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了解药物副作用也分合理性和非常理性以及药物的一致性评价也有关联。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当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而发生药物不良事件时,临床医药工作者就面临一个复杂的任务:判断药物不良事件与药物治疗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明确,则药物不良事件即可被判断为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目前及将来的治疗,关系到对药物的正确评价和新药研究的进程。因此,应严格遵循临床诊断的步骤和思维方法,注重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要点如下: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药物治疗在时间上有合理的先后关系 从用药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称为药物不良反应的潜伏期,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潜伏期差异较大。

2.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有些药物药效具有「天花板效应」,当治疗药物达到最大治疗效应,继续盲目增加药物剂量后,疗效并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出现加重。

3. 去激发(dechallenge)反应 撤药的过程即为去激发,减量则可看作是一种部分去激发。一旦认为某药可疑,就应在中止药物治疗或减少剂量后继续观察和评价反应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如果药物不良事件随之消失或减轻,则有利于因果关系的判断。许多药物不良反应只须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即可恢复,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当多药联用时,逐一去激发有助于确定是何药造成的损害。如果去激发后反应强度未减轻,说明反应与药物关系不大,但仍应谨慎对待,因为有时可能观察时间太短面并不能排除与药物的相关性。

4. 再激发( rechallenge)反应 再次给患者用药,以观察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否再现,从而有力地验证药物与药品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由於伦理上的原因,主动的再激发试验常受到限制,尤其是那些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再激发会造成严重后果,应绝对禁止。临床上可采用皮肤试验、体外试验的方法来代替。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由于一时未能确定药物不良事件与某药的关联性,常常导致患者在以后的治疗中再次使用该药,从而出现无意识的再激发反应,这对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判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可见完整地记录与保存患者的用药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史(包括个人和家庭成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某些药物不良反应是其原有作用的过度延伸与增强,因而可从其药理作用来预测,如降糖药引起低血糖反应,抗凝药造成自发性出血等。某些药物可以引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如地高辛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等。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相同或相似。例如地高辛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早期常出现胃肠道反应,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因胃肠道瘀血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头痛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判断是否与药物相关需要谨慎。

B型药物不良反应因与其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也需要与其他药物或非药物因素鉴别。如果怀疑不良反应由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需要判断药物联合应用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是否关联,撤除或再次给予相应药物后,不良反应是否发生相应变化。

6. 有相关文献报道应掌握 已出版的文献及药品说明书中列入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是临床医药工作者获取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知识的主要途径。从中可以了解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发生率、风险因子以及发生机制。如果当前的药物不良事件与已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特征相符,则非常有助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的医药文献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记载可能并不完全;此外,如果药物是新近上市的产品,则一种新的以往未被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也许会发生。所以除了应及时掌握更新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外,在某些情况下,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仍有赖于医药工作者的独立取证与分析。

7. 进行必要的血药浓度监测 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而言,血药浓度的升高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检测患者血药浓度对于判断浓度依赖性不良反应尤为重要。例如地高辛的毒性作用通常与血清浓度&>2ng/ml有关,但也可以发生于地高辛水平较低时,尤其是伴随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同时存在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应用时注意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剂量应个体化,因此血药浓度的测定可为判断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提供重要依据。药物引起人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种过程的因素同样是复杂多样的,这就给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带来许多困难,表现为对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判断常常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目前国际上对因果关系评价有多种方法,如Karsh和Lasagna方法、计分推演算法及贝叶斯不良反应判断法等,其中以前者最为常用,我国借鉴此法并结合国情制订了因果关系分析评价的原则,并参照国际药物监测中心的分级方法,分为6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其中肯定、很可能、可能3个判定结果,可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判断依据。①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并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②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③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ADE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排除。④可能无关:ADR/ADE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的 ADR/ADE不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⑤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佐证。⑥无法评价:报表缺项太多,因果关系难以定论,资料又无法补充。

当难以判断药物与不良反应相关性时,还可采用Naranjo概率量表判断,该量表将药物与不良反应相关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和「怀疑」4个等级。量表评定为9分表示「肯定,5 ~ 8分为「很可能」,1 ~ 4分为「可能」,0分为「怀疑」。

Naranjo药品不良反应判定概率量表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药品上市前都须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研究,但这并不足以完全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这是由于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①病例少;②研究时间短;③经过筛选的试验对象与上市后的实际用药人群有差别,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合并症的患者常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④用药方案与观测指标受限。比如为避免影响试验药的疗效判断,严格限制合并用药;观察项目的设定主要针对疗效指标和可预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未列入观察要求的临床现象则可能被疏漏。

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存在的这些局限性,一些发生率较低、潜伏期较长的药物不良反应只有在药品上市后广泛应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被发现和认识。因而,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并不意味著对其临床评价的结束,而是表明已具备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条件。其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更是药物上市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由国家或地区设立专门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由医疗机构和药品的生产与经营企业自发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反馈相关信息。自发呈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及早地发现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信号(signal),即关于一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品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报道信息。基于这种信号可以形成假说供进一步研究,并使药品不良反应得到早期警告。

