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后才三国版图定型


不吃泻药。

若论版图定型为标准评三大战役,恐怕官渡跟赤壁也得丢失资格,

因为三国中后期除了灭国之战外各自版图再无显著变化,可见你的考察标准就存在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三大战役必须是要能够推动或形成天下格局或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由此襄樊之战除了能提一提三国重要人物关羽的败亡以外,其他方面并无更有优势的谈论的点。

官渡之战一般认为是对曹操统一北方起到关键性或决定性作用的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一举奠定了曹操一步步统一北方成为北方霸主的格局。此外官渡之战也是曹操势力成为天下最强大势力的转折点。

而赤壁之战一般认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雏形,再说通俗点就是这场战争内定了未来天下三分的大佬人选,并在客观上加速了三足鼎立的形成。

而夷陵之战则象征著三足鼎立形势的最终形成,自此之后三国版图、格局、实力等基本都固化下来,天下真正形成了两弱联合对抗一强的相对稳定的局势。

事实上其他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战役也有,但论对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一般认为这三大战役是比较典型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国三大战役这个提法是怎么形成的,提问者显然不清楚。否则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话说某时期,三国被定性为封资修的毒草,影响所及,上美三国连环画创作小组也遭到冲击,画家们纷纷反思学习,参与改造。相关画稿也遭封存。

这时,有人细心统计了毛泽东选集中例举的古代战役,认为对古代史不能全盘否定,既然毛主席也用的例子,说明值得后人学习,古为今用。其中,三国时期的战例有三个,那就是官渡、赤壁、夷陵。这三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攻方、强方败,守方、弱方(至少是战前普遍不被看好、公认胜率较低的一方)胜。符合反帝反霸反侵略的基调。

于是,三国连环画创作小组的画家又被召集起来,要求重画三国的三大战役。当有人提出,相关内容早就画好了,何不把相关部分的画稿解禁,稍加修改,直接出版?但这个建议遭到否定,认为学习不够,要用新思想、新认识、新方法,重新画全新的三国三大战役。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三国三大战役的提法开始传播开来。但事实上,毛泽东本人从未用三大战役这样的概念,也从未强调这三大战役具有结构性关联和无可替代的意义。也从未有过任何权威的三国史家,将这三战单独列出并举。更不代表这三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最精彩、最无可替代的三个战役。

但是,后来人不熟悉情况,真以为有个自古以来的三国三大战役,于是就开始各方论证。再加上互联网传播道听途说信息的巨大威力,一时间,汉末三大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提法不胫而走。很多三国爱好者也就不免要质疑,为什么有夷陵无襄樊了。


为什么这次战役能被列入三大战役呢?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兵力十万,曹操投入兵力二至三万。战争结果,弱胜强,曹操取得了胜利,袁绍失败。后续影响,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从此完全掌握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赤壁之战,曹操投入兵力二十多万,孙刘联军投入兵力五万。战争结果,弱胜强,孙刘取得了胜利,曹操失败。后续影响,曹操实际上放弃了统一全国的设想,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渭南之战(关中之战),马超等反叛军队十万,曹操军队应该少一些,但可以随时动员增兵,指挥统一。战争结果,曹操取得了胜利,马超韩遂联军失败。后续影响,曹操由名义上掌握关中地区变为实际上掌握该地区,为进军汉中和西凉扫清了道路。

石亭之战,魏国曹休率领军队十万,吴国投入兵力六万,因吴国使用诈降计诱导曹休上当,力量对比意义不大。战争结果,吴国取得了胜利,曹休失败。后续影响,魏国灭吴计划受挫,孙权一年后称帝。

夷陵之战,刘备投入兵力五万,东吴孙权投入兵力五万。战争结果,刘备全军覆没,东吴陆逊取胜。

夷陵之战,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还是战场横跨的区域,就是和渭南之战、石亭之战也不能相比,但为什么它能被列为三国三大战役而其他两次没有被列为最高级别的大战役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后续影响。

