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社會典型,於連屬於法國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青年,在王政復闢時期,是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中小資產階級「才智之士」的代表,這類人受過資產階級革命的薰陶,為拿破崙的豐功偉績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惟一合理依據。他們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與毅力上大大優越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便處在受人輕視的僕役地位。對自身地位的不滿,激起這個階層對社會的憎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們投入上流社會的角鬥場。

於連·索海爾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有關英雄偉人的美夢,他幻想自己像拿破崙那樣,憑著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

然而於連不幸生不逢時,在王政復闢時期,平民甚至沒有穿軍官制服的可能,惟一能夠通向上層社會的途徑就是當教士了。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多歲的神甫就拿到三倍於拿破崙麾下名將的薪俸,他就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發奮攻讀神學了。他想:「在一切事業裏,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統治之下,我會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

為了不讓歲月消磨掉他那博取榮譽的熱情,於連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的道路,而寧願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因為,按照富凱的建議,要到二十八歲才能實現他的計劃,而在同樣的年齡,拿破崙已經幹出很偉大的事業了。

他兩頰緋紅,眼睛低垂,是個十八九歲的小青年。外表荏弱,五官雖不端正,但頗清秀。鷹鉤鼻子,一雙眼睛又黑又大,安靜時目光深沉而熱情,此刻卻充滿強烈的仇恨。深栗色的頭髮長得很低,額頭顯得很小,生起氣來,有股子狠勁。

由於受野心的驅使,於連不得不生活在一連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需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把全部《聖經》看做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能夠背誦;明明憎恨貴族的特權,卻不能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貴族的祕密會議送情報……然而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級的鴻溝,在那般貴人的眼裡,於連至多是個服務得很好的僕人罷了。貴族社會按人的身分等級劃分得極為周全的禮貌,談吐中冷淡輕蔑的表情、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種種無形的刺激,只能加深於連的痛苦和嫉恨。他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裏,成為惟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鄙視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痛恨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他把巴黎視為「陰謀和偽善的中心」,把神學院稱作「人間地獄」,在內心咒罵華勒諾之流是「社會蠹賊」和「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不過,於連對社會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個人受屈辱的感情出發,他對統治階級的特權表示憤慨時,並非不想和他們分享特權的一部分;他指責官場的腐敗時,自己也不知不覺仿效他們的行徑;當他獲得十字勳章時,他想到的是「我必須感恩圖報,為政府辦事」;當他為父親謀求官職而損害了一個正直人的利益時,他想「這沒什麼,如果我想出人頭地,這種昧良心的事還得幹不少」;而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予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時,他真是大喜過望,剛剛當了兩天中尉,就已經盤算像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當上司令了。這樣一來,於連實際上又肯定了許多被自己否定過的東西,追求著自己所詛咒的對象,他自身的行動與他對社會的指責形成了尖銳的對比,使他自己也成為被諷刺的對象。

但是,於連畢竟來自受排斥的那個階層,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絕望中公開與統治階級決裂,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全書的主題:「我是一個出身卑微而敢於起來抗爭的鄉下人。」他尖銳地指出統治者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對待他,只是為了使那些出身貧賤,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於混跡於上流社會的年輕人永遠喪失進取的勇氣。

……

顯然,於連不是完人。他的感情並非純潔無瑕,他的行動和思想充滿矛盾。但正因為如此纔是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人。肯定不是所有的讀者都喜愛這個形象,然而又無一例外深深受到他的吸引,無一例外對他寄予同情。十九世紀文學中充滿了這種孤立的個人,於連始終是他們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較之一般的個性,他的形象似乎更充實,更豐富,更獨特,也更富於魅力。

本文作者:艾珉

節選自人文社《名著名譯叢書 紅與黑》序言。

《名著名譯叢書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個人與社會間的對抗是《紅與黑》的中心主題。該書向傳統習俗挑戰,譴責了社會價值的虛偽。

