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感觉,特别是在古代艺术方面,我们对于古代艺术的经验是无数的碎片拼贴起来的一个不完整的经验,这种经验很可能由于某种艺术史并不为人所知的断层所蒙蔽。

感觉在艺术中的重要其实可以分为几点:

1:在艺术品鉴定领域,特别是书画鉴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所谓的「望气」阶段,笼统的说也就是感觉,笔墨程式,构图,皴染都有可能由后世的高手临摹仿制,但是真画往往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是那种气,真画看多了老画看多了,来张后世的仿作其实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感觉不一样。

2:在艺术品欣赏跟购买:以我的经验来说,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第一眼看过去的并非是其局部,而是一个整体的感觉,这个感觉往往会给你对这个艺术品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非常重要,当抛开所有的细节,一件器物,一件绘画给你的感觉是非常喜欢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件艺术品就是值得去深入了解甚至据为己有的。

感觉很多时候都是你的内心对一件艺术品第一手的最初印象,除去细节的观察,我觉得这个印象更像是「心之眼」在观看,往往很多珍贵的艺术品是有这种能力捕获你的心灵的。


技术性的活才谈经验吧。艺术不是艺术活,不是像木匠一样熟能生巧的活。当然除了工艺品装饰画。


其实都重要,还是看艺术家想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经验的创作可能在当代艺术来讲会比较个人化,理解上可能会有断层或者是隔阂,但好在抽象虽然不能传输一个确切的内容,形式和色彩却能带给人们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存在于是人类所谓的共有认知里的。

一般经验创作作品:艺术家个人的形式、色彩+个人阅历=经验作品

感觉作品可能比较强调偶发性,诸如波洛克那种把绘画过程也当成艺术一部分的抽象表现主义。


个人来讲,感觉来了顺风顺水,感觉没抓住跑了,就得靠经验完成创作。

经验不足的后果,就是像我一样好多未完成的画,强行画完就毁了。闲置个一年两年在回去修修补补去完成。


谢邀

二者之间不能分个高低吧,比如你有一个很好的灵感,但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表达,那么灵感岂不是浪费了,但是光有经验的话灵感不够,那也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对自己的艺术造诣没有任何作用。


感觉相当于剑,经验相当于磨刀石,没有了磨刀石最多剑不锋利,但没有剑只有磨刀石,注定无法成为侠客


感觉代表灵性,经验代表反灵性。


谢邀. 你问这俩个词哪个更重要,其实我觉得经验包涵感觉,但感觉不一定包括经验,你的感觉一定要建立在你的经验之上,当你的突如起来的感觉,一旦没有保持好平衡,让这个想法安全的降落到社会上的话,自己也会被摔得粉身碎骨。所谓经验就是对艺术的坚持不懈的热爱的解答.所谓的感觉就是你的「经验」.


在认知心理学中,这两者都同属于大脑的第一系统(第二系统则是你的逻辑,批判,思考等),所以这两者是无关何者更重要之说,因为它俩都是一样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啊。

不知道题主是在从事美术或者其他艺术门类工作还是在学习当中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再深入一点就是超验、先验、后验以及灵感之间的关系问题。

将近200年前,哲学以及美学和艺术领域内,曾为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辩论。

题主既然问的是」经验「VS」感觉「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那么我们就题论题,试著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经验。

毫无疑问,经历过的必然是经验的一部分;

但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实践中,」经验「的表现形式又绝不仅止于」经历过「。比如今天活在世界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二战,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区别出谁是」抗日神剧「,谁是优秀的二战、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

所以,经验除了」经历过「之外,听说过、学到过、以其他某种形式看到过,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幅画

欧仁·德拉克罗瓦 《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 法国

这是一幅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也是美术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幅作品。

创作背景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

那么,作者德拉克罗瓦是否真的走上过前线?如果去了,是否又真的目睹过这一幕?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作者首先是反对复辟,且的确参与了斗争的;而且画作中的女性和小男孩也确有其人。

但是!战场上是否真的有这样一幕呢?

