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寶寶3歲多,特別喜歡他的小毯子,珊瑚絨的,他取名大星星,去哪裡都帶著,喫飯抱著,玩遊戲披著,睡覺必須抱著小毯子,經常看到他拖著一條毯子到處跑


題主孩子特別迷戀小毯子,本質上是一種依戀行為。孩子喜歡的毯子和毛絨娃娃,和成人的「戀物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它並不是必須糾正的病態行為。隨著年齡和社會經驗的增長,只要不被過多地幹擾,兒童的「戀物」行為逐漸都會消失。

心理學上我們把孩子們這些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安撫物。(comfort object)

孩子喜歡的安撫物只是他的「過渡性客體」

最早提出「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的人是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他認為:

過渡性客體是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

「過渡性客體」不是母親所給予的,而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7) 。接下來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過渡性客體」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對孩子的積極作用。

  • 孩子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自己的大拇指(象徵性的乳房)

當寶寶還在母親的肚子裏時,子宮為寶寶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環境。通過臍帶,寶寶與母親彼此連接,共同生存。

而當寶寶出生後,臍帶剪斷,他會有天生的覓乳反射動作,如果將嬰兒放在母親的胸前,他會尋找媽媽的乳頭進行含乳並吸吮。

臍帶斷開,乳頭連接上,這可謂是生命最偉大的第一次分離和再次依附。

但是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媽媽的乳頭不是一直都在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尤其在累了、餓了的時候,甚至會哇哇大哭。

差不多在2個月的時,他會發現自己揮動的雙手,而將手指(通常是大拇指或者兩三個手指)放入嘴裡吸吮能讓自己感覺良好。

孩子的大拇指就像母親象徵性的乳房,給孩子帶來安慰。這便是孩子創造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這個客體不是媽媽,也不是自己(主體),而是處於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客體的出現,可以說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里程碑。

因為他已經明白,媽媽不是他的東西,自己控制不了媽媽。但是自己的大拇指就不一樣了,大拇指可以隨時隨地和他在一起,實現在媽媽身上實現不了的願望。

於是他會對媽媽的愛一部分轉移到這個自己創造的「過渡性客體」,達到自我安撫的需求。

當然,「過渡性客體」有些時候也可以是父母人為因素創造、給予孩子的,比如說安撫奶嘴。

  • 父母給予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的設計就是完全模擬母親的乳房。許多父母也會發現嬰兒在哭鬧或鬧覺的時候,給他一個安撫奶嘴,孩子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種安撫的方式或許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使用並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安撫奶嘴和孩子自己的手指不同,一是無法時時刻刻在身邊,二是如果每一次孩子哭鬧就給孩子塞奶嘴或者含著奶嘴入睡,容易讓孩子產生不正確的安撫方式,造成混淆和依賴。

安撫奶嘴的設計整個充滿孩子的口腔,導致孩子無法正確的發出聲音,也不利於未來脣、齒、口腔和語言的發展。

  • 母親的「替身」給孩子等價的溫暖關懷與撫摸:毛毯和安撫娃娃

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一部分孩子會把他的口水斤、小毛毯或者毛絨娃娃當作自己的安撫物。一般來說,這些安撫物都有以下三個特點:

a.熟悉的味道:帶來穩定和安全感。

b.毛絨的質感:滿足肌膚之親的感官需求。

c.可以隨時移動:帶來「絕對控制感」。

這些安撫物,給予了孩子感官上的熟悉感,可以帶給孩子內心安定的「參照點」,讓孩子變得平靜。它們就像是媽媽的替身,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給予孩子等價的溫暖和關懷。

戀物 ≠ 壞事,安撫物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危機

因此孩子有一兩件安撫物也並非壞事,相反,在孩子面對各種人生分離的里程碑時,還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更加順利過渡。

  • 安撫物是依戀到獨立的過渡,強行戒除會引發焦慮,造成人格創傷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依戀物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彌補了父母的缺席,還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孩子的帶著他的安撫物,可以幫助他從依戀父母逐步過渡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小小的安撫物代表著安全和依戀感,是神聖一般的存在。

如果把孩子安撫物扔掉,或者「一刀切」強行戒除,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和恐懼,甚至會造成寶寶人格上的創傷,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 安撫物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忍受父母暫時離開的時間

6個月~2歲的孩子,處於依戀對象單一化的階段,孩子依戀的對象就是平時照顧他的親人。誰和寶寶相處的時間長,他就依戀誰。

也就是這個階段,孩子會對這個父母產生強烈的依戀感,如果父母離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和父母反覆確認:你還會回來嗎?