作者司湯達(1783-1842),法國小說家,法國十九世紀上半葉獨創性、最複雜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紅與黑》《巴馬修道院》等。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小說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闢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

小說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瞭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闢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復闢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闢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

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

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於連一生奮鬥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把具有童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說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並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里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說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

小說中寫到了拿破崙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爭的強烈願望。

小說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復闢後,耶穌會和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說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產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說描寫的於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復闢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復闢後,許多小資產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崙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

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鬥,但只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復闢後整整一代小資產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於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於時代特徵的悲劇。

《紅與黑》打破了學院古典主義因循守舊、向中世紀和古希臘古羅馬取材的清規戒律,把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引入小說,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並創了先河。

散文化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試驗了一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和結構形式。

首先說散文化敘事風格。所謂散文化敘事風格,在司湯達看來,主要是敘事風格上的自然與質樸,而非修辭學意義上的浮誇與修飾。

從《紅與黑》的藝術實踐上看,無論小說的描寫還是敘述,或者人物對話,基本上都體現出這一風格。小說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片語,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像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說都在一種簡約質樸的風格中展開的。

為了追求小說風格的散文化,司湯達在小說情節縱向發展過程中,時而切斷情節,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寫或作者本人的評論等。這種寫法由於橫向描寫的增加,勢必使小說導向散文化。在小說中,於連的心理活動緊隨著情節的敘述,每章,甚至每頁都有心理描寫。至於小說寫到於連最後入獄時,心理描寫幾乎使情節完全陷於停頓。

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節的「濃度」,使小說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湯達本人也時而以全知全能的視野,時而又充當小說中的一個角色出來對小說中的事件或人物發表品頭論足的評論。

有些評論固然是畫龍點睛,具有點題作用,但有些卻完全遊離於情節。如寫到於連參加德,拉莫爾侯爵主持的一次陰謀會議時,作者加上關於政治與文學關係的一段議論,確是多餘的。

《紅與黑》小說的結構形式是由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構成的:維利也爾小城、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莫爾候爵府,且三個生活場景又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聯接三個生活場景的不是主人公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是於連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它們純屬於連生活流程中的一個個自然環節。

於連身為一個細木匠的兒子,由於西朗神甫發現了他的才華,教給他拉丁文的《聖經》,爾後把他介紹給德·雷納爾市長做家庭教師,這對於連說來的確是很偶然的。去貝尚松神學院讀書,也是西朗神甫力薦。

這雖然符合於連做神甫的決心,但小說並未說明於連一定要進神學院,況且他進神學院主要是迫於他與德·雷納夫人的暖昧關係。

至於去德·拉莫爾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內江所致。如果從另一方面說,這恰恰是有悖於他做一個神甫的野心。

以上說明,《紅與黑》的結構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決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這些因素,《紅與黑》的藝術結構便會坍塌,因為三個生活組曲之間,並未由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聯接在一起。

作者描寫人物不重肖像、服飾等外部特徵而重內心世界,擅長運用剖析方法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祕密和複雜性格,例如作品中寫到「鐘聲把他驚醒了,如同雄雞一唱驚醒了聖彼得一樣,他明白執行最困難任務的時間已經到了,他一直沒有去想他那個無禮的要求,自從把它提出來之後,它是多麼令人難堪地遭到拒絕!

