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沫

  最近一条“脚踢童模”的视频上了热搜,很多人都心疼不已。

  视频中一个小女孩在童装拍摄的过程中,突然被一个女性从后面一脚踢了过去。

  这个走路都走不太稳的小女孩差点被踢倒!

  这个女孩名叫妞妞,因为长相可爱,所以经常接一些服装店的童模工作,据说妞妞与多家店铺合作,接单量很大,也很辛苦。

  踢孩子是因为小妞妞长时间拍摄有了些小情绪,把手里的道具篮子扔到了地上,妈妈这才生气踢了孩子。

  目前,这位踢人的妈妈目前已经在微博上道歉,称女儿是自己的至亲,绝无伤害孩子的想法,只是想教育一下她。

  打孩子常常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出现在各个家庭,很多人说被孩子气得忍无可忍时,就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训,只有拳头才能解决问题。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仿佛是虎妈狼爸的保护伞。

  施暴者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是真正的教育。

  然而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让孩子成才吗?

  孙瑞雪老师曾经说过:“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事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那些棍棒下被打的孩子,可能会在日后遇到问题时,拿起武器对着别人。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只能耐心引导,棍棒教育会祸害我们的下一代。

  打孩子的父母是无能的体现

  鲁迅曾说过:“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们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父母却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美其名曰'听话'。”

  那个曾经刷屏的高考少年小斯,自杀后留下这样的遗书:

  “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个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是一耳光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是从心里非常不认同。”

  他们以为那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那只是他们的自私。

  大部分家长自己都是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却要求孩子年少有为。

  知乎上曾有过这样一个提问: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到底有多大影响?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20多岁时,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家人一模一样,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孩子是打骂教育的受害者,却也成为了一个打骂教育的传递者,继续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复制到下一代的身上。

  打孩子会导致身体创伤

  前不久看了一个新闻,一个8岁的女童离奇死亡,只因为妈妈打了一巴掌。

  女孩凌凌之前非常健康,一天夜里,凌凌说自己不舒服,有头晕和呕吐的症状,家人及时把女孩送到了医院,令一家人没想到的是,孩子还是不幸身亡了。

  妈妈怀疑孩子的死因和食用过泡椒凤爪有关,然而医生检查之后发现,孩子真正的死因是由外力导致的颅内挫裂伤。

  妈妈这才想到,事发前一天下午,凌凌在写作业的时候不专心,出现了很多错误,妈妈一着急就随手打了孩子的后脑勺。

  妈妈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竟然要了女儿的命。

  医生说:“孩子的后脑勺有呼吸中枢在那里,而且孩子的大脑血管本身就有脑血管畸形,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这一巴掌不是直接死因,却是诱因。”

  因为一次作业,一个巴掌就让孩子送了命!

  这就是暴力对待孩子的代价!

  有时候孩子犯错误,父母确实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惩罚方法,但是暴力打孩子是万万不可取的。

  很多时候父母打孩子,只不过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的情绪失控,打骂孩子时就很难控制自己,而且打骂的目的已经从教育孩子转移到发泄情绪了。

  打骂孩子会影响人格发展

  网上曾经疯传一段八岁女童遭爸妈毒打的视频,场面简直触目惊心。

  女孩短时间内遭妈妈抽耳光、拖拽头发,爸爸拿着扫帚抽打,甚至将女孩打倒在地上之后用脚践踏。

  这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被这样暴打却不哭不闹,我们不知道她到底经受了多少这样的毒打才能藏住自己的泪水。

  视频中的一个男孩应该是女孩的弟弟,或许他对女孩被暴打的情况已经习惯,非但没有去帮助姐姐,反而也是出手就打她。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暴力是会传承的,暴力会催生暴力。

  这个男孩还那么小,指着姐姐的样子已经像极了妈妈,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暴力欺凌的习惯。

  我们想象不到,这个小女孩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也不知道她以后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家人虐待她的情形,会成为她终身的阴影。

  布朗芬·布伦纳说:“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及家庭亲子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从小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轻者部分影响感情,重者人格明显缺陷。

  成长路上挨过的打,都是长大后心理上难以跨过的坑。

  不要让现在的暴力,阻碍了孩子爱父母的路。

  不打不骂才是正解

  心理学家库利曾说过:“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

  让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龙应台说:“为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父母怎样才能在有效期内不打不骂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管理情绪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说:“对于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幸福。”

  很多时候孩子是很淘气,不妨克制自己的情绪先冷静下来,孩子不愿意吃饭,那就饿一顿也不会饿坏,孩子弄脏衣服,那就洗洗也没关系。

  父母的情绪,是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针。

  二、尊重孩子

  武志红曾经说: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爱和热情;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破坏性的,比如攻击和愤怒。

  尊重孩子,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只要我们慢下来,就会发现那些熊孩子背后有你不曾了解过的温暖和爱。

  三、不要把孩子当成私有物品

  孩子从来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孩子是你生的,就能想打就打。

  父母现在每一份的努力和自我调整,都是孩子日后幸福的来源。

  一对优秀的父母会懂得呵护孩子,而不只是打骂孩子,他们懂得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爱别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愿他们能够被温柔以待。

相关文章