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过一年辩论,时隔良久,今天又看了一场本院的辩论赛,有些困惑。最大的感觉是,双方不在一个次元里说话,即双方描述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面。辩论双发基于己方立论(立场),整场都在拚命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对方观点的回应只限于表面,而在很多质询提问之时,将对方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立场中(就像没仔细听对方的立论。)

出现这样的情况后,辩手并未分析双方立场的根本分歧点在哪里,讨论的是不是一个问题、一个层面,而是继续在己方观点论述,甚至曲解对方观点来论述己方观点(虽然对方似乎也不怎么清楚自己的观点。。。)虽然场面很精彩,但是论述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吗?总而言之,这种辩论赛给我的感觉是,只知表达,不知理解。好的辩论赛是否应该是讨论一个问题,双方互有包容(共识)而螺旋式上升,使答案越来越明晰?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否是双方太固执于自己的立论(立场),不是基于双方对事理开放的讨论心态?辩论赛中能否包含这种开放的心态?


为什么辩论时常感觉与对方不在一个次元里? - 服装设计

是同一个问题,我一并作答吧。

这个「现状」肯定是存在的,并且很关键,感受到的人一定不少。我直接说产生这个现状的原因。

1.逃问题。

辩论赛中面对对方的发问,不诚恳逃问题现象严重,而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辩论技巧」。这种「技巧」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入实质交锋环节缓慢,甚至完全进入不了。

逃问题的核心难点在于:我知道我逃问题,且我知道评委最后会判我不诚恳减我分,但我不正面回答对方问题,将比赛打成一盘浆糊,获胜概率往往更大,而对方往往也是这么做的,也逃问题。

2.判准。

辩论赛评委,判比赛的输赢,是不统一的。足球看进球数,体操有动作分,辩论有评分单,但那个评分单。。。辩论赛的评分单不仅没有统一过,评分内容五花八门的都有,说不出所以然,而且以其为判准的评委更少。没有评分单为标准,同一场比赛评委团队往往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所有评委自说自话,判准大相径庭。而对很多有追求的评委来说,看表现还是看论点,一直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大多人还没有明白,这两点是不可兼得的,要么只按语言表现判胜负,要么只按论点说输赢。标准若双重,胜负就难说清。

而评委判准不定,表现、论点不定,辩手在赛场上的竞争标准就定不下来;标准定不下来,什么是「好的辩论赛」,怎么使得辩手打成好的辩论赛,自然定不下来。

3.定义权

大部分辩手知道打定义战,但不知道怎么打赢,往往最后的结果就双方是拼字典、拼出处,这本身没有错,但往往不会有结果,浪费太多时间。定义的合理性论证,一直是华语价值辩论的大问题,定义战拿不出结果,双方达不成共识,自然后面各说各的,交锋就不会产生,问题会永远存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辩题太扯淡。对,我说是因为辩题太扯淡,包括很多大比赛。看上去说定义扯辩题太远了,但这是事实,不是大家不努力,就是辩题太扯淡。美国一年出一个年度辩题,要经过很长很复杂的程序才能确定该辩题合理可辩,大家再拿出来一起玩,而现在圈内拍脑袋想出来的扯淡辩题实在太多,还要正儿八经的拿到场上一帮人认真得围著打,经常闹别扭,连定义都搞不平衡。在我看来,这跟猴戏毫无区别,耍猴的人就是出辩题的人,辩手们被迫做了猴子。而每次评委一上来,「嗯。。这个辩题X方是有很大优势的」,这不仅给辩手怎么打带来很大疑惑,给评委怎么判带来的疑惑也不小。辩手如果连开头定义都搞不定,永远达不成真正的共识,后面怎么打到一起?

