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為他的中文版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圖二是他。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託馬斯沃爾夫,一個身高兩米的巨人作家,一個胃口大到要把冰箱作為寫作桌的高個子,一個好像知道自己不會活太長就在生前把人生的主要經歷寫進書裏的天才,一個被家鄉誤解了一輩子流浪了一輩子的遊子,一個連福克納都承認他排美國20世紀文學第一把交椅的敘述者。

託馬斯沃爾夫的作品,以五部曲為主,其中三部是連續的自傳體小說,一部改了名字但內容相連的作品,還有一部是在他去世後整理而成的。個人認為他最好的一部,天使望故鄉,講述了美國西海岸一個小鎮上的一家人的故事,一個石匠娶了一位當地的望族女兒做妻子,生養了數個子女,石匠一生渴望做大事但卻因為守舊脾氣暴躁而碌碌無為,他的妻子包下了一個旅館做旅店生意。他們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女兒都比較平庸,但個性鮮明,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小兒子尤金,一個生性敏感熱愛深思且憂鬱的天才,從襁褓裏的嬰兒長到十八歲,要到哈佛大學求學的這段經歷。天使望故鄉揭露的是一種回不去的鄉愁,就像每一個北漂的遊子思念故鄉再回故鄉卻發現故鄉一無容身之處的情感,屬於經驗性的敘事作品。託馬斯沃爾夫另外的三部作品,講述了尤金長大後,來到城市的經歷,但嫌棄枯燥所以沒看完。託馬斯沃爾的文筆非常的美,我用三個字來形容,夢,光,月。如果你覺得他的作品能夠代表美國迷惘一代的主流,那就錯了。託馬斯沃爾夫是寫的個體經驗,那種迷失惆悵與故鄉童年時的人物交相輝映 ,讀起來非常的帶感。同類作品,還有卡波特的草豎琴和聖誕回憶錄。總結,他的作品是田園的,也是最接近人類最初生長經驗的,更是能把一個遊子的一生寫的細膩而多情的做好的一位作家。

沃爾夫的文字真是太優美了,哪怕我沒有讀他的英文原著,光讀翻譯過來的作品,就可以窺見他筆下華麗的句子。

個人認為沃爾夫在中國是一個被低估的作家。相比起同時代的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福克納,沃爾夫在中國明顯「遇冷」。福克納在沃爾夫去世之後將他評價為自己的時代中最好的作家之一,並認為沃爾夫強於他。傑克·凱魯亞克把沃爾夫視為自己的文學偶像,這就可見沃爾夫在美國文學界的影響力了。而中國這邊似乎只把沃爾夫當做二流作家?反正我是沒看到什麼中國作家談論沃爾夫。

沃爾夫的毛病也在於自己的文字,他太喜歡傾訴了。跟海明威的簡介語調一對比,沃爾夫簡直是個寫字狂魔。聽說他的編輯修改他的作品都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期間沃爾夫還要不斷添加新的東西進去。讀《天使望故鄉》的時候我也能感覺出來沃爾夫敘述的慾望太強了,什麼都想寫進自己的作品裡去,以至於裡面有些段落都讓讀者感覺到沒有什麼意義了。

沃爾夫寫場面的能力挺強的。我在沃爾夫這裡同樣感受到了曾經閱讀《高老頭》那種體驗,在酒館裡,在街道上,沃爾夫筆下的人物的聲音,他們的動作神態,他們在場景所處的位置,給了我很清晰的感受。

我很喜歡沃爾夫這個作家,不過有時候也感覺讀他的作品挺累的…


兩米的巨人作家 託馬斯沃爾夫!

