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公教育的公共科目部分,到「儒家經典和重要思想」的最後,說到修齊治平與內聖外王這種思想是「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用這套理論在教育著一代代知識分子,實現『政教合一』的目的」

這句話沒看懂,其中的「封建思想的核心」是否定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意思嗎?


修齊治平與內聖外王是屬於封建時期儒家思想核心,這個定義是準確的。

我先說一下它被列為封建思想的原因,講清楚了原因,再說為什麼書中小節說他在毒害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個問題就基本算是答全了。

首先說其封建迷信,是因為修齊與治平之間,以今日之角度看,根本沒有必然聯繫。(但這個角度正如答主 @石肖 所說,是從客觀角度出發的,並沒有在此作為貶義。只不過 @石肖 也只說了一半,書中小節部分對封建思想毒害古代知識分子的結論主張也是從客觀角度所出發的。所以還是提出了迷信封建糙粕,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危害的客觀批評之聲。我們慢慢講。)

首先,修齊客觀上講,與社會治平能力無法呈現對立統一。

舉幾個例子:

去年,我們中國的新時期社會主義矛盾特徵開始轉型,主要表現在人民因貧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而形成的新型社會矛盾。

而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向貧困地區提供修齊政務服務,那麼那裡就會怎麼樣?

沸騰!

咕嘟嘟還冒泡的那種……

為什麼?

修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貧富差距的主要矛盾,所以修齊可治平這個邏輯被證偽。

同樣的,你向當今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提供修齊政務服務,都將被證偽,這樣做在任何地區都無法達到治平的目的。

再反過來討論,治平的方法是不是一定要講修齊?

不要!

修齊替伊拉克擋不住美國。

替伊朗擋不住以色列。

替巴基斯坦擋不住印度。

所以修齊方能治平被證偽,還不止是如今才被證偽的,比五四(運動)還早時期就已被證偽了。它槽點滿滿被列為了封建糟粕。

那麼不講修齊能不能?

能!

也不能!

可見修齊與治平無本質聯繫。

在首先能保證政務有治平能力,足夠解決當前形勢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條下,你仍可以講修齊,也可以講廉潔、奉公、守法、愛民等。一主一次必須要分清楚。

假如你治平能力本質不足,卻認為修齊能力可以代表治平能力,那對現代社會又有何意義?

但即便於此……修齊若只講修齊,不去與治平扯上關係,那它的情操就豐滿到爆表了。所以……在現代社會,應當適時的把這一理論拆開了講。

並且儒學愛好者們也不要認為當今社會能在實用上證偽修齊與治平之間的關係,他就存在真偽。

並不!

修齊治平之間是具有雙向邏輯特徵,延伸在外又涉及甚廣,以我目前的水平是吃不到這個雞的。那麼我此時就在想了,是不是放下手機先開一局再更………

——————

呃,算了,還是言歸正傳先……

第二點,封建糟粕是以什麼形式毒害中國的知識分子?

答案在教育!

修齊治平與內聖外王的主張,在提出時,是為了準確處理當代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而建立起來的主張。(正在假說階段)假如能被有力證實,那麼修齊治平與內聖外王的出現便有了自洽性。

但一個對社會有著正確認識的政府機關,為何會形成後期封建形勢的制度固化?

答案就在前一個例子裡面。

我們說去年,中國新時期社會矛盾特徵遇到過一次轉型期,其實並不只有這一次。甚至在歷史上,任何社會形態發展到一定時期,都會遭遇轉型期陣痛。

在這個時間段,能依據「四個堅持」(引1)而提出治理主張的政府,無論它使用任何奇葩的方式,都不能被定性為封建糙粕思想。

但是,中國古代史,就是這麼令人遺憾!

官僚階級抱守老舊主張,他們從信念上講,實是畏懼新時期社會矛盾對官僚地位形成的公平挑戰。並選擇採取從教育出發,限制為社會的應用與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知識分子之「知識」二字的範圍!以此為手段,是社會無法進步甚至產生退化,進而達成社會主要矛盾固化甚至簡單化的目的。如此便高枕了……

(呃腦子疼,我可能不夠能力去思考後面這層關係)

而這一手段不得不說也是有效的………但完全不遵從「四個堅持」的結論形式,(這句話不奇葩,古代是沒有四個堅持,但不妨礙它產生等同於四個堅持的精神主張,看完四個堅持就明白為什麼我這樣講)」所以違背了當今實用哲學的價值觀。故而被列為糙粕。

但另一個方面呢,也間接的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那便是中國古代,官僚對社會發展節奏與社會矛盾轉型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並非像我們想的那樣愚昧無知,也許真的在思想上對這一關係具有準確並深刻的認識的!

