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已经讲得很清楚。

淞沪会战第一阶段本意是奇袭作战,迅速围歼盘踞淞沪地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并拔除其据点,但对敌兵力部署、备战情况、作战意志近乎一无所知,自己则是大大咧咧地进行调动,根本没有做到出其不意。结果前卫部队尚在接近中,敌炮兵抢先开火,反而打了第九集团军一个措手不及,部队整顿近一天后才展开攻势,而日军凭借工事固守,此时参战部队没有燃烧弹和攻坚武器,激战数日无法攻克。日军陆续从海上增兵,国军又要分兵进行反登陆作战,战场主动权易手。

奇袭被拖成了防御,防御很快又变成了处处设防、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

从中日两国的总体实力对比来看,淞沪会战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从中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军事指挥上的失利,实则是情报工作、外交工作、统筹工作……各个漏洞百出。八一三交火当天,蒋介石和张治中还在电报中「研讨」参战部队配备的十五生榴炮能否摧毁敌工事,战前准备之仓促可见一斑。

不过那位执迷于微操的高玩未从中汲取教训,坚持单纯的军事决胜的观点,十年后又在徐蚌战场上摆出了最拿手的长蛇阵……


某些还在用老资料尬吹日军素质好的能不能不折腾了。

37-38年日军兵员情况绝对谈不上好。

借用荒川与野兄在我文章下引用的日方资料。

【支那事変勃発から 1 年后の 1938 年 8 月、陆军省は、动员部队の 兵の役种区分调查を行った。调查结果は常设师団の场合、现役兵 29%、予备兵 42%、 后备兵 17%、补充兵 12%であった。一方、特设师団の场合、现役兵 4%、予备兵 15%、 后备兵 66%、补充兵 15%であった―――防卫研究所纪要(日本军の人的戦力整备について ――昭和初期の予备役制度を中心として)】

到38年常设师团现役比例不足30%

至于预备兵役的各种训练,从现有看补充兵15发训练。现役兵虽无公开明文资料,据现有公开资料间接推测,应该在数十发水平。

国军据国史馆档案,1935年60多万79步枪,实际训练消耗子弹366万发,训练弹数十万发。总计平均每条枪不够7发的训练水准。

(所以说15发的说法你们谁替国军送的训练弹药)

同年「剿匪」消耗2000万发,同时不要以为实战能代替训练,战场情况紧张了之后黑叔叔枪法疯狂泼水是达不到训练战斗技能的效果的。在训练场有明确的对错误射击姿势的纠正和强化。战场上只有紧张。

除战防炮外,国军山野榴迫炮战前训练消耗弹药为6000门/1万发。平均每门1.7发不到。

战防炮到货虽迟,但根据国军现有文件看,训练比较刻苦,导致国防部发文为节省弹药要求降低训练强度。具体弹药消耗无载。

日军炮兵训练弹药虽各部水平不一,每门十几发二十发还是有的。

武器整备情况,除却教导总队做到了步机枪好歹一个型号以外,包括其他德械师都是杂糅情况。

至于为什么输了,国军自己有总结啊

再从国军军委会编淞沪经过来看,国军部署中日常出现两种错误。

一种是兵线连不上,一个是日常被草丛偷人头

8月20日汇山码头,兵线没连上

8月22日抗登陆,沿江配备兵力单薄,临时调集部队拦截

9月16日后18军反攻罗店北端,兵力牺牲过大,打不下去

谋划10月20日反攻,不能如期集中,失败。

11月5日苏州河,对峙中日军登陆,侧翼掩护不足,又是急急忙忙调兵。

剩下的就只剩撤退中,虽然稍有亮点已经没有战局意义了。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总结来说,还是四个字:技不如人。

1

1937 年 8 月 9 日傍晚,大山勇夫有点烦躁。

身为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海军中尉,大山勇夫认为眼前阻挡他的中国士兵很无理——他们拦住了他和他手下的一等兵斋藤与藏,不准他们进入上海虹桥机场。


对方说,这是中国的军事重地,不能进入。


以大山勇夫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军队在上海——这座属于中国的城市——做得已经有点过分了。


按照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的《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是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的,只能部署「保安团」。但这几个月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政府正在运用各种手段增强在上海的军事力量,包括在各个重要建筑和街口修筑工事。据可靠情报,他们甚至已经让中央军的正规部队换上驻上海保安部队的服装,分批渗透进来。


大山勇夫

大山勇夫
大山勇夫

这也是大山勇夫带著手下来到虹桥机场的目的:和之前的多起侦查一样,他们需要知道中国军队到底打算干什么。尽管日本方面利用《淞沪停战协定》获得的谈判优势不停在上海增强军事力量,也有在上海打一场的准备,但是,中国政府如果也想这么做,无疑是不被允许的!