对于罕见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自发呈报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也是发现任何新的、发生在特殊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最经济的方式。因此,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自发呈报系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医院集中监测( hospital intensive monitoring)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根据研究目的详细记录特定药物的使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医院集中监测可以是患者源性监测( patient- oriented monitoring),即以患者为线索了解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也可以是药物源群(病例)和一组未发生该药物不良事件的人群(对照),了解过去有无使用过(或曾暴露于)某可疑药物的历史,然后比较两组暴露于该药物的百分比(暴露比),以验证该药物与这种药物不良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如果病例组的药物暴露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则提示该药物的使用与这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是一种由「果」(药物不良事件)及「因」(药物)的研究方法。

4.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将人群按是否使用某药物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然后对两组人群都同样地追踪随访一定时期,观察在这一时期内两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验证因果关系的假设。如果暴露组的某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则说明该药物与这一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这是一种由「因」(药物)及「果」(药物不良事件)的研究方法,它能比上述病例对照研究提供更直接、更有力的因果关系判断。

5. 记录联结( recorded linkage) 通过一种独特方式把分散在不同资料库里的相关信息(如出生、婚姻,住院史、处方、家族史等等)联结起来,以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有的医疗信息资源,高效率地获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所需的数据,而且不干扰正常的医疗活动。

6. 处方事件监测( prescription event monitoring) 是一种非干预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新上市药品的处方,要求医生填写问卷,询问患者使用某药品后的结果。通过收集处方来积累数据,从中找出ADR信号,计算其发生率和报告率。该呈报方法不干预医师对患者选用某种药物的决定,不要求报告医师评价每例事件与药物的相关性,它的资料来自日常临床用药的患者,而不是经过筛选的人群,因而具有真实用药的代表性。该方法是监测新上市药品使用安全性的有效方法,是自发呈报系统有益的补充。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开展本计划。此项计划的开展需要完善的医疗保健体制医疗从业人员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充足的经费,因此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开展。目前我国没有类似的相关计划。上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主要特点对比见下表。

常用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及其特点

三、药物警戒

(一)药物警戒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关于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的定义如下: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近年来药物警戒的范畴扩大至中草药、传统医药、非标准药物、血液制品、疫苗和医疗器械等。

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含义相近,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但是二者工作内容有显著区别:药物警戒涵括了药物从研发直到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不仅涉及不良反应监测,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例如低于法定标准的药品,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用;用药错误;缺乏疗效的报告;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急性与慢性中毒病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等。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仅仅是指药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手段。药物警戒则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安全性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药物警戒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

(二)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

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早期发现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②发现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③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④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药物警戒要求有疑点就上报,不论药品的质量用法、用量正常与否,更多的重视以综合分析方法探讨因果关系,容易被广大报告者接受。

药物警戒工作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药物遗传学等,通常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协调良好的框架组织中共同工作。

(三)药物警戒的目的

药物警戒的目的包括:①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其安全、合理及有效地应用;②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③告知患者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对患者进行培训教育,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的认识。


比如,吞下去


如就患者而言,详读药品说明书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药品说明书是载明药品的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选用药品的法定指南。新药审批后的说明书,不得自行修改。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药品批准文号、产品批号、有效期、主要成分、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中药制剂说明书还应包括主要药味(成分)性状、药理作用、贮藏等。药品说明书能提供用药信息,是医务人员、患者了解药品的重要途径。


一般药物说明书上都会有,也可以检索药物名称


毒性反应

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翳学教育网整理。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引起耳蜗前庭器官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注射抗癌药物环磷醯胺等能造成肝损害,形成药物性肝炎;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磺胺类药物能引起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些都属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如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其他生物制品引起不同的过敏反应等,其中以迟发性过敏反应危险性最大,也最容易被人疏忽而造成危害。继发性反应

这是由于使用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使肠道内的敏感细菌被抑制生长,引起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病。这些就是由于用药后引起的继发性反应。

耐受性

就是指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特别低,不但用一般治疗量不易出现反应,就是用中毒剂量也不至出现毒性症状。

成瘾性

就是指病人对一些药物长期应用所产生的依赖性。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在停用后病人可以出现一系列精神的和全身的戒断症状;巴比妥类、安定类等药物均有成瘾性。

致畸作用

主要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而造成胎儿畸形、四肢短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胎儿发育的前3个月,细胞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生迅速变化,各器官、系统都在进行分化,最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致畸作用。这就是一些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的原因之一。

致癌作用

这里指的是用药后,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而诱发机体致癌。像多环芳烃类物质和亚硝胺类都是极强的致癌物质。


看说明书,看文献。


不太理解这个问题 【识别】是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