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是否會全部替代燃油車,還是會保持一個共存的比例(30%燃油,70%電車)如果電車市場佔比達到50%(個人覺得相當恐怖了),如何保證充電問題?私家車位私有充電樁是主流,還是小區、道路、停車場的公共停車位是主流?節假日高速高峰充電如何解決?


這個只能做個大體的預測。

簡單說說我對未來10年的看法。

通過2年的電車使用體驗來說,未來必然是慢充樁為主,功率3KW~7KW的樣子。快充對於普通家用車而言,日常充電根本沒必要,因為家用車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停著的。營運車輛快充或者換電為主。

未來城市的居民區會有海量的交流慢充樁。交流慢充樁的優點是鋪設成本低、鋪設難度低、樁體成本低、樁體體積小、對電力線路和容量要求低、佔用面積小等。甚至可以做到每個停車位都有。

對於未來10年電車的市場佔有率,也不好預計。不過我預計最終的汽車市場,電車是絕對的主力車型,市場佔有率會在80%以上,其他車型佔比不會超過20%。當下的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裡面,純電車型佔比就在80%左右,插電混動佔比20%左右。國家未來是一定會禁售純燃油車的,燃油車的市場由插電混動來彌補。

隨著電車的規模效應的擴大和邊際成本的降低;隨著三電技術的發展,用不了幾年電車的全壽命使用成本必然會遠遠低於燃油車。同時隨著基建的快速鋪設,充電問題將不會是問題,屆時消費者會首先考慮購置電動汽車。


以我國現在的人口密度,新能源的方向選電動車,是點錯科技樹了。看看現在城市中私家車都停在什麼位置?還有很大一部分停在人行道車位上吧,那裡可能全面布置充電樁嗎?看看現在最多5分鐘就能加滿燃料的加油站,如果換成充電30-60分鐘的電動車,排隊需要排多遠。所以電動車全面替代燃油車不可能,可以作為燃油車的有利補充。因為在有充電條件家庭作為通勤使用,就是神器。如果電池技術有革命性進展,實驗室神奇的技術商用,混合動力是合適的發展方向。燃油發動機工作一直工作在排放最優的工況,電力作為動力補充,相當於兩種科技互為補充。


一輛私家車,正常上下班通勤,每周一次充電即可

即便是交流慢充,大家都晚上充,一個充電樁一周也可以滿足7輛私家車的充電需。

未來方向,應該是小區、寫字樓的共享交流充電為主,加油站、高速伺服器的直流充電為輔


新能源汽車普遍之後充電樁的市場主要是以公共共享充電樁為主,例如高速服務站、各大酒店商場周邊,公共停車場都是會第一時間配備充電樁及充電站。


私家車位上的充電樁從來都不回成為主流,第一除了近3-4年之內建設的小區,才有配備充電樁的電容需求,第二私家車位上充電樁是交流低功率充電設備,第三私家車車位上的充電設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沒用專業人士進行隨時檢測檢修。

充電設施都將以集中式充電站為主,高功率直流充電樁,和加油站一樣,私家車將實現20分鐘內充滿電,現在為什麼充電稍微慢,主要考慮到電池的安全隱患


以下幾點是電動汽車相對於傳統燃油車優勢之處:控制響應迅速自動駕駛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安全性。為了確保安全性,除了要識別準確,更重要的是響應迅捷,及時執行。這點,電動汽車有著天生的優勢。整車最大的動力源驅動電機,控制響應時間只需不到20ms,遠低於傳統燃油車發動機機械控制的200ms——控制電壓電流的大小以及輸出,遠比控制傳統內燃機來得容易得多。還有制動,傳統燃油車剎車控制也是機械方式,而電動汽車的驅動電機是可以當剎車用的(能量回收),現在正處於研究的輪轂電機,未來完全可能替代掉傳統的機械剎車。電制動反應時間同樣只需要不到20ms,遠遠低於機械制動200ms。這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內,電動汽車可以接收並執行10次指令,而燃油車只有1次,控制響應速度是不同的。滿足大功率用電需求為了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必須增加很多額外的電器,光是環境感知的感測器,通常就有一個或數個激光雷達,多個中遠距離毫米雷達,數十個超聲波雷達以及全車攝像頭,還需要車車交互的V2V通信模塊以及自動駕駛控制單元。這些電器件的增加,會給整車增加百瓦以上的功耗,傳統燃油車的12V蓄電池已經不堪負重了。而且用汽油發電的效率低,汽油機熱效率大體在30%~35%左右,發電機的效率可以達到95%以上,算下來汽油發電的總效率僅能達到30%左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