4.立论。

这个要求会有点高,但却逃避不了。现在大部分辩论人对立论的标准是「自圆其说」,我知道做到这点也很辛苦很累要很努力,但,这还是远远不够。正反双方都仅仅是自圆其说为标准的立论,是必然经常会产生难以碰到交锋的结果的,因为它们本身往往离辩题背景的「学术道理」距离甚远,是会有很多的「不对」的呀。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自己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立论做得尽量牛逼尽量强。要立论,先学习辩题背景中的「学术道理」,按照它来做。这样双方做出来立论必然是在一个体系上的针锋相对,并且必然是高大上、最接近真理的。

以上总结纯粹回答题主的「为什么」,不算是有体系的概括。

辩论和其它一切东西一样,都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回应问题」、「做立论」、「判准」的方式都在进行思考,题主你也是思考者之一,你没有看错,你看到的是历史车轮即将碾过的碎石,当然,也不排除碎石中可能有的石头太大、又有时碾过的方式不对、有太多的可能性,造成大车垮塌于某处。

时间会证明一切。


其实估计这俩队伍都比较水或者发挥不好

或者是一个队伍的辩题太弱势一直在逃避 而优势方玩的又不6如果一强一弱 一般弱势方会被强势方拉入强势方战场讨论如果两强会互相找突破口

一个优秀的辩手,不仅要表达清楚,更要理解清楚,毕竟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不是只知表达不知理解,而是相比于理解深刻的思想,瞎说要容易的多......... 提起辩论赛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能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表达能力之前,有更重要的东西,叫做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差的表现是什么?第一,无法接受深刻的立论,听不懂也不想听。第二,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不明白对方讲这句话到底用意何在。 看到的辩论赛里,双方没有交锋点,主要是因为每一方都几乎无法理解对方立论的逻辑(当然可能双方立论根本就没有什么逻辑),因此也无法就逻辑论证中的事情进行反驳!

常见的利弊问题缺少评价标准,正方说好处反方说坏处,就是题主所说的没有交锋点。

这类问题说到底,就是比赛的人思维能力不行,说话太容易,扯淡太容易,思考太难——加入辩论的,以为自己能说足以,进来后才发现,还TM得思考,难度预估严重不足,场上LOW了完全可以理解!

片面的分享个人观点。

近年在看一些书,例如Npl,语言的魔力,facilitation,罗伯特议事规则之类。由此也去看了西方的逻辑学,伦理学之类书籍。

我想,辩论是追求驳倒对方及其语言技巧呢,还是比拼逻辑呢?还是追求思维碰撞与创新呢?

如是追求驳倒,那大家都知道,故左右言它,语言陷阱,定义分歧,二义性引申,就是最好手段。

说句该挨骂的话,街头流氓和政客在这方面最强。诸葛舌战那段戏应该是经典标杆了。

但这个过程就好看,刺激。如果辩论的核心目的在此,那么躲闪,故意曲解对方表述并作错误引申,扰乱对方逻辑,这些策略必然成为大多数辩论的自然选择。

这个在北京叫矫情,上海叫白相,四川叫拜龙门阵。为了捉嚒辩论,我特意在街头看过很多北京人违章之后与交警矫情的例子,把警察辩的哑口无言,例子太多。人情社会么。也就是说,这还是一种生活技能!

西方也有类似的技能总结,名字叫语言病毒。目的一样:让对方哑口无言。

如果是拼逻辑,则需要太多基础。一段话符合逻辑,评判标准太复杂,需要大家在伦理、道德、逻辑、人际上有基本的共识点作为起点。否则任何一段话都可能通过归纳,或者演绎,或者改变视角来造成对手在伦理,道德,社会层面的危机,则其实大家走到了第一个状况下面,在力求让对方哑口无言了。

如果是拼思维,抱歉,我在国内还没看到过这样的辩论。

中国古代其实辩论的风气很浓的,书生常喜欢说,请试为之辩。

你去看历史上中国的一些著名辩论,汉代朝堂之辩,两晋玄学之辩,诸葛之辩,禅宗历次辩论,雍正大义觉迷录,基本都是追求对方哑口无言,这也算习惯吧。

结果就是,败方既不认同,也不承认。胜方观点绝无进步,甚至收缩。因此,思想的演化就停滞了。基本二百年才出一个宗师。

好处在于,中国辩手在国际辩论赛上赢率较高。但到了国际商业、法律和贸易环境下,胜券不多啊。
用一句以前训练师弟师妹的话说,辩论不等于辩论赛,既然是比赛,第一步是保护自己,雷区尽量别踩进去,要进就要能破。
具体的东西我不知道,毕竟我也才粗浅地学了一年而已。但是只能说,感觉身边广大的所谓大学生的辩论赛,什么学院赛啊校赛啊社团组织的啊,都是这样子。辩论这片土壤,很容易就被弄坏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