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是看书长大的,诸子百家,中外古今近现代名著,上到《道德经》下到玄幻YY小说,各种类别的书都有涉猎,老师说我就是个「人形百度」,可长这么大了,越看越觉得自己很无知,很无力。


这才说明是进步了。

举个分级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清史和三国史料。

初级:看了几本三国的小人书,看了三国演义,刷了几个清宫廷剧。能记住一些人名,不少典故。什么空城计,水淹七军,十三副遗甲起兵,清廷实施了投充圈地逃人等八项残酷法律,能给小伙伴吹牛逼了,这时候历史在脑子里是好玩的可知的有趣故事。

看到啥你都信,只要印在纸上就觉得是真理,这时候,知识和认知是一个点,你很容易就无所不知,然后就转述吹牛逼。大师就是会吹牛逼嘛,我们村有好几个大师呢。

中级:看了点三国志,听了点百家讲坛,看了两本科普向的明清史研究,明朝那些事儿,清名臣啥的,翻了一点野史。这时候发现,原来空城计是赵云施的,不是无所不能的亮哥,张飞有可能是白面书生,不是黑脸莽夫,人妻爱好者奸诈中有真情,留黄书忠厚重里有奸恶。清廷为祸没有汉人自己为祸厉害,李自成张献忠杀的人比清兵多,吴三桂这个汉奸可恶,但是南明小朝廷一脉相承的派系斗争更可恶。

这时重新审视,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和知识,不是那么靠谱,接受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谬误,此时知识是一个平面的圈,你发现圈外有很多不了解的东西。这时候吹牛逼开始谨慎了。大师也是分成色的,大师不是这么好上的。

高级:系统的看了三国志,看了明史,清史稿,看了学术向的研究,深入学习了顾颉刚,阎崇年,纪连海等大师专家的学术专著。学习了基本史观,明白了什么叫第一手资料原则,孤证不立原则,知道了什么叫人物的历史形象,文艺形象,民间形象。了解了历史研究中的研究者,亲历者,旁观者因思维模式、处境、人类本能、价值判断,甚至是研究者为了省事儿选取了易得资料等等等等,我们看到的历史基本都是经过大量加工的没有真相的故事,就像老马说的只残存了一个道理。

此时明白了别说我看到的不是真相,我知道的不是真相,我就不可能知道真相。这时的知识是一个三纬球体,原来我知道的东西真的只能用片面来形容,甚至很多博士终其一生,也只是把这个球体往外顶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此时开始不吹牛逼。一个行业能出一个大师真的就很不容易了,现在大师遍地走真是羞耻。

超级:接受了正规学术训练,有名师指点,自己奋进努力,经过多年积累深入系统学习整个历史源流,开始追求本质,选取某一历史阶段和专著进行深入学习,挖掘,并因研究需要接触了考古,考据,金石,哲学,社会学等等关联学科,并要深入钻研为自己的研究服务,需要用工具继续拓展,没有工具你要制作工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这时你发现,你以前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是笑话,你以为的自己无所不知,就是个天大的狗屁

你只是知道了一个概念,一个别人说出来的,想出来的概念,你没经过深入彻底的分析和思考。真正的理论和知识要经过学术工具和系统的检验,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此时在看顾颉刚,看冯友兰,看孔飞力等等前辈高人才明白为啥人家叫大师,什么叫学贯中西,而真正的学贯中西,融会贯通,需要走过多少前辈铺的路,要付出多少难以想像的努力。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学术思想,有成型的经典理论是多么困难。

知识的海洋浩瀚到不可想像,不是三维的小圆球,而是无限维,我知道的东西用零散的碎片形容都是在无耻的吹牛逼。牛顿只是在海边捡贝壳,我们多少人海在哪都不知道。

对大师们真是高山仰止,远远的看著这些天才和学术上的先行者高大到只可膜拜不可逾越的背影,他们的著作如同高山上的灯塔,照亮著方向,可那个方向是我这辈子也到不了的地方。

我只是个不努力,没天分,爱吹牛逼的凡人,甚至是虫子。我再也不吹牛逼了。

这就是我这个虫子,看书的思想历程。这也是为什么越是不学无术的越口气大如天,真正有学识的都选择低调。无知者无畏。

跟楼主一样,什么都看,看的也杂,也有阅读量。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不可一世,自负狂妄。

等真的看的越来越多,越明白自己的无知。看著那些不学无术,看了两本鸡汤就敢做文化产业的,一本论语没读完,就敢宣称是国学大师的,身边那些知识都是来自电视和音频就感觉自己是天才可以藐视知识的,以及不用数学,不用实验没有系统知识,全凭臆想就要推翻大师和成型理论的民科。我从鄙视到无视在到一笑。

因为我们都是这么无知,只有无知才能让我们活下去。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是巨大的进步,知耻而后勇,知道不能吹牛逼了,要踏实的学点东西,能少因为自己的无知被嘲笑。这就挺好。


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贵多。

《基督山伯爵》里,神父说自己把家里的五千本书看完了,然后精选了150本书反复阅读,因为他认为完全理解了这150本书,基本上就掌握了他想掌握的所有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的知识。

现代社会想要全方位掌握这些知识恐怕150本书是不够的,但如果是掌握其中一门到三门,150本书绰绰有余。

所以你不妨在泛读之后再精读,所谓精读,是带著学以致用的心思去的,是有目的有问题地去读,八面围攻,不放一字过!

