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聽到李開復提到OMO商業模式,我想問一下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是他首先提出來的?OMO商業模式怎麼樣,具體可靠嗎?


為了更直觀地表現OMO的概念,創新工場的同事做了一副漫畫。年輕的女老師Tina,在OMO時代,是怎麼度過一天的?


我最近也聽李開復提過,但不是他首先提出來的,這個我在幾年前就聽過了,是中亞矽谷提出來的


OMO(online merge offline),即線上與線下的混合發展。 很多投資人在討論互聯網的下半場,還有沒有創業的機會。對於這個問題大咖推測,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巨頭公司一定出自OMO公司。這有一篇介紹OMO的文章,你可以看看~http://mp.weixin.qq.com/s/WsH0eMjo2hlmHRXot2mMlQ

教育行業OMO未來模式的發展探索的腳步其實一直都沒有停下來,作為教育行業的頭部發展企業的比如新東方、好未來都在考慮著要轉型OMO模式,而且隨著家長的教育理念的改變,他們對於教育機構的服務、教學環節等提出來的新的要求,也更願意嘗試新的教育模式。

儘管頭部教育機構都在聚焦轉型OMO模式,但是OMO模式目前就發展階段來說,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OMO模式本身就涉及大量的流程和新的技術,至今還未有成熟的範本,各大機構都在探索階段,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但是否獲得足夠的回報還未可知。而且家長和學生能否接受OMO模式也還有待驗證。

線上機構轉型OMO模式的痛點:

(1)盈利問題。由於流量成本昂貴,以及線上課程的客單價低,導致目前大多數的線上機構還未盈利。如果此時轉型OMO,額外增加大量成本,並且前景還不可知。

(2)運營問題。線上機構的團隊大多是互聯網背景出身,對於線下運營的經驗還不足。而且線下的模式更重,成本更高,大幅增加了機構的負擔。

線下機構轉型OMO模式的痛點:

技術問題:OMO對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要求都比較高,而線下機構的基因和團隊又都很傳統。機構既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和安裝,又需要現有員工熟練使用新系統或設備,難度都很高。

思維問題:線上機構由於互聯網的洗禮,對於新模式、新技術的接受度更高。但線下機構(尤其是底線城市的中小機構)的管理方式和教學理念都比較傳統,很難快速轉型新模式。

OMO模式的未來發展:

1、OMO的發展階段

OMO轉型的三個階段:

在線化:

線下機構觸網:線下機構運營線上課程以及採用互聯網管理的方式,培養員工及機構的互聯網意識,是線下機構轉型OMO轉型的第一步。

頭部機構轉型:頭部機構率先進行OMO模式的轉型,帶動中小機構轉型。

數據化:

以數據為核心的教學融合。打通課前、課中、課後的學情數據,形成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學習閉環,為學員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以數據為核心的管理融合。數據化的運營管理是OMO教育模式未來主流管理的教育模式。以數據為核心,進行統一的市場運營和教師資源管理分配。

智能化:

線上系統智能化:大數據沉澱配合先進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推動線上系統智能化。無論教學練測評,還是獲客、運營與服務,都能夠為學員提供及時且個性化的服務。

線上線下聯動:形成智能化服務閉環。線下打造強交互、重體驗的學習與服務場景,線上業務流程與教學進度鏈接到線下,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併相互促進的服務閉環。

2、細分賽道的OMO發展模式

不同賽道或者不同機構的OMO模式不一而同

在線教育的OMO發展模式:線下賦能線上的OMO模式

線上教學為核心,線下場景彌補線上場景的不足,如在教學、測評與獲客環節增加線下場景的服務。尤其是學生與家長的情感維繫,線下有溫度的接觸更能讓家長產生信賴感。

線下機構的OMO發展模式:線上賦能線下的OMO模式

線下機構進行OMO轉型後,無需放棄原有的線下優勢。而是側重線上系統對線下教學和管理的賦能。比如週末線下教學,而週中通過在線方式為學員進行上課或者答疑,形成不間斷的學習閉環。

3、OMO轉型的關鍵舉措

(1)教育機構需要根據自身實力與需求選擇合適的轉型方式

大機構適合以自研完成OMO模式轉型:自研OMO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和資源

中小機構適合與第三方合作完成OMO模式轉型:第三方解決方案更適閤中小機構

(2)線上與線下場景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深度聯動

消除線上線下的邊界。線上與線下並非是連接,而是融合,才能使得線上線下相互賦能、深度聯動,帶來體驗上的相互交織,以及提高教學效果。

線上與線下的角色視情況而定。不同賽道或者不同的教學產品,都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確定線上或者線下在OMO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非按照某種固定的標準。

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需要的兩個基礎條件:

