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听到李开复提到OMO商业模式,我想问一下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OMO商业模式怎么样,具体可靠吗?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OMO的概念,创新工场的同事做了一副漫画。年轻的女老师Tina,在OMO时代,是怎么度过一天的?


我最近也听李开复提过,但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我在几年前就听过了,是中亚矽谷提出来的


OMO(online merge offline),即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发展。 很多投资人在讨论互联网的下半场,还有没有创业的机会。对于这个问题大咖推测,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巨头公司一定出自OMO公司。这有一篇介绍OMO的文章,你可以看看~http://mp.weixin.qq.com/s/WsH0eMjo2hlmHRXot2mMlQ

教育行业OMO未来模式的发展探索的脚步其实一直都没有停下来,作为教育行业的头部发展企业的比如新东方、好未来都在考虑著要转型OMO模式,而且随著家长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他们对于教育机构的服务、教学环节等提出来的新的要求,也更愿意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尽管头部教育机构都在聚焦转型OMO模式,但是OMO模式目前就发展阶段来说,还存在著诸多的问题:

OMO模式本身就涉及大量的流程和新的技术,至今还未有成熟的范本,各大机构都在探索阶段,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是否获得足够的回报还未可知。而且家长和学生能否接受OMO模式也还有待验证。

线上机构转型OMO模式的痛点:

(1)盈利问题。由于流量成本昂贵,以及线上课程的客单价低,导致目前大多数的线上机构还未盈利。如果此时转型OMO,额外增加大量成本,并且前景还不可知。

(2)运营问题。线上机构的团队大多是互联网背景出身,对于线下运营的经验还不足。而且线下的模式更重,成本更高,大幅增加了机构的负担。

线下机构转型OMO模式的痛点:

技术问题:OMO对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而线下机构的基因和团队又都很传统。机构既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和安装,又需要现有员工熟练使用新系统或设备,难度都很高。

思维问题:线上机构由于互联网的洗礼,对于新模式、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但线下机构(尤其是底线城市的中小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比较传统,很难快速转型新模式。

OMO模式的未来发展:

1、OMO的发展阶段

OMO转型的三个阶段:

在线化:

线下机构触网:线下机构运营线上课程以及采用互联网管理的方式,培养员工及机构的互联网意识,是线下机构转型OMO转型的第一步。

头部机构转型:头部机构率先进行OMO模式的转型,带动中小机构转型。

数据化:

以数据为核心的教学融合。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数据,形成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学习闭环,为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融合。数据化的运营管理是OMO教育模式未来主流管理的教育模式。以数据为核心,进行统一的市场运营和教师资源管理分配。

智能化:

线上系统智能化:大数据沉淀配合先进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推动线上系统智能化。无论教学练测评,还是获客、运营与服务,都能够为学员提供及时且个性化的服务。

线上线下联动:形成智能化服务闭环。线下打造强交互、重体验的学习与服务场景,线上业务流程与教学进度链接到线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并相互促进的服务闭环。

2、细分赛道的OMO发展模式

不同赛道或者不同机构的OMO模式不一而同

在线教育的OMO发展模式:线下赋能线上的OMO模式

线上教学为核心,线下场景弥补线上场景的不足,如在教学、测评与获客环节增加线下场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与家长的情感维系,线下有温度的接触更能让家长产生信赖感。

线下机构的OMO发展模式:线上赋能线下的OMO模式

线下机构进行OMO转型后,无需放弃原有的线下优势。而是侧重线上系统对线下教学和管理的赋能。比如周末线下教学,而周中通过在线方式为学员进行上课或者答疑,形成不间断的学习闭环。

3、OMO转型的关键举措

(1)教育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实力与需求选择合适的转型方式

大机构适合以自研完成OMO模式转型:自研OMO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资源

中小机构适合与第三方合作完成OMO模式转型:第三方解决方案更适合中小机构

(2)线上与线下场景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度联动

消除线上线下的边界。线上与线下并非是连接,而是融合,才能使得线上线下相互赋能、深度联动,带来体验上的相互交织,以及提高教学效果。

线上与线下的角色视情况而定。不同赛道或者不同的教学产品,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线上或者线下在OMO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非按照某种固定的标准。

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需要的两个基础条件:

  • 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共通:教学资源不仅仅要做到线上线下匹配,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无缝转移。教案的设计要线上线下通用,随时达到自由转换。
  • 教师同时具备线上线下教学的能力:教师需要了解线上线下的双向授课模式,学习使用线上的各种授课工具,并达到可以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的要求。

(3)以数据为驱动实现流程标准化与服务个性化的协调:

  • 数据融合是OMO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关键。OMO模式不仅是融合线上线下的学习场景,而是通过数据打通线上和线下从而塑造新的学习场景。同样,数据融合也使得业务流程全面打通,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 学情数据促进学习体验的个性化。系统将记录学生学习的轨迹,生成个性化学习档案,据此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包括老师的教学方案以及个性化题库。
  • 业务数据打造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一方面是教学的标准化,即使学生的学习是个性化的,但是学习的内容及其生成都是基于同一逻辑和共通的内容库,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匹配。另一方面是运营的标准化,从前端投放、转化和获客,到后端服务、留存和续费,所有的环节都属于标准化的程序。
  • 学情数据与业务数据形成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协调。依托数据,机构内部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机构输出的内容则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优化服务体验并提高学习效果。

4、OMO模式的未来展望

OMO模式将消解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界限,塑造新的学习场景

  • OMO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但是5G、AI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世界重新归一。
  • OMO模式的终局是以科技为核心打破线上线下场景的界限。若无人工智慧、大数据等科技的中介,线上线下的融合只能提供两种学习场景。但科技的介入使得线上和线下的界限消除。教育不再分为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形成科技赋能下的新型教育场景。
  • 教育行业基本模式的变革。从线下教育到在线教育,再到OMO模式,本质上都是场景迁移驱动模式更新。当OMO模式成为教育行业的常态后,下一阶段的基本模式将跳出场景迁移的逻辑,转向角色变革(如教师角色的改变)或效果变革(如应试标准的改变)等。

总结:

OMO模式转型路在何方?

  • OMO模式的驱动因素。除疫情因素之外,机构所要面临的内部风险和外部环境都为OMO模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如线下机构发展规模化困难、线上机构获客成本高昂且课堂体验有待加强等因素,使得机构不得不考虑转型,而且如5G、人工智慧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商用为OMO的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及政府对于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的鼓励。
  • OMO的概念和意义。教育行业的OMO模式是指以升学教学效果和体验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人工智慧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通各环节的数据。并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场景,实现标准化的流程与个性化的服务。OMO模式本质是教育行业利用现代科技的自我变革,与其他互联网转型不同的是,教育OMO模式更强调全场景的融合。OMO模式将深刻影响机构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学习效果。
  • OMO模式发展的现状。当前OMO模式可以分为Pre-OMO模式和OMO1.0模式,整体OMO模式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OMO模式。Pre-OMO模式或者实现了部分流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或者既有线上场景,又有线下场景,因此还算不上OMO模式。OMO1.0在教学环节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比如双师课堂或者智能系统对教学的赋能,但是还没有打通教育行业的全流程,以及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
  • OMO模式的未来发展。OMO模式是教育行业近十年的主流趋势,机构要选择并非是否转型OMO模式,而是如何转型OMO模式。OMO模式姜从在线化到数据化再到智能化,最终实现消解线上线下学习场景的边界,形成以科技驱动的新的学习场景。


近几年OMO的概念很火,在在线教育爆发之后,OMO更火了,教育行业的OMO,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去做教育,能够极大的提高教育的服务品质,将教育的场景丰富化,能利用线上进行提前的课程预习了解,在线下上课,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是个很有价值的革新


北京疫情第二波的来袭,改变了什么?教育机构应该如何应对?行业一直追捧的OMO转型是不是唯一出路?现在转还来得及么?

(以下内容由鲸媒体编辑整理)

1、疫情常态化,意味著什么?

