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环境宽松。思想界有较多空白领域没有被填补。还有,社会处于一种痛苦的,灾难来临中的氛围,痛苦,焦虑才让人思考。


如果仅仅只是百家争鸣,而不涉及到学术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的话,那么持续乱世很可能是百家争鸣最好的温床。

中国历史上真正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不多,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民国初年。春秋战国想必不用在赘述了。而民国初年正值华夏内外交困之时,诸多思想流派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之上。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事业,其中也不乏许多真知灼见。中西思潮交汇更是令思想百家争鸣的景象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然,在唐宋时期中国也出现了文化大发展时期。虽然思想文化繁荣,学术流派「林立」,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因为这个时期的思想再繁荣、流派再林立,也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不论是唐诗宋词、程朱理学等等,都是在已有的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而不是「自立门户」。因此虽然天下繁荣太平,思想文化空前发展,但在统一的王朝统治下是无法做到百家争鸣的。那即使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产生的繁荣,也基本上都是中原化之后的产物。

而在西方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次思想繁荣或者思想解放的时期就是古希腊哲学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而这些都不是发生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当然,乱世也并非一定能够产生百家争鸣的境况。我相信产生百家争鸣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仅只是给出其中一种可能性的猜想,仅供题主批判参考。


一、周王朝崩溃,旧时代的「周礼」制度也随之崩溃,社会主流思想体系瓦解,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来成为主流,没有了统一的政权和思想体系压制,从而迎来了思想大解放时期

二、诸侯对于思想体系都比较重视,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理念,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诸侯都在寻找贴合自己国情的学术体系

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让私学逐渐兴盛。而开创私学的导师们也能获得不错的社会地位


官学典籍的流散民间,孔夫子等创办民学。这个是客观条件。

道德不一,道术为天下裂。百家各以其有为是。这是主观因素。


权威官学的衰落和丧失。


谢邀。我相信尼采说的,「政治跟文化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存在」。因此,前提是「政治要为文化让路」。你可以看我们的「唐、宋,纳粹德国…」…


前提是西周以来的封建制的崩溃和王官之学的下移,孔子开始的学术平民化就是显著的标志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之风盛兴,千锤百炼的引领者,人心思变的风气,追名逐利的人成为主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