  • 教學資源線上線下共通:教學資源不僅僅要做到線上線下匹配,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無縫轉移。教案的設計要線上線下通用,隨時達到自由轉換。
  • 教師同時具備線上線下教學的能力:教師需要了解線上線下的雙向授課模式,學習使用線上的各種授課工具,並達到可以設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案的要求。

(3)以數據為驅動實現流程標準化與服務個性化的協調:

  • 數據融合是OMO模式區別於其他模式的關鍵。OMO模式不僅是融合線上線下的學習場景,而是通過數據打通線上和線下從而塑造新的學習場景。同樣,數據融合也使得業務流程全面打通,從而提高運營效率。
  • 學情數據促進學習體驗的個性化。系統將記錄學生學習的軌跡,生成個性化學習檔案,據此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包括老師的教學方案以及個性化題庫。
  • 業務數據打造管理流程的標準化。一方面是教學的標準化,即使學生的學習是個性化的,但是學習的內容及其生成都是基於同一邏輯和共通的內容庫,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個性化匹配。另一方面是運營的標準化,從前端投放、轉化和獲客,到後端服務、留存和續費,所有的環節都屬於標準化的程序。
  • 學情數據與業務數據形成個性化和標準化的協調。依託數據,機構內部形成標準化的流程,實現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機構輸出的內容則為學員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優化服務體驗並提高學習效果。

4、OMO模式的未來展望

OMO模式將消解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的界限,塑造新的學習場景

  • OMO模式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類世界分為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但是5G、AI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打破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世界重新歸一。
  • OMO模式的終局是以科技為核心打破線上線下場景的界限。若無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的中介,線上線下的融合只能提供兩種學習場景。但科技的介入使得線上和線下的界限消除。教育不再分為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形成科技賦能下的新型教育場景。
  • 教育行業基本模式的變革。從線下教育到在線教育,再到OMO模式,本質上都是場景遷移驅動模式更新。當OMO模式成為教育行業的常態後,下一階段的基本模式將跳出場景遷移的邏輯,轉向角色變革(如教師角色的改變)或效果變革(如應試標準的改變)等。

總結:

OMO模式轉型路在何方?

  • OMO模式的驅動因素。除疫情因素之外,機構所要面臨的內部風險和外部環境都為OMO模式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如線下機構發展規模化困難、線上機構獲客成本高昂且課堂體驗有待加強等因素,使得機構不得不考慮轉型,而且如5G、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逐漸成熟與商用為OMO的轉型奠定了技術基礎,以及政府對於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的鼓勵。
  • OMO的概念和意義。教育行業的OMO模式是指以升學教學效果和體驗為核心,通過互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通各環節的數據。並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學習場景,實現標準化的流程與個性化的服務。OMO模式本質是教育行業利用現代科技的自我變革,與其他互聯網轉型不同的是,教育OMO模式更強調全場景的融合。OMO模式將深刻影響機構的業務流程並提高學習效果。
  • OMO模式發展的現狀。當前OMO模式可以分為Pre-OMO模式和OMO1.0模式,整體OMO模式還處於初步階段,還未有真正意義上的OMO模式。Pre-OMO模式或者實現了部分流程的線上線下融合,或者既有線上場景,又有線下場景,因此還算不上OMO模式。OMO1.0在教學環節已經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融合,比如雙師課堂或者智能系統對教學的賦能,但是還沒有打通教育行業的全流程,以及深度融合線上和線下。
  • OMO模式的未來發展。OMO模式是教育行業近十年的主流趨勢,機構要選擇並非是否轉型OMO模式,而是如何轉型OMO模式。OMO模式姜從在線化到數據化再到智能化,最終實現消解線上線下學習場景的邊界,形成以科技驅動的新的學習場景。


近幾年OMO的概念很火,在在線教育爆發之後,OMO更火了,教育行業的OMO,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去做教育,能夠極大的提高教育的服務品質,將教育的場景豐富化,能利用線上進行提前的課程預習瞭解,在線下上課,對於教育行業來說,是個很有價值的革新


北京疫情第二波的來襲,改變了什麼?教育機構應該如何應對?行業一直追捧的OMO轉型是不是唯一出路?現在轉還來得及麼?

(以下內容由鯨媒體編輯整理)

1、疫情常態化,意味著什麼?

