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用VR让文物重现

    大学生给中学生当老师,用VR技术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灵活现」地重现眼前,最近几位南开大学女生开发的「虚拟模拟古陶瓷文化课」在中小学生课堂上走红。

    这些「小老师」来自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这支由一名女教师和6名女大学生组成的团队,致力于推广「基于虚拟模拟技术的古陶瓷文化进校园」项目。她们从《诗经·小雅》中选取了「南有嘉鱼」作为项目组的名字,代表著团队成员之间其乐融融、实干创业的氛围。

    团队调研发现,我国博物馆中有4223.98万件(套)文物,但对外展出的只有不到5%。由于博物馆教育资源不均,大量中小城镇和农村学生从未走进过博物馆。

    一边是「出不去」的文物,一边是「进不来」的孩子,如何让文物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成为这几个文博女生一直思考的问题。

    她们决定借助虚拟模拟技术,将「文物」送到博物馆难以抵达的孩子们身边,做一场文物的深度研学。

    「我们以虚拟模拟技术为基础,开发能够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的陶瓷文物课,目前我们的课程在中小学以及图书馆有所展示,反响很好。」项目学生负责人高玉娜介绍,产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包括线上学习软体、线下基础课程、体验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配套项目,「我们想以多种形式创新,让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在课堂上,她把极其珍贵的「国宝」——汝窑天青釉青瓷尊「放」到学生们手中把玩。当孩子们惊叹于文物之美的时候,她给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天津海河中学的课堂上,大学生姐姐展示著青花瓷的烧制过程。「在白色的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放入窑炉中,不断取出火照观察烧成温度是否达到要求,最终熄火冷却,取出成品。」只见大屏幕上,一件烧成的瓷瓶展示出来,器型轮廓流畅,釉色透明晶莹,瓷胎洁白,胎体厚重,青花颜色鲜亮。

    讲台下的中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著屏幕,随后在电脑上体验著瓷器烧制过程。「真是太神奇了!以前听周杰伦的《青花瓷》就是觉得挺好听,却从未想过瓷器的制作工艺,现在更加了解了!」孩子们一边点击滑鼠,一边议论。

    团队指导教师张婧文介绍,目前VR在K12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铺开,涌现出一批做VR教育的公司,但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且学校需求较大,市场供给还存在缺口;另一方面,文物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且文物资源稀缺,加上虚拟模拟开发技术成本等限制,这类项目往往需要融合多方资源才能成型。

    从2018年开始,张婧文带领学生开始了陶瓷主题课程设计,并在大中小学及图书馆开展实验教学尝试,一方面服务有需求的学生和市民,一方面在收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完善课程。

    「南有嘉鱼」团队的姑娘们带著精心开发设计的虚拟模拟课程项目,走入中小学、高校、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以提供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项目孵化、行业课题研究等形式展开合作,试点服务千余人。

    「我们『走出去』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收集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和展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虚拟模拟课程惠及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项目组成员郭美廷说。

    赵子惠是海河中学考古文博协会的成员,她从小就喜欢历史,听了虚拟模拟古陶瓷课让她觉得挺过瘾,她决定高考时把考古作为第一志愿。

    一次次走进中小学校园,一次次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南有嘉鱼」团队意识到,她们所作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一点专业知识,更在于埋下一粒文化的种子、燃起一团兴趣的火焰。

    高玉娜记得,自己曾作为专业讲解员在博物馆解说,可前来看展的孩子只顾著追逐嬉戏,对眼前的老古董似乎并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博物馆里丰富的资源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

    带著这样的使命感,团队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和坚持,今年升级了产品形式,以「基于虚拟模拟技术的传统文化深度研学项目」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举斩获天津市金奖。

    如今她们有了更多的设想,比如与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合作,服务更多的中小学生;比如建一辆VR大篷车,将课程送入校园,解决乡村学校设备限制的问题……

    张婧文期待,这堂虚拟模拟陶瓷文化课能成为年轻人走近文物的一扇门,「让代表China的china从这里活起来、火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01日 12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