想到中国人居然还敢暗暗打大日本帝国的算盘,大山勇夫的斗志不禁燃烧了起来。他让斋藤踩下汽车的油门,准备硬闯进去,探个究竟。在这次硬闯中,双方起了冲突,最终二人被中国士兵击毙。


打死他们的,确实不是保安团的普通中国警察,而是隶属于中国正规军第二师独立旅的士兵。他们早就受够了日本人在上海横冲直撞、嚣张跋扈的气焰,今天终于等到了机会。


大山勇夫没有猜错:中国军队的正规军已经进驻了上海。

一场中日双方其实都有预谋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据后来披露的大山勇夫的日记,其实他去虹桥机场前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知道这是一次挑衅,而目的是为日军增加借口。

2

1937 年 8 月 12 日清晨,张治中一脸凝重地抵达上海南翔。


作为京沪警备司令,他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抵达上海,并不是来处理日本海军大尉(8 月 9 日当天,大山勇夫死后,日本内阁就追他为大尉)大山勇夫被中国守军击毙一事的——尽管这件事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日本总领事冈本季正在第一时间就会见上海市长俞鸿钧,向中国表达了日本「举国震惊」的态度,并要求中国军队立刻拆除在上海的一切军事工事,撤出一切军队。而让日本人震惊的是,之前一直打太极但至少态度谦逊的中国人,这次却非常强硬——俞鸿钧表示是日本人擅闯中国军事禁区,并打死中国军人在先,所以拒绝日本一切要求。


上海政府态度的强硬,与张治中抵达上海大有关系。


因为就在抵达上海的这一天,张治中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命头衔: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而第九集团军的使命,就是围攻在上海的日军。


蒋介石对张治中说的原话就是:「把在上海的日军,赶到黄浦江里去!」


这让张治中感到非常兴奋——在上海与日本人大打一仗,一直是他主张的。


与张治中主张一致的,还有当时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武昌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等一批在蒋介石身边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从战略上讲,由于日军无论装备还是军官士兵素质,均远胜中国,如果放到华北平原进行大决战,中国军队的主力肯定会被具有机械化优势的日军辗轧,届时再败退到东南沿海,大势已去;


第二,从外交上讲,上海是当时远东第一大城市,欧美列强在上海的利益盘根错节,如果在上海开辟一个「第二战场」,日军肯定投鼠忌器,且列强很可能干预战争;


张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出任第五军军长与日军作战,一直反对内战,希望共同抗日。一直为蒋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接受周恩来劝告留在了北平。电影《开国大典》中蒋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说的就是他

张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出任第五军军长与日军作战,一直反对内战,希望共同抗日。一直为蒋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接受周恩来劝告留在了北平。电影《开国大典》中蒋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说的就是他
张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出任第五军军长与日军作战,一直反对内战,希望共同抗日。一直为蒋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接受周恩来劝告留在了北平。电影《开国大典》中蒋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说的就是他

第三,从战术上讲,上海高楼众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和日军打巷战,对方的重武器优势就很难发挥。就算我方撤退,日军面临的也是江南的水网地形,机械部队很难长驱直入;


第四,从地形上讲,一旦上海开战,将把日本「从北向南」的攻击引入「从东向西」的「仰攻」路线中(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这样就算中国一路退守,西南还有大后方。


让这批人感到宽慰的是,蒋介石最终也认同了这种观点。


为此,张治中其实一直在抽调自己能指挥的正规军,填充到上海的「保安团」中——在虹桥机场击毙大山勇夫的正规军,就是张治中调动的。


不过,日本人在大山勇夫被击毙之后,很快也嗅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味道,立刻命令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进入特别戒备状态。日本海军则调动「龙骧」号和「凤翔」号两艘航母,外加原本对苏联实施警戒任务的「加贺」号,逼近离上海 130 多公里处的马鞍群岛。在上海的原有日军,再加上第三舰队机动部队 2400 人,一共达到了 4000 多人。