作家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是珀金斯發現的第一位優秀作者。

1918年春天,年輕軍官菲茨傑拉德得知自己將被派往海外前線。臨行前,他的一份手稿輾轉被送到斯克裏伯納出版社,那是當時美國出版界最優雅、最講究傳統的出版社,由家族第二代接班人掌舵。但在《天才的編輯》作者伯格看來,該社的「書目是一潭文學品味與價值的死水」,永遠不越過所謂「正統體面」的雷池半步,也極少在取悅讀者之外走得更遠。當時正受關注的年輕一代作家,一個都沒在書目裏出現。

3個月後,菲茨傑拉德這部被總編輯評價為「根本讀不下去」的書稿落到珀金斯手裡。這是珀金斯在斯克裏伯納出版社工作的第8年。在成為公認的優秀編輯之前,哈佛大學畢業的他做過幾年《紐約時報》記者。「我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收到寫得這麼有活力的小說書稿了。」這年夏天,在給菲茨傑拉德的退稿回信中,珀金斯興奮地寫道,同時對作品提出意見,「希望我們再次見到它,屆時將馬上重讀。」

珀金斯的這封信令身在軍營的菲茨傑拉德深受鼓舞。他重新修改後再次寄出,但老編輯們還是固守原來的文學觀點,否決了珀金斯的出版計劃。1919年,菲茨傑拉德退伍後和珀金斯見了一面。這次,不肯放棄的珀金斯乾脆直接建議菲茨傑拉德把小說重新寫一遍,同時改變小說的敘述人稱。9月,菲茨傑拉德終於交出全新的小說《人間天堂》。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菲茨傑拉德旋即成為紐約社交場上的新寵,並引領了戰後美國崛起的「迷惘的一代」。

「美國現代出版業從一戰後開始起步,有很多百年老店,但在圖書出版上比較保守傳統。一戰後新的文學思潮在歐洲出現,誕生了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等作家,對美國文學也產生影響,出現海明威、菲茨傑拉德這樣的作家。」彭倫說,當時美國文學處在發展的黃金時代,珀金斯這樣的編輯有很大的發揮餘地,不斷發現新作者,培養他們的才華,出版他們的作品,既贏得口碑,又暢銷。

編輯還願意花時間嗎?

對珀金斯來說,為了物色、成就新天才,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等待和編輯也是值得的。影片《天才捕手》中,圍繞珀金斯幫助和發掘另一位天才作家託馬斯·沃爾夫的過程,展開戲劇衝突。

沃爾夫寫出原名為《啊,迷失的》的處女作小說後,珀金斯發現他具有小說家最寶貴的才能:對語言的敏感和直覺。但在激情和宣洩之下,最大的問題是小說缺乏結構。為此,珀金斯刪了9萬字,還把名字也改成《天使,望故鄉》。《天才的編輯》中,珀金斯的朋友就曾回憶,「沒有什麼書編輯處理的力度能超過《天使,望故鄉》」。

沃爾夫另一部代表作《時間與河流》,是珀金斯編輯生涯中最耗心力的一本小說。初稿長達100多萬字,裝了三個大木箱。珀金斯讀完後卻發現,其中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獨立完整的故事。他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和沃爾夫一起修改,這也導致性格敏感自尊的沃爾夫後來被文學評論界的流言擊中,最終與珀金斯決裂。

「現在出版節奏比珀金斯時代快得多,中國每年光是長篇小說出版就有幾千部,還不包括網路小說,編輯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沉浸到一個稿子中去了。」作家出版社當代文學編輯部主任李宏偉說。在青年作家康赫寫第二部小說《人類學》的過程中,他曾花了3年時間修改,這樣的舉動在當今出版界實屬罕見。

「另外,還有一個不是那麼好聽的現實原因就是,像沃爾夫那樣的天才作家太少了。作為編輯也很難遇到一定要讓自己耗費很多心血的作者。」李宏偉強調,編輯和稿子是相互發現和啟發的,一定是稿子和作者本身讓編輯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更新對文學的瞭解,才願意跟作者一起共同探索。

編輯與作者關係的疏離

「在我的記憶裏,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相信我能幹出點名堂,這個人就是珀金斯。」影片中,飾演珀金斯的裘德·洛說,他甚至將他視為「父親」。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珀金斯也解釋了自己為何在沃爾夫身上傾注大量心血:「(我)認為湯姆是天才,我也喜愛他,不忍心看著他失敗,對他的書我幾乎跟他一樣拚命,有那麼多事情要做。」