所以,对于德拉克罗瓦来说,参与了」七月革命「是」经历过「的经验;

而这一幅画面的形成,人物的组成,则是作者通过口口相传的」讲述「获得的经验。

但仅有这些经验又不足以构成这幅画面,因为这还需要作者自己对于」七月革命「的思考(感觉)

最终,亲身经历的一部分+听说的一部分+个人的创作感觉=《自由引导人民》

我们再来看第二幅画面

这是一幅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的作品。

我们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可以肯定作者是生活于那个历史时期,即便他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9个人物,摆出这样的造型以供参考,但它符合当时的美学理论和官方美学需求。

以当时的中苏关系来说,作者很有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巴赫金、什克罗夫斯基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种文艺理论。

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在官方审美思想的推动下让他创作出这样一幅画面。

这幅作品中,经验就是那个时代的狂热和官方的审美指导,他完全可以凭想像(感觉)绘出画面。

现在,题主以及正在看这个答案的每个人都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阅读获得了对于两幅画面的经验。

甚至有的朋友还可能看的时候随手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对于」七月革命「和我们的六七十年代都有了更多认识。

那么,假设你已经掌握了绘画的技能。

现在让你就凭上述经验,你会创作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岳敏君 《自由引导人民》 1996年 中国

有人就通过对上述画面的「经验」创作出了现在这副作品。

岳敏君生于1962年,从年龄上来说,迟至1976年运动结束,他也只是个14岁的少年。

在那十年中,他的「经验」可能更多是随处可见的类似前述第二幅画面的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

而遥远的1830年的「七月革命」,对他来说应该就只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和史书记载而已。

所以,这幅对他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有著重要意义的作品,依然是经验+感觉!

可能会有人问,有些开创时代的创作者,引领潮流、开宗立派的大宗师,他们也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用几幅画面来试著解决一下好了。

先看下面这副

毕加索 《草地上的午餐》 1960年代

毕加索,绝对称得起开宗立派了吧!

但即便是在他成名已久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一样会习作、临摹。

没错,上面这副作品就是临摹于100年前的另外一张开创时代的画面。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1863年

这是一幅被当时和后世公认的印象派奠基之作。毕加索也直陈,自己就是在临摹马奈,而且对这幅画面的和那个时期作品的临摹,都不止一幅,也非只一年。

那么,马奈的「午餐」又是怎么来的呢?

拉斐尔 《帕里斯的审判》 原作为湿壁画 此图为版画复制品

这是比马奈又早了将近400年的拉斐尔创作的《帕里斯的审判》。

右下角两个人物的姿态、手势正是马奈「午餐」的起点。

当然,众所周知的是,马奈绘画风格还收到了浮世绘的启发。

所以,经验和感觉,到底哪个重要??

在我看来,经验应该是起点。

在创作出能够被称之为「艺术」的作品之前,首先要有著大量的学习、模仿的经验。

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审美经验的过程。

足够多的「审美经验」积累之后,人必然会对「生活、个体、他人、外界、内在」生出体悟和感受;

最终,这个人,用熟练而精确地运用丰富的「审美经验」,把这些体悟和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这是文学史上堪称封神的开头之一。关于它的分析可谓汗牛充栋,我就不多说了。

它神到什么程度呢?

神到启蒙了又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著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著夹袄,送他们村头。

——莫言 《红高粱》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莫言 《檀香刑》

莫言从不讳言自己对马尔克斯以及《百年孤独》的喜爱;

也从不回避自己两部重要作品的开头,是对《百年孤独》开篇的模仿。

阅读过马尔克斯是莫言的「经验」;

我们的土地上发生的战争是莫言的「经验」;

家乡流传的战争故事也是莫言的「经验」;

没有这些经验,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莫言;

但仅有这些经验,那也不会有现在这个知名的」莫言「;

他的作品成为文学艺术品,是」读过「、」学过「、」听过「的经验加上他对经验的消化和感悟而来的。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著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抄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祈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

——郭敬明 《幻城》

而这位作家,从不言自己抄袭,也没听说他表达过对前人作品的崇敬。

但虽然他毫无疑问的也仿写了这样一个开头,其作品却和」艺术「无关。

就说这些吧,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帮助。

谢谢!

