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肉的刺身不提,那类的我也觉得不好吃,想起第一次吃到马刺身的时候,还给我说这是「珍味」,不算是常见物什,让我务必试试。吃了之后,嗯,如果不是珍味这词儿本身就不是代表好吃的意思(珍奇特别的味儿的意思),我估计我可能要找店家掰扯半天甚至报警了。鸡的タタキ我是根本不敢吃,我怕死。

不过鱼生就很好吃,我以前对鱼生也非常抵触,就是因为吃过的都难吃。自从我去过日本之后发现就算随便的连锁也很不错的时候就觉得这味儿好了。

抵触鱼生的话,真的不喜欢吃那也就罢了,毕竟众口难调,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口味。用这个贬低鱼生也不奇怪,我就亲耳听过不止一个广东人对辣食的排斥甚至是贬低。更多的是香菜,或是甜豆花或咸豆腐脑之争之类的了。

但是拿民族来说事,甚至开口就是蛮夷没文化茹毛饮血云云的就很奇怪了,在我看来要不就是不懂历史的文盲,要不就是连祖宗一起给骂了的蠢货。由此可见盲目反这个反那个的风险奇大,不小心就奔著数典忘祖去了。这种情况除了蠢一个字之外我不知道怎么形容。

要知道所谓脍炙人口的脍字就是指鱼生或其他禽畜肉切细的生肉,老祖宗们可是喜欢得很,所以才有这个词儿的。不过以前人不太管寄生虫,中原周边也不太吃海鱼,所以除了本来就比较危险的畜禽肉以外,主要就是吃的河鲜做成的鱼脍。

古人中吃鱼生最知名的人物就是东汉末的陈登了,就是管著下邳的那个大佬,每次讲到鱼生都要提一下他。根据后汉书记载,他吃这个吃出毛病了之后,华佗给他诊了诊,说他是生食吃多了所以肚子里有虫,给他搞了药汤服下之后,一口气呕出了三升多的虫子,他就算是好了。只是华佗说这病三年后还会发作,三年后陈登没找著华佗,就挂了。

中国一直到明清都还有鱼脍的记录,不过吃的人就比较少了,刘伯温倒是曾经写过鱼脍的做法。在这之前,尤其唐宋,多的是提到或赞美「脍」的美味的诗词,李白之类的大诗人也提过,苏轼这类的吃货更是有十三首作品留世(消失的不知道),最猛的是陆游,目前存世的有三十七首之多,其他不可胜举。

避祸南下且相对保留较多古代习俗文化的广东跟客家人也都各自有顽强地保留著鱼生、鱼脍的习惯的。只不过大部分都是吃的河鱼,据说很好吃,但我是不敢吃的……小命要紧。

至于日本人嘛,由于唐宋是鱼生最流行的时代,估计日本人是遣唐使时期学去的。日本目前可以找到「脍」(なます)的记录是在8世纪成书的《古书记》跟《日本书记》中,用的就是这个字。至于「刺身」这个词儿得到14世纪末了。

扯的有点远,不讲历史常识了,希望那些没事儿把鄙视刺身上升到反日层次的,或是动辄上升到茹毛饮血啊野蛮什么的文明层次问题的萨比们可以停止这种数典忘祖的行为。要喷日本可以,那么多地方可以喷,为啥偏生喷这一点?没文化真可怕。

对了,同样事情也发生在非全熟的牛排上。


一种是对刺身本身的抵触,不喜欢吃生的或者不喜欢海鲜

另一种是对靡红国的抵触,但凡与其有联系一律抵触


其实之前很喜欢吃,自从学了寄生虫之后就有些心有余悸。


因为那些人没有吃到好的刺身,能享有优质资源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些人为什么抵触刺身?因为他们所吃到的刺身确实难吃罢了。


吃熟食是人类的本能,所以不抵触的人可能喜欢茄毛饮血,是一种返祖现象吧


嚯嚯嚯这都能有优越感?我不喜欢牛奶就是没喝过好的咯?不喜欢香菜就是没吃过好的咯?我寻思难道是 小将?属实牛啤酒。


鱼生先秦时已经有了,生肉这种东西能存在就是因为当时烹饪手段少,21世纪了不会真的有人认为吃生鸡蛋营养价值高吧,不会吧不会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会用火,吃熟肉。现在人可以吃刺身这种东西,但不能当饭吃,完毕。


吃不了生的肉,牛肉类我都要做熟来吃,不吃什么生的肉

牛扒我要么做熟要么不吃,做熟了,有嚼头


我每次吃都想吐,还恶心-_-||


泻药 有的人不光对刺身抵触,有的人对整个海鲜大餐都抵触 抛去身体原因外 都是成年人了 只有想不想这个原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