杜昶旭:疫情常態化影響最大的是用戶心態。

第一、大家會從最早時候的恐慌變成恐慌加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大家會把疫情放到一個更高的位置上。例如,上海幼兒園複課以後,有很多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去。我們所有的教育機構都要考慮到,可能沒有人來上課的狀況。

第二、家長愈加接受線上學習。

第三、政策可能會給我們所有的企業都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過去大家的想法,是希望把它(感染數)清零的,但是可能這一波北京完了以後,大家的心態又會變化。可能它就是一個持續共存的狀態。

所以我覺得對於教育企業來講,真的是要認認真真地去考慮在線這種方式,我們可能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湯語川:「能活下去的姿勢,就是好姿勢。」

現在最重要的應該是現金流。

最近幾個月我看到太多的線下機構為了活下去,什麼都幹。今天來聽圓桌的小夥伴,肯定各有各的方法,首先先活下來,不管怎麼樣。如果今天才考慮到疫情常態化,該怎麼做短期調整,我覺得可能已經太晚了。有方法的人早就在戰術上,至少說把成本降到儘可能低,收入不管從哪個渠道來的,那隻要有錢收進來都是好事。

長期來看,如果教育機構還有餘錢的話,還是考慮能不能轉在線。

我有個客戶是做體育的,然後最近的收入一半是來自於加盟的收入,一般是來自於電商的收入。賣籃球,賣能量棒。只要小孩在體育運動前後能賣的東西他都賣。他全國店比較多,所以網上也開了錄播課,所以不管怎麼樣,就是他把自己的這個池子先建起來了,在線的池子以後可能就會有用。現在先活下來。

獲客方面也可以考慮轉型,並一定要在線教,因為有些科目你很難馬上在線教。如果有點餘錢,我得這裡轉一轉,那裡轉一轉,就是看有沒有能來錢的地方,要麼從獲客,要麼從加盟,要麼做電商,反正總有一條路。

侯景剛:增加收入,減成本。

拿我們做機器人的來說,第一可以做線上編程,第二可以做線上科學課,第三可以做線上的數學思維課。第四可以做一些產品,像剛才說的籃球都可以賣。可以賣玩具加課包,玩具加直播,玩具加錄播,第五做加盟,這5種方式能帶來一些現金流。

另外就是減成本。第一就是把店能關就關了;第二能在線上複課就線上複課,線上不能複課的,就和家長協商轉店上課。第三、跟員工談一談,工資問題。

2、OMO要做麼?怎麼做?

侯景剛:OMO是一個必然之路。

我們是純線下機構,直營加盟差不多有500家店左右,疫情對我們來講衝擊特別大,因為我們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都是來自於線下門店。

最早的時候我們特別悲觀,覺得機器人做線上化基本不可能。可是我們試了發現居然也可以在線上做機器人,特別對我們老客戶。而且我們機構每個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設備放在家裡,我們天生有做在線的優勢。

我們預估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應該能上,只是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不能上。實幹的時候發現,阻礙我們的是老師家裡沒有網,孩子沒有帶器材,孩子家裡沒有網等等。

我們開始的時候複課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到現在我們差不多是50%左右的在線上的複課率。想再提升這個複課率,我覺得基本上就做不到了。

我個人覺得OMO還是一個必然之路。疫情常態化了之後,沒有OMO做支撐是有問題的。

全線上,對於我們這些線下機構來講,很難做利潤,很難獲客。那純線下,是沒有辦法去應對疫情的,沒有辦法來增加坪效,沒有辦法讓你的課程更好玩更有趣。

湯語川:OMO可以先從獲客開始做。

是否需要從一開始去做這樣的轉型?要看你的成本結構是否靈活。

我見過線下教育機構做OMO做得比較好的都是從獲客開始的。在疫情之前,獲客的時候嘗到甜頭了,所以團隊就會非常支持去轉型。

例如,有家機構所有的課程都在線下教,但他整個轉介紹和裂變的系統都已經在線化了,有自己的產品研發團隊,然後他的店比較多,銷售人員比較多,所以主動觸達點特別多。銷售每週去觸達這些家長,主動或者被動請家長去轉發朋友圈。曝光一多,leads就會變多,如果你的產品不錯的話,轉介紹的轉化率就會高。銷售的薪酬又和轉化結合緊密,所以銷售就有動力去做這個事情。團隊都看到這個東西對我們能有好處,然後大家就不會去抵制這個事情。

授課是否轉線上,得看科目。有的科目能轉,有的科目挺困難的。但疫情讓很多家長也開始接受有些無法線上化的科目,例如在線鋼琴或芭蕾舞等。

杜昶旭:OMO首先是學習形態的轉變。

我覺得OMO是回歸學習本質,或者說回歸教育商業本質的事情。

不管是哪個行業,其實都不太可能純線上或者純線下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只是疫情把這個事情給放大了。

OMO首先是一個學習形態的轉變。對於任何一個學生來講,我們要考慮的是線上滿足了他什麼樣的訴求,線下滿足了他什麼樣的訴求。瞭解之後,我們就能夠以最合適的形態來給學生和家長提供服務。比如說在線,我們不管是課程也好,還是訓練也好,那麼它的優勢我覺得主要兩方面,第一個方面它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通過在線教育,我們可以拿到很多數據,而這些數據可以為我們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另外一個優勢就是數據採樣的可能性變大。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纔有可能去做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

