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宝宝3岁多,特别喜欢他的小毯子,珊瑚绒的,他取名大星星,去哪里都带著,吃饭抱著,玩游戏披著,睡觉必须抱著小毯子,经常看到他拖著一条毯子到处跑


题主孩子特别迷恋小毯子,本质上是一种依恋行为。孩子喜欢的毯子和毛绒娃娃,和成人的「恋物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并不是必须纠正的病态行为。随著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只要不被过多地干扰,儿童的「恋物」行为逐渐都会消失。

心理学上我们把孩子们这些依恋的物品称为「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安抚物。(comfort object)

孩子喜欢的安抚物只是他的「过渡性客体」

最早提出「过渡性客体」这个概念的人是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他认为: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

「过渡性客体」不是母亲所给予的,而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7) 。接下来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过渡性客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孩子的积极作用。

  • 孩子的第一个过渡性客体:自己的大拇指(象征性的乳房)

当宝宝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子宫为宝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环境。通过脐带,宝宝与母亲彼此连接,共同生存。

而当宝宝出生后,脐带剪断,他会有天生的觅乳反射动作,如果将婴儿放在母亲的胸前,他会寻找妈妈的乳头进行含乳并吸吮。

脐带断开,乳头连接上,这可谓是生命最伟大的第一次分离和再次依附。

但是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妈妈的乳头不是一直都在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尤其在累了、饿了的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

差不多在2个月的时,他会发现自己挥动的双手,而将手指(通常是大拇指或者两三个手指)放入嘴里吸吮能让自己感觉良好。

孩子的大拇指就像母亲象征性的乳房,给孩子带来安慰。这便是孩子创造的第一个「过渡性客体」。这个客体不是妈妈,也不是自己(主体),而是处于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客体的出现,可以说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里程碑。

因为他已经明白,妈妈不是他的东西,自己控制不了妈妈。但是自己的大拇指就不一样了,大拇指可以随时随地和他在一起,实现在妈妈身上实现不了的愿望。

于是他会对妈妈的爱一部分转移到这个自己创造的「过渡性客体」,达到自我安抚的需求。

当然,「过渡性客体」有些时候也可以是父母人为因素创造、给予孩子的,比如说安抚奶嘴。

  • 父母给予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安抚奶嘴

安抚奶嘴的设计就是完全模拟母亲的乳房。许多父母也会发现婴儿在哭闹或闹觉的时候,给他一个安抚奶嘴,孩子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这种安抚的方式或许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使用并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安抚奶嘴和孩子自己的手指不同,一是无法时时刻刻在身边,二是如果每一次孩子哭闹就给孩子塞奶嘴或者含著奶嘴入睡,容易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安抚方式,造成混淆和依赖。

安抚奶嘴的设计整个充满孩子的口腔,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的发出声音,也不利于未来唇、齿、口腔和语言的发展。

  • 母亲的「替身」给孩子等价的温暖关怀与抚摸:毛毯和安抚娃娃

当孩子逐渐长大,有一部分孩子会把他的口水斤、小毛毯或者毛绒娃娃当作自己的安抚物。一般来说,这些安抚物都有以下三个特点:

a.熟悉的味道:带来稳定和安全感。

b.毛绒的质感:满足肌肤之亲的感官需求。

c.可以随时移动:带来「绝对控制感」。

这些安抚物,给予了孩子感官上的熟悉感,可以带给孩子内心安定的「参照点」,让孩子变得平静。它们就像是妈妈的替身,在父母不在的时候给予孩子等价的温暖和关怀。

恋物 ≠ 坏事,安抚物让孩子学会面对分离危机

因此孩子有一两件安抚物也并非坏事,相反,在孩子面对各种人生分离的里程碑时,还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更加顺利过渡。

  • 安抚物是依恋到独立的过渡,强行戒除会引发焦虑,造成人格创伤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依恋物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弥补了父母的缺席,还使儿童学会如何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自我安慰。孩子的带著他的安抚物,可以帮助他从依恋父母逐步过渡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小小的安抚物代表著安全和依恋感,是神圣一般的存在。

如果把孩子安抚物扔掉,或者「一刀切」强行戒除,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甚至会造成宝宝人格上的创伤,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 安抚物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的连续性」,忍受父母暂时离开的时间

6个月~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的阶段,孩子依恋的对象就是平时照顾他的亲人。谁和宝宝相处的时间长,他就依恋谁。

也就是这个阶段,孩子会对这个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如果父母离开,孩子就会大哭大闹,和父母反复确认:你还会回来吗?