我已經告訴她我今夜兩點鐘要到她寢室裏去,他一邊站起來,一邊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沒有經驗,完全是一個鄉下佬的兒子,德爾維爾夫人對我講得夠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作者描寫人物心理與描寫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裡,靜中有動,表裡一致,動靜結合,為小說的情節發展作了輔墊,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完整和豐滿,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作品影響

《紅與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也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

作品評價

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說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說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美國教授費迪曼

《紅與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書籍。——法國作家紀德

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國作家高爾基

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外國文學史》


1.劇烈的歷史變革與《紅與黑》的誕生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就在同一天,法國君主專制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今日無事。」

在他認為「無事」的這一天,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被改寫,一場新的變革即將掀起。路易十六和他嬌艷的王后絕不會想到,從今以後迎接他們的將不再是萬聲高呼的參拜,而是冰冷無情的斷頭臺。

電影《絕代艷後》劇照

舊的時代被推翻,新的時代來臨,當歷史的車輪沉重而緩慢地向前轉動的時候,必然會發生陣痛。

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破除了封建時代的封印,在經歷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洗禮後,一代傳奇拿破崙橫空出世。

他開創的新世界給了人民光明與希望,自由平等的現代思想如燎原之勢深入人心,特別是《拿破崙法典》的創立,為現代思想和法律奠定了基石。

然而正當人們為未來歡呼高歌之時,歷史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

1815年夏天的第一縷陽光並沒有穿透滑鐵盧的烏雲,人們註定要為他們的拿破崙唱上一曲悲歌。

之前被廢除的波旁王朝就勢捲土重來,一切又都回到了原點。

困惑與憤怒,迷茫與失望,經歷過大革命洗禮的人民在十五年後再度推翻了復闢封建王朝的統治。

就在復闢王朝走向尾聲之時,一本驚世之作橫空出世,它用一種嶄新的形式,記錄了後拿破崙時期社會的劇烈動蕩與變化,開啟了人們對現實的思辨。

這本書就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

紅與黑,兩種極端反差的顏色,意喻著兩種極端的對立。

是身著紅色戎裝血灑疆場和披上神甫黑袍走上聖壇,是野心勃勃的個人理想與黑暗現實的致命衝擊,也是反抗與妥協交織的矛盾人生。

2. 《紅與黑》的世界 ,軍職與聖職的對立

《紅與黑》的主人公叫於連,是法國邊境小城維立葉一位木匠的兒子,天資聰慧,相貌俊秀。他出生於拿破崙時代,對軍人的熱血戰場和無限榮耀充滿了嚮往。

他以拿破崙為偶像,從小便立志徵戰沙場,渴望身配長劍,策馬賓士,期盼用軍功為自己掙得一份好前程,改變自己出身低微的命運。

然而,個人的美好願景往往被現實所擊敗,當滑鐵盧一詞成為拿破崙的終身遺憾那一刻起,底層青年向上的通道被封堵了。

波旁王朝復闢,封建勢力又重新掌權。曾經通過個人奮鬥就能獲得成功的時代急促地結束了,只留下年輕人在彷徨與哀傷,這些青年要想獲得希望的途徑,又再度回到當神甫、走聖壇這條出路。

法國作家塞繆的自傳體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正是描述這一時期年輕人的狀態,他在文中這樣寫道:

「孩子們看著這一切,心中一直在想,悄撒的影子就要在易納登陸,給他們這些幼蟲打打氣,但是,始終是一無動靜,人們在空中看見的只是慘白的百合花徽當孩子們提到光榮偉大的時候,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當孩子們談到雄心壯志的時候,人們也是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舊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

於連其實並不相信上帝,他畢生的信仰都來自拿破崙帶給他的自由。

他的內心矛盾而痛苦,為了生存,為了向上爬到他想要的飛黃騰達,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深埋心底,裝作循規蹈矩地過起了日子。

他把拉丁文的《新約》和《教皇論》背得滾瓜爛熟,夜裡卻翻著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激動不已;他在保皇黨的貴族家裡工作,火熱的胸前卻大膽地揣著拿破崙的頭像。

命運之手的一再捉弄,使他兩度陷入愛情的漩渦,最終在面對舊勢力的審判時,選擇了肉體的赴死與精神的解脫。

3. 愛情的最初模樣,並不是愛情,是野心與幻滅

恩格斯說:野心就是一切虛偽和謊話的根源。

而於連的兩段愛情,正是源於他對於鮮花與美酒,榮耀與發達的嚮往。

於連的第一段愛情

到市長先生家去當家庭教師並不是於連的本意,因為「當傭人,我可不幹」。強烈的自尊心和對舊制度的反感不允許他自己接受封建等級的安排,直到聽說了「和先生太太同桌用餐」,才勉強同意。

