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

吾今后夜当般涅槃。汝等。今者最后见我。最后受化。最后合会。汝等。从今更不见我。我亦不复见于汝等。

汝诸比丘。止莫忧悲。一切所爱称意之物皆当离散

诸比丘。生法 有法 有为法。差别法 觉知法。因缘所生败坏之法。若不灭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假使久住会当去矣。

诸比丘。凡有生者无不有死。一切诸行 无有常定究竟不变

诸比丘。生死是苦 涅槃是乐。汝若欲令未得者得。未达者达。未证者证。当勤求之。

诸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诸佛世尊以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余一切助道善法

是故汝等当受我化


复次难陀。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烧然 极大炎热。无一众生 不被烧煮

斯等皆由 眼耳鼻舌身意炽盛猛火。贪求前境 色声香味触法。

难陀。云何名为炽盛猛火。谓是 贪瞋痴火。生老病死火。忧悲苦恼毒害之火。

常自烧然 无一得免。

难陀。懈怠之人多受众苦。烦恼婴缠 作不善法。轮回不息 生死无终。

勤策之人多受安乐。发勇猛心。断除烦恼。修习善法。不舍善轭。无休息时。

是故汝今应观此身。皮肉筋骨 血脉及髓 不久散坏。常当一心 勿为懈怠。未证得者 勤求证悟。如是应学


答案是不能。

修行是正视面对这些欲望习气情绪,然后逐渐修正解决。

但能解决多少,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得看各自的本事修为了。

不是说修行了,就没有欲望习气情绪了。

当然了,修行对于这些的对治,有著世俗种种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凡夫俗子的修行一辈子都是在和欲望在和情绪做斗争,打磨到完善,也不过是因年老而欲望少却。心性再好,都难免有情绪和欲望。

但修行不同。修行治欲,不是堵,而是疏通,让其流经任督,灌溉全身,坎离相交,其乐远胜俗趣,不戒自戒,自然无欲。

心窍开,自然心胸开阔,包容万物。

至于习气,实是惯性,修行一旦形成习惯,不修自修,想退转都难咯~


每个人缘不同,遇到的佛经不同,修习的法门不同。我遇到的是《无量寿经》,所以就用《无量寿经》来说。

为什么受持《无量寿经》能降服烦恼?

因为你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用上了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用上了自性里面的,无量清净平等觉,你的心没有其他空间了,被自性里面全部的纯净纯善,都占得满满的,所以说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了,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了,六根清净,这就是降伏啊!用上了阿弥陀佛的真实智慧,降伏住了凡夫的烦恼习气。有的说降伏是降伏住了,可有时候它还冒出来,有过去的事,那妄念,小学时候的事,中学时代的事,有时候二三十年前的事都冒出来了,实际上你真听懂《无量寿经》了,你就知道,那是你阿赖耶识里面,收藏的,它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冒出来了,你要正确对待它。

如何正确对待时不时冒出来的妄念?

不理它。怎么不理它?根本心都不住上去,一想起来了,想起那个事了,钻进去了,你就麻烦了。不理它,所以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过去的事和妄念冒出来了,根本不理它,心不住上去,它不起作用,很快就会消失。外面的事也是这样,与自性不相应的都是怪物,都是害人的,我们说都是妖怪,那怎么办呢?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眼见的,耳听到的,心不住上去,不追求,就不会被迷住。为什么?我干什么事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要尽全部的力量,受持《无量寿经》,因为知道唯有《无量寿经》是自己的,阿弥陀佛是自己人,四十八大愿是自己的,你要把四十八大愿当成是阿弥陀佛的,与自己不相干,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德遵普贤:受持《无量寿经》能降服烦恼?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里需要性命双修的功夫啊,因为你首先要明白人的这些七情六欲,是由五谷阴精生成的。后天识神使人产生这些欲望。一方面要通过修养自己的品性,多读圣贤的书籍约束自己行为规范。每日检点反省自己多行善事等等。另一方面决定人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并不仅仅是靠这些品性的提高啊,因为人的色身控制能力是由神志来决定的,是由人的精神来决定的,所以能不能控制自己到关键时刻能不能临危不乱,主要是由神的品性来决定的,公欲善其实必先利其器,所以说要练神,神是由精化气,气化神能量级别从低等到高等一步步的提升,所以说一定要炼化五谷阴精,炼化后天的阴神,如果小的成就,只需用后天的呼吸,来炼化五谷阴精就可以。凝神丹田。入定即可,随著功夫的提升,自然而然浑身充满阳气,也能够以神伏气,提高神识的品质。有了这么一把神器,自然而然通过自己的修行就完全可以达到控制的人的欲望可以让人处处能够与道相和,时时刻刻能够处变不惊,能够气定神闲。

若想取得大的成就,修道成功,只炼化五谷阴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活子时玄关窍开,采取先天元精。只有炼精化气,方能采大药以结金丹。


修行的目的是这些,但是能解决多少…因人而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