而依恋物件能给孩子一种父母还在身边的感觉,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的连续性」,使得他可以更容易渡过父母离开的时间。

  • 安抚物帮助孩子渡过断奶、入园、分床、亲人离开等分离危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分离。比如说断奶是孩子和妈妈的分离,入园是孩子和家庭的暂时的分离,分床更是逐渐和父母分离,走向独立的标志。孩子还有可能面临亲人离开等各种分离的情景。

每一次分离都是孩子一次独立的挑战,分离也意味著新的机会,新的生活。

一边分离,一边成长。孩子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分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有些宝宝在入园阶段,或暂时离开亲密养育者,独自出远门时,他们会突然特别依赖安抚物,这个时候安抚物能给孩子一种熟悉的依恋感,更好的帮助他渡过各种分离的时刻。

从尊重、理解到爱护,帮助孩子更有效的与世界链接

因此,面对孩子的安抚物,我们需要了解到这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家长焦虑的想法、强硬戒除的方式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帮助孩子更好的过渡,和更丰富多彩的的世界做链接。

  • 尊重孩子的过渡性行为,注意做好安抚物的卫生

我们会理解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需求,并且理解这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行为。

2岁后,孩子的依恋就会从之前的「单一化阶段」向「对象伙伴化」阶段过渡,孩子始终会放下他手中爱不释手的安抚物的。在那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注意做好安抚物的卫生。

比如孩子的口水巾、小毯子、毛绒玩具容易滋生细菌,孩子又喜欢放在口鼻的地方,因此需要定时做好清洗消毒的工作。在天气好的时候放在阳台晒晒,保持安抚物的卫生情况。

  • 理解「过渡性客体」背后的潜台词:多多陪伴孩子

我们还需要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足够吗?还是我们每次都用买玩具来弥补陪伴孩子的缺失?

虽然孩子收到玩具每次也很高兴,但是许多时候新鲜劲过了也就没有了,玩具是始终无法代替内心父母陪伴缺失带来的空洞的。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和父母建立起正确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这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与他人互动的模式。

「过渡性客体」可以帮助孩子暂时的渡过父母不在身边的焦虑,但是本质上还是需要父母多多的陪伴,建立起内心安全的基地,这种影响孩子一生的稳定依恋关系是安抚物无法给予的。

  • 帮助孩子从「依恋」转变为「照顾」

在孩子3、5岁之后,如果孩子仍然非常迷恋他的安抚物,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时,我们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比如说,以正向积极的方式邀请孩子给他的安抚物找一个家,帮助孩子从对安抚物的「依恋」转换为「照顾」。小帐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小小的帐篷里,孩子可以和安抚物有独一无二的相处时间。

  • 提供丰富的感官环境,帮助孩子和世界更好的链接

我们还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感官经验,多多带孩子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还需要创造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的经验,让他感觉到双手可以做许多有用、有趣的事,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转移对安抚物的依恋。

尤其是在孩子日常的家庭生活经验中,我们要做到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玛丽亚蒙特梭利曾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面对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做到客观认识、尊重对待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细致的观察,以及更多耐心的等待。教育就是用心灌溉,静待花开,这就是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给予的最好的教育。

@知乎亲子


每一种外在的表现其实都投射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某种需求。

您能看到并想要找出原因,这点您棒棒哒。

你知道吗?孩子最迷恋的其实是妈妈,尤其是越小的宝宝,如果孩子在你身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安感情和爱,那才可能转移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寻求依恋。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时期,0-6岁亲子安全依恋期。

那么,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孩子对于安抚物究竟依赖程度多深。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测试】来观察孩子的反应:

如果去掉孩子安抚物,比如就是题主说的这个小毯子,那么孩子会不会哭闹,紧张甚至浑身发抖或者哭泣?

