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政权的内部矛盾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应如何评价李定国与孙可望二人在南明永历政权中的地位?他们二人在大西–永历政权的发展与壮大中的贡献各是什么?永历皇帝在二人的内斗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如何客观看待李定国与孙可望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他们的功业?


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和室友们四个人一起联机打帝国时代。

我们打游戏有一个特点——每局必吵。有时候是因为要资源,有时候是因为要援兵;有时候是有人进攻了,其他人不配合;有时候是某个人被对面推家了,队友觉得已经没救了,不派兵增援;有时候是因为被打得太惨,有人认为这局输了要投降,而有人一定要再坚持一下。

每局打完,还有一个总结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互相指责对方,你出兵不积极、他没发展海军、你卡片带错了、他没杀村民腾人口……

我们交情好,也没人拿游戏当真,反正大家都是菜鸡。吵完了照样喝酒撸串。

后来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假如我们指挥的是现实中的军队呢?

能不能在友军需要支援的时候,明知道自己的援兵会损失惨重还把军队派过去?辛辛苦苦收集的资源能不能白送给队友?在友军被敌人端了老窝的时候,能不能把他们接到自己的大本营来,不仅给他们提供保护,还让他们吃自己的牲畜,在自己的城墙里面盖兵营?

所有在游戏中的争吵,到了现实中那就变成了政治斗争。

假如我们四个人分别扮演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以我们四个的德性,说不定在张献忠死的时候就直接散伙了。

团结这件事,实在是太困难了。没成功倒是正常的,成功了才是奇迹。


孙李内讧并不是什么简单的几次的军事政治冲突,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弘光时的「联虏平寇」,说是其产生的遗毒都不为过。

先说下个人的看法,孙李内讧是南明统治阶层与农民军阶层严重矛盾的又一次大规模激化。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就得从永历朝那场大规模反正运动说起了。

东勋集团的希望之花

时金声桓、李成栋反正,天下为之震动。以光复之功入主朝堂的东勋集团就这样登上了永历朝的政治舞台。

著名的如袁彭年、李元胤,以及他们的合称——五虎(五虎其实有六个)。这些人结为党羽,把持朝政,还有东勋大军作为外援。像袁彭年,甚至可以公开跟永历帝撕逼并拿著李成栋威胁他,由此,可以看到东勋集团有多么的嚣张跋扈。就在永历朝臣们咬牙切齿的时候,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干掉东勋们呢?永历的一部分大臣们找到了答案,比如宣于方同志,在看到革命前景突然黯淡了下来,马上开始抱孙可望的大腿;又如陈邦传同志,为了打压东勋还有其他朝臣,直接抱高一功的大腿。而上面提到的袁彭年,则直接调转枪头对准故主李成栋,并且出资八百两犒赏清军,没看错,清军,只有清军才能打败我自己。

自制MOD中的袁彭年

就这样,东勋集团的首领李成栋在攻打信丰县城的路途上停了下来,因为失去领头狼而无法连接羁绊的东勋集团也被清兵打的找不著北,比如杜永和在广州失守后一路南逃,退守琼州。而靠著东勋发家致富的永历更是早就跑的没影了。

