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能否像科学家那样必须将艺术的创造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我不打算去列举绘画技法的传承和发展。因为有些发展是负的,即全然否定以往传统的。

如果有绘画使用渐隐法,就会有一种否定渐隐法的画法出现,并且它也是艺术。

如果有透视法,就会有否定透视法的,甚至否定画面所有空间感的艺术出现,并且它也是艺术。

就是说,有人可能主观上抛弃所有的巨人的肩膀站在别处,它依然可能被认为是艺术。

所以,我们看一个更本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我们还是看一下这两个老套的例子:

这两个东西,我们知道现在都算作艺术品了。

一个是技艺高超的画作,一个是艺术家卖来的普通小便器。

为什么这两个东西都算作艺术呢?我们现不妨再看两个更加极端的例子

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是蒙娜丽莎这张油画本体,另一个是这张画1:1复制的高清作品复制品,这两幅画从视觉上看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是不是他们的艺术价值就接近了呢?

我们很明显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知道,一幅画的价值是综合性的,甚至可能与物质层面的联系会比我们想像的要少。

你买到一幅油画的时候,从物质上来说,不过是工业生产的颜料和麻布,所以我们断不能把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归结为物质性,他一定是一种精神性的,这种精神性都不是「看上去的感觉」,而是另外的一种精神性的结构(上面两个假设的蒙娜丽莎看上去很像,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很像,但是艺术价值并不接近)。

那么有人会说,我知道,达芬奇那个蒙娜丽莎是手工画的,里面与单位劳动时间的价值产出,但是数码文件并没有。

我们再看另一种情况:

如果拿上面那张手工绘制的作品和下面这个数码列印的文件相比,你认为哪个的艺术价值更高呢?

实际上,下面这个应该更高,最起码我们根本不会想把上面那个挂在家里恶心自己。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艺术的价值来自哪里?

我想,也许阿瑟·丹托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来自于,眼前这个事物和「艺术世界」的关系。而艺术世界是构成这个世界以往艺术的全部的评价、事物、观点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脱离了以往的艺术,我们的作品就和艺术世界关系薄弱,哪怕我们串通好几个朋友强行宣称某个东西是艺术品,也算是和以往的艺术世界产生了联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存在与人类的文化历史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有时候一个观念进入我们脑中,产生了某个技法、种类、题材,然后这些又反过来形成了「艺术世界」自身。

所以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将艺术建立在前人之上,而是必须这样,甚至只能这样。

我想题主想问的,其实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艺术家可不可以不必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只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艺术

这个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颠覆性这一点往往是西方的艺术体系所强调的,通过不断的与传统切割来实现自己,但是中国的艺术不是这样的,中国的艺术一直在强调通过传承来重构。比如我们看董其昌某个《仿倪云林画意》或者其他画家经常出现的仿某某笔意,其实和倪瓒或者他们声称模仿的那个人并不相同,有的时候甚至我们觉得区别特别明显。

这时候这些艺术家在考虑的是,寻找、理解、甚至是解构、重构那些前人或者古代传统。这一点是东西方艺术根本不同的。

但是,这其中,毕竟要有个人的发展,完全重复前人,就会落入「前人窠臼」,这也是中国的画家所不齿的。我认为这也不难理解。

浪漫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创作新的浪漫主义

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已经过去,不代表我们不可以重构新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


现实中的艺术和科学一样,

了不起的艺术家都是承上启下的存在


泻药。

艺术当然也是一样,就拿音乐来说,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到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派也与科学从基础到现在高度复杂化想同,只不过音乐会发生时代的变化可能会使聆听者觉得不是发展,但是每一个靠后的时期都是建立在成熟的上一个时期之上的。

就以记谱为例:从符号谱子,到五线谱这都是一步步的进步或者说突破,一切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如果您是一个演奏者您会发现,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上面谱子很干净,到后来古典时期更多的注释强弱,浪漫派的各种表情符号,到现代派(部分)作曲家写的密密麻麻的注释(也包括谱子前面对特殊技法的书写),也包括和声的逐渐复杂,对协和音的放宽,无疑都能证明后代的音乐是建立在前辈的基础之上,文学美术等也是相同。


谢邀。

科学是什么?这是维基百科给科学的定义。

科学(英语:science,词源为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积累和组织并可检验有关于宇宙的解释和预测。科学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

不知道您发现了没有?科学的发展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非「前人」的基础上。而这个所谓的「现有的基础」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前人的理论按在地上摩擦,他发现这个理论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前人的基础」。

所以,艺术家能否像科学家那样必须将艺术的创造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科学家都不是「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艺术家怎么「像」科学家呢?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好了,关于您问题的部分我已经回答完了,但我现在揣测其实你并不是想问这个东西,所以我斗胆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来自问自答。

艺术领域是否像科学领域那样受到前人的影响?还是每个阶段的艺术家都是另起炉灶?