首先,刘备再没有能力进攻,天下相对稳定。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军队来战东吴,听说曹操夺取了汉中,与孙权讲和,两家还划定了荆州各郡的归属。从此以后,刘备成为三国主动进攻的一方,孙权虽然在江淮地区对曹魏有一定的进攻,但始终无所作为,所以,不管他开始的作战目的有多大,结果都是骚扰性质。而刘备,在赶走了曹操占有汉中以后,大有实现诸葛亮两路出击中原战略计划之势。政治上,刘备在汉献帝还在的情况下,也是高调称王。就在刘备称王不久,关羽也发起了樊城之战,一度兵锋直指汉皇帝驻跸之地许都。关羽虽然失败,但也让刘备看清了一点,从这儿进攻,对于他实现「恢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最为快捷。刘备亲率大军东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荆州,进而继续东进或者是北伐中原。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彻底失去了进攻性,此后到诸葛亮北伐,他没有直取长安,而是选择了稳妥的「平取陇右」策略,说到底也是这次失败的后续影响,那就是蜀汉国的国力、兵力都严重受损。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无能力发动一场灭魏之战。

其次,它的结果是逼迫吴蜀两国必须和好,共同对魏

这就是夷陵之战的另一个影响,它让吴蜀两国明白了一个道理,谁也没有能力单独抗魏,两国不和则两国速亡。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的地域还在,兵力也不见得就比曹操少,但他们整个集团的「心气」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看曹操向哪个方向哪个诸侯「挥鞭」了。赤壁之战,曹操比南下之前还多了一个襄樊,总兵力仍然比孙刘两家要多,但他跨越长江的能力和心劲同样没有了,三国鼎立局面初成。夷陵之战,刘备虽然国家还在,但早已断刃。而反观石亭之战等其他战役,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首先,这个三大战役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似乎没有找到时人的定论,有的只是今人的说法。

夷陵之战而不是襄樊、汉中等战役能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它们都是有三方势力的主要人物亲自参与的主力决战。

其次,这三场战役的结果都是决定性的,以一方的主要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另一方获得全胜为结局。

第三,战役的影响十分深远。官渡之战后,曹操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统一北方几乎已成定局。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南北形成均势已然不可逆转。夷陵之战后,蜀汉承认了孙吴对荆州的所有权,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至此定型。

不识数的我还要加上第四,那就是这三场战役极具戏剧性,所以备受文学作品渲染。

对比襄樊之战以及其他影响较大战役:

襄樊之战:虽然有三方参与,但关羽、曹仁以及后来的曹魏援军,始终是偏师,吕蒙则是偷袭。战役的烈度很高,影响深远。但不是决定性的。于禁丧师被俘,关羽丧师身死。于曹魏而言失去了部分战力。于刘备而言失去了战略要地,但未伤及根本,还能够与江东展开争夺——直到这次争夺也以失败告终。

汉中之战:两阶段,先是刘备阵斩夏侯渊夺取汉中;后是曹刘对峙,曹操不克而还。虽然进行了主力的对决,但没有胜负。夺取汉中的意义极大,然而后来的战争烈度不够——刘备据有汉川已成定局,采取防守策略没出什么差错。战役结果在预料之中,没有改变双方力量对比。

入主益州之战:重要性其实可以和官渡之战相比拟。但一来具体不是某一场战役取得的决定性的战果,而是多路并进,没有发生主力决战;二来力量对比不显著,刘璋明显较弱,不足以抗衡刘备。

合肥之战:基本上算是孙权的北伐——不过和武侯北伐的不同点是,孙权兵多、孙权败得惨、孙权战果为零。曹魏一方别说主力,偏师都没怎么大举出动。


所谓三国三大战役只是通俗说法,难道有人认定过吗?

夷陵之战中,蜀军因为水军上岸避暑的骚操作,被人几天之内从气势如虹打到成建制歼灭。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别督傅肜等斗死,镇东将军黄权、南郡太守史郃、荆州治中庞林等投北。

荆州军余部几乎灭了个干净。蜀军仅前军就多达4万人全灭,不仅损失远超关羽军,下场也比关羽军要惨十倍。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溃逃中被屠杀、奴役的败军俘虏暂且不提,荆南各地响应东征的旧部也遭到了严厉镇压。这些人全死光以后,刘备的基本盘等于被人像拆迁破烂一样彻底捣了个稀烂。

东吴偷袭南郡、关羽败亡本来只算折其一臂,如果谋划得当也许还能找回来;而夷陵之战则是彻底摧毁了刘备军主力。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如果三国演义真的尊刘抑曹,放声痛哭的就不会是过华容的曹操,而是躺在永安宫床上,在羞愤交加中思念老弟们的刘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