清军顺理成章的突破了湖广防线,何腾蛟大骂著旧部自我绝食,瞿式耜高唱著浩气吟请出就戮,局势的天平又回到了带清的掌控之中。

孙国主即将抵达他不忠实的安龙

自制MOD中的孙国主

所谓,东勋跌倒,国主吃饱。正当永历穷途末路时,大西军的投名状送来了。宣于方立马表示资瓷孙国主封秦王,并希望赶紧和大西军完成对接。但是,还是有不少死脑筋的大臣表示反对,毕竟贼王八,怎么一上来就能要封一字王呢?殊不知高必正、李赤心那样的军力也只是封了个国公就收买了,你孙可望倒是好大的威风敢来求封王?朝堂上大部分人,比如严起恒、文安之这两位文官领袖,以及追著东勋五虎咬的吴贞毓,恐怕都是这么想的。在一系列的封王闹剧中,孙国主感觉尊严受到了践踏,于是派了贺九仪过来找场子,美其名曰接陛下去安龙住。贺九仪者,孙可望部将,是个暴脾气。上来二话不说先把碍手碍脚的首辅严起恒给办了,然后又杀掉了「罪魁祸首」杨畏知。而永历朝堂上这帮人明显没怎么受过惊,看到贺九仪的屠刀滚滚,于是朝野惶怖。看到吓尿了的永历朝臣们,贺九仪二话不说,全部打包带走,包括值钱的东西。

而经过贺九仪这么一闹腾,永历朝上下都对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没什么好印象了。虽然这时候清军已经开过来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

他叫金维新,永历朝举人,做了李定国的幕僚,每日给李定国讲述三国演义,把孙可望比作董卓曹操,把定国比作诸葛。久而久之,就把李定国给感动了,但是李定国比较谦虚,只敢以关张姜维自勉,并下定决心要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然而这个伟大理想第一关的boss,不仅是他的义兄,还是他的君主。

时,永历六年,在孙国主英明神武的指导下,大西军东出北进并举,虽然有些败绩,但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两蹶名王的男人,李定国的声望无疑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制MOD中的晋王

想来想去金维新莫名的契合马参军的形象

这个督师明明很强却很慎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南明三路开花的反攻(叙州保宁、桂林衡州、宝庆),顺治皇帝坐不住了,觉定发挥刻在DNA里的艺能——割地。但是我大清正当盛世,再多些大捷又何妨?本著这样的心态,顺治觉得还能再抢救下,于是否决了割地,并派出了六星干员洪承畴来找场子。

洪承畴是个很有能力但却十分慎重的人。当即就被授以全权,经略五省,开赴前线。而到达前线的洪承畴,在考察了当地实情后,根据曾经剿匪的经验,认为农民军内讧是传统艺能,于是得出「滇黔内变 , 不战自乱」。索性,洪督师直接干回老本行——「以守为战」、「剿抚并用」。

洪督师指定战略后,立刻委派执行,调集兵力,整顿军制,设立四镇五营,并大搞屯田,顺便四处开支票招募抗清的散兵游勇。

来自茅麓山的林登万

此时是1653年,在三路开花的战略下,孙国主无疑和李定国一样,声望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孙国主开始不安分了,在自己的王府新开了一家班子,准备另起炉灶。而饱受孙可望欺凌的大臣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比如文安之,本来我们孙国主发话了,你若以礼来降,任不失封阁之位。好在文安之跑的比严起恒、杨畏知快多了,并且孙可望此时并不希望杀了文安之再生事端。于是文安之在孙可望还没反应过来直接就溜到了茅麓山上去。茅麓山,是大顺军余部李来亨的据点。当年清军南下,将忠贞营直接打成一片散沙,领导人物何腾蛟在自己的小心思下直接光荣牺牲。忠贞营骨干李赤心病死后,觉得不是办法的李来亨决定西撤联络川北军阀,独立抗清。而这时候孙可望也才刚打下云南,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所以,为了统合川蜀林立的诸镇,于是就把路过的李来亨给赶走了。李来亨左转右转,居然就找到了个风水宝地,于是便驻扎在茅麓山。所以李来亨和孙可望,还是有一点瓜葛的,而文安之正好利用这点,对著夔东军封官许愿,成功搞定了十三家。于是,南明境内又出现一个不受中央控制的军阀。

自制MOD中的文督师

自制MOD中的小老虎

秦王包围网?