線下教育,我覺得它可能更多的在教學服務上解決問題。第一個是學生的託管;第二個作用我覺得線下教育提供的是溫度和感受。

所以你會發現線上跟線下它本身就承載了不一樣的作用。我覺得疫情其實只是把這個事情放大了。

我怎麼才能讓線上和線下之間能夠變得更好呢?OMO的核心並不是兩個O而是中間的那個M就是Merge。你通過什麼把線上線下merge到一起。我個人的理解是數據,就是你線上的學習所使用的這些數據,是不是能夠應用到線下的服務過程當中,讓服務變得更個性化,讓服務變得更精準,讓服務變得更有溫度。

我們線下機構如果要去做這個事情的話,其實就要考慮到家長的心態其實已經發生變化。那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接受有一部分內容要挪到線上,那你把什麼東西挪到線上?你挪到線上以後,這裡邊有多少數據可以反過來讓你的線下部分去用。我覺得這樣才能讓整個服務體系不是降級,而是升級。

3、OMO落地難在哪兒?

杜昶旭:

OMO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產品化、標準化和數據化。

第一個數據化,就是怎麼把線上線下的數據打通。我們可以把老師搬到線上去講課,運營我也可以挪到線上去獲客,然後去做轉化。但是數據系統的搭建其實需要很長的時間。

第二個標準化。你不可能所有老師的水平都一樣,你也不可能說所有的地方都有最好的老師。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是能夠把優質的資源集中起來。

第三個產品化。

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改變和員工的理解也會影響落地的過程。

但是,我認為OMO最大的坑,是你的意識能不能夠真正的轉變和接受,未來可能會有OMO這個形態。作為機構的負責人,我們必須要去想到就是我要接受這個方式,我如果我骨子裡都不接受這個方式,那肯定就做不好。

侯景剛:OMO最大難點在於對自身課程產品交付的理解。

學思網校就不談OMO,新東方在線、跟誰學也不談OMO,我覺得談OMO,是我們這幫線下機構沒有線上運營能力的人才去談。

如果沒有疫情,我們應該是O2O,招生線上化。但為什麼我們現在談OMO呢?是因為有些東西它永遠也線上化不了,只是我們暫時先把問題給取代掉了。

如果說全領域對於k12、語言類的機構,說要做OMO其實是假的,因為只要在線上完全能交付的服務,其實是不需要OMO的。但是對於素質教育的,如果在線上可能會有更好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去做。

真正好的OMO特別是對我們科創賽道,最大的難點和核心還是對課程和產品的交付的理解。哪些交付在線上更好,哪些交付在線下更好。

我們這半年的運營時間裡,我們覺得有些課其實是應該在線下上,有些課應該在線上課上。但怎麼調配其實是特別難的事,上完了之後你才後悔這個要在線下上是不是應該更好。

我覺得將來真正做OMO的機構的最大難點就是對自己的課程,對自己的產品本身的線上線下的真實理解。


OMO項目優勢:

1.項目方優勢:

(1)運營經驗,有成功運營區塊鏈項目的經驗,比如數字貨幣對沖;

(2)技術優勢,比特幣冷錢包技術開發,參與EOS超級節點競選;

(3)定位準確,打造公有鏈,針對龐大市場的流通商業;

2.獎勵優勢:

(1)個人投資有三種收益價值(增值,合約和鏈接算力);

(2)分享獎勵更高,不分大小區,團隊獎勵高於同行業比例,具體看機制;

3.風險控制優勢:無公司無辦公室低調發展恰當迴避地方政府風險,資金點對點不走平臺迴避老闆跑路和金融風險,嚴格控盤不增發,限制泡沫過大風險;

4.應用優勢和出口:商業應用合約CC的設計是整個商業成長鏈的點睛之處,智能合約挖礦,商業合約蒸發燃燒,絕對的線上線下的流通應用,一加一減形成完美的生態閉環;

5.三大資料庫優勢:前期粉絲社區數據,智能合約階段數據,商業流通商家數據;

6.三大平臺:

(1)智能合約平臺算力錢包轉出有10%手續費,合約錢包轉出0手續費;

(2)有獨立的離線錢包App ,即將上線的OToken2.0可以存放主流數字貨幣,根據imToken標準打造;

(3)CoinUp交易平臺App設置更加具有技術含量;

7.請大家重視OMO機會!

現在才僅僅是~智能合約~的第一階段開始而已!

??商業合約上線;

CoinUp上線;

側鏈發行;

主網上線;

這些纔是真王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