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从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保民官的职位以及权力,包括平民大会的权力等等,其实都是平民和贵族政治斗争的产物。这些东西看起来离罗马帝国很遥远,但是都是罗马共和体制后来难以维持的原因之一。

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到格拉古兄弟改革,因为战争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改变,贫富差距迅速拉开。在那之前,元老也好,平民也罢,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自己的田,有的多点有的少点,但是没有特别大的差距。从稍微早一些的辛辛纳图斯到后来的老加图都是如此。罗马社会有奴隶但是没有发展到奴隶可以负担绝大多数耕作的劳动。但是从布匿战争开始,大量有产阶级罗马公民在战争中被消耗,大量奴隶和财富涌入罗马社会加剧贫富差距,到了这个时候共和制开始出现了问题。

但是把问题激化的人,其实就是提比略格拉古。提比略出身名门,他的父亲老提比略格拉古是两次执政官,是极有威望的人,他的妈妈是大西庇阿的女儿,自己的姐姐嫁给了小西庇阿。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想要走普通的晋升路线去当执政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如我在之前其他的回答里面说到了,提比略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想要推动改革,而他意识到执政官这条路因为元老院的阻碍很可能走不通,因此他才看上有一票否决权的保民官,以及可以不经过元老院和执政官认可就可以通过法律的人民大会。诚然,通过保民官立法,的确可以推行他的改革思路。但是他这么做,几乎就是在说他放弃了跟贵族控制的元老院达成某种协议的思路,想要通过人民大会的权力强制推行自己的提案。同时,他也给后来的野心政治家提供了先例,只要能够煽动民众,保民官在立法问题上几乎是为所欲为。

而贵族元老院则在这个问题上用了更加激烈的方法,也就是使用暴力。罗马共和国把暴力政治常态化其实也就是从格拉古改革开始的。凡是看起来不好处理的问题,最终几乎都是用暴力解决了。除了格拉古兄弟之外,还有提议把公民权授予义大利同盟者的德鲁苏。用暴力手段剪除政治对手,来的比常规流程看起来容易多了。这一系列事件,其实都在加剧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但是因为人民大会的决议根本不需要元老院的认可,因此最后都延续了格拉古的思路。

问题就在于,在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比如格拉古一直担忧的罗马平民没有土地,有少量土地的罗马公民大量破产。同时,罗马两个执政官分权掌军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得到修正。最终因为辛布里战争中的军事灾难,马略不得不进行改革。而平民派的马略和贵族派的苏拉的斗争又给后面的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改革之后,能成为政治资本的除了平民的支持外,还有军队的支持,想要什么,完全就可以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而在苏拉掌权之后的一系列操作,看似在恢复共和国的传统,但是其实对解决社会问题来说,除了进一步激化矛盾,没有任何正面的东西。如果他留下了什么,恐怕就是进军罗马成王败寇的先例,而且苏拉对平民派的屠杀也明白的告诉了后人,平民派和贵族派的矛盾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良性的斗争,而是不死不休的党争。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我hold不住。不过我还是想从近二十年的一些学术研究中提几个点,有空再补充吧:

1.看到另一个回答下面题主的评论。 题主可能把两组概念搞混了。共和国早期的patrician-plebeian之争,又称「Struggle of the Orders」,和格拉古之后的"optimate-popularis"之争,是需要严格区别的。这个误会可能来源于翻译(不太清楚国内是怎么翻译这两对概念的,比较了解的朋友可以补充)。用贵族-平民的二元身份去理解patrician和plebeian,是非常不准确的。Patriciate是一个以氏族(gens)为标志的、自我定义的、逐渐垄断罗马政治的政治集团(Smith,2006),而plebs是与之相对的政治集团,以直系血缘的小家庭为特征。虽说plebs后来成为了patricians在罗马人(populus Romanus)中的补集,但早期的plebeian可能是指鲜明反对氏族集团的政治群体,而patricians的附庸们(clientes)到了后来才加入这个序列。plebeian各家族中不乏旧王室和早期共和国政要的后代(Junii,Marcii等)。保民官也非「设立」的,而是一种plebs内部自发的创制,后来在罗马社会糅合的过程中得到了确认。Struggle of the Orders不是所谓平民和贵族之争,而是一个逐渐垄断政权的政治集团和逐渐被边缘化并另立中央的政治集团之间的角力,最终以妥协告终。然而这些对于依附这两个集团中精英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意义并不大。前367年之后,plebs中的政治精英与patricians合流,形成了一个以祖上官职(做过执政官)为基础的新阶层nobiles. Nobiles这个概念其实更加接近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贵族」。