如果有的话,说明孩子对于这件安抚物的依赖是重的,那可能我们就要找一下背后的原因啦。

原因一

我们反思下大人对孩子的陪伴有没有足够。一天和孩子有过肢体接触吗?有过聊天吗?有过眼神的注视吗?有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绘本吗?

原因二

回忆一下,孩子是否在过去的经历当中有受到过一些创伤性的记忆事件。比如说比较严厉的打骂,家人之间的争吵,独自把孩子留到一个地方就离开或者是威胁恐吓孩子,甚至是电视画面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情景。

如果上述的这些原因都可以排除掉,那么家长其实不必过分的担心。

这个问题,首先是家长不要太过焦虑,也不用过度的去干预。其实这样的阶段从大的时间范围来讲是一定会过去的,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有一篇关于「你们家宝宝有没有迷之喜爱的东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96996/answer/948338721

这一篇回答其实是我家的小孩今年5岁,他大概从三岁开始就非常喜欢托马斯的人物,无论是衣服,杯子,玩具,贴纸,只要能够看到托马斯的图案,他就会非常兴奋.

而且他有时候会自编自演各个人物之间的故事,还会自言自语以小火车的口吻来说一些话。

将安抚物积极引导,对孩子有很好的正面影响。

每个人都会有他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实际上也呈现了内心的某一个需求,我们反而能通过外在的表现能够觉察到孩子的内心。

小毯子:

比如说一条小毯子毛茸茸的,对于孩子可能就意味著他需要温暖,他有被包裹的安全感需求。

皇冠:

再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戴上一个皇冠,因为他内心有想要别人认可,赞赏,让自己闪闪发亮的需求。

高跟鞋: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我小的时候也会那样,特别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因为我迫切的想要去体会一下当一个大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穿上高跟鞋就会让别人认为自己很漂亮?哈

披风:

比如看到手表提醒自己要早点睡觉,穿上一个披风他会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什么害怕的事情都可以战胜。

再比如有的孩子始终会带著妈妈可能出差离开时候留给他的一个小东西,因为妈妈可能跟他说过,如果你保管多少天妈妈就会出现啦,所以孩子很依恋,其实只是想要等待妈妈快点回来,快点见到妈妈,于是表现出来的就会是对这件东西有非常强的依赖,需要这件东西来安抚自己的需求。

听到这,我想你不会太焦虑了吧,首先正视这是个正常现象,其次排查是否有负面创伤事件,最后多陪伴孩子,就会发现孩子内心隐藏的那些需求,加以积极满足就好啦。

正确引导安抚物对于孩子建立积极自我心理暗示也是超级好的呢。

END

我是动妈,接地气的实战派游戏力育儿达人,爱玩会玩,逗比戏精。

游戏力,让我们做回孩子,高质量亲子陪伴,一起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


不用干预。

尊重孩子,孩子既然喜欢,那就说明有需要。这也会给他一定的安全感。

另外,大人也尽量多全然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给他充足的爱。

他说吃什么酒给他买什么,他让搂搂就搂搂,满足他的需求。


我觉得这没什么 我女儿都快四岁了 它有个安抚巾从小拿到大 无时无刻都拿著 去到哪里都拿著 上厕所也要拿著 这个安抚巾也是有名字的叫coco

但是随著年纪增长 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自己可以玩的东西越来越多 她拿coco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而且在学校里 我发现她慢慢基本也不拿了 就是放在一边

所以不用特别做什么 孩子大了 她自己会慢慢调整的

他既然给毯子取了名字就是当成自己的朋友 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 就让它陪伴在他身边吧


不需要干预。但我知道国内有些幼儿园不许孩子带安抚物?个人觉得非常奇怪,尤其是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带著安抚物会让他更有安全感。

我们在土澳,孩子可以很小就放在幼儿园,老师都会问有没有安抚物,有的话最好都带著。我家小男孩两岁半,现在还天天抱著他的兔子毯子睡觉。他性格比较内向,而且也不太懂英语,在幼儿园就经常拿著兔兔,还说要好好照顾兔兔,个人觉得没啥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