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获得价值的高级方式,即通过利他以获得精神价值满足。而与此同时有很多同样行使德行的伪道德,即以获得由善心驱使的德行带来的精神价值以外的社会性利益而行使德行的现象。

举例,当你在公交车上坐著,有老人上车,你出于同理心,感受到老人站立的不便,于是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我们说你具备道德的品质。

但是,有的人拥有座位,为避免身边人的舆论压力,道德绑架,不得不主动让出座位,那么他的行为虽然是德行,但不具备德性。所以是伪道德的理性分析得失后的行为。本质区别就在于德行的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人一定是道德的呢?当我们分析这个人在德行中,不为了追求他人的感激、回报,不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得失,不担忧道德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义无反顾,不加思索,别无他求的,往往是有道德的人。而区别于有利可图,自私自利者,爱慕虚荣,伪装成道德者获得社会的尊敬等精神价值的满足。

总结,有道德的人初衷是利他而非利己。


素书有云: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比较赞同这句话,个人认为这是古人解释道德的比较靠谱的两句话。

德以道为基础,那么认知、探寻、掌握自然规、社会规律,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依据这些客观规律来行使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

所以,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应该是对世界有比较客观的认知的人,是能根据客观世界做出合理行为的人,道的认知程度是一个人道德践行的天花板,所以,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不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即便是表现出德的行为,那也是糊里糊涂的道德,是愚德,很容易被环境所误导,而传统儒家道德之所以愚民正在于此。

德以道为基础,知而后德,智而后德,才是真的道德,越接近道的行为就越具有德性,而不是越善良越有德,除非善良就是符合道的原则。


每个人对道德的理解不同,有道德的人在我看来就是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随意杀死奴隶也很道德


危急关头。 随时改变的人类并不可靠


行为出发点和结果


尊重生命,尊重人性,不伤害他人生命和利益


Give him/her power.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