按照张治中的估计,如果要全歼在上海的日军,那么只凭他能指挥的几个师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切,就取决于蒋介石到底有多想打这一仗。

3

1937 年 8 月 13 日中午,孙元良下令,先头部队汇报抵达位置。


孙元良,黄埔一期毕业,中央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在 8 月 12 日率全师搭乘火车抵达上海。他心里知道,如果哪场战争蒋介石一上来就要调用他这支部队,那说明校长一定是下了大决心了。


因为他的部队不是一般的部队,也不是一般的中央军,而是中央军王牌中的王牌。


孙元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演员,叫秦汉

孙元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演员,叫秦汉
孙元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演员,叫秦汉

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蒋介石的算盘是借助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训练 60 支德式步兵师。但时间紧迫,到卢沟桥枪声响起时,只训练出了 20 个师。而在这 20 个师中,由原中央警卫第一师改建的第八十七师、中央警卫第二师改建的第八十八师,以及在这两个师补充旅基础上建立的第三十六师,德国化最彻底。


以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为例,师以下辖两个旅,旅下辖两个团,团以下的营、连、排、班均为三建制。团一级有自己的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机炮连(6 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而师一级更是拥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营、卫生队。全师配德式钢盔,绝大多数配纯德式毛瑟步枪,轻机枪用的是捷克造,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这些配置和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已是顶配。


中央军的德械师

中央军的德械师
中央军的德械师

如今,为了在上海大干一场,蒋介石上手就甩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一方面是体现对这场战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向全国的各路军阀显示了自己的诚意:你们看,我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出来了,诸君看著办。


就这样,在 8 月 12 日前后,从苏州、无锡到上海的公路上,全都是载满士兵的卡车,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车也停止了客运,被辟为运兵的专列。


8 月 12 日那天的清晨,上海市民从睡梦中醒来,忽然发现窗外的马路上,全都是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从 1932 年之后,上海市民就再也没有在自己的城市看到过自己的正规军了。


一时之间,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怀著兴奋的心情在传播这样一条信息:终于要打小鬼子了!


自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而等待变成现实的那一根导火索,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下午 3 点终于被点燃。


孙元良在 8 月 13 日得到的汇报是:五二三团一营营长易瑾,率全营进驻了 1932 年《淞沪停战协定》规定的中日停火线:八字桥。


随后,易瑾就发现了迎面扑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


双方军队迎面撞了个正著,几乎都没有犹豫,同时开火。


按照张治中原定的计划,全面总攻其实应该是在 8 月 14 日,但因为这次遭遇战,历史就被定格在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


张治中在这一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4

1937 年 8 月 14 日下午,高志航听到笕桥机场拉响了防空警报。


高志航,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的 9 架飞机刚刚降落,而第二十二中队和第二十三中队正准备降落。


防空警报拉响的原因,是笕桥机场上空出现了 9 架日本「九六式轰炸机」——它们是来报复的。


8 月 13 日,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五二三团一营在八字桥的遭遇战中与日军交上了火,但陆上战斗还没全面打响。


所以,淞沪会战先正式开打的,其实是中日两国的空军。


8 月 14 日凌晨到上午,中国空军出动飞机 76 架次,轰炸了日军在上海的司令部、码头、仓库和舰船。这都是完全按照张治中的部署来的。因为在蒋介石问他上海攻略时,他的回答就是:首先出动空军,拔掉对方的重要据点。


尽管日军对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对于首先进攻的是中国空军,他们却很意外——在他们眼里,孱弱的中国空军,居然敢主动向大日本帝国的空军挑战?