從沒接觸過貴族女性的他,被市長夫人的善良與美麗震撼了,然而於連一開始並不愛她,於連的愛情,是從利用市長夫人為自己向上流社會攀爬開始的。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就像於連在書中的這段心裡獨白:

他在心裡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纔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他驕傲又自卑,敏感而充滿幻想,既對上流社會的權威極度蔑視,又無比渴望自己成為那個羣體中的一員。愛情對他來說最初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對權力的無限嚮往就是他的膽。

於連是在和市長夫人真正在一起以後,才發現了世間的美好與甜蜜,徹底愛上了她,而市長夫人的愛,是於連對腐朽的現實唯一的留戀。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於連的第二段愛情

和市長夫人的不倫戀情行將暴露之時,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立葉小城,他的機敏和超強的記憶力讓他獲得了另一個工作機會。

他來到巴黎,成為了極端保皇黨德·拉莫爾侯爵的祕書。

一個拿破崙的狂熱信徒用虛偽的面孔裝飾著自己,為極端保皇黨立下一個又一個功勞,於連痛恨這樣偽善的自己,又沉浸於自己距離權力中心近在咫尺的虛幻感覺無法自拔。

法語音樂劇《紅與黑》劇照

此時的於連已經對上流社會的規則諳熟於心,然而縱使他的能力比其他貴族青年強百倍,他也絲毫沒有融入他們的機會。

因為他卑微的出身和姓氏,早就如銅牆鐵壁一般將他與他們隔絕開來。

與第一段感情最初的目的如出一轍,侯爵的女兒很自然的成為了他的獵物。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對於愛情本身的吸引來說,於連並不喜歡侯爵小姐孤傲與叛逆的性格。

但是當想到「她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對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即便沒有愛情也要製造出愛情的表象。因為「佔有這位漂亮而高貴的小姐」是他對自己無法融入的階層的一種反抗和挑戰。

他幾乎成功了。

征服了侯爵小姐的他被賜予了貴族身份和領地,實現了自己躋身上流社會的夢想。此時的他,不再對社會充滿了敵視,而是無限滿足於被認可的快感,直到被殘酷的現實擊敗。

市長夫人在教會神甫逼迫下寫出的一封懺悔信,將他打回了原形,而衝動按下的兩顆子彈,則將他徹底拋向了深淵。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4. 愛情只是表象,矛盾與對抗纔是命運永恆的主題

於連在最後的法庭審判上這樣為自己定義:「我不過是個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於抗爭的鄉民。」

法國大革命的餘震一直在不斷滌盪著所有人的心,於連的悲劇在於,他恰好生長於社會不斷動蕩,新舊觀念衝擊的時代,作為大革命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早已經將個人能力與美好的未來掛鉤,他試圖用個人力量去對抗沉重的腐朽的封建等級,渴望以一己之力撼動舊制度改變命運的想法註定是一個悲劇,也註定了他將被統治階層像小丑一般玩弄。

於連懷念拿破崙帶來的通過才華就能獲得功勛的希望,而當他的全部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時,他卻不得不在現實中為了提升階層去迎合佔據統治地位的舊貴族集團。這種矛盾不僅僅是於連一個人的矛盾,而是一個時代的矛盾。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這樣說道: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於連是一個複雜性格的人物,他既反抗又妥協,既真實又虛偽,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又偽善。他的一生都在掙扎,他為了成就心中的夢想放棄過最珍貴的熱情,虛榮心和野心摧殘了他的理想。