书接上文,且说孙可望三路开花后,湖南抗清形式一片大好,甚至连孙可望本人也亲自出马在宝庆给予屯齐部重创。但是呢,孙可望这个人,好大喜功。所以他有著非常致命的弱点——喜欢听拍马屁。恰好,孙可望的部将张虎,十分擅长拍马屁。

张虎,官护卫将军,掌锦衣卫,有点智略,所以在永历四年帮住刘文秀说服了三谭、刘体仁,成功让刘文秀经略川蜀,封淳化伯。但是张虎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在大西军中抬不起头。

而李定国同样的,手下除了金维新,还有个叫龚铭的幕僚,他和张虎有著同样的毛病。在听闻孙可望即将会见李定国后,即刻跑出来劝阻李定国。恰好,因为败仗被削去兵权的刘文秀派遣长子刘震让李定国提防孙可望。李定国思前想后,决定跑路。而宝庆之战,就在屯齐——李定国——孙可望的循环下,发生了。于是李定国趁著追兵屯齐和孙可望激战之际,率部挺进广西,攻克梧州,再东进广东,围困肇庆。试图和东南边的军阀新秀郑成功结盟,打破孙可望一家独大的局面。

作为东南角最为闪耀的新星,郑成功自然是没少吃清军的炮火,说是屡败屡战也不为过。一方面,郑军新立不久,不像大西军有著一套完善的补给路线。另一方面,东南拐角地方势力林立不比川蜀少,导致郑成功几乎是在和数方势力作战。比如著名的乱潮五虎,为首的吴六奇在投降清军后,就给予郑军痛击。

面对如此窘境的郑成功,一边假装接受清廷招抚,一方到处联络抗清势力。于是在永历八年,在各方反清势力(比如水太凉同志)的撮合下,南明三杰一拍即合,李定国东进围攻新会,张名振、张煌言水师横锁长江,而郑成功趁著这次联合作战,决定先搞个根据地出来。没错,在张名振张煌言水师三入长江之际,郑成功打下了漳州,进围泉州,成功的鸽了两路人马(没错,孙国主和李定国一起鸽),于是,西边就传来了李定国以及刘文秀一起败走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三杰外,虎踞夔东的文安之和李来亨也没少闲著。只不过在攻打远安、保靖的路上,大顺军主力高必正战死了。

长江战役就此结束,而从形式上看,虽然抗清形式有点不太妙,但是却歪打正著的结成了孙可望包围网???

孙李决裂

孙国主毕竟是国主,李定国名义上的上司,就算包围网也是师出无名。四下无援之际,永历朝臣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并表示自己不是吃干饭等死的混子。

时值永历八年,长江战役还没打完,我们的永历朝宰辅吴贞毓同志本著「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想,决定下诏让李定国勤王。孙可望听闻消息后,大怒,发兵问罪,处死了以吴贞毓为首的十八位大臣。在听闻李定国在广东碰壁,本是盛怒的孙国主自然变得喜不自胜。于是大笔一挥,让关有才、张明志这两人去打李定国。

关有才,孙可望部将,曾经奉命跟随冯双礼准备诛杀李定国。

张明志,舒城守将,降于张献忠,为李定国旧部。

面对这种形势,李定国的幕僚金维新当机立断,献策绕过旧部张明志的大军,直接袭取安龙。而李定国作为明末顶尖的军事天才,这种微操自然不在话下,直接绕后袭击张明志大军,并把关有才吓得撒腿就跑,直接进入安龙,奉迎永历帝到昆明,并改昆明为滇京,并加封晋王。

至此,李定国以四两拨千斤,成功的反客为主,扛著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李定国是军事天才,但是在内政上确是一塌糊涂,自己的幕僚们在这种情况下也变得飘飘然,而马吉翔、庞天寿的一席话语,便直接教晋王派成功的变成了永历朝的工具人。

当然,永历朝堂上,除了马吉翔、庞天寿、金维新、龚铭外,还有孙可望的部将,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张虎。都说术业有专攻。而张虎同志打仗不行,搞阳谋自是一把好手,当下就和马庞二人打成一片,深得永历帝信赖,直接成为护卫将军,掌锦衣卫,不过,好在滇京自有孙可望的老婆看著,没惹出太大事。

