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方法可以让你,完整的理解和讲述这个知识。

就是了解这个知识的,前因-自身-后果,就是完整理解,讲述也是讲述前因-自身-后果,三方面。

1.前因

谁引出了这个知识?

这个知识从何而来?

2.自身

2-1 这个知识是讲的什么内容?

2-2 这个知识自身是什么构成?

3.后果

这个知识引出了什么?

引发了什么?

造成了什么?

4.重复上面的步骤,将其他知识和这个知识通过前因或者后果联系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张逻辑大网。


问题:

我发现我学数学或者编程,我理解没问题,但要是隔半天甚至是一个小时,我基本就忘了如何写了。或是忘记公式,或是忘记函数的作用。我明明理解了,可为什么记忆力还是跟不上,提取不了呢?我就开始百度,把所有的罪责怪于我的记忆力的问题,这样就有正当的借口证明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学好数学和编程了,但是我不能欺骗我自己。网上找到的答案都证明了一件事:我学知识就是懒!!!!

自我分析:

一般我认为我学会了,只是自己认为。真正学会应该是以目标为导向,当达到目标,就代表著学会了。但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是没有学会。因为最后的需求是完成目标。学数学很多时候只是我认为我懂了,可最终目标就是学会如何做题,如何解题。学编程最终目的就是了写出属于自己的代码,做出成品。当以目标为导向时,如果自己无法实现目标,就会告诉自己,我还没有学好,我要重新再学一遍。但是当自己认为自己学好时,就会说抱怨:我已经学了这么多遍,为什么还是没学好,为什么还是不会。我可能不适合学这个,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我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天赋。这时情绪上来了,就更加厌烦,就更加不会去面对和了解要学的学科。而出现这个问题,我猜想我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了:

A是那种天生善于学习的人,大脑理解知识点的速度非常快,记忆力也很好。B不擅长学习,在理解知识反应速度时慢半拍,记忆力跟不上。

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题时,这个数学题有9个知识点构成;A因为反应速度快,大脑中可以呈现图像。在学习这题时,A把9个知识点都过了一遍。当得出结果时,B因为反应速度和脑内无法成像,只思考到了3个知识点。当A开始下一题时,B就在想:为什么A可以这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得追上去。与此同时出现几个问题。

1. B可能为了赶上进度,跳过剩余的6个知识点,模模糊糊理解了结果。但实质上A的确已经将整个过程的每个节点都弄明白了,但B却没有。等下次遇到某个题正好需要B错过的6个知识点中的一个,就出现了戛然而止的断层,无法理解。B就会很苦恼

2 B因此产生情绪问题,认为A和我同样是学,为什么我学就是学不好,记不住,用不会,解不出。这个时候,就会厌烦数学,编程。不想再面对,挫败感加重,可B不知道A是完完全全做功了,而自己因为反应速度和记忆方式不同,却没有把该下的功夫用足够。

3 A和B在智商上确实存在距离,但这也是为什么说勤能补拙的原因,因为反应速度导致短时的差别,但一旦比较就会出现低劣的不想学的情绪。反应速度时天生的,脑内成像也是天生的。但如果反应速度慢那就多花功夫打基础,如果无法脑内成像,那就一步步从纸上推出。重复重复重复这些基础,当极致熟悉时,就会自动下意识反应。

4 A和B的对于学习真的投入学习的标准线不同。比如:用泥吧做一张桌子, A认为的做一张桌子就是原模原样的临摹。可在B的认知世界中,一张桌子就是形似就行,桌腿长度不同,桌面坑坑洼洼,甚至只做了三个腿。然后每次校验,B认为我已经做的很努力了,在我的认知世界中,这样就是一张桌子的样子。但A做到这个阶段时,A清楚知道,还没有做好,不过是个半成品,心理条件还是我得继续投入塑造。等B一直陷入自我情绪时,A已经校验通过了,B更加加重了情绪焦虑,就更加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手工品了。但如果B以通过校验去要求自己达到的水平。那么每一次未通过校验,B会告诉自己我还要在学一遍,再记一遍,再做一遍。因为目标时通过校验。只有通过校验我才算真的学会,这时就没有了情绪上的抵抗。当多了很多遍时,细节自然也完全掌握,这时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所以要以通过某个目标为标准的学习,否则,大部分时候都不过是厕所读物报纸那种标准水平线。


理解和学会不是一个等级的。

当你接触一个知识点,理解只是第一步。

在理解的基础上你才会记住/运用。

然后你才能表达出来/教给别人。


谢邀。对于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没有理解透彻,第二就是不熟练
去看点普通心理学不好吗?

理解和说是不一样的,就算你理解的透彻,可未必你就能更好的在别人面前展现真正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和思维的不明晰。如果你平时采用用字笔记下你的想法,并把他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说出来,一定可以达到你想要的境界。


这些知识就相当于是手机上的app,虽然下载了很多,但如果系统本身太弱鸡,下再多的app也运行不了,这就是系统本身的问题。

因为你还没有将知识融入到自身的哲学体系中去,很多知识其实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带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去学习,这样造成的遗忘是必然的,而有些知识确实很难在实际中用到,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构建一套属于自我的哲学体系,将复杂的知识换一种方式融入你的生活中,这样不仅学习起来有意思,而且随著知识体系慢慢的庞大,相互关联之后,你就能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and so on。


基于对孤阅船长葛旭的一些话的理解:

你的思考并不连续,理解并不深入,必然也无法连续的表达。


传说中,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你不是一个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