縱使曾經的迷失讓他沉淪與虛假的成功表象,本能的良知與對自由的追求又重新將他喚醒,最終看清了封建貴族階層的本質,這也正是他選擇用死亡來表達自己的反抗的原因。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歷史在多種勢力的對抗下奔湧向前,洪流無法阻擋。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評價: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紅與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國在後拿破崙時期的社會現實,也反映了新興階級渴求自由與平等的強烈願望,喚醒了民眾的民族意識。

個人的力量在蒼茫宇宙中是無限渺小的,然而我們依然會去努力,因為眾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成了歷史洪流。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結語:

紅與黑,是兩個對立的顏色,是矛盾的時代賦予於連的烙印,我們可以透過他短暫而熱烈的一生,見證人性的抉擇與歷史的波濤洶湧。

我是 @卡西熊多 ,歡迎關注我,一起讀好書。


  • 首先《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是十九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其實小說也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
  • 小說的故事梗概:於連來自鄉村,是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願意待在家鄉和父母一樣,當木匠每天和傢具打交道,因此跑到了城裡當了神父,鑽研起神學,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他聰穎好學,從小受啟蒙思想薰陶。具有反抗精神的於連,19歲那年進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因與市長夫人瑞娜夫人有曖昧關係被迫離開小城,進了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後又因院內黨派鬥爭不得不離開省城來到巴黎德·拉莫爾侯爵家當私人祕書。他因才華出眾,頗受侯爵賞識,並博得他女兒瑪蒂爾德的好感。但正當他沉醉在30歲時當上個司令的美夢時,市長夫人的揭發信,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在氣』僨之下,他試圖槍殺夫人。事後,得知夫人的揭發信是在懺悔教士強迫下寫的,他痛悔不已。在監獄裡,他不願申訴,而且拒絕接待探監的瑪蒂爾德小姐,只喜歡與瑞娜夫人相處,最後終於上了斷頭臺。三天後瑞娜夫人也抱著孩子離開了人世。小說寫的都是年輕人在異鄉的奮鬥史,經歷了短暫的成功,但最終獲得的是失敗。
  • 小說的藝術價值:那麼小說在藝術方面具有哪些鮮明的特色呢?第一是擺脫了以往純粹按照線性時間安排小說情節推進的結構,向著「空間」長篇小說過渡,顯示了作者在小說結構藝術方面的創新;第二是傑出的心理描寫。作品的主要藝術魅力是對人物行動時的深刻心理分析。而其最為突出的成就,就在於塑造了主人公於連這一經典人物形象。
  • 在整部小說作品中,主人公於連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個性格複雜的人物,他的性格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的曲折變化的歷程。連這個人物形象,還具有一定的性格分裂特徵,他既自尊自愛、勇敢真誠,同時又自卑、怯懦、虛偽;既富餘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獨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
  • 為什麼書名叫紅與黑?
  • 小說原取名《於連》,等到正式出版的時候則又改為更具象徵意義的《紅與黑》。只所以改名叫《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法國大革命時期,黑是教會勢力猖獗復闢時期;有人說,紅是法國軍官的軍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說,紅是熱情,黑是陰謀。不過後來也有讀者說,《紅與黑》代表書的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於連的成長經歷和德?雷納市長夫人的愛情,是謂「紅」;後半部分主要寫充滿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是謂「黑」。紅色的愛情,讀起來輕鬆愉快,故事性也強。黑色的政治,戎長拖沓,十分枯燥乏味。特別是書的結尾,於連死後第三天,德?雷納市長夫人也隨之自殺,真正感到如梗在喉。
  • 這部作品在整體上展現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面,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紅與黑》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它描繪了王政復闢時期激烈的政治鬥爭。例如小說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就對法國貴族政權蠅營狗苟的賣國行徑給與尖銳批判。此外作品還對當時的神學院的偽飾進行了大膽的揭露。
  •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匯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偉大之處就在於把一個農民詐騙犯和殺人犯寫成了一個英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