在 1937 年,中日两国的空军实力对比是这样的:日本拥有 91 个飞行中队,各类作战飞机 2100 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 300 架左右的作战飞机,相差 7 倍。


所以,日本对于中国敢先出动空军感到恼羞成怒。在 8 月 14 日下午,日军先后出动两批轰炸机,准备炸平笕桥机场,将中国空军的有生力量摧毁。


在防空警报中,高志航命令第二十一中队重新起飞,正准备降落的第二十二中队和第二十三中队也放弃降落,进入战斗队形。


随后,他跳上了自己的「霍克–3」攻击机,带著两架僚机升空,直扑日机编队。


嚣张的日本攻击编队连战斗机护航也没有配备,顿时陷入中国战斗机的围剿之中。高志航作为大队长,率先击落日方一架敌机,成为中日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的中国飞行员。


8 月 15 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从马鞍群岛附近的「加贺」号航母上起飞了 16 架轰炸机和 29 架战斗机,再次奔袭杭州。高志航率第四大队起飞迎敌,又打下日机 3 架(高志航本人击落两架)。那一天,中国空军第四、第五大队一共打下 17 架日本飞机。8 月 16 日,又击落日机 8 架。


淞沪战役开战才几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木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竟然在他们本以为「不存在」的中国空军面前,损失了一半最新式的「九六式」轰炸机,且对战略目标的打击根本不能完成。


在「巨大的耻辱」面前,木更津航空队联队长石井义大佐剖腹自杀。


但是,淞沪会战记录的也是中国空军短暂的辉煌。


除了在飞机数量上存在劣势,中国最吃亏的还是工业制造能力——我们根本造不出飞机。在日本不断研发和制造更新式的飞机背景下,中国所有的飞机包括零件都来自国外采购,自身没有任何制造能力。换句话说,打一架就少一架。在最初的交手之后,中国空军飞行员每一次驾机升空,往往要单挑对方 10 架甚至 20 架飞机。


由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发,1940 年开始服役的「零」式飞机是「二战」中日本著名的战斗机,曾以优越的性能成为中国空军心中的阴影,也给美国空军制造了很多麻烦

由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发,1940 年开始服役的「零」式飞机是「二战」中日本著名的战斗机,曾以优越的性能成为中国空军心中的阴影,也给美国空军制造了很多麻烦
由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发,1940 年开始服役的「零」式飞机是「二战」中日本著名的战斗机,曾以优越的性能成为中国空军心中的阴影,也给美国空军制造了很多麻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名中国飞行员可能都知道自己的必然结局——殉国。


1937 年 11 月 28 日,日军空袭河南周口机场,高志航冒著轰炸奔向自己的座机想升空迎敌,最终被炸死在机舱内。


不仅仅是高志航。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在开战一年内,全部殉国。而中国空军第一批精英,几乎没有一个人活过 1938 年。


而在淞沪会战中,至少还有一名中国飞行员的名字值得铭记。


他的名字,叫阎海文。


1937 年 8 月 16 日,淞沪会战开战的第四天,隶属中国空军第五飞行大队的阎海文奉命轰炸日军驻上海司令部。在完成轰炸任务后返航过程中,阎海文的 5210 号座机被日军地面高炮击中,他被迫跳伞,却因为风向变化,落入了日军阵地。


大批的日军围了上来,他们希望能活捉一名「支那飞行士」,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能击落大日本帝国的飞机。


阎海文身边只有一把手枪,他在日本士兵的「投降」喊话中,举枪击毙了 5 名日本士兵,然后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


21 岁的阎海文在自尽前,喊了一句:「中国没有做俘虏的空军!」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的随军记者木村毅吃惊地目睹了这一幕,并写成了报道发回国内。在报道的最后,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5

1937 年 8 月 18 日,松井石根稍微松了一口气。


松井石根此时的身份,是日本「上海派遣军」的总司令。他之所以能松一口气,是因为接到了消息:日本第三师团已经从热田港搭乘军舰前来上海支援。


「中国已非昔日支那」这个观点,是松井石根一直想让日本军部大本营明白,却觉得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松井石根曾长期担任驻上海武官,在日本军中又游离于「皇道派」和「统制派」之外,所以高层认为他非常适合担任需要协调多个师团的「上海派遣军」司令。但是,松井石根在临行前问上司杉山元讨兵,杉山却只肯给他两个师团。


松井一开始是想拿 5 个师团的,但军部大本营认为,「打支那,两个师团已经宽裕了」。


直到 8 月 13 日之后,在收到上海方面不断发来的求援电报时,日本军部大本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更让大本营震惊的,是那些从前方发回的电报和随军记者报道,无一不提到中国士兵前仆后继、完全不顾性命地拚死冲锋的各种细节。


日方终于明白过来:对中国人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冲突,而是一次被压制多年的巨大岩浆的总喷发。