2.格拉古兄弟之后所谓平民派(popularis)和贵族派(optimate) 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不能用现今意义上的政党去理解。政治实践是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的,而个体的政治行为并不遵循固定的意识形态,个体的心理动机更是无法把握(当然除了西塞罗这种有大量文本存世的)。如果沿用从蒙森一直到梅耶的分法,共和国晚期的「贵族派」包括苏拉、卢库鲁斯、霍腾修斯和小加图,更加注重「元老院的权力」;「平民派」则包括格拉古兄弟、萨图恩尼努斯和克洛狄乌斯,提倡「人民的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平民」和元老院并不总是冲突的,主张对平民进行物质补助的政策(津贴、分粮食乃至分地等)往往也不分党派,有的提案元老院甚至会全票通过。小加图曾经也有分粮的政策,苏拉甚至是分发义大利土地最多的政治家。

无论是西塞罗还是萨卢斯特,都没有将这两个概念当做党派来理解。所谓 「贵族派」 (optimate)的本意是元老院的领袖,不拘哪个党派。而平民派(popularis)在罗马政治语境中的使用更是褒贬中三义皆有,可以用来指责政敌煽动民粹,也可以夸赞一个人受人民爱戴,并不是某一个党派的代名词。这两个概念甚至能同时使用在一个人身上。至于谁能代表「人民」(populus)这个问题,更是撕扯不清。西塞罗就认为克洛狄乌斯代表的不是真正的罗马人民,而是一些花钱雇的暴民(当然这也是西塞罗的一面之辞)。对于一个罗马政客(尤其是走保民官这条路的)来说,在某一阶段支持某一个特定的政策,并不能说明就更加倾向哪个阶层。

近现代基于意识形态的政党政治是「平民派」和「贵族派」粗暴二分的来源。马略-秦那-凯撒一系确实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所谓「平民派」,即使这三个人都没有推出多少实质惠及平民的政策。马略从基本盘上相对更倾向于骑士阶层(eques),而苏拉则是元老阶层的代言人,这两个精英阶层的斗争对于普通罗马人来说其实都不存在说谁更「平民」。(Mouritsen,2017),两个人的基本盘也有很多重叠之处。元老们站队时更多是出于亲缘和政治投机的考量,而非意识形态。马略支持萨图恩尼努斯给老兵分地,然而类似的事情苏拉也同样在做。如果说凯撒是所谓 「平民派」的后继者,那苏拉的嫡系庞培真的是所谓「贵族派」吗?克拉苏怎么办?西塞罗呢?喀提林呢?因此,用传统意义上说的「贵族派」和「平民派」来理解晚期共和国的政治是根本行不通的。这种粗暴的宏大叙事其实不太经得起推敲。共和国晚期的党争主要还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成败也更多是精英阶层权力的重新分配,下层的平民则是各自争取的对象。

3. 共和国和帝国之间的断裂一直以来被夸大了。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元的制度讨论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制度变革的意义上,前49/43/27年的断裂性未必有共和国近五百年内部不同时期的断裂性来得大。(Flower,2010)罗马人自己也没有「帝国」这个概念,对于前一世纪的罗马人来说,奥古斯都之后只不过多了一个元首,元老和骑士阶层都还在,只不过洗了很多牌而已。当然,这个命题就更大了,但是有这个意识再去看问题会很不同。