因为本人只对「美术」的部分有浅薄的了解,我们就从美术领域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先说结论,美术领域当然是受到前人的影响的,而前人的影响比想像的大得多。

美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且不严谨的分为古代艺术(1860年以前,这个阶段细分为史前、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运动)、现代艺术(1860-1970)、当代艺术(1971-)这几个阶段。

这样的阶段我们无法一一说完,我们先从文艺复兴来说,如果说文艺复兴就必然绕不开文艺复兴三杰,就是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那么文艺复兴时期,有如此多的画家,为什么只有这三人最为出彩呢?如果您对现代基础绘画训练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其中三个很重要的基础元素渐隐法、人体结构、构图,就是这三人首次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画,这是波蒂切利约在1485年所绘的《维纳斯诞生》的局部,这时候艺术家们还没有获得「渐隐法」,虽然这幅画很美,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因为其轮廓太清晰,所以显得生硬而不真实。(那时候绘画还在追求真实)

我们再来看看使用了渐隐法的著名作品《蒙娜丽莎》,其画中人物嘴角、眼角、还有下巴都自然的隐没在阴影里,让人物看起来浑然一体,更加具有真实感。这就是使用「渐隐法」带来的技法上的提升。

我们接著将目光放到全身,依然是刚刚那张《维纳斯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该人物人体比例与手臂细节十分别扭,这也不是真人该有的状态。

这张是米开朗基罗为绘制《创世纪》而画的草稿,其人体结构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精准。

然后我们来看看波拉尤洛在约1475年创作的《圣赛巴斯提安殉教》画面中作者为了表现这些元素,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采用了对称的三角形构图。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圣母照相机」拉斐尔所使用的三角构图,人物自然高下立判。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来看看当今的作品受到的影响。

冷军老师的油画,你仔细看五官里使用的渐隐法;手臂给衣物赵成的褶皱如此精准是人体结构的功劳;人物左边的蓝色牛仔衣就是追求构图上的平衡。

所以,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更大的成就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新的成就都是因为推倒了巨人,我想人类在所有领域都如此,我们称之为「探索精神」。


不管是艺术还是科学,又或者其他学科总的归类来说都是人类社会不断累积出来的独属于这个人类社会所能辨认的知识。既然是知识,那么便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一代代人一点点添砖加瓦构建出来。

回到艺术问题上来的回答就是。这个问题不以艺术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艺术创作一定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而艺术则是站在整个社会的供养之上。

我们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为什么艺术创作不管艺术家主观上愿不愿意,其实都受到了前人以及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

1、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两个要素:创作者以及创作手段。创作者也就是某种艺术形式的作者,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者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也就是他们只能生存在某个时间段里。在艺术创作之前会学习这种艺术形式到目前为止的知识,这些知识便是由前人不断开创和积累而得。而创作手段同样具有时代局限性。以西方绘画发展为例,在油画混合技法出现之前,大量的画作是旦培拉技术,耗时耗力,塑造性不强。在锡管颜料出现后,促进印象派的发展。在化学颜料等等各种媒介的出现又促进现代绘画的发展。而现在各种新媒体技术则又直接导致诞生了新媒体艺术这个新类别。而我们在学习某种艺术手段的时候,都是从前人所累积的创作手段开始的。即使我们后来产生了创新,那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有人说,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些没有学习过艺术的天才作出惊人的艺术作品么?为什么艺术一定要经过学习。那我可以回答,那些说法都是骗子。越是形而上的艺术门类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深造和学习,不存在什么野才之说。即使有那万一的天生天赋者,没有学习是什么后果,在语文课本的「伤仲永」里我们都学习过。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我另一篇更为详尽地回答。

个人的优秀作品是否能够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

www.zhihu.com图标

2、在开始正式的独立艺术创作之前需要学习。在开头已经提到过,艺术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它们不是像水和空气这样直接能够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那么直观的东西,它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体现,所以需要学习。

开始某种艺术形式的学习至少有三种途径。

  • 第一是该艺术形式领域内的老师。通过学校、培训或者私教等途径向某种艺术形式领域内的老师学习是直接的途径,也是最主流的途径。毕竟即使是天才,依然需要将这份天赋进行培养才能发挥价值。显而易见的是,教授我们相关知识的这位老师也是通过前期的学习才掌握了这门知识,那么这位老师就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之后我们向这位老师进行学习,我们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学到前人累积的知识以及老师自己磨练出来的个人知识点,我们也就站在了前人的基础上,这位老师便是我们所学习的「前人」之一。
  • 第二是榜样的力量。当我们开始了某种艺术形式的学习,我们会学习这个领域内优秀的前人或者先进做法。在我们自己的偏好影响下,我们会更喜欢某些前人,不那么喜欢另外某些前人。这些我们更为喜欢的前人或者先进的做法便会影响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加入一些学习这些前人和先进做法得到的经验、技能。榜样随著自我知识技能的提升是一定会转变的,今天我们喜欢的可能时候不再喜欢,今天不那么喜欢的后面非常喜欢。不管榜样的对象如何变化,这些优秀前人的东西都不知不觉的影响了我们。而我们的创新则是根据我们所学习过的好的经验,再加上自身在生活中的独特经历,走出和前人不一样的路来。
  • 第三是自学。这种途径往往是混合在前面两种途径里面作为补充。自学的时候依然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而选择更为喜欢的方向学习。自学极易受到广泛承认的前人经验的影响。通过老师或者榜样进行学习,学习到的内容也许有小众而独特的知识点。相反自学意味著与存在的完全信息之间存在著巨大的信息差,由此大概率只会向那些最为著名的前人例子进行学习。

3、艺术的创新发展比我们想像的更为平缓。艺术的创新需要跟前边承上启下,也受制于当时代发展阶段的限制。今天大行其道的媒体艺术放在一千年前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媒体艺术所经历过的一步步前人积累,也不具备承认这门艺术形式能够存在的社会条件。但是今天的时代却依然可以完全承认一千年以前的艺术是艺术,甚至艺术性比一千年前它们存在时候更强。因为这些艺术知识只要发展和总结出来,它们就刻在了人类文明中不再消散,作为前人发展的注脚永远的在后面时代里发挥余热。我们今天的积累与创新也就是后代们的前人基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