杜昶旭:疫情常态化影响最大的是用户心态。

第一、大家会从最早时候的恐慌变成恐慌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家会把疫情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例如,上海幼儿园复课以后,有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我们所有的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到,可能没有人来上课的状况。

第二、家长愈加接受线上学习。

第三、政策可能会给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过去大家的想法,是希望把它(感染数)清零的,但是可能这一波北京完了以后,大家的心态又会变化。可能它就是一个持续共存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对于教育企业来讲,真的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考虑在线这种方式,我们可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汤语川:「能活下去的姿势,就是好姿势。」

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现金流。

最近几个月我看到太多的线下机构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干。今天来听圆桌的小伙伴,肯定各有各的方法,首先先活下来,不管怎么样。如果今天才考虑到疫情常态化,该怎么做短期调整,我觉得可能已经太晚了。有方法的人早就在战术上,至少说把成本降到尽可能低,收入不管从哪个渠道来的,那只要有钱收进来都是好事。

长期来看,如果教育机构还有余钱的话,还是考虑能不能转在线。

我有个客户是做体育的,然后最近的收入一半是来自于加盟的收入,一般是来自于电商的收入。卖篮球,卖能量棒。只要小孩在体育运动前后能卖的东西他都卖。他全国店比较多,所以网上也开了录播课,所以不管怎么样,就是他把自己的这个池子先建起来了,在线的池子以后可能就会有用。现在先活下来。

获客方面也可以考虑转型,并一定要在线教,因为有些科目你很难马上在线教。如果有点余钱,我得这里转一转,那里转一转,就是看有没有能来钱的地方,要么从获客,要么从加盟,要么做电商,反正总有一条路。

侯景刚:增加收入,减成本。

拿我们做机器人的来说,第一可以做线上编程,第二可以做线上科学课,第三可以做线上的数学思维课。第四可以做一些产品,像刚才说的篮球都可以卖。可以卖玩具加课包,玩具加直播,玩具加录播,第五做加盟,这5种方式能带来一些现金流。

另外就是减成本。第一就是把店能关就关了;第二能在线上复课就线上复课,线上不能复课的,就和家长协商转店上课。第三、跟员工谈一谈,工资问题。

2、OMO要做么?怎么做?

侯景刚:OMO是一个必然之路。

我们是纯线下机构,直营加盟差不多有500家店左右,疫情对我们来讲冲击特别大,因为我们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都是来自于线下门店。

最早的时候我们特别悲观,觉得机器人做线上化基本不可能。可是我们试了发现居然也可以在线上做机器人,特别对我们老客户。而且我们机构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设备放在家里,我们天生有做在线的优势。

我们预估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应该能上,只是一些年龄小的孩子不能上。实干的时候发现,阻碍我们的是老师家里没有网,孩子没有带器材,孩子家里没有网等等。

我们开始的时候复课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到现在我们差不多是50%左右的在线上的复课率。想再提升这个复课率,我觉得基本上就做不到了。

我个人觉得OMO还是一个必然之路。疫情常态化了之后,没有OMO做支撑是有问题的。

全线上,对于我们这些线下机构来讲,很难做利润,很难获客。那纯线下,是没有办法去应对疫情的,没有办法来增加坪效,没有办法让你的课程更好玩更有趣。

汤语川:OMO可以先从获客开始做。

是否需要从一开始去做这样的转型?要看你的成本结构是否灵活。

我见过线下教育机构做OMO做得比较好的都是从获客开始的。在疫情之前,获客的时候尝到甜头了,所以团队就会非常支持去转型。

例如,有家机构所有的课程都在线下教,但他整个转介绍和裂变的系统都已经在线化了,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然后他的店比较多,销售人员比较多,所以主动触达点特别多。销售每周去触达这些家长,主动或者被动请家长去转发朋友圈。曝光一多,leads就会变多,如果你的产品不错的话,转介绍的转化率就会高。销售的薪酬又和转化结合紧密,所以销售就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团队都看到这个东西对我们能有好处,然后大家就不会去抵制这个事情。

授课是否转线上,得看科目。有的科目能转,有的科目挺困难的。但疫情让很多家长也开始接受有些无法线上化的科目,例如在线钢琴或芭蕾舞等。

杜昶旭:OMO首先是学习形态的转变。

我觉得OMO是回归学习本质,或者说回归教育商业本质的事情。

不管是哪个行业,其实都不太可能纯线上或者纯线下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只是疫情把这个事情给放大了。

OMO首先是一个学习形态的转变。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讲,我们要考虑的是线上满足了他什么样的诉求,线下满足了他什么样的诉求。了解之后,我们就能够以最合适的形态来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比如说在线,我们不管是课程也好,还是训练也好,那么它的优势我觉得主要两方面,第一个方面它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在线教育,我们可以拿到很多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为我们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另外一个优势就是数据采样的可能性变大。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去做人工智慧和大数据分析。