而永历帝想著既然到了滇京,目的就算达成了,于是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准备从上调停,归还孙可望的妻子,促成孙李和谈,一起为我大明效力。想来想去,想到了张虎同志。

于是永历帝找到了张虎同志:「和议成,卿功不朽,必晋公爵,此簪赐卿为信,见簪如见朕也。」

张虎同志带著永历帝拔下来的金簪来到了贵州,当即对著孙可望拍马屁,并说了一番虎狼之词——

「上虽在滇,端拱而已,大权必归定国。定国所信者,文则金维新、龚铭,武则靳统武、高文贵。人无固志,可唾手取也。」缴所封侯印,曰:「在彼不受,恐生疑忌。臣受国主厚恩,岂敢贰哉!文选受国公之职,已为彼用矣。」取赐簪示可望曰:「上赐此簪,令臣刺国主,许封二字王,臣何敢不以上闻」

——《南明史·张虎传》

不得不说,张虎同志在永历朝堂混了几年,文斗水平也耳濡目染的提升上去了,一番话语,直接激怒了孙可望。

至此,在南明诸公的一并努力下,李定国被包装成千古完人,孙可望被抨击为董卓曹操,于是孙李正式撕破脸皮。不久后的曲靖交水之战,也以李定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走投无路的孙可望也想起了洪承畴,从而顺理成章的当了大清的走狗。

而细究其中缘由,不过是朝廷与农民军的互相倾轧罢了,东勋也好,忠贞营也罢,都是「贼王八」而已,又分个什么高下呢?

----------------------------------------------------------------------------

PS:防止有的人效法南明诸公烂嚼词根,这里简单提下个人对李定国的看法,一如顾老所言,反抗压迫,巨星,无人望其项背,完。


孙可望实在是太像太平天国的杨秀清了。本来是才能顶尖,功劳最大,但是最后功亏一篑时也是因为他。而且俩人都是因为想自己当皇帝才失败的。一人取天下,一人失天下。

而李定国,军事才能类比石达开,军功比石达开要大。政治才能不如石达开。后人眼中,俩人形象都很完美。

即使是李定国俩蹶名王的时候,孙可望功劳也是大于李定国的。如果要复国只能选一个的话肯定要选孙可望。这就好像诸葛亮和关羽,都是神级水平,但你最不能离开的还是诸葛亮。

然后孙叛变了,跑清朝去了,舞台都没了,也就无所谓能力水平了。而李定国后期的表现,简直衬托出了孙可望的杰出才能。

只能叹一句「使无此内衅,大功成矣」


孙可望是大西-永历复合政权的实际领袖,除了朱由榔都是这么认为的;

李定国是大西-永历复合政权的二号人物,除了朱由榔都是这么认为的。

孙可望在大西-永历复合政权的发展中贡献最大,后期虽然投降清廷,但也是功大于过的。孙可望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 在张献忠去世后,迅速整合了大西军的实力,维持了大西军的内部基本团结;

2. 放弃的张献忠末期的错误政策,废除了大西国号,制定了「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正确方针,转进云南后,迅速平定了云南土司叛乱,整合云南地区的旧明官僚;

3. 在云南施政有方,他改革了土地制度,使耕者有其田;发型铜币,注意保护商业,消除陋规,一时间云南百姓安乐,五谷丰登时人称之为「大有年,兵民安乐如初」。

4.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改变了自张献忠时代大西军烧杀抢掠的作风,使大西军得到云南百姓由衷的拥戴,时人称之为「孙可望等立法甚严,兵民相安。」

5. 清理户口,扩充军队,短短三年时间,大西军就由最初入滇的两余万人,扩充到了十余万人,这还是在几乎没有扰民的情况下进行的。

6. 成功团结了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当地土司时叛时附的局面,时人称之为「外则土司敛迹,内则物阜民安」