手机打的,比较草率。希望对题主有帮助。我现在的水平也不足以对这么大的命题提出一个完整的叙述,只能说指出一些思考的角度吧,还请大家指正。


简单来说就是马略军改后的军事野心家找到了一条通过与平民派结盟来一同对抗贵族派的道路。最终军头们和平民派一起蒸压了贵族共和政体和元老院势力的支柱——罗马贵族和骑士阶级——的反抗,为募兵制下的军事强人进行毒菜创造了条件。


罗马共和末期的社会动荡不是一个简单的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而是一个阶级问题。罗马共和初期两百余年的时间中,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平民对自己在政治进程当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产生的反抗,但是罗马在公元前三世纪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后已经可以说是自己将这个问题消化解决了。事实上在共和末期,罗马传统贵族(patrician)与平民(plebeian)在社会和政治当中的区别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了。在共和末期反反复复的内战当中,你会看见传统贵族出身的罗马人站在平民派当中,也可以看见平民站在体制一方。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就像另一个答案所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演变,我首先自己没能力以及时间理清,也更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两百个字解释明白(如果我可以做到前者的话,请给我一个古典历史的phd/狗头)。

想要了解罗马共和末期的社会动荡,就需要明白不同于共和早期的社会问题,罗马共和最后遇到了一个历史上很多国家亡国之前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财富分配不均。即使在共和早期的等级斗争中,也有贵族主动选择向平民让步,给平民更多政治权利,但是这个时候罗马还只是一个城邦,而且实在是太穷了,周边邻国都瞧不上;普通平民和传统贵族之间除了政治权利上的不同,在经济能力上没有特别离谱的差别。然而在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得到了大量的海外领土,这时罗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增长影响到的不光是那些传统贵族,还有那些政治地位在这之前已经得到很高提升的平民。在公元前二世纪到一世纪就可以看见很多平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可以看见很多贵族出身的罗马人家道中落。

没写完。。。


平民派在通过一系列挑战传统的举措确实带有滑向个人统治的现实后果,即便本人并没有这种初衷。这种挑战本身又是庄园经济扩大、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刺激的后果,只是大西庇护之前元老院总是有办法在逐步改良中与平民相互妥协并且拉拢平民代表,西庇阿之后出现能够威胁传统的个人,其魅力和庇护关系已经慢慢重要到能对抗整个元老院。解决小农经济危机需要这样的个人魅力代表平民对抗元老院的保守和滞后,这样的个人魅力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创设制衡措施防止其滑向专制;不解决小农经济危机,元老院就丧失了其通过财产制确定的真正效忠元老院的兵源和军事基础,这又容易导致出现马略这样的军阀并且可以顺畅顶著平民派的帽子。平民和贵族的斗争谁都没胜利,最终获胜的是军阀,军阀下一步当然就是帝制了。


提问者这个问题提的太大,很难回答。

只能笼统的说直接做用或者主要作用吧。

平贵斗争的结果就是元首制的建立。

建议看一下塞姆的《罗马革命》汤姆霍兰的《卢比孔河》还有剑桥古代史也出来了第九卷可以看一下。


好不容易终于解封了…

这其实是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但我更加好奇的是题主问的平民派和贵族派分别指的是什么?是plebeians和patricians还是populares和optimates 之间的矛盾。如果是前者的话,对于共和国的衰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这点会在后面详细解释】,更多的体现在建立共和国之后,最严重时期莫过于conflict of the orders 【500BC - 287BC】,里面产生了多次平民【plebs】拒绝参军等事件。这在最后367BC才由Lex Licinia Sextia,给予了plebeians和patricians相同的政治权利,i.e. 担任dictator,censor,还有consul的权利;以及一些其他plebs的债务和土地问题 - 由于义务兵制再加上常年的作战,plebs无法很好的留在罗马耕种,从而导致自身债台高筑,最后还不上债而只能贱卖土地失去财富来源。

而对于后者,i.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opulares and the optimates,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差别不再由自身的出生来做决定,也就是说一个plebeian出身的人也可能成为optimates的支持者,最显著的莫过于M. Cicero。反之亦然。

目前先写到这边吧,主要是自己也懒。希望能帮到题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