于是,从东京到仙台,从熊本到金泽,从京都到名古屋,日本各地开始出现了狂热的出征场面——日本开始全面增援在上海的守军。


那些怀著一颗为天皇尽忠之心的日本士兵,在各个主要城市的港口开始登船,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短暂的迷茫和紧张情绪很快被两旁疯狂挥舞旗帜的日本民众驱散。


那些平日里温和敦厚的日本老百姓,高呼著「万岁!万岁!」,目送自己的丈夫或儿子、父亲和兄弟踏上战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光荣地去为天皇开疆拓土,弘扬大日本帝国的威风。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中不少现在看上去还彬彬有礼的亲人,一踏上邻国领土,很快就会变成他们自己也不认识的人间恶魔。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回来了。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1948 年被处以绞刑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1948 年被处以绞刑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1948 年被处以绞刑

很快,松井石根就庆幸来自后方的增援是如此及时了。


因为他得到的可靠情报是,蒋介石政府也正在把手中所有能动用的力量都在向上海集结。


蒋介石也把家底全拼上了。


在中国援军的序列里,有最精锐的中央军:罗卓英的十八军、胡宗南的第一军一师、夏楚中的九十八师、王耀武的五十一师、俞济时的五十八师、李玉堂的第三师……也有原先和蒋介石同床异梦的地方军阀:从四川日夜兼程甚至步行的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从关外退回来,憋著口气想要为自己正名的东北军主力;一向与中央军闹别扭的桂军全部精锐……此外,蒋介石把最不舍得打的两张精锐王牌也派向了上海: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黄杰的税警总团。


一时之间,中华大地的铁道线上,跑的全是运兵的专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上海。


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的时候,自发前往站台的中国老百姓就往车窗扔香烟,扔水果,扔糖果,很多老百姓边扔边流泪:「好好打啊!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啊!」


这是中华民族自辛亥革命之后,第一次如此团结。很多老百姓都信心满满:「我们中国人都这样团结了,还打不跑小鬼子?」


但是,从上海的战况进展来看,一切并不如他们所愿。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1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历史的细节:大变局下的生与死

张玮 复旦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13.99 会员免费


为什么你觉得有可能赢?

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能接受的也就是《亮剑》这个程度。但即使在亮剑中,国军、共军和日军依然是平等的对手,虽然也有「损失半个团」的失败,但其他的什么八路军一个团正面击破日军一个联队,一个二战区的国军团长就能调动炮兵轰炸日军「特种部队」,都是现实中完全不可能的。

1942-43年间,日军在关内就62万兵力,内要维持2亿人口的占领区和几十万八路军,外要面对300万国军,却从没感到有什么太大压力。华北二十万日军、百多个大队统治四百个县,平均一个县城都摊不到一个中队,就这样还能牢牢限制八路军发展;华中十一军的七个师团二十多万人,面对三个战区的百万国军,动辄发起「扫荡」战,却胜多败少。

某种意义上,你甚至可以认为很多抗日神剧的剧情是真的——只不过要把主角和反派互换而已,所以实际上真正「真实」的抗日剧几乎很少,也很难让人喜欢。

实际上,淞沪毫无疑问是八年抗战截止衡阳会战之前国军战术表现最出色的一次(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衡阳第十军表现也未必比淞沪好)。苏州河战斗,国军税警总团、88师再加36师一部就能顶住日军三个联队在大量重炮支援下的猛攻,简直就是不可复现的奇迹。

华北的第五师团和混成15旅团三万多人,先是从平型关打到晋北,击破国军十几个师,之后就又忻口的山地上压著二战区的12个师和一堆独立旅打——晋绥军还有8个山炮团的几百门山炮呢!

还有很多人诟病的所谓十日围攻拿不下五千日军(实际差不多七千人)——国军什么时候有短时间内围歼几千日军的本事了?

松山腾冲那种日军长期构筑工事的不提。

昆仑关大战,三万日军从钦州拉到九塘以北的昆仑关,绵延差不多150公里。国军出动了三个集团军十四个师14万兵力,总预备队「王牌军」第五军上阵,装甲兵来了,150mm重榴弹炮来了十几门,连空军都派了上百架飞机助战,14万人围攻分散的一塌糊涂的日军,其中九塘附近第五军的5.5万人直接围攻日军一个联队,又是什么结果?