总而言之,孙可望治理云南,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这也是永历六年大西军北伐成功的基础;此次北伐,孙可望虽未亲临前线,但也是贡献不小;他把除了殿前军以外所有的大西军部队,全部交给了刘文秀,李定国二人,尤其是李定国所部,几乎是大西军的全部精华所在,若说孙可望不信任乃至猜忌李定国,实属无稽之谈。

孙李第一次内讧,主要责任在李定国;

李定国作战虽然勇猛,但在政治上极为幼稚,永历七年,他听信小人之言,认为孙可望有害己之心,遂私自率兵西撤。试想当时,大西军的主力大半在李定国手中,孙可望身边只有一只两三万人的小部队而已,若要害李定国,实在有些自不量力。此次内讧危害极大,李定国擅自撤军后,清军立刻派兵追击,致使大西军主力尽灭,北伐所得土地尽为清军所得。

孙李第二次内讧,李定国依然要负主要责任;

孙可望迷信「二龙不相见」的鬼话,不敢将永历帝接到贵阳,自然也无法清理控制永历朝廷;这时的永历朝廷洋洋得意,自以为还是天下之主,到处传递密令,要求各地军头出兵,消灭孙可望,这些密令,自然也送到了李定国手中。

李定国若是明朝的旧官僚也就罢了,他可是孙可望的义弟,大西军的高层,竟然也发誓要为朱由榔除去孙可望,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臣定国一日未死,宁令陛下久蒙幽辱,幸稍忍待之。臣兄事可望有年,宁负友必不负君。「

「臣誓死为陛下除逆臣,后议恢复」。

永历九年,朱由榔再次使者告急,李定国遂放弃广东,进入云南,将永历小朝廷抢到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孙李二人就此决裂。

孙李第三次内讧,主要责任在孙可望,次要责任在朱由榔;

迎驾事件后,孙李二人虽正式决裂,但并未内战,二人还曾数次互通使节,试图议和;永历十一年五月,朱由榔派张勇前去面见孙可望,临行前赐其金簪,令其伺机行刺:

「上赐金簪,令我密行刺也」。

此事为孙可望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刻率兵讨伐李定国,孙李内战正式爆发;孙可望发起的内战自是不得人心的,其军队迅速崩溃,仅率数百名亲信逃走,并未对大西军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

但李定国很快就证明了自己只有统军之才,却无治国之能。他之后采取的政策,才是使大西-永历政权快速覆灭的罪魁祸首;他将孙可望遗留下来的军队称为「秦军」,自己的嫡系成为「晋军」,以此区别亲疏,后来又大肆清洗「秦军」将官,以至将士寒心,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

「以收获孙可望之兵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曰『晋兵』,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永历十二年初,李定国火线召回刘文秀,夺起军权并将其幽禁,同时开始清洗刘,艾两派人马,致使大西军外围据点尽失,众将士为之寒心;当年四月,刘文秀忧虑而死。

永历十三年二月,清将军罗托,吴三桂,卓布泰分三路进攻云贵;李定国狐疑不定,迟迟未有反应;直到八月,清军逼近云南之时,才率兵离开昆明。此时,南明在四川,贵州,广西的军队和势力皆已濒临崩溃。

十一月,信郡王多尼部败冯双礼于鸡公背,陷安庆、曲靖;吴三桂所部败白文选于七星关,攻入云南;卓布泰率军杀李承爵,攻陷安隆。李定国随后率兵与清军交战,连战连败,被迫退回昆明。

永历十四年正月,李定国退往中缅边境地区,朱由榔逃亡缅甸,为缅甸国所扣押,从此和李定国部失去联系;

永历十六年,吴三桂杀朱由榔;同年六月,李定国病逝,其子李嗣兴率部降清,大西-永历复合政权灭亡。

在孙李二人的冲突中,我们不能因孙可望最后降清而忽视了李定国的责任;虽然李定国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他给队友拆台这方面上,肯定是得到了朱由榔的真传。


李定国以为孙可望是萧何,但孙可望认为自己是刘邦。

只不过,可惜了刘文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