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夏侯婴这些有军事素养的人怎么没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首先,你要理解韩信的性格,自傲。他看不上的人不会有太多交集,更不会主动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可能别人也看不出来),后面韩信羞与樊哙为伍事件就是明证。这些人可能在生活中都没有交集。这次事件是韩信与夏侯婴第一次直面接触。其次,韩信连坐当斩,死前高呼:汉王不欲就天下乎,为何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奇其言,韩信所言无关生死,胸中怀大志。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赏当年胯下之辱之人,所言也是欲名扬天下,非贪生怕死。壮其貌,不是形容他的外貌。当一个人命不久矣,神情必恐惧,韩信当时应该是愤而不平,有一身本领而不得施展。因此夏侯婴不杀推荐给萧何。这样的情景很多,唐朝李渊有造反之心,李靖察觉欲告密反而被抓,被斩之前也是高喊,为何斩壮士。

再次,


韩信可不仅仅是军事利害,他对刘邦说的话也不是行军打仗…
首先,要明白,韩信是掌握屠龙之技的人,没有多少人能在他实际演练前,就预料到这门技术的威力,萧何幸运的成为了这几个人之一。 军事上,有几种人才。有人是宏观战略型人才,比如毛太祖,能从大局著眼,综合士气,国际形式,敌我对比,经济状况,民心等分析问题;还有一种就是将领了,比如林彪啊等等,他们是只管打赢仗,别的不太计较,我叫他们战术型人才。韩信正好是兼顾战略与战术型人才的人。夏侯婴和周勃,说实话对打仗还可以,你要问他们对楚汉的一个全局性的著眼,恐怕我们绛侯也要跟日后文帝问他刑狱一样支支吾吾了。韩信是战术型人才我不多说了,他经典战役太多,我就说战略型人才。当初韩信刚见刘邦,说了这么一段话:「

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这番话,其实某种程度上说,都不是将领所能说出来的话,更像是谋臣说出来的话,一句没提战术上,反倒主要是讲天下归心于汉王的原因这么一件事,讲民心的事让他一个将领说了,很不简单,因为这一般是领导操心的。而且想到当时我们韩信同志只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连仗都没得打),真的可以说吃著地沟油的饭,操著中南海的心啊,在这种地位对全局有如此清醒的认识,难得啊。 好了,说完韩信的厉害,我再说说萧何。有能力的人,不一定会被发现,否则也不会有毛遂自荐了来旁证那些吃肉的士和养他们的平原君是饭桶了。大家都知伯乐相千里马,殊不知千里马也要选伯乐来相,不是什么人千里马都愿意嘶鸣的。试想一般将领,怎么能领悟到韩信的大战略思维呢,就是战术上韩信也往往有出人意料之举(背水一战),常人不可理解。况且都尉与将领,相隔重重,须知官大一级压死人,韩信进言本就困难,更加万一将官盲目自大,你恐怕兴冲冲的来,灰溜溜的去吧。萧何这级别的人,韩信其实一般也接触不到,而且韩信可能不善于或者没有机会来推荐自己(况且也碰了不少钉子,不如项王就不听,手下将领也不会听吧),直到马上快死了,正好遇到夏侯婴,才引起夏侯婴的注意,这才被引荐到萧何那里,才有越级传达的机会。而萧何虽然战术不行,但战略不错,于是韩信才从断头台一步步走向大将军。

萧何是个很好的HR,招人厉害,炒人也厉害。

HR不懂公司业务技术就不能招人吗?


就是因为萧何一直搞行政管理,他通过计算kpi……不对dps发现的不行吗


玄学吧。。。有些人看人眼光莫名其妙的准。明代高拱,没打过仗,找人平叛找了一个都不看好的,然后叛乱迅速平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