By:火星艺术主要不负责人 阿癫

欢迎关注「火星艺术潮牌」公众号,更多生活和艺术的见解一起分享。


经验

先有技术性的真实本领 而后才能发挥感觉


高手以下,都处在要经验没经验,要感觉没感觉的水平,这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对你们,这都重要

高手级别,才谈得上考虑经验与感觉哪个更重要

不过一般到了高手也就不会问了,因为他们自己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再说了,经验和感觉在个人艺术的提升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这两样很多时候基本不起作用


看题主将问题归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当然如果深究词源,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就早期现代艺术而言,经验与感觉都很重要,具体哪个更重要,因人与理念而异。就塞尚,梵高,马蒂斯甚至毕加索而言,经验非常重要,不像一般人认为他们的绘画多么「表现」与抽离。塞尚是个极度偏执与「自闭」的人,他画大半辈子自然,对于构成与归纳乐此不彼,而这种构成设计与归纳形式,必须立足于大量的经验作业,才有可能将其思维中的「游戏」再现在画布上。塞尚等人的观察理念可以说与现象学类似,现象学是一种方式,而一个人足具现象学的观察方式,必须「悬置」,这也证明必须通过经验训练,才有可能将一种方式(对画家来说是一种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

塞尚非常著名的晚年写给儿子的信(1906):

最后,我必须告诉你,作为一个画家,我在大自然面前正变得越来越富有洞察力,但是,对我来说,要实现我的感觉总是异常困难。[353]我无法获得在我的感官面前展开的东西的那种强度。我无法拥有使大自然生动有力的那种色彩的华丽的丰富性。在这里的河边,母题十分丰富,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唤起人们最高的研究兴趣,它是如此多样,我想我可以在同一个呆上几个月,只需要向右侧或左侧稍微转转。

充分说明塞尚意识中对于经验和感觉的辩证认识(完全可视塞尚为一种现象学的实践,而正是因为感觉难以实现,反而经验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毕加索同理,毕加索的「立体游戏」也是要将自我感受充分经验,才能达成自我喜乐的艺术。(说明毕加索很简单,看看他抽离的牛就知道了,所以我觉得后印象而来的画家绘画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他们是要达成一个目的的,经验就必不可少,准确的说是基于一种相对不变的感受之上的实践,这一点可以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

冷抽热抽作为类似实验式的艺术,也必须经验,蒙德里安的格子达成最终效果,具有类似毕加索的过程。

超现实,达达,极简,延伸到大地,行为,我个人认知上应该感觉越来越重要。一点很重要的是,从现代到后现代,核心是从媒介到观念的变化,而作为观念艺术而言,艺术本体本身某种程度是被消解了,值得强调的是「上下文」、语境,所以作品本身有时具体很强的「一次性」、「即时性」(因为它本身必须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这么来看,感觉肯定重于经验。而艺术在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媒介的经验实践,到后现代(到当代)已经被完全颠覆,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可以说是艺术的哲学化(黑格尔)/艺术政治化(本雅明)。


这两个都没有欣赏来的重要


都重要,少了哪个都不行,凡事能将两者结合的都是大师


感谢邀请

如果对于艺术而言,感觉更加重要,对于考学来说可能经验要大于感觉哦,主要看你的目的是怎样的了

有幸看过老画家徐勇的国画作品,首先让我震惊的是几匹马的神态以及肌肉的认知,这里既有感觉也有经验哦,所以我个人认为缺一不可嘛~


经验,因为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大师们,我们所知晓他们的传世经典或许也就那么一小部分,但是他们的背后却是堆积如山的习作或者普通作品。如果感觉更重要,大师天才们只需要等著感觉来临,不需要大量练习创作。曾经在美院时候教授和我说:你不可能一直期待著「偶然性」,所谓的「偶然性」,实际上是你不断练习后出现的一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果。


都不重要,当自发的感觉上升到自己独有的理性经验时,感觉才会重要,但,那时候它就不能称为感觉了


感觉吧,毕竟感觉要天赋的,经验可以积累


个人觉得,经验像毛坯房,感觉像精装修。两者关系并不是谁更重要,而是相辅相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