玛蒂尔德的好感。但正当他沉醉在30岁时当上个司令的美梦时,市长夫人的揭发信,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在气』偾之下,他试图枪杀夫人。事后,得知夫人的揭发信是在忏悔教士强迫下写的,他痛悔不已。在监狱里,他不愿申诉,而且拒绝接待探监的玛蒂尔德小姐,只喜欢与瑞娜夫人相处,最后终于上了断头台。三天后瑞娜夫人也抱著孩子离开了人世。小说写的都是年轻人在异乡的奋斗史,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获得的是失败。
  • 小说的艺术价值:那么小说在艺术方面具有哪些鲜明的特色呢?第一是摆脱了以往纯粹按照线性时间安排小说情节推进的结构,向著「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显示了作者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的创新;第二是杰出的心理描写。作品的主要艺术魅力是对人物行动时的深刻心理分析。而其最为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 在整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于连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曲折变化的历程。连这个人物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性格分裂特征,他既自尊自爱、勇敢真诚,同时又自卑、怯懦、虚伪;既富余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 为什么书名叫红与黑?
  • 小说原取名《于连》,等到正式出版的时候则又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只所以改名叫《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法国大革命时期,黑是教会势力猖獗复辟时期;有人说,红是法国军官的军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说,红是热情,黑是阴谋。不过后来也有读者说,《红与黑》代表书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于连的成长经历和德?雷纳市长夫人的爱情,是谓「红」;后半部分主要写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是谓「黑」。红色的爱情,读起来轻松愉快,故事性也强。黑色的政治,戎长拖沓,十分枯燥乏味。特别是书的结尾,于连死后第三天,德?雷纳市长夫人也随之自杀,真正感到如梗在喉。
  • 这部作品在整体上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红与黑》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它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例如小说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就对法国贵族政权蝇营狗苟的卖国行径给与尖锐批判。此外作品还对当时的神学院的伪饰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一个农民诈骗犯和杀人犯写成了一个英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