观其大略的读法则不适用于此,因为诸葛亮博闻强识,人家观其大略,提纲掣领,牢记于心,日后想用的时候能回忆起来,迅速领会,但我们恐怕没有这么好的归纳记忆的能力。

比如你想学历史,精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代名家批注+吕钱二陈+相关笔记(可以是志怪类,野史类),如何带著问题去读呢?比如这一次读,你要梳理出历史大纲,整理出皇帝大全+在世时间+在位时间,然后配上每位皇帝在世时的丞相+内阁+皇后+重要将领与战役+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天文志+文学艺术名著+科学成果。

然后下一次,你因为某种需要,研究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那么就带著问题再去看一遍,通常这种看可以很迅速,不会像建大纲那样费事。

这样反复多次,你就很难再有这种感觉了。

具体的整理方法和技巧,可以多关注 @刘冠章 ,此公读金庸,可谓不放一字过。

你看他的回答,就会发现他把金庸的诸多人物与情节分门别类整理收集,要回答时仿佛一个资料库自动检索整理即可。

——————

评论区好多人反馈说历史系的看二十四史都看不完,这个我觉得很正常,反正我了解下来,专业课的学生往往都不怎么看得完本专业的相关书籍,但不影响大家去读,但是千万不要很较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可不是这个意思,你梳理大纲,就是为了方便读,别给自己挖坑。

做大纲记录就是为了先把线索整理好,后续想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不用慢慢找,结果你倒想把二十四史背下来一样去读,一次解决问题,,,那还做啥大纲,,就当工具书一样用,效果会好很多,人生苦短,别自己为难自己。

电子书基督山伯爵(套装上下册)作者 大仲马去试读?


记得高中的班主任曾经把我按在办公室,非得听他讲一个莫名其妙的道理,当时听的一头雾水,但现在看来,确实是终身受用的,他当时把我叫住,掏出一张纸,就画了一个小圈圈,特别突兀的跟我说,你看这个就是你现在的知识量,你知道的东西只有这么多,所以你就认为你不知道的东西也只有这么多,你对世界的认识越少,你就觉得你不知道的世界,和你知道的其实是一样多的。我当时只是诧异你跟一个高中生讲这个干嘛,但现在想一想,当时的我满脑子里只有高考,还真的没有想过我不知道的东西有多多。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就是说好书看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太浅薄,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读去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读的书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对人来说,就像宇宙一样,是近乎无限的,难以全部了解的。

看书就等于我们多长出了眼睛,每看一本书,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我们就多长出一双眼睛。

原本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前面,我们看待眼前的一切,都觉得习以为常,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眼中。但当我们多了一双,两双,三双眼睛,甚至更多的眼睛之外,我们就发现,原来在我们之前的眼睛之外,还有如此多的未知。

而且,就算我们的眼睛足够多,但依旧无法遍布所有的位置领域。

因为每一双眼睛都有他的视野范围,都无法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无视距离的看遍所有的一切。

而且随著我们拥有的眼睛增多,视野扩大,我们会发现,在我们之外,有更大更多的空间,是我们无法查看的。

因为每只眼睛都能带来新的视野范围与视距,而新的视野与视距之外,又充满了新的未知。

视野

如果只有一个视野,我们只会觉得视野之外的黑暗可能只有这么大一片。

但如果有了两双眼睛,在我们视野扩大两倍的同时,我们能感受到的未知,也会扩大至少两倍。

所以爱因斯坦说,知识是圈,圈外是无知,圈越大,圆圈接触的未知也就越多。

所以,认知越多越「反动」,不是没道理的,书把人读「傻」,也不是没道理的,因为看的书越多,认知附带的无知区域就会越大,于是乎,人就不可避免的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蠢,傻……


我也有这种感受。

举个例子,小学时爱看中学的历史书地理书,一开始只要能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哪年开始哪年结束,中国有多少省级行政区,大家就觉得我很牛逼了。

后来,初中时爱看高中的历史书地理书。上面说这些大家都知道了,我得说出二战是哪年哪天从哪里开始的、哪年哪天在哪里结束的,并且从不落下「闪击波兰」「密苏里号战列舰」这样关键词;34个省级区记得每个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大家觉得我很牛逼。

再后来上高中,上面这些多数人觉得不怎样了,但是我能说出一些战役的情况,高考根本不考的巴巴罗萨三个集团军群的攻击方向,高考根本不考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影响,高考根本不考的T-34坦克的成功怎么影响了后来主战坦克的发展……同学随便说国名,我答首都……大家觉得我很牛逼。

再后来……这些都算得了什么?在网路上我发现很多人可以说出具体国家的军队编制,有哪些元帅,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是谁做的总参谋长,某个战役的动员情况,参战各部队番号指挥官部队战斗力表现乃至结局;我发现网上有人可以描述他并没去过的美国某个州的地理环境主要城市经济结构支持哪个党……

再想想地球有46亿年历史了,我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嘛。

所以这种看书越多越觉得无知的感觉并不是无知本身,而是对浩瀚无尽的知识的敬畏。

孩提时代,长辈们问我长大了要干嘛,我说我要赚钱把台湾岛买下来,因为那时候的我不知道台湾岛是啥,甚至说不明白什么是岛,所以才敢说买下台湾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