线下教育,我觉得它可能更多的在教学服务上解决问题。第一个是学生的托管;第二个作用我觉得线下教育提供的是温度和感受。

所以你会发现线上跟线下它本身就承载了不一样的作用。我觉得疫情其实只是把这个事情放大了。

我怎么才能让线上和线下之间能够变得更好呢?OMO的核心并不是两个O而是中间的那个M就是Merge。你通过什么把线上线下merge到一起。我个人的理解是数据,就是你线上的学习所使用的这些数据,是不是能够应用到线下的服务过程当中,让服务变得更个性化,让服务变得更精准,让服务变得更有温度。

我们线下机构如果要去做这个事情的话,其实就要考虑到家长的心态其实已经发生变化。那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接受有一部分内容要挪到线上,那你把什么东西挪到线上?你挪到线上以后,这里边有多少数据可以反过来让你的线下部分去用。我觉得这样才能让整个服务体系不是降级,而是升级。

3、OMO落地难在哪儿?

杜昶旭:

OMO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产品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第一个数据化,就是怎么把线上线下的数据打通。我们可以把老师搬到线上去讲课,运营我也可以挪到线上去获客,然后去做转化。但是数据系统的搭建其实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个标准化。你不可能所有老师的水平都一样,你也不可能说所有的地方都有最好的老师。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能够把优质的资源集中起来。

第三个产品化。

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员工的理解也会影响落地的过程。

但是,我认为OMO最大的坑,是你的意识能不能够真正的转变和接受,未来可能会有OMO这个形态。作为机构的负责人,我们必须要去想到就是我要接受这个方式,我如果我骨子里都不接受这个方式,那肯定就做不好。

侯景刚:OMO最大难点在于对自身课程产品交付的理解。

学思网校就不谈OMO,新东方在线、跟谁学也不谈OMO,我觉得谈OMO,是我们这帮线下机构没有线上运营能力的人才去谈。

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应该是O2O,招生线上化。但为什么我们现在谈OMO呢?是因为有些东西它永远也线上化不了,只是我们暂时先把问题给取代掉了。

如果说全领域对于k12、语言类的机构,说要做OMO其实是假的,因为只要在线上完全能交付的服务,其实是不需要OMO的。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如果在线上可能会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去做。

真正好的OMO特别是对我们科创赛道,最大的难点和核心还是对课程和产品的交付的理解。哪些交付在线上更好,哪些交付在线下更好。

我们这半年的运营时间里,我们觉得有些课其实是应该在线下上,有些课应该在线上课上。但怎么调配其实是特别难的事,上完了之后你才后悔这个要在线下上是不是应该更好。

我觉得将来真正做OMO的机构的最大难点就是对自己的课程,对自己的产品本身的线上线下的真实理解。


OMO项目优势:

1.项目方优势:

(1)运营经验,有成功运营区块链项目的经验,比如数字货币对冲;

(2)技术优势,比特币冷钱包技术开发,参与EOS超级节点竞选;

(3)定位准确,打造公有链,针对庞大市场的流通商业;

2.奖励优势:

(1)个人投资有三种收益价值(增值,合约和链接算力);

(2)分享奖励更高,不分大小区,团队奖励高于同行业比例,具体看机制;

3.风险控制优势:无公司无办公室低调发展恰当回避地方政府风险,资金点对点不走平台回避老板跑路和金融风险,严格控盘不增发,限制泡沫过大风险;

4.应用优势和出口:商业应用合约CC的设计是整个商业成长链的点睛之处,智能合约挖矿,商业合约蒸发燃烧,绝对的线上线下的流通应用,一加一减形成完美的生态闭环;

5.三大资料库优势:前期粉丝社区数据,智能合约阶段数据,商业流通商家数据;

6.三大平台:

(1)智能合约平台算力钱包转出有10%手续费,合约钱包转出0手续费;

(2)有独立的离线钱包App ,即将上线的OToken2.0可以存放主流数字货币,根据imToken标准打造;

(3)CoinUp交易平台App设置更加具有技术含量;

7.请大家重视OMO机会!

现在才仅仅是~智能合约~的第一阶段开始而已!

??商业合约上线;

CoinUp上线;

侧链发行;

主网上线;

这些才是真王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