而依戀物件能給孩子一種父母還在身邊的感覺,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使得他可以更容易渡過父母離開的時間。

  • 安撫物幫助孩子渡過斷奶、入園、分牀、親人離開等分離危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分離。比如說斷奶是孩子和媽媽的分離,入園是孩子和家庭的暫時的分離,分牀更是逐漸和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標誌。孩子還有可能面臨親人離開等各種分離的情景。

每一次分離都是孩子一次獨立的挑戰,分離也意味著新的機會,新的生活。

一邊分離,一邊成長。孩子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有些寶寶在入園階段,或暫時離開親密養育者,獨自出遠門時,他們會突然特別依賴安撫物,這個時候安撫物能給孩子一種熟悉的依戀感,更好的幫助他渡過各種分離的時刻。

從尊重、理解到愛護,幫助孩子更有效的與世界鏈接

因此,面對孩子的安撫物,我們需要了解到這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家長焦慮的想法、強硬戒除的方式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幫助孩子更好的過渡,和更豐富多彩的的世界做鏈接。

  • 尊重孩子的過渡性行為,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我們會理解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需求,並且理解這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行為。

2歲後,孩子的依戀就會從之前的「單一化階段」向「對象夥伴化」階段過渡,孩子始終會放下他手中愛不釋手的安撫物的。在那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比如孩子的口水巾、小毯子、毛絨玩具容易滋生細菌,孩子又喜歡放在口鼻的地方,因此需要定時做好清洗消毒的工作。在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臺曬曬,保持安撫物的衛生情況。

  • 理解「過渡性客體」背後的潛臺詞:多多陪伴孩子

我們還需要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足夠嗎?還是我們每次都用買玩具來彌補陪伴孩子的缺失?

雖然孩子收到玩具每次也很高興,但是許多時候新鮮勁過了也就沒有了,玩具是始終無法代替內心父母陪伴缺失帶來的空洞的。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和父母建立起正確的依戀關係至關重要。這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與他人互動的模式。

「過渡性客體」可以幫助孩子暫時的渡過父母不在身邊的焦慮,但是本質上還是需要父母多多的陪伴,建立起內心安全的基地,這種影響孩子一生的穩定依戀關係是安撫物無法給予的。

  • 幫助孩子從「依戀」轉變為「照顧」

在孩子3、5歲之後,如果孩子仍然非常迷戀他的安撫物,甚至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比如說,以正向積極的方式邀請孩子給他的安撫物找一個家,幫助孩子從對安撫物的「依戀」轉換為「照顧」。小帳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小小的帳篷裏,孩子可以和安撫物有獨一無二的相處時間。

  • 提供豐富的感官環境,幫助孩子和世界更好的鏈接

我們還要盡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經驗,多多帶孩子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我們還需要創造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的經驗,讓他感覺到雙手可以做許多有用、有趣的事,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對安撫物的依戀。

尤其是在孩子日常的家庭生活經驗中,我們要做到不包辦代替,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於生活殘餘的愛。

面對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做到客觀認識、尊重對待是很重要的。

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細緻的觀察,以及更多耐心的等待。教育就是用心灌溉,靜待花開,這就是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給予的最好的教育。

@知乎親子


每一種外在的表現其實都投射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某種需求。

您能看到並想要找出原因,這點您棒棒噠。

你知道嗎?孩子最迷戀的其實是媽媽,尤其是越小的寶寶,如果孩子在你身上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安感情和愛,那纔可能轉移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尋求依戀。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關鍵時期,0-6歲親子安全依戀期。

那麼,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孩子對於安撫物究竟依賴程度多深。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測試】來觀察孩子的反應:

如果去掉孩子安撫物,比如就是題主說的這個小毯子,那麼孩子會不會哭鬧,緊張甚至渾身發抖或者哭泣?