当然夺回昆仑关和九塘是难能可贵的,但要知道,国军无论是出动的兵力规模还是计划,都是准备要夺回南宁而不是南宁东北50公里的一个孤立据点的。实际上在国军的计划中,七塘以北的战斗都不过是「前哨战」而已。然而面对这样孤军深入的日军,赢得一场前哨战都难能可贵,足见抗日战争之艰难。


淞沪会战一直是我觉得最遗憾和心痛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输?

我的回答是:蒋介石。

这是一场充满矛盾的战役。中方指挥官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淞沪会战是77事变后,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是军机投入实战后,亚洲战场上第一场现代化战争。绵延三个月的战场,从酷暑一直鏖战致深秋,朗朗情日变成阴霾满天,正如中国军队的处境。

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指挥下,中央军,桂军,粤军,湘军,滇军,川军,这些曾经在国内战场拼得你死我活的军人,掉转枪口,一致对外。民众、舆论无不欢欣鼓舞,军官、士兵纷纷摩拳擦掌,誓要一雪百年耻辱。

经过数年的整军备战,中国军队整训了两期共二十个步兵师,进口了部分步兵装备和少量火炮及战车。空军初步由进口的驱逐机和攻击机组成了局部保卫领空和对地支援的作战架构。

虽然对于全面战争来说,进口的装备远远不够,但打一场淞沪会战的底气还是初步具备了。

第一阶段,中国攻,日本守。

中央军精锐尽出,围歼日本海军陆战队。虽然初期进展不顺,但是经过及时调整,增加兵力,改进战术后的中国军队已经将日军割裂成几个孤立据点。

蒋介石叫停了。

十日围攻,他三次叫停。高斯和陶德曼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想当和事佬。一本万利的事,蒋介石何乐而不为。

日租界的中国官兵枕戈待旦,等来的确是日军的援兵。

第二阶段,中国守,日本攻

上海市区,德式师在闸北与日陆战队对峙。

上海郊区,分批赶到的中国军队与分批赶到的日本陆军拉锯。

宝山、月浦、狮子林、罗店、蕴藻浜、大场、苏州河……

绞肉机和屠宰场。

日军士兵晚上哭著给妈妈写信诉说战友死伤惨烈。

中国士兵往往熬不到夜晚,就一头栽倒在这并不熟悉的故土。

谁也打不下上海,谁也吃不了对方。工业实力的差距,武器装备的差距,战斗素养的差距,在一小块地方,在一小段时间,并不是那么致命。中国军队用惊人的战斗意志,向敌人,向世界愤怒地呐喊。

11月初,黄梅兴、姚子青们已经殉国的两个月后,中方的高级将领们意识到,从军事角度考虑,该撤了。

撤吧,交替掩护,井然有序地撤到京沪线上的国防工事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蒋介石拒绝了,他要等国联开会。

我觉得他不想打了。

沉没成本太大了,牺牲这么多优秀的军人,换来停战和议和,才够本。

日本退出了国联,跑到了杭州湾。

中方将领们哀求,快走吧,再不走,就都打光了。

蒋介石说,再守三天。

67军全军覆没,吴克仁殉国。

18师团金山卫,16师团白卯口。一上一下两排尖牙利齿,狠狠一咬,中国70万军队就将血肉横飞。本来圆满完成任务,理直气壮向西转进的将士们此刻却已危如累卵。

白皮老爷们手里握著绥靖的笔杆,心里打著发财的算盘。

本钱要赔光了,蒋介石咬咬牙,撤。

七十万军队调头向西狂奔,淞沪会战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蒋介石,到底是军人,还是政客?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他既是政客,也是军人。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头顶青天白日的军人,时而互相安内,时而一致攘外。

蒋介石有政治手段,也有军事权力。

但是蒋介石的军事才能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需求。

政治和军事在他的身上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淞沪之败,盖缘于此。

我国第一批接受现代化战争教育和实战经验的军人,尽没于沪战矣,惜哉!痛哉!

再想得小人一些,蒋介石的政治需求和他的政治地位大抵也是一对矛盾吧。

亲英美派是坚定的抗日分子,亲日派也是东亚共荣的忠实拥蠹。

中国民国的领袖,怎么能是一个有选择的卖国者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