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方法可以讓你,完整的理解和講述這個知識。

就是了解這個知識的,前因-自身-後果,就是完整理解,講述也是講述前因-自身-後果,三方面。

1.前因

誰引出了這個知識?

這個知識從何而來?

2.自身

2-1 這個知識是講的什麼內容?

2-2 這個知識自身是什麼構成?

3.後果

這個知識引出了什麼?

引發了什麼?

造成了什麼?

4.重複上面的步驟,將其他知識和這個知識通過前因或者後果聯繫起來。

這樣就形成了一整張邏輯大網。


問題:

我發現我學數學或者編程,我理解沒問題,但要是隔半天甚至是一個小時,我基本就忘了如何寫了。或是忘記公式,或是忘記函數的作用。我明明理解了,可為什麼記憶力還是跟不上,提取不了呢?我就開始百度,把所有的罪責怪於我的記憶力的問題,這樣就有正當的藉口證明為什麼我沒有辦法學好數學和編程了,但是我不能欺騙我自己。網上找到的答案都證明瞭一件事:我學知識就是懶!!!!

自我分析:

一般我認為我學會了,只是自己認為。真正學會應該是以目標為導向,當達到目標,就代表著學會了。但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就是沒有學會。因為最後的需求是完成目標。學數學很多時候只是我認為我懂了,可最終目標就是學會如何做題,如何解題。學編程最終目的就是了寫出屬於自己的代碼,做出成品。當以目標為導向時,如果自己無法實現目標,就會告訴自己,我還沒有學好,我要重新再學一遍。但是當自己認為自己學好時,就會說抱怨:我已經學了這麼多遍,為什麼還是沒學好,為什麼還是不會。我可能不適合學這個,我真的不喜歡這個,我可能在這方面沒有天賦。這時情緒上來了,就更加厭煩,就更加不會去面對和了解要學的學科。而出現這個問題,我猜想我可能遇到這種情況了:

A是那種天生善於學習的人,大腦理解知識點的速度非常快,記憶力也很好。B不擅長學習,在理解知識反應速度時慢半拍,記憶力跟不上。

在學習一個新的數學題時,這個數學題有9個知識點構成;A因為反應速度快,大腦中可以呈現圖像。在學習這題時,A把9個知識點都過了一遍。當得出結果時,B因為反應速度和腦內無法成像,只思考到了3個知識點。當A開始下一題時,B就在想:為什麼A可以這麼快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得追上去。與此同時出現幾個問題。

1. B可能為了趕上進度,跳過剩餘的6個知識點,模模糊糊理解了結果。但實質上A的確已經將整個過程的每個節點都弄明白了,但B卻沒有。等下次遇到某個題正好需要B錯過的6個知識點中的一個,就出現了戛然而止的斷層,無法理解。B就會很苦惱

2 B因此產生情緒問題,認為A和我同樣是學,為什麼我學就是學不好,記不住,用不會,解不出。這個時候,就會厭煩數學,編程。不想再面對,挫敗感加重,可B不知道A是完完全全做功了,而自己因為反應速度和記憶方式不同,卻沒有把該下的功夫用足夠。

3 A和B在智商上確實存在距離,但這也是為什麼說勤能補拙的原因,因為反應速度導致短時的差別,但一旦比較就會出現低劣的不想學的情緒。反應速度時天生的,腦內成像也是天生的。但如果反應速度慢那就多花功夫打基礎,如果無法腦內成像,那就一步步從紙上推出。重複重複重複這些基礎,當極致熟悉時,就會自動下意識反應。

4 A和B的對於學習真的投入學習的標準線不同。比如:用泥吧做一張桌子, A認為的做一張桌子就是原模原樣的臨摹。可在B的認知世界中,一張桌子就是形似就行,桌腿長度不同,桌面坑坑窪窪,甚至只做了三個腿。然後每次校驗,B認為我已經做的很努力了,在我的認知世界中,這樣就是一張桌子的樣子。但A做到這個階段時,A清楚知道,還沒有做好,不過是個半成品,心理條件還是我得繼續投入塑造。等B一直陷入自我情緒時,A已經校驗通過了,B更加加重了情緒焦慮,就更加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做手工品了。但如果B以通過校驗去要求自己達到的水平。那麼每一次未通過校驗,B會告訴自己我還要在學一遍,再記一遍,再做一遍。因為目標時通過校驗。只有通過校驗我纔算真的學會,這時就沒有了情緒上的抵抗。當多了很多遍時,細節自然也完全掌握,這時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所以要以通過某個目標為標準的學習,否則,大部分時候都不過是廁所讀物報紙那種標準水平線。


理解和學會不是一個等級的。

當你接觸一個知識點,理解只是第一步。

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才會記住/運用。

然後你才能表達出來/教給別人。


謝邀。對於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沒有理解透徹,第二就是不熟練
去看點普通心理學不好嗎?

理解和說是不一樣的,就算你理解的透徹,可未必你就能更好的在別人面前展現真正的知識。歸根結底,是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欠缺,和思維的不明晰。如果你平時採用用字筆記下你的想法,並把他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說出來,一定可以達到你想要的境界。


這些知識就相當於是手機上的app,雖然下載了很多,但如果系統本身太弱雞,下再多的app也運行不了,這就是系統本身的問題。

因為你還沒有將知識融入到自身的哲學體系中去,很多知識其實我們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帶著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去學習,這樣造成的遺忘是必然的,而有些知識確實很難在實際中用到,這時候就需要自己構建一套屬於自我的哲學體系,將複雜的知識換一種方式融入你的生活中,這樣不僅學習起來有意思,而且隨著知識體系慢慢的龐大,相互關聯之後,你就能創造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and so on。


基於對孤閱船長葛旭的一些話的理解:

你的思考並不連續,理解並不深入,必然也無法連續的表達。


傳說中,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你不是一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