不僅是沃爾夫,《天才的編輯》中還披露了他對其他作家的包容。伯格形容他對喜歡追求享樂的菲茨傑拉德,就像「一個頗為古板但縱容的叔叔與一個得寵、愛趕時髦又令人難以拒絕的侄子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他也準備好了扮演父親的角色,一直督促菲茨傑拉德回到小說創作。

「其實在1980年代時,中國作家和編輯的關係也曾經非常密切,與珀金斯的時代有點類似。」彭倫回憶說,那時出版社都是國營,社會上也掀起一股文學熱,編輯可以心無旁騖地耐心和作者磨稿子。

不僅是文學,那個年代的學術出版也一樣。現任復旦大學出版社學術總監的陳麥青,也是在80年代就和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相識相知。朱維錚去世前,曾口頭交代太太,以後作品出版都交由陳麥青負責。

《天才捕手》中經常出現的鏡頭就是珀金斯和沃爾夫一起在辦公室改稿。國內的出版社以前也有專門的招待所或講習所,一旦小說將要發表,編輯就會通知作家,索性住進來改稿。賈平凹、陳忠實、蔣子龍、張煒、馮驥才……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個個著名的作家,都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招待所裏留下身影。

在日本,編輯和作家至今保持著某種「準家人」的關係。當被問及是否準備像很多歐美作家那樣,在網路上首發作品時,日本著名暢銷書作家石田衣良說:「不行,因為編輯和我像家人一樣,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喝酒,一起玩,我不能背叛他。書寫完必須第一個交到我的編輯手上。」著名編輯見城徹甚至自己寫了本暢銷書,叫《編輯這種病》,回憶了與村上龍、北野武等11位作者多年深入而親密的交往。

「編輯和作者這種密切聯繫的傳統,現在在中國已經很少了。其實很可惜。」彭倫說,當前出版競爭太激烈了,一個作家出名後大家都去搶。編輯行業的管理也都數字化了,編輯為了達到考覈指標就要「造貨」,要多出書,久而久之與作者之間的關係自然疏離。珀金斯時代「手工作坊式的溫暖」早已遠去。

李宏偉也說,大多數時候,他與作者都僅限於工作層面的合作,「其實人一輩子真正關係親密的朋友,又有幾個呢?」

要有超越時代的眼光

彭倫是在2007年,無意間從外文書店看到《天才的編輯》英文版的。被開頭吸引後,決定將其譯成中文。「我非常認同他的性格、為人處事,恪守編輯的職責和本分,全心全意為作者服務,這也許也是他發現這麼多作家的原因。」

不過他不得不承認的是,珀金斯這樣的編輯無法複製。當今中國的文學環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版行業也轉向高度產業化,相對於編輯,營銷部門在許多出版社更為強勢。

李宏偉則認為,就算把每年的出版節奏降下來,也不一定能保證最拔尖的作品就出自其中。「讓出版業態慢下來不太現實。作為編輯,更多的是希望從業者對文學有更多的瞭解,另外就是文學口味更複雜點,這樣相對結構和風格更獨特的作者更有可能被發現,在需要鼓勵的時候得到鼓勵。」

「編輯要有超前心,有超越時代的眼光。」彭倫強調,就像菲茨傑拉德最著名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生前銷量一般,沒有達到出版預期,但珀金斯很相信自己的文學眼光,一直在鼓勵他。直到菲茨傑拉德去世後,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價值。

《天才捕手》中,彭倫很喜歡的一個細節是,《天使,望故鄉》發表後,有人問珀金斯為什麼他不寫作,要是他也寫,肯定會比大多數作者都厲害。沉思片刻後,珀金斯才緩緩回答:「因為我是編輯。」

「珀金斯是我的楷模和榜樣。」彭倫說。


讓我模仿沃爾夫的囉囉嗦嗦特點來答一發流水賬,啊,點根煙先……

不少作家的作品都帶自身經歷的影子,而託馬斯沃爾夫(Tom)的全部作品都是自己的同人誌,估計他活到80歲會把自己寫到80吧,他說要寫美國的legacy,我理解他意圖是通過個人命運反應時代