如果有的話,說明孩子對於這件安撫物的依賴是重的,那可能我們就要找一下背後的原因啦。

原因一

我們反思下大人對孩子的陪伴有沒有足夠。一天和孩子有過肢體接觸嗎?有過聊天嗎?有過眼神的注視嗎?有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看繪本嗎?

原因二

回憶一下,孩子是否在過去的經歷當中有受到過一些創傷性的記憶事件。比如說比較嚴厲的打罵,家人之間的爭吵,獨自把孩子留到一個地方就離開或者是威脅恐嚇孩子,甚至是電視畫面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情景。

如果上述的這些原因都可以排除掉,那麼家長其實不必過分的擔心。

這個問題,首先是家長不要太過焦慮,也不用過度的去幹預。其實這樣的階段從大的時間範圍來講是一定會過去的,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有一篇關於「你們家寶寶有沒有迷之喜愛的東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96996/answer/948338721

這一篇回答其實是我家的小孩今年5歲,他大概從三歲開始就非常喜歡託馬斯的人物,無論是衣服,杯子,玩具,貼紙,只要能夠看到託馬斯的圖案,他就會非常興奮.

而且他有時候會自編自演各個人物之間的故事,還會自言自語以小火車的口吻來說一些話。

將安撫物積極引導,對孩子有很好的正面影響。

每個人都會有他喜歡的東西,喜歡的東西實際上也呈現了內心的某一個需求,我們反而能通過外在的表現能夠覺察到孩子的內心。

小毯子:

比如說一條小毯子毛茸茸的,對於孩子可能就意味著他需要溫暖,他有被包裹的安全感需求。

皇冠:

再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戴上一個皇冠,因為他內心有想要別人認可,讚賞,讓自己閃閃發亮的需求。

高跟鞋: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我小的時候也會那樣,特別喜歡穿媽媽的高跟鞋,因為我迫切的想要去體會一下當一個大人是什麼感覺,是不是穿上高跟鞋就會讓別人認為自己很漂亮?哈

披風:

比如看到手錶提醒自己要早點睡覺,穿上一個披風他會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什麼害怕的事情都可以戰勝。

再比如有的孩子始終會帶著媽媽可能出差離開時候留給他的一個小東西,因為媽媽可能跟他說過,如果你保管多少天媽媽就會出現啦,所以孩子很依戀,其實只是想要等待媽媽快點回來,快點見到媽媽,於是表現出來的就會是對這件東西有非常強的依賴,需要這件東西來安撫自己的需求。

聽到這,我想你不會太焦慮了吧,首先正視這是個正常現象,其次排查是否有負面創傷事件,最後多陪伴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內心隱藏的那些需求,加以積極滿足就好啦。

正確引導安撫物對於孩子建立積極自我心理暗示也是超級好的呢。

END

我是動媽,接地氣的實戰派遊戲力育兒達人,愛玩會玩,逗比戲精。

遊戲力,讓我們做回孩子,高質量親子陪伴,一起成為更懂孩子的父母


不用幹預。

尊重孩子,孩子既然喜歡,那就說明有需要。這也會給他一定的安全感。

另外,大人也盡量多全然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給他充足的愛。

他說喫什麼酒給他買什麼,他讓摟摟就摟摟,滿足他的需求。


我覺得這沒什麼 我女兒都快四歲了 它有個安撫巾從小拿到大 無時無刻都拿著 去到哪裡都拿著 上廁所也要拿著 這個安撫巾也是有名字的叫coco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 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自己可以玩的東西越來越多 她拿coco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而且在學校裏 我發現她慢慢基本也不拿了 就是放在一邊

所以不用特別做什麼 孩子大了 她自己會慢慢調整的

他既然給毯子取了名字就是當成自己的朋友 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 就讓它陪伴在他身邊吧


不需要幹預。但我知道國內有些幼兒園不許孩子帶安撫物?個人覺得非常奇怪,尤其是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子,帶著安撫物會讓他更有安全感。

我們在土澳,孩子可以很小就放在幼兒園,老師都會問有沒有安撫物,有的話最好都帶著。我家小男孩兩歲半,現在還天天抱著他的兔子毯子睡覺。他性格比較內向,而且也不太懂英語,在幼兒園就經常拿著兔兔,還說要好好照顧兔兔,個人覺得沒啥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