他們的手段不得不說是有效的。也不能排除是對問題有目處理的結果。

所以說,古代儒家的官僚們,不是吃乾飯的。若說本事那也是令人足以驚嘆。但是身為儒家的繼承者,我相信「孔老二聖」若能見到他們,那絕對是人一雙,刀四把,砍死大不孝……

—————

引1:

四個堅持:

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即權利合法性)

2,人民福祉最大化。(馬哲中最精闢的精神信仰之一)

3,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馬哲中最精闢的精神信仰之一)

4,提出符合現代化的治理主張。(以今之道,馭今之有)

—————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四個堅持1是權利,2,3是進步精神,4是時代性。

就怕貨比貨,與古代中國相比,古代官僚不惜利用教育洗腦的方式保證1的存在。尤其在遭受異族征服的情況下,仍帶領全國同胞去保持「一個堅持」不動搖,其行為以今日之觀點看,甚可與漢奸同罪!所以迷信封建糙粕,真的對現代化社會來說,是有害的。

完。


華夏從秦朝以後不是封建社會,儒家掌握文化霸權恰恰是在非封建社會中,儒家被獨尊是因為它迎合了皇帝大一統中央集權的需求。

儒家的平天下理想不是封建理想而是反封建理想,這一理想產生自諸侯混戰,終止於大一統。

儒家思想能成為「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是由於它通過道德專斷建立起了對皇帝的無道理服從,它通過類比家庭而不是理性分析將遵從皇帝變成了人的天賦義務。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說是四件事,相關而不是因果關係。中庸例為脈絡很是讓人不解。內聖外王又是把完全無關的兩件事硬扯到一起。

做事和做人之間的聯繫並不大,儒家卻認為,把人做好了就能成事,這應該是儒家思想最大最根本的毛病。

一個廚師的菜好不好吃跟他的道德品質毫無關係,但儒家文化普遍不這麼認為。我們現在看新聞聯播還是有這種儒思想。所有事業有成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知乎也很肯定這一點,批評一個上位者喜歡用四個字,德不配位。

把道德高尚者推舉上位,是儒家正統,把教化與政治強行捆綁,就是所謂政教合一的封建思想。然而做好人有個屁用,還得會做事。

做人和做事是兩條平行線,一個人的品質和他的事業不存在因果關係。一個高尚的人與一個有能力的人之間不能劃等號,一個有良心的醫生教師不等於一個優秀的醫生或教師。

修身與齊家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齊家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因果關係,治國與平天下之間才有因果關係。

儒家認為,身修而後家齊,意思是只有老實人才能找到女朋友。家齊而後國治,意思是單身的人一定做不成事業。國治而後天下平倒是很有可能,沒有集結足夠勢力顯然不能明明德於天下。

一個人能力的大小與他是否信仰上帝無關,與他是不是一個好人也無關。正所謂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還是唯物主義最可靠。


修齊治平與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卻不是「封建」思想,而是民主思想。內聖外王說的是人修身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便可以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王。這裡面包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包含了限制權力的思想,包含了敬天愛民的思想,這些都是實行民主的必要條件。

如何做到內聖外王呢,《大學》闡述了具體的步驟: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朱熹和王陽明對如何格物致知都進行了闡述,形成了儒學的思想體系。

封建制度本質是世襲制度,是民是王是拼爹決定的,和人的修養毫無關係,內聖外王就成為空話。在民主制度,誰是王由人民選舉產生,內聖外王才會成為現實。內聖外王是對虞舜大同社會思想的繼承,在近代孫中山以大同思想闡發了三民主義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建立新中國,內聖外王才再一次可以得到實現。可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前面兩個失傳了,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是還是有人知道的,論語里都寫的清清楚楚,是一切的基礎。

格物致知。

君子,到一個階段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解釋也沒有用。


資本經濟是擴張,農耕文明你讓它擴張也沒意思嘛


就沒人提那年代的家指卿大夫封地的么……有國有家指的就是有封地啊……管住自己,管個地區,管個國家,管個天下,沒毛病

回答下樓主,封建什麼的只是客觀狀態描述,沒什麼批評的意思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