比起納博科夫在《說吧,記憶》的朦朧中絢麗的舊貴族少爺生活,高爾基《童年》裏的父母先後去世被外祖父趕去社會混飯喫的悲慘,Tom的家庭類似勞倫斯的《母親與情人》,工人+落魄中產。

Tom爸爸是個石匠,早年也是有夢想的——當雕塑家,雕刻出美麗的天使。可是觸到了自己天賦的上限,接受了只能做石匠的命運;媽媽來自有點名聲但沒什麼錢的鄉紳家,一心想脫離原生家庭。二人便結婚。和大部分平民階層家長一樣,生了一大堆孩子放任自流。他們也管喫管住,供孩子上學,但不想學也不干涉,在外面摸爬滾打無所謂,最重要是能帶回來錢,至少別啃老。沒有規劃的教育導致大部分孩子沒有出息,父母於是老大不行盼老二,老二不行盼老三…反正有一個孩子出息就翻本了。孩子是否出頭全取決天生的悟性。我相信中國六七十年代的那輩人對這種「禍害父母」更熟悉吧。

其中,小兒子Tom是個很敏感愛觀察,還喜歡看書的人。他和其他小鎮小孩一樣玩耍,看性感熟女,打打小工,用課外書的材料玩幻想遊戲。會盼望看更大世界,但沒有惡狠狠的痛下決心的勵志,該玩還是玩,但學習一直不錯。

Tom的父母對他也有愛,但是因為錢的摻和,總是別彆扭扭的。爸爸會一邊把桌上的最好喫的菜放到他盤子,一邊說:「別的小孩子都喫不上飯,我給你喫給你穿,你要好好報答我」,故意讓Tom自責。Tom媽媽阻止Tom出去旅遊,嘴上說我是不放心你,其實是不想花錢。家裡的其他兄姐都一方面出於本性疼愛小弟弟,一方面鄙視他是不會幹活的書獃子,只有二哥跟他談心。Tom十歲時候,哥哥帶他去賣報紙賺點錢。他不願意跟生人腆著臉賣力叫賣,於是躲在報刊亭看來來往往西裝革履的行人,再低頭看媽媽給自己穿的便宜衣服,第一次懵懵懂懂覺察到自己家庭的卑微。

後來Tom媽媽開始炒房,攢錢開了旅館,讓家人都在旅館幫忙。家裡有了餘錢,但所有錢都被媽媽扣下來壯大生意。還一直跟孩子哭窮(「還花錢,家裡都快破產了!」),對喫穿用度很吝嗇。甚至為了招徠旅館客人,有拉客的住在裡面也不在乎。少年Tom看透了父母為了點錢這麼摳門,這麼沒下限,既無力又鄙視。於是書籍是他的避風港,讓他從蠅營狗苟中超脫出來。PS 他如果活在現在,也可以在知乎狠狠吐槽父母一番。

Tom一路學校上開掛,考上私立高中,16歲上了大學。本來校長建議他在高中多呆一年,選個更好的大學。但是爸爸不想多給孩子交一年學費,逼他去上了州立大學。Anyway,他成了第一個自己鎮上上了大學的鳳凰男。

Tom終於可以離開這個閉鎖的無趣的小鎮,離開斤斤計較吵吵鬧鬧的家庭。離開前他跟爸爸出去散步,發現高大的爸爸已經衰老駝背了。

(未完)


我讀過的最有敘述本能和敘述熱情的作家,也是「作品大於作家」的代表。看到後來,甚至會覺得不是他在寫作,而是那些文字就那麼被創造出來然後把他這個作者困住了。這樣的寫作,註定是要以生命的消耗為代價的。


正在看英文原版的 《天使望故鄉》按下不表

開篇就非常非常散文氣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真不是白說的,說他這種人善於自我表達善於挖掘自己的內心,但是我更覺得沃爾夫這種人用「自私自我」這四個字形容更合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